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曲一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王昭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
第三百二十三回度人先度己
风泰和作为圣仙,精通神通法术,但为什何不恧显神通利世度人呢
神通,本来是形容通神的本领,后来引申为一些外显的法术。
道门对于异能和神通,承认其存在,但是并不推崇。
志心皈命礼,无上经宝,当愿众生,深明经藏,神通莫测。
神通必须要有智慧作为前提条件,才能变化莫测,否则容易落入邪道、魔道。
神通有一定的修法,有的是通过内炼而引发神通,有的是借助符咒或丹药而引发神通等等。
道门追求的是精神和完全和谐统一的“与道合真”的境界,神通不过是修行大道中的副产品,并不是目标。
所以道门认为只专门修行神通的人是术士,而这种偏离大道而专修神通的方式称为旁门。
修道之人专心用功修行,一定多少有成就,有些也必定有些神通。
否则没有成就给人家看,人家怎么相信道门呢
实则信仰道门,并不是信仰神通。
成就也并不在于神通,不过一般人喜欢神通,故从神通来说吧!
神通有好几种:
一、“修得通”,依修行用功而得的神通。修行也有好多种,有依道法而修行的,亦有依种种外道法而修的,都可得到神通。这其中也有深浅关系。
二、“术得通”,学种种术法的神通。如种种符咒之类,巫术、法术!五术-山、医、命、卜、相,都是术得通。
三、“报得通”,前生所带来的印象。如鬼神道而来的,或前生学过五术,而与生俱来的种种异秉。还有,鬼通、妖通、魔通、魔术等等的神通。
不论哪一种神通,依神通而利人利己,岂不是很好吗
世间万事,有其利必有其弊!一般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利,不知其害。
修得通必须下许多苦心去用功,最少须十年八年,有三十年、五十年……才有了少少的神通。
这样很深岁月的修行,去换取世间一点名利值得吗
名利越多,继续修行的时间越少,神通也越消失!
而名利的迷惑力很大,沉下去即不能自拔!
慢慢就走入魔道了!对利人来说,一般人只求神通,而不求真理。只求自己的利益,而不为了修行,也慢慢走入了名利的魔道,“引迷入悟”、“方便度众生”都是变成了口头禅了。
“术得通”的种种法术,可应一般人的需求,能安慰人的心灵,解决人种种困惑。
相反的,不法之徒,也依此敛财骗色,依此迷人,也违背了因果和公理正义。
一般所说的逆天行事,自己能得什么报应呢
不是孤独亦贫,即是五根不全,或短命多病,尤其是学奇门异术尤甚!为什么会如此呢
因为人的贪嗔痴名利心,未消除以前,做事都是自私自利的。俗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若依法术而搞自己的名利。即其心已入魔,理智也迷惑了,作事能有功德吗
信神通的人,只求他力的帮助,不求自己用功精进,即很容易陷入魔道,报得通亦复如是。
那么神通利人多,或是害人多呢那就看我们智慧的运用了。
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利,而利益世间呢
依道法而修养心性,修道德与人格,消灭贪嗔痴与烦恼,使身心清净与快乐,使生活有意义和目的,即是最真正的利益,也是将来无限的利益。
若是只求眼前神的赐与,其利益很少。
若是交了邪神或鬼类,其后果不堪设想。
再说,修行的目的不是在神通,而是在道德、智慧、慈悲,谁修慈悲心最大,智慧最深,道德最高,谁就是最有修行的人。
如果卖弄神通,“显异惑众”,即是邪道的人。
所以用神通度人不但自己陷于名利,也带人入于邪道,除非自己是证果的圣人,否则大多皆是难以自拔。
如果证果的圣人呢不但不为名利而卖弄神通,而且是能够知道众生的灾难痛苦,都是业果现前的关系,只有教人修行,忏悔才能究竟的解脱。
神通救人者,只是拖延他业报的时间而已,早晚还是要受报的,那么怎样才是究竟利益众生、度众生也不难明白了。
再者,神通敌不过业力;神通虽不可思议,众生的业力更不可思议。
神通能呼风唤雨,能放光动地,能离地万里,但神通抵不过因果承负,敌不过众生的业力,解决不了生死问题,解脱不了轮回问题。
你说你能飞天遁地,那又怎样神通不是万能的,在世间上各种的力量之中,最大的力量并不是神通,而是行为的力量,也就是业的力量。
自己所造的业,一定要自己去受报,丝毫也逃避不了。
这也就是一些修行人在世时虽贵为长者,但却免不了世间大祸之因。
更为关键的是:妖魔鬼怪也有神通。
如果用神通作显事,魔也会显各种神通,众生不具慧眼,不明真相,被魔骗走了而不自知,很多附体的现象不就是这样吗
妖魔鬼怪附在人身上,自称是天尊菩萨,给人治病,给人算命,这算好的,有些发嗔恨心要害你的,被附体的人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那些不明法理,不知真相的人谁不被其所骗,而自以为自己成了道,修了菩萨,却不知道死后要随妖魔鬼怪一道而去。可怜!
综上总结起来最重要的几点是:神通度人要因缘具足、神通并非解脱的究竟法门、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不是万能的,用神通度人修道
第三百二十四回 强势
“糟糕,罗睺避而不战,我们截教又处于劣势,再拖下去,将败势更显。”
羽翼仙站在悬空的多宝道人身边,居高临下的盯着白色的岩浆,心情沉重到了极谷之渊。
“罗睺是一位棘手的危险人物,他现在盯上了师尊不在的截教,我们要小心应付才行。”多宝道。
“看来大师兄投鼠忌器了呢!”
羽翼仙自认为速度第一,天不怕地不怕的道。
“没有达到与大道齐在、与天地同寿的圣仙境时,面对罗睺这等人物,谁又不投鼠忌器呢”
羽翼仙听了掌教师兄的话,喃喃自语道:“天人合一的无为境界,混元大罗金仙,圣化天……”
“天人合一”是道门思想,并由此构建了华夏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故太上道祖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天人合一,或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并非华夏文化所独有的观念,在世界很多高级宗教中都有这类观念,并且有详细系统的修行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在道门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有“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说法。
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
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
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能够领会所有生命的语言,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大自然的旋律交融相和,能够取得对方生命的信任并和谐共存,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人与物质、物质与物质极度巧妙完美的结合。
古代天是指以地球为参照物的天体运动学,即天体是地球的扩大,或地球是天体的缩小。
古代天认为天球的南北极所形成的天轴与地球南北极所形成的地轴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即无论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那一个点,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天体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天轴南北两极是南北磁极;地球居天体之间,是一小磁体。
地球南北两极也是南北磁极,分别与天体两大磁极发生磁感应,所以天地的轴心倾向相同,在一条直线上,这便是天地感应最根本的内涵之一。
《黄帝内经》所述五运六气的种种感应之道,统统建立在这个感应性上。
这种感应性或磁力,都属于无形的能,在医学名之曰“气“。
天地气交的实质是天地人本源于一气,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体现也是源于“气”。
“气”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曰: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