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盛唐血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tx程志

    长孙无忌看到长孙无垢给他使眼色,就悄悄起身,来到了屏风后。

    长孙垢低声道:“二哥今日不该宴请这些人,你也不劝劝!”

    长孙无忌苦笑道:“殿下心里苦闷,况且这些人都是殿下的故交,今日又不谈国事,当不会有事!”

    长孙无垢摇摇头道:“京师不同军中,二哥如今正处在风口浪尖,还是收敛些好,舅舅请兄长今日过府叙话。”

     




第八十五章李世民出镇太原
    第八十五章李世民出镇太原

    东宫书房内,李建成和韦挺对坐着喝着茶汤。韦挺原来被免职,现在又被李建成重新选派为官,为了顾及陈应的感受,韦挺此时并没有入幕东宫,而是成为左拾遗。

    拾遗——字面意思是捡起皇帝的遗漏(政策失误),也属于咨询建议官员,相当于当代的监察兼助理机构。左右拾遗为正八品官职,这是一个放在长安,随便拎出一个官员,甚至提牢主事(监狱长)都比韦挺的官大。

    事实上,官大官小,都不重要。如果简在帝心,那么就是微末小官,一样可以挑大梁。如果皇帝不待见,就算高居二品侍中,或一品太师,那也是一样的摆设。

    就像现在,韦挺虽然是一个正八品的小吏,连身穿绿色官服的资格都没有,可是他与李建成的私交不错,就可以在李建成的书房内,与李建成对坐。

    韦挺望着李建成,似笑非笑的道:“太子殿下,万万不可让秦王殿下,出镇凉州。”

    李建成神色淡然:“我了解二郎,他不会有那样的心思……陈应现在是他的三姐夫,我们现在是一家人。”

    韦挺摇摇头道:“太子殿下,秦王此刻或许不会有这样的心思,秦王或许顾及陈大将军是至亲,可是,秦王身边的人,那些指望着秦王给他们和他们的家族带来富贵尊荣的人,可未必没有这样的心思……陈大将军不容有失,一旦陈大将军出现任何问题,就等于断了殿下一臂。”

    李建成疑惑的道:“你是说长孙无忌”

    “对,就是那个死胖子,鬼着呢!”韦挺用手敲击着桌案道:“自从洛阳之败,长孙顺德被陛下罢免官职,如今只作为无职无权的光禄大夫,现在秦王就是长孙氏唯一的希望,就算长孙无忌顾忌太子殿下,可是长孙无忌并不是一个人,洛阳长孙氏也算关陇贵族之后,朝中文武,很多人都看与长孙氏的利益一致,如今陈大将军阻挡了关陇贵族很多人的财路。”

    李建成摇摇头:“难以置信!”

    韦挺笑道:“无论如何,哪怕只有一丝丝的可能,殿下也不给给他这个机会,扼守凉州,要想卡陈大将军的脖子,实在太容易了,臣就有一百种不同的办法,让朝廷也挑不出一点错。对了,太子殿下,还要提防秦王殿下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李建成疑惑了:“什么借刀杀人”

    韦挺苦笑道:“太子殿下难道不感觉陈大将军功劳太大了吗一战尽灭西突厥二十余万精锐,放眼天下,谁敢与陈大将军争锋”

    李建成深以为然的点点头。

    韦挺指了指上面:“天意难测,谁也不知道今上现在是怎么想的,陛下追封了陈大将军父母,可唯独不提赏赐陈大将军,朝廷里没有一点风声传来,这就很有问题了!”

    这也是李建成搞不懂的地方,当凉州之战的战果传到长安之后,特别是阿史那泥孰等重要俘虏都押到了长安,像罗士信、苏定方哪怕未亲临一线作战的段志感都因功赏赐了二百户食邑,可是就是没提陈应。

    一个立下如此大功而不赏赐的大臣,无非是两个下场。赏赐官爵,事实上无论官还是爵,陈应都不能再赏赐了。三省六部,所有高级别的官职,就没有一个可以适合陈应的。可是爵位他已经是国公,也没有办法再赏。

    对于赏无可赏的功臣,以往的成例就是借莫须有的罪名杀掉。

    关键是,这事李渊有前科。

    当初刘文静之死,就是因为其小妾的诬告,如果放在一般大臣身上,无非是不痛不痒的斥责几句,再或者罚俸禄,了不起夺其食邑。

    可是李渊就凭借着裴寂含糊其词,就把刘文静杀掉了。

    当然,刘文静是因为屁股坐歪了。可是陈应现在的屁股也没有坐正啊!

    良久,李建成叹了口气道:“其实,本宫也隐隐约约感觉到了父皇对陈应有些忌惮,否则就不会明知陈应与世民不合,反而让秦王出镇凉州。”

    韦挺道:“谁说不是呢,秦王随便派出心腹数人,拦截陈大将军的信骑,只要断绝往来消息数月,他诬告陈大将军据西域自立为王,陛下如何自处”

    李建成心中一惊:“以你的意思是”

    韦挺道:“凉州乃西域锁咽之地,乃未来用兵重要方向,必须筹建行台尚书,不如太子殿下上书陛下,筹建西河道行台,以秦王殿下为西河道行台尚书令,再命齐王殿下出镇凉州!”

    李建成在心中盘算开了。西河道行台尚书,也就意味着让李世民成为陈应的顶头上司,可是以陈应的脾气,以及陈应在军中的威信,倒不至于担心李世民可以夺去陈应的兵权。

    唯一的弊端就是陈应的功劳,李世民会分润一部分出去。

    李建成点点头道:“两害相较取其轻,现在也只能这么办了”!

    ……

    承乾殿偏殿内,李世民红着眼睛向李秀宁哭诉,不错是真哭。李世民思来想去,现在整个朝廷没有人可以帮助自己,肯帮自己,又有实力帮自己的人,只有李秀宁一人。

    别看李秀宁表面上看在朝廷之中并没有什么影响力,别忘记了李秀宁真正的实力是她几乎是独力打下关中三分之二稍多的地盘,关中四十四县之中,属于李秀宁的地方官就多达二十六县。

    更何况,因为李渊心怀对李秀宁的愧疚,而且李秀宁无欲无求,李渊一直感觉亏欠李秀宁的。所以只要李秀宁开口,李渊有极大的可能性会同意李秀宁的提议。

    李世民知道要想打动李秀宁,只有一个办法。

    非常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哭。

    李世民小的时候,非常调皮,属于神憎鬼厌的捣蛋鬼。一旦惹了祸,太穆皇后可是家法伺候,为了避免挨打,李世民通常都是在李秀宁面前嚎嚎大哭,李秀宁只要心软了,在太穆皇后面前替他求情,他就会少受一些皮肉之苦。



第八十六章胡无人汉道昌(一更)
    第八十六章胡无人汉道昌(一更)

    翌日一早,大雪依旧纷纷扬扬。苏定方前来询问陈应,是不是冒雪出兵。陈应寻思着,冒雪行军,就算有雪爬犁帐篷防寒保暖,但是却有一部分士兵分在外面受动,无论昭武九部也好,唐军将士也罢,都是爹生娘养的,冻伤了冻残了,总是不美。

    陈应沉吟着:“曹丹,你看这雪要下到几时”

    曹丹低声解释道:“陈大将军,西域这雪,天天都下,直到太阳出来才会停!”

    陈应又问道:“那需要多久太阳才会出现”

    “大……大概……差不多一个半时辰!”

    西域的天亮的本来就比中原晚,如今再晚上一个半时辰,恐怕就要到午时才能出发,这样以来恐怕难以抵达高昌城了。

    陈应道:“那就现在出发吧!”

    苏定方闻令,擂鼓动出军。两万余人马,浩浩荡荡离开高车城外的大营,向着西北方的高昌城行去。

    高昌国令尹看到这一幕,眼神里闪烁着不安的神色。而麴文泰则大惊失色:“请大将军息怒,麴文泰甘愿被大将军处置!”

    “处置”陈应微微一笑道:“你想多了,你们麴氏一族,世镇高昌,保全我华夏一族数十万军民,于苍生社稷有功,本大将军不会处置你们,相反,这是要送你们一份大富贵!”

    陈应虽然不是所谓的历史专家,却知道西域自汉以来,一直是中原王朝统治之下。哪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中原被胡族肆虐,然而出镇凉州张轨,却趁机建立张氏凉国,在张骏、张重华设立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凉国统治之下。后来,前秦、后凉、西凉、北凉五国一直统治西域。

    在社会大动乱时期越是中心地区所受冲击越大,当时整个中原被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白骨露野,十室九空。反而是偏僻的区能够得保安宁,如凉州地区,在张氏统治时期,相对比较安定。

    高昌国远距离中原,在南北朝时期,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张氏凉国被前秦灭亡的时候,姑孰地区、敦煌、酒泉、河州、沙州百姓,则大规模西逃。

    在那个时候,汉人百姓与原汉朝时期迁徙至西域的各地汉民,纷纷据地自守,随着高昌国的建立,西域地区,天山南北的汉民大量涌入高昌国避难。并依附高国昌,所以高昌也慢慢强大了起来。

    因这里的地理形势非常利用发展汉民所熟悉的农业、手工业经济,所以流入这里的汉民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形成了高昌国的四郡十八县四十八镇。

    高车王听到这话,却摇摇头道:“陈大将军有所不知,所说这高昌国汉民感激麴氏活命之恩,这倒未必,几乎所有高昌的汉民,都是恨麴氏不死!”

    听到高车王这蹩脚的唐言,陈应弄了好一会儿这才明白,他当然没有偏听偏信,而是转而望着马孟明问道:“他说的是什么意思,马令尹给我解释一下!”

    “子虚乌有,一派胡言!”马孟明矢口否认,指着高车王嘶吼:“你颠倒黑白,指鹿为白,血口喷人,卑鄙无耻……”

    陈应冲一旁的周青道:“本大将军来到高车,还没有看到汉人宗族,你们周围乡镇走圈,让各大家族派出代表,前来拜见本大将军!”

    周青躬身施礼道:“遵命!”

    马孟明一听这话,脸色陡然巨变:“大将军……冤枉啊,我国主也是被逼无奈……”

    一听这话,陈应不用大脑袋想,用膝盖想也知道恐怕历史记载有误。恐怕传闻不实。

    陈应的脸色慢慢阴沉起来:“你最好给本大将军解释清楚,否则麴氏一族,没有机会长安!”

    马孟明一看陈应动怒,不敢再隐瞒,向陈应娓娓道来。

    原来,高昌国首任麴嘉高昌王马儒以为右长史。公元497年(太和二十一年),高昌王马儒向北魏孝文帝称臣,请求内附。接受了马儒的请求,派遣明威将军韩安保接纳,割伊吾五百里地,供马儒居住。然而,麴嘉却暗中投靠了柔然人。他认为柔然势大,一旦高昌举国东迁,那么柔然肯定会派出攻打,北魏朝廷远水解不了近渴,于乎,麴嘉率部众造反,杀掉马儒自立为王。

    这是麴氏始得高昌。后来柔然人衰弱,特别是突厥土门可汗大败柔然,高昌国在时任高昌王麴宝茂的带领下,投降突厥。

    高昌投降突厥以后,在突厥人的庇护下获得了生存的机会。作为附庸国,高昌每年必须向突厥人缴纳沉重的赋税。这样赋税自然而然的转嫁到了普通百姓

    身上。

    关键是高昌是突厥的附庸国,突厥人在高昌哪怕只是普通一兵,也是高高在上的大爷,突厥人可以在高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是麴氏历代王不敢惹怒突厥人,害怕突厥人报复。

    于是,制定法律。但凡高昌人与突厥人,无论因何事争执,高昌先打四十大板,四十大板下去,命硬的也剩半条命,命软的,当时就被打死了。高昌王畏突厥人如虎,各级官吏同样如此,于是高昌汉人就是西域的三等奴隶。

    第一等是高高在上的突厥人,第二等人则是西域各族胡人,第三等则以麴氏为首、统治高昌的薛、马、张、何、柳、刘等七姓。

    在高昌王的高



第八十七章出镇西域大都护(二更)
    第八十七章出镇西域大都护(二更)

    第二天的时候,没有等陈应出兵,苏定方就传回了消息。

    高昌王麴伯亚,自绑缚,牵羊提壶,自动请降。事实上这个结果,并没有出乎陈应的意料,在西域陈应,自陈应在凉州大败统叶护可汗二十万兵马,他的气势已成,高昌王就算有种抵抗,长期被高昌王奴役的高昌人也不会跟着高昌王抵抗陈应的大军。

    不过,陈应也有陈应的弱点。

    他后续乏力。虽然西域各部纷纷投降,贡献粮秣,然而,这些粮秣,勉强支撑陈应全军饿不死,却无法支撑陈应再发动大规模战争。

    灵州虽然有粮食,凉州也有,可是大雪封路,运输已经中断,现在这个天气,猫冬还行,外出肯定会出现大量非战斗减员。

    不过,陈应也没有闲着。而是派出零星散骑,向各部传达西域向陈应拜见的命令。

    来不来,是他们自己的事。不过,只要敢不来,后果自负。

    意料之外的是,高昌国的棉花不在少数。弹棉花并没有什么技术难度,高昌城,与高车城同时开动,终于纺棉线织成棉布,这事还急不来,陈应对于这种事情还真不精通,别说织布机的原理,就算是样子他也没有见过,依稀看过的古代织布机图片,也会他扔到哪里去了。

    闲着没事,陈应就在高车城让高车国内行商的商旅,问他们要西域地形图,用了两个多月的时候,陈应终于将西域地形图画好了。

    翻看地图不难看出,葱岭、天山、阿尔泰山其实是一个庞大的制高点,西域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游牧民族一旦在这里站稳了脚跟,将对陕北高原和银川平原、乃至关中平原形成泰山压顶之势,从高原上山洪爆发般倾泄而下的滚滚铁骑足以在瞬间将一切抵抗辗成齑粉。

    不幸中的万幸,有河西四郡长达两千余里的干旱地带,行军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陈应为什么要在冬季冒着严寒前来征伐,其实就是为了解决用水问题。

    冬天河西多少都会下雪,有雪就不难解决人马的用水问题。

    可是反过来也是同样,如果游牧民族在西域休事数载,养得兵强马壮,真如山洪一样倾泄而下,这将是灭顶之灾。光靠阳关、玉门关、嘉峪关是挡不住的。再坚固的雄关,总有攻破的机会。

    好在,我们的祖宗没让我们失望,西域一直以屯兵耕田,以耕代守是自汉代以下形成的规矩。

    唐末军阀割据,朝廷对西域长鞭莫及,吐蕃攻陷河西,鞭指关中,在这个关键时刻,沙州人张义潮挺身而出,光复河西十一州,率十一州归复唐朝,避免了西北的割据。

    事实上,西北一旦割据,危害性并不比东北弱。好在,秦凉之地民风异常剽悍,还勉强支撑得住,但银川平原就不行了,鄂尔多斯高原一失,银川平原也就保不住了,而银川平原一失,整个河套平原都将被呼啸而来的蛮族骑兵淹没,这就是为什么两千年来,汉人明知道、西域、河西、河套平原水土肥沃,宜农宜牧,稍加经营就会呈现出田园牧歌的美景,却始终没有下大力气去经营河套平原的原因。

    因为害怕西域、河西、和河套地区成为攻打中原的跳板。

    陈应虽然不了解历史,也不精通政治,但是却知道,一旦一个国家的主体民族对国家失去认同感,这个国家也就失去了向心力,一旦民族和国家危亡的时候,还能指望谁挺身而出
1...197198199200201...36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