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至尊曲一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王昭之
    欲动,则心动;心动,自然烦恼丛生。得与失、荣与辱、起与落,这些东西,在乎的越多,心里就会越痛苦。舍弃的越多,内心就会越清静。

    分担别人的痛苦,可以消解自己的痛苦。拿出自己的温暖,可以得到别人温暖的馈赠。这就是爱的神奇力量。放不下、心底无爱、闲得无聊,这些都是增长烦恼的根源。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人性本善,上进之心,人皆有之。然人当有所必为,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至于求道修丹最大的阻碍,夜不归也四条。

    第一为功利境,又可称为凡夫境。

    凡沉溺于富贵功名与物质境界中不能超凡脱俗者,皆凡夫境。

    能用存养省察正心养性及克己归仁功夫,力自修养以向上者,即可由凡夫而为君子以致圣人。

    修养之道在能去人欲而存天理,去人心而存道心。

    人类大都为物尘所蒙蔽,为名利所陷,生于斯,死于斯,代代相传,愈陷愈深,灵命丧尽,几难有人迷途知返,能毅然超脱功利境界者。

    凡在功利之境中者,陷于舍得交换,因其欲得故而要舍,其目的性明确,若不能得,则不会去舍,一切行为在于交易,舍与得亦在等价交换,与大道交换与天地交易,故去道远矣。

    一旦其舍不能换来预想之得,则心生愤恨,嗔怼他人,甚至诅咒,仁义道德在此刻轰然倒塌,人心之中再无敬畏,活泼泼一副满口道义的小人嘴脸,即所谓假仁假义,俗世中恶言此类人等则为“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者即是如此。

    道门所言此类人为行仁义,行字在前,仁义在后,故“行”在内心主观,我欲




第四百零八回 迷津一点是大道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昆仑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之为“万山之祖”,是所有修道者心目中的天堂,也是元始天尊的的道场,而离玉虚宫不远也有瑶池,正是道门正仙西王母所居之地。

    以前,夜不归两师徒隐居昆仑山修行,师尊丘山真人,道号晦净;徒弟夜不归,道号觉明。

    夜不归自小父母双亡,沦落街头,乞讨为生。

    有一次丘山真人在伏魔镇云游的时候,碰见了一只千年蛇精为害百姓,便出手想要除掉它,谁料这蛇精修为甚是威猛,最后一人一蛇打的是两败俱伤。

    这一人一蛇相斗的地方位于远离人烟的破庙里,庙宇年久失修,经过他们的一番争斗变得更加破落不堪。

    就在这一人一蛇都已重伤,谁也没办法取谁性命的时候,一个年约七八岁的小孩子在庙宇内石像的后面走了出来,他就成为了这场胜利的关键,也成为了压倒蛇精的最后一棵稻草。

    这个孩子就是夜不归,丘山真人给他服食了那条大蛇的内丹,重塑了他浑身上下的筋骨。

    后来,便带他回到昆仑山自己的道场,悉心教授。

    夜不归也确实没有辜负丘山真人的一番教诲,加上服食了大蛇内丹,无论是筋骨还是心窍都是修道的上上之选。

    七年过去了,夜不归已经长成了一个郎朗少年,剑眉星目,玉树临风。

    在这七年的时间里,丘山真人将自己一身本领悉数传授给了他,并且将自己随身的兵器斩风剑也一并给了他。

    “徒儿,也该是你下山历练的时候了,从明天起你就下山去历练吧,听闻伏魔山近来有一只蛇妖作梗,你可去为民除害。”丘山真人道。

    第二天一早夜不归便肩背行囊,手提斩风剑下山去了。

    丘山真人看着他渐渐远去的身影,眼里眉心不禁有一些隐隐的担忧。

    夜不归夜宿晓行,一路走得是好不惬意,他已经七年没有下山,这次出来无论看什么都觉得新鲜。

    不过几日便到了伏魔镇,他看见镇子上方阴气缭绕,镇子上的人们无精打采如丢魂魄,心知此必是师傅所说伏魔山妖怪作乱。

    夜不归沿着镇子的街道慢慢的走着,眼看天色已晚便想找一家客栈,刚好旁边就有一家四海客栈。

    漂亮的老板娘正在招揽生意,明亮的灯光与饭菜的香气吸引了他。

    在老板娘热情的招待中,夜不归走进了四海客栈。

    他打量着里面的一切,店不大,但是很干净,菜品不丰富,但是味道闻起来很香。

    老板娘殷勤的把夜不归送进了客房,点亮了客房里的油灯,不自觉的用手轻轻蹭了蹭他。

    夜不归如同电击一般闪到了一边,他可还只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看着灯光里老板娘妩媚的身姿,他心里不禁心生荡漾。

    夜不归点了一碗面,老板娘就下楼去了,看着老板娘离去的背影,他有一丝怅然若失。

    夜不归暗道一声惭愧,自己跟师尊修行多年,如何还是被女色所惑

    他安置好自己的行囊,便靠在床上想着明天就要去伏魔山收妖的事情。

    “咚咚咚……”

    敲门声响了起来,接着便是推门声,老板娘袅袅婷婷的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进来了。

    老板娘将阳春面放在桌子上,看着夜不归狼吞虎咽,并没有要离去的意思。

    夜不归吃过面后,把餐具推向老板娘,然后有些讪讪的做了一个请老板娘离开的姿势。

    “小帅哥,你吃完了人家的面,就想请人家走,实在是太也没有良心了!”

    老板娘说着话便风情万种的靠了过来,靠之前还不忘关上了客房的门。

    “使不得,使不得。”

    夜不归一边后退,一边说道,忽然碰到了床沿一下子倒在了床上,那老板娘便扑了过来。

    夜不归忽然感觉挂在床头的斩风剑嘶嘶作响,他



第四百零九回 玄关一窍
    夜不归知道玄关一窍是沟通人体与天体的秘密机关,如果在修道五雷正法的关键时刻出问题,自己将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道门修炼“贵在从虚空中收积先天一气于身中,然后以吾人之神与此气配合炼养之,为时既久,则神气合为一体,而大丹始成。”

    但先天一气“不在心肾,而在玄关一窍。”

    为什么说先天一气在玄关一窍呢

    因玄关一窍乃沟通人体与天体的秘密机关,是人体场与宇宙场的契合点、启开处,故寻着了这个天机妙窍,先天一气也就在其中了。

    历来修练者的实践经验告诉修道之士们,必须从“内外相感、天人合发”处求之。

    而所谓的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人体场与宇宙场正好契合、同步而必然发生的一种共振现象。

    如何才能使人体场与宇宙场契合、同步共振呢

    一切有为法都是局限的,因为人体内环境和空间外环境都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这种微观上的变化极其微妙,十分复杂,根本无法全部弄清楚,也无法对它实行调控,至于人体内环境的变化与空间外环境的变化正好契合、同步、共振的时机,更不是后天意识能够猜度的。

    修道者能够做到的和需要做到的,只能在宏观上创造一种环境,进入一种状态,调动自身各种机能相互作用,引导人体内环境与空间外环境相互作用,向着契合、同步、共振的方向变化发展,方能实现“天人合发”,启开玄关一窍。

    为此,修练者每当夜深人静之际,坐在或躺在床上,把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统统暂时抛开,除注意放松一下心神和形体外,其他不用任何方法,杂念来了也不管它,让其自生自灭。

    如此时间一长,期间必然发生“猛然一觉,杂念全消”的境界,然后则趁势进入这种境界。

    如果杂念又来了,同样让其自生自灭,“猛然一觉”又出现了,再趁势进入。

    如此几个反复,即可进入清醒而无思的功态。

    也不知什么时候,突然全身一震,浑身的经脉关窍均在大震中开合。

    这静定中的突然一震,就是人体内环境变化与空间外环境变化正好契合、同步、共振在色身中的真实凭信,就是“天人合发“之机,玄关窍开之时。

    在全身突然一震的一瞬间,宇宙高能场从玄门进入人体低能场,这就是从虚空收积先天一气。

    此时遍体酥软麻木,异常清纯怡悦,就是先天气施化己身,熏蒸人体之灵验。

    大震之后,又必然会发生丹田气突,气机作自动的周天运行之验,而此时在功态中,不生一念,不加一意,静观元神作功即可。

    待气机平息,真阳潜藏后再收功,安然入睡。

    上述实验表明,只要宏观上进入一种恍惚杳冥的功态,并自始至终保持这种心态,微观上就不用去管它了,一切反应、效验都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功者不需要也不应该加任何意念去干扰干涉。

    如此天天炼,夜夜震,次次收,全身的经脉经气在大震中不断开合充实,整个人体机能在大震中不断调整升华,既至简至易,又至精至妙。

    道门静坐,主在养生;切忌枯坐,趋于寂灭。

    道门丹鼎派要旨,首在肯定人生可以长生不死;而入门之法,重在修炼。

    故道门静坐,最要在修炼功夫。

    修个小乘,可以却病延年;修个中乘,可以返老还童;修个上乘,可以长生不死,也就是可以超凡入圣,超圣入神,超神入化,超化还虚,而达到人天合一之境界。

    故静坐应以超凡入圣而至天人合一为最高主旨,非徒以却病长生为事也。

    太上老君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为“万法归宗”之旨要!

    古谓“道法三干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三干六百门中,一切有为法、无为法,总以“合于自然”为第一要义。本此拣择,万无一失。

    何谓静

    一念不生之谓静。

    何谓坐

    寂然不动之谓坐。

    何谓金

    万古不易之谓金。

    何谓丹

    阴阳和合之谓丹。

    故欲打坐,首须三昧伽跌,正身寂定。

    欲修静,首须万缘放下,四大全空。待至寂然不动,一念不生时,便可至“虚极静笃”境界。

    静极一阳生,阳生一分,便阴消一分,及至六爻全阳,便复乾体。人如至老而能保全其纯阳体,便是返老还童功夫。

    故阳生时,为修金丹之下手初基。

    “长生无妙药,只在一静中”!此为正统坐功,百无一病。

    道门重性命双修,形神兼养。

    其所以重养形者,正如所谓“形者生之舍”、“形备而性命成”也。

    形之不存,神将焉附

    命之不存,性格焉修

    故道门虽以养性为宗,养神为首,然却以养形为本,养命为基,方能达到形神合一之境。

    若本基不固,宗首便无由得立矣。舍此躯壳,欲作圣仙人功夫,如何起修

    生之不存,明见正尽,便全无落脚处矣。

    在此首须切记,养生养形只是手段,是工具,作仙、作仙、作圣人,才是目的,是本旨。

    道门养生重三宝。

    三宝者,精、气、神也。

    道门长生法要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等一贯工程,总是以此三宝为基础、为材料。

    精气神三宝寄托于外者,为耳目口三门。

    《参同契》所谓“耳目口三宝,固塞勿发通。真人沉深渊,浮游守规中“。

    当静坐修炼时,宜固塞此三宝,令勿发通;外不入内,内自不出。

    耳多听则摇精,口多说则伤气,目多视则劳神。

    收视于目,回目光以内视;反听于耳,回耳聪以内闻;缄闭其口,回元气以内营。

    凝神寂照于丹田,了无杂念,使神气相抱,合乎先天之鸿蒙。

    将此精气神三宝调和烹炼,往来升降,发于规中,充于四体,便可证验到内丹之成。

    道门炼三宝,下乘炼凡精、凡气、凡神,亦即是后天之精气神;上乘炼元精、元气、元神,亦即是先天之精气神。

    一般人初步入手工程,只能从前者下手。

    即是从后天法入先天法,从有为法入无为法。

    即从前者下手,故精不可漏,气不可漏,神不可漏;精不可伤,气不可伤,神不可伤;精不可摇,气不可摇,神不可摇。此为养形、养命、养寿之三大要素!

    故修道之士,首宜注重做保精、保气、保神工夫,次宜注重做固精、固气、固神工夫,再宜注重做补精、补气、补神工夫。

    最后—步,方为化精、化气、化神工夫。

    中老年人已破体者,即精气神均已多所伤损泄漏者,前三步工夫,尤为紧要。

    修个小乘以图却病延年者,只做第—、二两步工程,即“保”字工夫与“固”字工夫,即可终生无病、延年益寿矣。

    修个中乘以返老还童者,便须做到三步工程,



第四百一十回 因果报
    有一个小村子,村里有个叫滕云飞的小伙子,从小父母就去世了,他从小就缺少关怀,整天都是无精打采的。

    一日,滕云飞进山砍柴,走在路上居然看到一枚贝币,他一看四下无人,赶紧跑过去把铜钱捡起来,可是一拿到手里,居然变成了一颗羊粪,他嫌弃的扔到地上,谁知那羊粪一到地上又变回了铜钱,他赶紧又把铜钱捡起来,结果还是羊粪一颗。
1...137138139140141...21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