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曲一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王昭之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有言,“北都泉曲府,中有万鬼群。但欲遏人算,断绝人命门”,这就是道经对欲界魔考的直白记载。
修道之人在未成真人之前,身体是处于秽气未消、体未洞真的状态,在身体内部存在一个鬼界投影,即北都泉曲府。
&n
第四百三十三回 风泰和的心
风泰和知道,不能通过色界魔考的修道人,在心灵将留下很难弥补的巨创,从此不敢再提修道的好处,并宣传成道艰难。
很多人感叹修道难,胡说登道无望的言论,是色界魔考失败者的写照。
初步建立的道心需要人们细心呵护,让道心不断于护国济民的积功累德中去完善,让道心不断在尊师重道的实际行动中去纯粹,坦然让欲界大魔帮助自己稳固、完善初成的道心,不正是无魔不成道的最好说明。
三、无色界的魔考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有言:“保真者少,迷惑者多。仙道难固,鬼道易邪。人道者心,谅不由他”,这就是道经对无色界魔考的直白记载。
完美的道心不是稳固后,就一劳永逸了。
如何保持一生,并贯穿三世,这是无色界魔考的内容。
知真、登真的人还是不少的,但保真者确实稀少。
虽登仙道,却不能走远;易入鬼道,邪路易纵欲。
人之心,可以由自己做主,却容易迷于物欲,而被他人所控制。
无色界的大魔考验的就是修道人能否一生奉道、别无所求,随缘御物、不著万物。
风泰和助人为乐、不求回报、毫无怨心的作为,是道心由内而外、毫无巧诈的自然行为。
风泰和见虎不惧、无畏生死、舍命从师的举措,是道心贯通三世、以命奉道的一生追求。
可见度过无色界魔考的关键,在于道心永固、以命体道。
内心的想法主宰着人们的命运。
内心的想法就好像颜料一样,清水加入何种颜料就变成何种颜色,清水就是人们的命运。
人心向善,内心之善会吸引外在的善人或善神来相合,命运会变好;人心向恶,内心之恶会吸引外在恶人或恶鬼来相合,命运会变差。
无色界魔考的主要内容有:不要名利、越有名利,不要美色、越有美色,最受不了什么,就会招来什么。
修道之人一定要心口如一,才能突破命运的限制。
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另一套、想的再一套,就会越修越糟、越修越苦。
不能通过无色界魔考的修道人,往往不能发大愿心,不能做到难忍能忍、难行能行。道经有言,要发心与无量天尊同登无极大道的大愿。
不要光想着自己,只想努力修好这一世,回仙界后再也不来人间受罪了,如有此种心态,即使能登仙界,也不能长久。
《度人经》揭示的欲界、色界、无色界的魔考,也许会让修行人退缩,不愿意入道、修道。
但细思下,就会知道,没有修道的魔考才最严重,因为只能永远在五道中痛苦轮回、不断沉沦,再难有翻身的机会。
曾有位大富人喜欢学仙,招来几十个方士,方士们彼此吹捧,都说成仙指日可待。
他们花掉的贝币无数,但也常常有些小的灵验,于是富人就更相信他们了。
有一天,风泰和来访,虽然他穿着破衣、戴着破斗笠,但神态洒脱,像是独鹤孤松。
和他交谈,觉得他神思妙远,多出于想像之外。
请风泰和表演法术,他驱使鬼神、呼风唤雨,都易如反掌。
各地的鲈鱼、鲜蘑、蜜桔、桃子,他随意取来好像是身边带的;召织女弹琴吹竽,召玉女唱歌跳舞,就好像指挥他的仆隶,拿着他的符,可以梦游十洲三岛。
风泰和拿出米粒大小的一颗丹,点瓦块石头为珠宝,而且冶炼一百遍也不会损耗。
富人极为惊服,方士
第四百三十四回 吕洞宾(一)
风泰和有一个晚辈小道友,便是吕洞宾。
吕洞宾是集“剑仙”、“酒仙”、“色仙”于一身放浪形骸的上仙。是“八仙”中现身和事迹最多的,关于他仗剑云游,到处扶弱济贫除暴安良的传说,遍及大江南北。
而另外七仙的专庙却寥寥无几,只有奉祀吕洞宾的“吕祖庙”成千上万遍布各地。
吕岩有一个好朋友,叫苟杳,苟杳因父母双亡,家庭贫寒而无钱读书。
吕岩深知他为人忠厚善良,而且勤奋好学,于是把他接到自己家中住宿、生活、供他读书习文。
一日,有人来到吕岩家里,说要给苟杳订一门亲事。
吕岩一听,深怕苟杳为贪恋床第之欢而误了前程,连忙推却。
可苟杳知道后,非常高兴愿与结亲,吕岩没有办法也只得同意,但提出一个条件:“结婚头三晚,我要陪新娘子睡三宿。”
苟杳一听大吃一惊,非常生气,但又想这么多年人家一直供着自己住宿、生活,学费等。
常言说:“寄人篱下,怎得不低头”,在说结婚的花费还得人家出呢,思前想后,还是咬咬牙答应了。
结婚这天,吕岩喜气洋洋,而苟杳却无脸见人,躲到一边去了。
到了晚上,客人散尽,吕岩走进洞房,见新娘子倚床而坐。
吕岩不去掀新娘子的红盖头,而是坐在灯下埋头读书,一连三晚都是如此。
到了第四晚,苟杳走进洞房,看见新娘子正在伤心落泪,低头埋怨说:“郎君为何一连三晚都不上床,只顾对灯读书,天黑而来,天亮而去,莫非嫌我不成”
这一问,问得苟杳目瞪口呆。
新娘子抬头一看,也大吃一惊,怎么丈夫换了个人
半天,苟杳才恍然大悟,双脚一跺,仰天大笑:“原来哥哥怕我贪欢,忘了读书,以此来激励我啊!”
几年后,苟杳果不负重望,入职做了大官。
又过了几年,吕岩家不幸遭了大火,全部家财化为灰烬。
没办法,只得去找苟杳帮忙,兄弟多年不见,自是悲喜交加,但一连数月过去了,苟杳只管好吃好住,对拿贝币,重建家园的事,只字不提。
吕岩很生气,不由仰天长叹:“人情太薄,一阔脸就变,滔滔然天下皆是也!”遂不辞而别。
回到家乡,吕岩远远就见自家临时搭建的破茅屋换成了新瓦房。
他走进家门,更是惊讶,厅院里停放着一口棺材,他夫人正在放声痛苦。
吕岩纳闷,遂问:“你这是哭谁呢”
老婆回头一看,惊恐万状:“你是人,还是鬼”
吕岩更觉诧异,后经询问才知道,原来他离家不久,就来了一帮人给他盖房子,前天中午又有一帮人抬来一口棺材,说吕岩在苟杳家得重病去逝了。
这时,吕岩明白了,原来都是苟杳搞的鬼、玩的把戏,遂操起利斧,狠劈棺材,棺材劈开了,可里面竟是贝币和布帛,还有龟甲信。
吕岩拿起龟甲,上面写道:“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贝币家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
吕岩如梦初醒,苦笑一声:“贤弟,你帮的我好苦啊!”
这就是俗话常说的,“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故事。
吕洞宾,名喦、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
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有人说他当过官吏。后来他因厌倦兵起民变的混乱时世,抛弃人间功名富贵,和妻子一起来到中条山上的九峰山修行。他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对可望,遂改名为吕洞宾;“吕”,指他们夫妇两口,两口为吕;“洞”,是居住的山洞;“宾”,即告诉人们自己是山洞里的宾客。
他在弃官出走之前广施恩惠,将贝币家产散发给贫民,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
传说他在修炼过程中,巧遇仙人汉钟离权,遂拜师。
修仙成功之后,下山云游四方,为百姓解除疾病,从不要任何报酬。
&n
第四百三十五回 吕洞宾(二)
这药,有谁敢买所以十多天,没人去光顾。
吕洞宾却深信不疑,买回药吃下去,幸而一切无恙。这是第八次考验。
春天来临,春水涨起,吕洞宾摇一叶小舟在江上慢行。
船到中流,突然刮起大风,一时波涛汹涌,险象环生。
洞宾已勘破生死,哪里还惧怕风涛仍是端坐船头,任它飘摇。一会儿风平浪静,没有丝毫损伤。这是第九次考验了。
一日,吕洞宾独坐家中,忽然见无数奇形怪状的鬼神跑来,有想抓他的,也有想杀他的,洞宾毫不畏惧。
原来是汉钟离最后一次考验吕洞宾,经过十次考验,汉钟离收洞宾为徒,在庐山勤勉修行,汉钟离授之以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最后吕洞宾终于修炼成上仙。
日后师徒二人形成钟吕金丹派,对道门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吕洞宾学成道后游天下,来到山色奇秀,九峰回环,号称金庭洞天的桐柏山,发现大地抖动,房屋倒塌,九峰欲崩。
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穿山甲在作怪。
吕洞宾气恼之下,迅速召集各路山神,共商擒拿穿山甲拯救百姓的大计。
众山神纷纷说:“此怪有五千年的道行,炼就了翻山倒海之术,小神们敌它不过,望上仙禀告天帝,速派仙将捉拿此怪,拯救百姓,保护山林。”
吕洞宾嘿嘿一笑道:“一个小小的穿山甲作怪,不必惊动仙将,我一个人就可以治服它了。”众山神一齐称谢而去。
众山神走后,吕洞宾暗想:“此怪妖术厉害,我怎能降服了它也是我一时说出大话,如若不把此妖镇住,众山神岂不讥笑于我”
吕洞宾正在沉思之际,太白金星对吕洞宾道:“要想降服穿山甲,非用定山神针不可。这神针乃西王母娘娘头上一根玉簪,若能借得,便可成功。”
吕洞宾道:“那怎么能行呢,玉簪本是西王母娘娘心爱之物,恐怕谁也借不出来。”
太白金星道:“此事并不难,西王母娘娘身边有一名贴身侍女叫牡丹仙子,她早有思凡之意,你若能打动她的心,此事定能办妥。”
翌日,西王母娘娘在瑶台举行盛会,请各路大仙赴宴。
吕洞宾和太白金星驾起样云,同赴盛会。
在大会上,琴声悠扬,舞姿翩翩,各路大仙畅怀痛饮。
酒过三巡,菜上五道,西王母娘娘就命侍女牡丹仙子给各路大仙斟酒。
当牡丹仙子给吕洞宾斟酒时,太白金星用胳膊将吕洞宾碰了一下,吕洞宾心知此意,于是趁接酒杯之机,将牡丹仙子的玉手轻轻地捏了一下,牡丹仙子心一动,不觉脸上一红,低着头走了。
过了一会儿,西王母娘娘又命牡丹仙子向大仙赐赠蟠桃,牡丹仙子迟迟疑疑的来到吕洞宾面前。
大白金星用脚尖踢了踢吕洞宾,吕洞宾就在取蟠桃时,将桃盘重重的往下一按。
牡丹仙子手腕一软,羞得面如桃花,她低着头,顺后门向瑶池边急急走去,吕洞宾也紧跟而出。
牡丹仙子径直走到瑶池边,两眼凝视着池边开放的牡丹花沉思起来。
吕洞宾悄悄地站在牡丹仙子背后,轻声说:“牡丹仙子,你在赏花吗”
牡丹仙子回头一看,见是吕洞宾,急忙拂袖掩面说:“你,你可知晓仙规”
吕洞宾嘿嘿一笑道:“我知晓。”
牡丹仙子摇了摇头。
吕洞宾上前几步说:“你很羡慕人间,是吗”
牡丹仙子又慢慢地低下了头。
吕洞宾充满感情的说:“人间真美好啊,到处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我在人间云游各地,见过不少名山大川,
第四百三十六回 洞天福地(一)
风泰和有很多年没过过吕洞宾了,所谓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道门的洞天便是时空隧道。
在道门的空间概念中,除了将天地整体分成三十六层天以及无尽天地空间之外,道以还详细描述了和天地空间相连的各个空间,这就是洞天福地,所谓洞天福地,主要是指大天之内的道门神圣空间。
道门的“洞天福地”说早在《道济经》、《真诰》等上清派道书中已经提及。
天仙所居的胜境有的在天上,如三清境等三十六天;有的在海中,如十洲三岛;有的在名山洞府,如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理论是道门天地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内涵可以解释如下:在人类栖居的以天地为中心的居留空间中(即所谓的“大天世界”)还并存着三十六所相对隔绝、大小不等的生活世界(即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及七十二处特殊地域(即七十二福地)。
“洞天福地”是人间仙境,大多位于华夏境内的大小名山之中或之间,它们通连贯通通达上天,构成一个特殊的世界,其中栖息着仙灵或避世异人。
与普通人所居住的大天世界不同,洞天世界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时间、空间构造。
由于它的时间速率不同于人们的世界,加之空间结构也与大天世界判然不同,因此在通常情形下,洞天世界对世人是不显现的。
世人除了因某种特殊机缘进入洞天外,通常是很难造访这种神秘世界的。
对洞天概念的最好解释见于早期上清系经典《紫阳真人内传》,其云:“天无谓之空,山无谓之洞,人无谓之房也。山腹中空虚,是谓洞庭;人头中空虚,是谓洞房。是以真人处天处山处人,入无间,以黍米容蓬莱山,包括**,天地不能载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