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落梅河
两相对比,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昨天的那些人,都被戴上了一个耍嘴皮子的帽子。
稍微有些判断力的人都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些耍嘴皮子的,只是在表象上打转,而今天采访的那些大佬们,他们谈的,才是现象本后的本质。
无论在不动产方面,他们的投资,是赚了100亿还是更多,那都并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的本意,自始至终,都是为了让自己的企业发展得更好。
从双方的表现方式来说,一方是非直接当事人隐晦的讥讽,一方面是大佬们实名发表意见,两相映衬,挑起事端的那批人,让人觉得酸气的同时,又免不了会让人觉得,不但小气,还没担当。
在宣传上你来我往的第一个回合,看起来是被动应对的冯一平方获胜。
背后的那些人,自然也有真本事,从冯一平的回应中,他们同样看到了背后的一些本质。
不过才一天时间而已,冯一平就成功的发动那么多记者,安排了那么多大佬接受采访,这些大佬还来自各个行业,遍布天涯海角……
这至少说明两件事,冯一平的能力大到超乎他们的想象;冯一平对他们的套路,显然有着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冯一平,果然是冯一平!
但虽然对这样的结果有些失望,虽然切身的感受到了冯一平的厉害,他们也并没有气馁,这第一个回合,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而这样的问题,显然不是一两个回合就能分得出胜负,同时,就像冯一平对他们的反应早有准备一样,反过来也是一样,他们对冯一平的回应,也不是没有预计。
但他们对冯一平显然还是不够得了解,冯首富虽然纯良,可从来不是一个被动挨打的人。
他最大的优势,是在美国拥有和投资了那么多公司,在这样的问题面前,自然也不会忘了调动美国那边的资源。
在对方发起第二波攻势之前,当我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太平洋对面的美国,彭博财经频道做了一个专题,主题,正是中国的房地产。
冯一平第一次交代的事,彭博社当然非常重视,在负责人丹尼尔多克特罗夫的亲自关注下,出席这个专题的来宾一个个的都是大牛,包括去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获得者之一,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的罗杰b.迈尔森;高盛首席经济学家,也是首次提出金砖国家概念,因此被称为“金砖之父”的吉姆奥尼尔;曾任美国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克林顿任期最后两年的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现在的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珍妮特耶伦女士。
迈尔森的专长是机制设计理论,奥尼尔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而耶伦,不但老公是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也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商学院的杰出教授。
由他们三位嘉宾组成的阵容,真可以说是空前豪华。
在主持人点明话题之后,高盛的首席经济学家,来自英国吉姆奥尼尔,首先表示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此时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投资者都羡慕的对象,”
第六百五十六章 批评
欺负人哼哼!冯一平此时丝毫不能体会和体谅他们的心情,既然大家站在对立面,那么,欺负你,狠狠的欺负你,那当然再正常不过。
虽然在美国很成功,在英国真正的收获丰厚,但不管是骨子里,还是表面上,冯一平都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他可没有染上西方白人那傻乎乎的拔枪决斗的臭毛病。
虽然有媒体用谦谦君子来称赞他,他在文坛上,也有一定的地位,但他也还真不是古代那些恪守君子之风的文人,讲究个虚怀若谷。
所以他才不会一板一眼的来,你先掀起一波舆论战,我回应,然后下一把轮到我执黑先行……如此往复。
他一贯的做派就是,谁敢怼他,他就会把对方往死里怼,那攻势,就像滔滔江水一样,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还像是潮汛期的海潮一样,一浪高过一浪。
在对手觉得,因为有彭博社的热情关注,今天的宣传,有些像楚宫中那些细腰的美人一样,攻击力太弱的时候,冯一平并没有歇着等他们的回应,他正在进行着新的攻势。
这波攻势的层次,相对就比较高,他动员的对象,属于经济领域的高层建筑。
早上9点半,几十辆奥迪,把一个史上最有钱的团队,送到了嘉盛商务区。
说他们史上最有钱,真不是夸张,这么说吧,今天的这个团队所代表的公司的总市值,比现在的微软加谷歌加苹果加伯克希尔哈撒韦,还要高得多得多。
他们是来自国内银行业的最强天团。
冯一平主观上乐意,周老师热心牵线,几大行的高层和经济专家们,就排着队的主动登门,向这位帮了他们大忙的首富致谢,重点,还是希望能听听冯一平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见解。
重点还真是后一项,因为这些整天和钱打交道的人,看起来,居然还超级有古风,绝对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那种古风,他们的致谢,都是非常热情的……口头致谢。
可怜我们的冯首富,因为原来一直在为银行打工,为银行卖命,给银行钱,因此做梦都想着银行的大佬给他送钱,然后,特别云淡风轻,特别不当一回事的坚决拒绝……
特别的爽,特别的有派头。
按理,这一次是让梦想走进现实的最好机会,然并卵……
他笑眯眯的和那些整天和巨额资金打交道的银行高管们握手,心里暗戳戳的吐槽,你们都和你们银行门前的那对貔貅是一个德行吧。
讲真,首先,我没有你们想像的那么清高,不把钱当一回事。
另外,老话都说,礼轻情意重,用于流通的币币……唉,不说了,但那些纪念币啥的,好不好一家来上个几套呢
我不嫌他们价值低,我会很有兴趣去鉴赏哟,如果有纪念版的黄金之类的,我更不会嫌弃,那啥,大俗即是大雅,懂
看着场中那几十口子西装革履,气定神闲,至少都比自己多吃了十多年的饭,但此时一个个都很期待,很专注的大银行的副职、各种首席们,冯一平没有掩饰自己的心情,开口就收,“我很失望,”
要说金融行业的这些高管,可以说是国内最早出去见世面,见世面见得最多的人——当其它的官员们想法设法的以各种名目出国“工作”时,他们早就走遍了五大洲。
然并卵,就像我们很多人虽然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样,这些家伙见的世面再多,从结果来看,也都是白瞎。
如果把我们四大行放到美国,那在这一次金融危机中,他们按理也不会有太大损失,因为他们目前的主要收入,都来自于利息。
当然,冯一平失望的,并不是因为这一点,想想后来银行业的乱象吧,各种存款存到银行,储户自己没动,结果都无声无息的消失,而银行还振振有词的不赔,其它机关单位,有事时都会有各种“临时工”,银行没用这一招,因为他们有各路“前员工”。
我们总是学好很难,学坏很容易,当他们学着国外的同行卖理财产品以后,他们比华尔街现在的作为更好不到哪里去,同样是只顾自己拿提成而不在意用户的收益不说,搞不好你户头上的钱,各种“被理财”,甚至直接消失。
也许他们不推销各种理财产品,账面上,储户的收益还要更高一些。
台下众人此时的脸色,也是异彩纷呈。
有些人在笑,他们觉得冯一平这是在跟他们开玩笑;有些掩饰不住诧异,虽然都知道嘉盛注重效率,但一上来就这么猛;有些面露愠色,虽说个人成就和财富不
第六百五十七章 剖析
夸你们凭什么呢你们这些连礼物都不知道送的家伙。
“对美国接下来救市的主要方向,大家有什么看法”冯一平提问道。
“我想,大概率应该会通过减税,以及包括其它措施在内的手段,重振制造业,增加工业出口,”一个瘦长脸的人抢先说道。
从他西装上别着的徽章就可以看出来,这位率先发表自己看法的先生,来自工行。
他的观点,大家都没有异议。
这并不是太难得出的一个结论,鉴于华尔街捅出的大篓子,以及为了避免重蹈覆辙,降低美国经济对金融业的倚重,提高其它行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量,振兴制造业,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
“那大家觉得,美国如果采取这样的措施,会有效的促进美国经济向好吗”冯一平问,“我们都知道,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有很多种,美国可能的这个选择,会是最优解吗”
果然,你冯老板又要把话题转向你想谈的那个方面。
虽然他们自己可能只想着痛痛快快的赚钱,但国有四大行在国民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扮演着其它重要的角色,配合国家的经济政策,是他们的政治责任。
正因如此,他们对正在拟定中的刺激计划,自然会有了解,目前看,计划里并没有重点提升制造业的考虑。
这个,好像有点奇怪,为什么针对美国所遭遇的问题,大家都能直接得出提振制造业的结论,但在面对我们自己的问题时,就觉得没这个必要
难道说,我们的制造业比美国还要强
他们中不乏无所谓脸皮的人,但即便是那些人,此时也不好大声的说,我们的制造业,就是比美国强。
他们顶多只能说,从数据来看,我们的制造业,比美国大。
大,但不强,这就是我们制造业的现实。
不说那些传统的高精尖领域,比如精密设备,或者能体现一国制造业最高水平的大飞机等,就说现在看起来我们发展得不错的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高科技公司,其中必不可少的芯片,又有多少是我们能设计,能生产,而不依赖进口的
如果能在这些领域有所突破,这些突破,能为我们的制造业,能给我们的经济,带来多大的促进作用
“针对美国可能采取的刺激计划,针对我们的现状,大家觉得,我们需不需要进行一些改变,有没有必要进行一些调整”冯一平进一步问。
你这样说,那答案,不是不言而喻吗
冯一平也没指望他们此时争先恐后的马上表示支持,“这些天,我一直在和同行们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一致觉得,如果依然按照现有的趋势发展下去,未来,真不容乐观,”
“也许,在一段时间内,我们的收益依然不会错,但长期来看,”他摇了摇头,“那样发展下去,可能就无所谓长期了,”
“还是以美国举例,以我对美国的了解,很多公司,只有在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平时,才会和原本一些主业并不相关的公司发生竞争,比如微软和苹果,谷歌和微软,”
“但按国内现有的趋势来看,哪用发展到微软谷歌那样的水准,他们才会发生竞争”
“也许用不了几年,我们360行的公司,无论水准高低,无论实力强弱,都将产生竞争,或者说,他们将会被一个行业一统,”
“无论是从事互联网的、生产汽车的、生产电脑的、生产手机的、生产鞋服的、生产榨菜的、生产食品的、生产酒水饮料的……”冯一平扳着手指头数着,“他们最后都将进入房地产行业,都去搬砖建房子,”
不少人此时交换了一个默契的眼神,果然如此!
但是,冯一平的这个看起来荒诞的论断,还真有可能成为现实,或者说,正在成为现实。
据他们所知,不少冯一平提到的这些行业里的代表企业,已经有几个地产项目正在开发中。
“这样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冯一平自问自答,“那就意味着,房地产,将成为我们的绝对的支柱产业,”
他在演讲台上敲了敲,“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绝对的支柱产业是房地产,”
“看起来,这好像是一个必然”
“但,这样的必然,值得我们骄傲吗会让我们高兴吗”
“如果我们都跳出彼此职业的巢窠,从普通民众的角度去审视这样的未来,那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那些掌握着核心资源的利益方,都会希望房价上涨,而到那时,我们生而为人,天然就希望能有属于自己空间的基础需求
第六百五十八章 周老师的奔走
冯一平和各大行的高管讨论未来的发展趋势时,另一方早就准备好的第二波攻势如期发动,只是这一次的成果,他们自己都知道,应该不会有多大效果。
他们这次原本期望达到的目标,是把冯一平塑造成一个最大的地产商。
这次的接近30家媒体,都在反复陈述这样一组数据,嘉盛阿里旗下的菜鸟网络,在国内已经兴建了16个超大型的仓储式物流中心,累计用地超过2万亩!
加上计划中的那些待建的物流中心,拿地至少在3万亩以上!
除此之外,冯一平旗下的公司,还在国内的一线城市,和大多数重点城市,都储备了配套的员工公寓用地,累计也不会少于7000亩,而这些公寓用地,地段要更好。
“尤其要说明的,从我们掌握的确切数据来看,冯一平旗下公司拿到的超过3万7千亩的土地,成本极低,其中有三处仓储中心的用地,是不可思议的免费使用!”
“另有5处仓储中心,拿到的是地方政府已经平整好的土地,”
“除此之外,他们所有的项目,自然还都享受着最好的优惠政策,”
“……当了解到这样的事实以后,我们都发自内心的佩服冯总绝佳超卓的眼光,和冯总最近所发表的言论一样,在我国,土地是最珍贵的稀缺资源,”
“在众多的企业和个人,因为房价的日益上涨而发愁的时候,冯总早就高瞻远瞩的入手了高达几万亩的土地储备……”
“这确实是我们所有人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因为冯总的规划,总是会出人意表,我们并不能确定冯总在这方面的计划和安排,但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只要冯总愿意,那么,他的公司,早就拥有迅速成为国内一流房地产开发商的实力和条件……”
真正对相关的事情有了解的人,不难看出今天的这些报道,其中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移花接木的伎俩,比如把骨干物流网的土地,全部形容为可以用来开发房地产的土地。
但就是那些懂得这些区别人提出这一点,他们同样会有有力的反击手段,“以嘉盛的影响力和能力,改变用地性质,很难吗”
客观的说,真不难,在房地产市场,这样的事并不少见。
但只有那些真正了解冯一平为人和格局的人才知道,冯一平和他的公司,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打算。
如果冯一平是那么在乎利益,他完全不用这样取巧,他有更多的机会和手段,更轻松的擢取更大的收益。
在前几年的改制潮中,以冯一平的影响力和能力,只小小的表示一下,或者只要运作得好,只花一些公关费用,就能免费的兼并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