交趾猛人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似水如烟
黎银也同意阮炽的看法,他说道:“皇上。这明显是陈昱自导自演的一场戏,目的就是趁着为咱们运粮的机会,增加大越北部的廷试名额。从而收买大越北部文人的人心。我们可以想想其他的办法筹粮,坚决不能同意他的建议。”
黎元龙看了看陈元扞,问道:“老大人。此事你怎么看”
陈元扞回道:“皇上。诸位大人说得都有几分道理。对于陈昱说得大越北部录取人数过少一事,臣如果没有记错的话,的确如此。至于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从廷试的文章可以看出,大越北部的卷子水平明显要低于南部。是他们的水平不行,并不是咱们有意为之。至于他提出的南北分榜。我觉得也可以实行。只是这个比例必须改一改。南部占七成,北部占三成。”
阮炽听了,问道:“陈大人。咱们就这么同意他的建议。那陈昱的小辫子岂不是要翘起来了。以后再趁机勒索、威胁咱们怎么办”
陈元扞笑着说道:“皇上。各位大人。这次百姓断粮危机是怎么来的。大家想必都清楚。责任在咱们这里。咱们攻打了陈昱的地盘。与他和亲,算是缓和了关系。人家可没有找咱们算账呀。到了清化城,一共是受到三次刺杀吧。现在已经查明了两起,还有一次迟迟未破案,人家没有逼着咱们破案吧。另外他第一次遇刺当晚,我奉皇上的命令,前去找他提亲。人家主动说出,他们分析不是咱们朝廷所为。这如果想趁火打劫的话,完全可以利用刺杀案,勒索咱们,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这个南北分别建榜的建议,虽然有些弊端,但是也是个解决大越北部廷试录用人数过少的一个办法呀。”
陈元扞不仅德高望重,而且话说得还有道理。有些人就同意了陈元扞的建议。
黎元龙也觉得此事不能与陈昱闹僵了。让出一些名额给大越北部,其实对于大越朝廷是有好处的,因为这也是笼络北方读书人的一个好办法。
于是,黎元龙对陈昱的奏折作了批复,同意陈昱的南北分榜的建议,只是比例做了调整,北方占三,南方占七。
陈昱接到通知后,又回了一口价。北方占四,南方占六。同时向清化城运输了一批粮食。
大越朝廷那边见陈昱还价,最终还是同意了陈昱的建议。
陈昱对于大越能够同意自己的这个建议,那是十分高兴的。他当即命令各府筹集粮食,将最后一批粮食送至大越清化城。
陈昱知道,参考大明的南北榜,将大越的科举也分成南北榜,对于大越北方的学子绝对是个利好消息。但是仅仅利用分榜提高北方学子的名额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增加了录取人数。关键还得是看大家的能力水平。
因此,陈昱坐镇谅山城,开始谋划提高大越北部学子的水平。
陈昱命欧阳远组织各州府对本辖区府学、州学、县学、书院、私塾等机构进行统计。
很快,欧阳远就完成了大越北部各州府各类教育机构的统计工作。
陈昱看了欧阳远组织人汇总的最后情况,可以说是非常震惊。
欧阳远没有简单统计各类教育机构的数量,他还顺道将这些教育机构的情况进行了一番调查。
从数量上来看,有些府建立了府学,有些州县也都建立了州学和县学。
但是,经过调查,有些机构虽然建立了,但是形同虚设,根本就无法达到教书的目的。比如有些县学年久失修,学生根本无法上课。有些则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老师,甚至只有一个老学究授课。
书院根本就没有,至于私塾,也只是教授识识字,读读启蒙教材而已。
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大明统治时期,不重视这方面,大越建立后,忙于稳定局势,无力关心此事,而陈昱接手后,千头万绪,也没有精力做这些事情。
欧阳远说道:“侯爷。除了安排各州府调查之外,我还亲自到谅山城附近的一些地方实地看了看。大家的学习热情还是有的。但是教育机构的场所,还有教学人员这两块是短板呀。如果这两块不搞好的,必然影响咱们北部地区的考生水平呀。”
欧阳远说得是实情。陈昱说道:“你说得很对。我虽然向朝廷建议分南北榜录取,为咱们大越北部地区要来了录取名额,但是如果水平上不去,即使录取了,也是不能胜任的。所以我们就要搞好大越北部的教育。”
欧阳远说道:“侯爷。有些州学、县学,年久失修,有的可以修缮一下就可以了,但是有些已经是危房了,只能是推倒重建。仅这一块花费就不少呀。”
陈昱说道:“这么些年,咱们忙于发展经济,扩军备战,抵御外敌。忽视了大家的教育问题。可以说,咱们是欠了很多账。现在是还账的时候了。”
第四百八十一章 贫穷是根源(第一更)
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陈昱欠大越北部,确切地说,是欠三府一县读书人的。
陈昱专门召集各州府的知府、知州,研究教育机构一事。
参考大明的设置,各府设置府学,设教授一人,为从九品官员,训导四人。各州要设置州学,设学正、训导。各县设县学,有教谕、训导等。
以府学为例,现在已经建立府学的,对于危房、以及需要修缮的学舍,各地要及时进行修缮,确保大家能够正常上课。
对于教学人员,一定要保证数量,平时注重提高大家的教学水平。
总之一句话,那就是一定要把大越北部的科举水平搞上去。
嘉兴州知州申青云听了陈昱的意思后,十分为难地说道:“谅山侯。我们嘉兴州没有建立州学,个别县建立了县学,有些也没有建立。如果按照侯爷的意思办,我们就要按照标准建立州学,没有建立县学的,也要建立县学。凭我们嘉兴州现在的经济条件,这项工作根本就是完成不了。另外,我们嘉兴州比较贫困,老百姓日常能够吃饱饭,不被饿死,就已经很幸福了。大家根本就没有读书的意识。建了府学、县学,也没有多少人来念书。那岂不是浪费。”
陈昱听了,问道:“你们那边的百姓读书积极性就那么差吗那么他们平时都干什么”
申青云回道:“侯爷。据我了解,我们嘉兴州就是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地方。无论是大明统治时期,还是现在的大越,也没人管我们。就说前些年,我们这里干旱,向朝廷求援。你猜朝廷怎么回复,让我们自己解决,朝廷一点赈灾粮都没有给我们呀。我们只能是靠自己,我组织大家进山打野物、挖山菜,后期只能是吃树皮充饥。这才算度过了难关。我们现在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老百姓每日都是为了生存而努力地干活。谁还有功夫学习呀。”
申青云说得是实情。归化州知州莫联文、宣化府知府牛鑫纷纷附和申青云,他们那里也是这个状态。
班泰说道:“侯爷。只有大家都吃饱了肚子,才能有精力、有财力让孩子去读书。连饭都吃不上,他们拿什么去读书呀。咱们谅山府刚开始也是如此,只是侯爷担任谅山府知府、咱们占领谅山府之后,才渐渐有了起色,一些富裕的家庭让孩子进私塾、进县学读书。”
陈虎也说道:“是呀,侯爷。新安府这边也是这样。水棠县和东潮县,因为成立了水产品交易场所,养羊,百姓的生活渐渐好了起来,一些百姓就让孩子去私塾念书。新安府其他并不富裕的地区,进私塾读书的就要少一些。所以,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能否提高,是关键。”
霍仁刚说道:“几位大人说得很有道理。我们谅江府也是如此。但是也有少数家庭虽然十分贫困,但是父母宁可缺衣少食,也要让男孩子去读书。这样的家庭非常不容易,我觉得这样的父母是非常伟大的。我们那里有一个家庭,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孩子,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女孩是老大,两个男孩是弟弟。这位母亲和姐姐除了种地,还做些刺绣活,养一些家禽,上县城去卖。用这些钱供两个弟弟念书。这俩孩子学习非常刻苦。我听了之后十分感动。”
陈昱听了大家的议论,知道自己把这件事情想的太简单了。他原打算,只要是将该成立的府学、州学和县学全部建立起来,把内部的官员、老师都配备齐了。大家认认真真授课,学子们好好学习,大越北部的科举水平就能提高上来。
可是,现实是那么残酷。老百姓连吃饭都没有保障,每日都为生计奔波,哪还有精力去研究上学呢。
陈昱此时的心情十分沉重,没有想到一个科举问题,竟然暴露出这么多的问题。
甄盛见陈昱眉头紧皱,知道他的内心是非常不好受的,就建议道:“侯爷。我认为,咱们还是分步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慢慢来,不能一蹴而就。”
陈昱听了,问道:“甄先生有什么好的办法,快快说说。”
甄盛说道:“目前,咱们大越北部地区的教育情况参差不齐。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同造成的。像谅山府、陆那县,还有新安府的东潮县、水棠县,因为当地经济比较发达,老百姓的收入相对较高,孩子读书的就比较多。而像太原府、宣化府、嘉兴州这些地方,老百姓长期生活在贫困当中,遇到天灾,生活更加困苦,他们根本没有能力供孩子读书。除了这两种情况的地区,像镇蛮府、广威州等地,处于这两类地区之间,读书人的数量自然也就介于这两类地区之间。
所以我认为,咱们可以按照这三类地区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谅山府、谅江府、新安府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要全面建立府学、州学和县学,鼓励大家供孩子读书,像霍大人说得那种家庭贫困,还省吃俭用供孩子读书的,官府可以支援他们一下。
而对于镇蛮府、广威州等地,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能建县学的,就建县学;能建州学的,就建州学。有困难的州府,可以提出来,统一进行解决。
太原府、宣化府这些地方,重点还是普及启蒙教育,大力发展私塾教育。除了大力发展经济之外,可以由官府出面组织私塾建设,做到让孩子们能够有机会进入私塾学习。”
甄盛的这个办法是非常符合实际的。陈昱说道:“甄先生的这个思路非常好。我觉得对于太原府、宣化府、归化州、嘉兴州等地,完全可以由官府出一部分钱,而百姓出一部分粮,作为学费,让孩子进入私塾读书。这只是一个暂时性的办法。待咱们这些地区的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能够供得起孩子的读书费用。我们官府就将精力用在府学、州学和县学的建设上来。”
众人对于甄盛的办法,和陈昱的补充,都表示赞同。
第四百八十二章 牵扯很多问题(第二更)
听了陈昱和甄盛的话,申青云小心翼翼地说道:“侯爷。甄大人。你们说得非常好。这的确是目前最好的解决之道了。只是我们嘉兴州现在吃饭成问题,官府的银库也是捉襟见肘,为私塾提供银两一事,有些困难。侯爷,不是我哭穷,是实情呀。”
陈昱当时攻打到了嘉兴州,接到了大越的圣旨,大越北部归谅山侯管理,同时与丁礼进行了税收等方面的谈判。
陈昱对于嘉兴州的贫穷情况,现在还历历在目。路过的村子,村民的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所为的房子,多数都是茅草屋,有些看着摇摇欲坠的样子,一个喷嚏都有可能将其轰倒。
陈昱自然知道申青云没有撒谎,他说道:“申大人。我知道你说得是实情。这样吧。嘉兴州、归化州、宣化府、太原府资助私塾的这笔钱,我拨给你们。你们要做的就是大力发展当地的经济。你们这几个州府底子薄,老百姓种粮都是靠天吃饭,这样下去,就是再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还是不行的。最关键的吃饭问题,你们回去之后,大力推广杂交水稻。这个杂交水稻我组织人经过继续改良,产量又提高了许多。这个杂交水稻可是要比你们传统的粮食种植,亩产要高很多。班泰,你负责组织一批好手,到这些地区帮助他们推广。”
班泰当即表示,没有问题。
陈昱继续说道:“种植杂交水稻,只是解决了吃饭问题。除了吃饭问题,还得解决百姓的收入问题。光靠种地是富裕不起来的。你们四个州府可以向七源州的马场和东潮县学习,养马、养牛、养羊,也可以养一些家禽,先搞个试点,再稳步推广。按照这个思路绝对没有问题。”
宣化府知府牛鑫听了,恭敬地说道:“侯爷。如果按照您的办法,老百姓就是想不富都难呀。”
这番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陈昱也乐了,他说道:“咱们给老百姓提供发家致富的机会,这也得老百姓积极配合才行。有些人好吃懒惰,不肯吃苦,只知道走歪门邪道,这种人各地应该都有吧。对于这类人,你们回去一定要注意。能够通过批评教育改过来的,那就采取批评教育。屡教不改的,一定要严惩。不能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必须防微杜渐。否则老百姓辛辛苦苦养的马,让他们偷走卖掉,那岂不是白养了。”
太原府知府阮问安说道:“侯爷。平常的泼皮、小毛贼,我们完全可以应付的了。可是境内的土匪十分猖獗,我们是围剿多次,都以失败而告终。”
陈昱听了,说道:“这事凭府县衙门根本不行。调军队进行围剿,会后我会通知你们当地的卫所的。”
太原府知府阮问安欲言欲止,倒是耿直的宣化府知府牛鑫说道:“侯爷。您有所不知,咱们大越的军队,以清化十二卫的战斗力最强,其次是原来谅山府、谅江府、新安府、演州等地的卫所。我们这些北部地区的卫所,战斗力本身就不高,再加上缺员、欠饷、克扣等问题,战斗力可想而知。让他们去剿匪,根本是白费力气,还极有可能越剿越多。”
班泰和黄福都曾经与太原府等地的大越军队交过手,二人也先后表示,正如阮知府所言,的确是如此。
陈昱听了,说道:“你们说得都是事情。这件事我安排卫所进驻太原府、宣化府等地进行剿匪,也不是什么难事。只是你们也都知道,朝廷虽然下旨让我管理大越以北地区这些州府,但是现有衙门官员、卫所指挥使的任命可都是由朝廷任命的。官员的调任、或者犯错误下来了,空缺由我任命。卫所的人员任命仍然是由朝廷负责。这是双方都认可的方案。如果我贸然派兵前往太原府、宣化府等地剿匪,我担心有人会借机会整事,说我坏了规矩,要将大越北部变成独立王国呀。”
陈昱考虑的可以说是非常现实、非常正确的。要知道,自己贸然出兵,就会授人以柄,有些人借机向自己发难,虽然自己有实力,但是也会处于被动的地步,从而加深与大越的矛盾,现在不动手,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大越国力再发展起来,双方又得一番争斗。闹得民不聊生,两败俱伤。这是陈昱说不愿意看到的。
甄盛听了,建议道:“侯爷。此事咱们可以这么办。让这几位大人联名上书,向朝廷介绍一下当地匪患的严重形势,以及当地卫所无法围剿,屡次失败的实际情况。然后向朝廷建议,让谅山侯从其他地区调集军队前来围剿。”
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不错。陈昱主动出击,不是犯忌讳嘛。那就让牛鑫、申青云等人联名上书,朝廷不可能无视,要么朝廷派兵前来剿灭,要么就是只能同意让陈昱出兵。
有了朝廷的圣旨,陈昱出兵不就是名正言顺了嘛。那些背后的小人,也就没有攻击陈昱的理由了。
陈昱说道:“各位大人。你们回去之后,就按甄先生的方法去办。朝廷只要下旨让我派兵平定匪患,我立刻出兵。”
申青云、牛鑫等人纷纷领命。
广威州知州范勇见太原府等州府的问题基本解决了,这才说话,他说道:“侯爷。按照刚才的分类,我们广威州是处于第二类,高不高,低不低的。我们的财政情况虽然比嘉兴州等地能好一些,但是财力毕竟有限。按照刚才的方案。将州学、县学等建好或修缮好,实话实说,有些困难。钱的问题是一个方面,教学人员短缺更不好解决。即使我们咬咬牙硬挤点钱把州学、县学整好,教学人员不足,也无法正常教学呀。另外县城的私塾先生水平能好一些,各村、各庄的私塾先生水平参差不齐,有些甚至连秀才都不是,水平可想而知。这个问题如何是好”
陈昱听了,头都大了。没想到单单一个科举问题,竟然涉及这么多的问题。
其他问题其实都好解决,这个师资不足、师资水平低,的确是一个非常不好解决的问题。
而问题就摆在那里,范勇提出来的是广威州有这样的问题。不用想,其他地区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还真不好解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