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至尊曲一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王昭之

    “十二天象”又是古代对天气的统称,即暗、阴、雨、雪、冰、雾、露、霜、风、沙、雷、电;“十二经脉”是医学对人体经络的认知;古代音乐有“十二律”;饮食有“十二食”;穿衣有“十二衣”……

    生肖动物秉性各异,古人一直对其选取和排列提出众多观点,但每种观点又难以自圆其说。

    民间故事说轩辕黄帝要选十二动物担任宫廷卫士,猫托老鼠报名,结果老鼠忘了,从此猫见老鼠就寻仇。

    原本推牛为首,老鼠偷偷爬上牛背占先机。虎和龙不服气,被封为山神和海神,排在牛的后面。

    兔子不服,要和




第二百九十三回 太极
    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易经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

    同浑沌哲学一样,太极观念这种迷离恍惚的看待万事万物的现象和本质的人生态度,以及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实则包涵着清醒睿智的哲思,其终极目的是希望人类活动顺应大道至德和自然规律,不为外物所拘,“无为而无不为”,最终到达一种无所不容的宁静和谐的精神领域。

    《易》中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的内容。意思是成卦的过程,先是有太极,尚未开始分开蓍草,分蓍占后,便形成阴阳二爻,称做两仪。

    二爻相加,有四种可能的形象,称为四象。由它们各加一爻,便成八卦。

    太极在道家一般是指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出现于阴阳未分的混沌时期之后,而后形成万物的本源。

    太极生两仪,便是由太极的分化形成天地的过程,两仪,即是天地,亦可是阴阳。太极的概念经常与易学一起出现。

    道门易有自己的独特体系,太极的概念是道门易的宇宙论、修养理论的重要基本概念。

    太极图有很多种,诸如先天太极图、古太极八卦图等。

    历经流传至今,各图唯有先天太极图以及古太极八卦图人尽皆知,因此,现代人所称的“太极图”即“阴阳鱼图”或“天地自然之图”,现代人所称的“太极八卦图”即古太极八卦图范式,甚至往往将“太极八卦图”简单的称之为“太极图”。

    太极,华夏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曰:“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太,即大;极,指尽头,极点。物极则变,变则化,所以变化之源是太极。

    关于太极的含义,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指宇宙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人曰:“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

    《易》曰“有形生于无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阶段来解释“易有太极”。

    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气形质混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浑沌。

    浑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说的元气。以元气未分状态为太极,赋以其原始物质的含义。

    二、以虚无本体为太极,解释为“大衍之数,其一不用”。

    说“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以“一”为太极,认为此“一”不是数,而是“无”,“无”为四十九之策数形成的根据。

    三、大衍之数的四十九数未分为太极。曰:“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矣。分揲其蓍,皆以四为数。一策一时故四策以象四时也。”

    对大衍之数的论述及其太极说,不以不用之一为虚无实体,以四十九数未分为大极,并且认为八卦涵蕴在大衍之数中。

    四、以阴阳混合未分为太极。《文》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五、太极也指:“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正是对太极的解释。那么何为道呢指天道,地道,人道。万事、万物都有两面,并且不断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关联。

    天道、地道大家根据证明并理解。关键是人道,人道又主要就是指思想,思想决定了行为、态度。讲的也是大家在尊重自己的思想,尊重自然规律。

    学会控制情绪,如不生恶念,不怕恶念。

    《易》有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何谓太极

    “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太极”就是至



第二百九十四回 道人行
    “想不到伶瑶仙子的言语还是那么的犀利,如今众仙遭厄,就让我们来勉为其难,助截教一臂之力吧。”

    一道中气十足的声音传来,让燃灯、南极、伶瑶精神为之一振,三界之内,能助一臂之力破五色天的仙人已是少之又少,若非对手厉害,他们三位上仙不会一筹莫展的。

    “你们是……请问道兄在哪座名山修仙”

    燃灯道人不认识来人,便躬身拱手相问。

    “原来是你们啊,元辰!听说你们五人在海外找到了一座五行山,故才千年不回。”伶瑶喜出望外道。

    “我们不过是隆冬枯骨,严家饿隶耳,随便找一座俱五行的小岛权且安身,仅止而已。”元辰不喜不悲,不怒而威道。

    “道兄过谦了。”南极仙翁作礼道。

    这五个须发花白之人,必是道德修养极高的家伙。

    元辰、贞吉康、风泰和、利剑、亨通的到来,上燃灯和南极看到了一丝希望。

    “这五位方外之士,人称五从圣,乃是五千年前的大罗金仙,用‘混元之下五大仙’来赞誉也不为过。他们分别叫元辰、贞吉康、风泰和、利剑、亨通。”

    “原来是传说中的元贞利亨泰,真是久仰大名,今日有幸一见,名不虚传。”燃灯道人和南极仙翁这才恍然大悟,忙不迭的再次作礼道。

    “不必虚礼,大道之前,皆为蝼蚁,又有什么尊卑之分呢”贞吉康面露微笑道。

    伶瑶仙子道:“许久不见,你们倒是改变了不少。换作是以前,你们肯定不会趟这混水,管这无关事的。”

    “并不是我们变了,而是一旦踏入圣境,就不能再对三界事无关痛痒,这是对大道德行的理解更深入啊。伶瑶,这么多年,你还停留在大罗金仙境,修为无法寸进,一定很苦恼吧”

    利剑一脸平和之气,如春风化雨般的温暖,他是柄没有出鞘的剑,一旦出鞘,将凌厉万丈,锋芒毕露,横扫四面八方。

    “你的意思是我的德行还不够”伶瑶仙子不悦道。

    利剑轻轻一笑:“这是你的想法,过于自信,永远是你的缺点,要知道,在大道的面前,任何生灵都是公平的。”

    “一向自卑的你,不见一直都看不起女人么我现在的修为落后于你,你终于有资格理直气壮的嘲笑我了。”伶瑶恼怒的道。

    利剑呵呵一笑道:“我给你讲一则故事吧。”

    有一个流浪汉,走进道观,看到天尊坐在神台上,众人膜拜,非常羡慕。流浪汉对天尊道:“我可以和你换一下吗”

    天尊道:“可以,只要你不开口。”

    流浪汉坐上了神台,他的眼前整天嘈杂纷乱,有求者众多,他始终忍着没开口。

    一日,来了名富翁。富翁祈祷道:“求天尊赐给我美德,让我子孙永享安乐。”

    说完,其磕头,起身,他的钱袋却不小心掉在了地下。

    流浪汉刚想开口提醒,却想起了天尊诫告的话。

    富翁走后,来的是个穷人。

    穷人祈祷道:“求天尊赐给我贝币,我家人病重,现在急需用钱!”

    磕头,起身,他看到地上有一个钱袋。

    穷人连连感谢道:“天尊真的显灵了!”他拿起钱袋就走了。

    流浪汉想开口说不是显灵,那是人家丢的东西,可他想起了天尊的话,只好缄口不言。

    这时,进来了一个渔民。

    渔民祈愿道:“求天尊赐我平安,出海没有风浪,安全回家。”

    磕头,起身,他刚要走,却被又回来的富翁揪住,为了钱袋,两人扭打起来。

    富翁认定是渔民拣走了钱袋,而渔民觉得受了冤枉无法容忍。

    流浪汉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大喊一声:住手!然后把一切真相告诉了他们,一场纠纷平息了。

    “您觉得这样做正确吗”流浪汉问天尊。

    天尊道:“你还是去做流浪汉吧。你开口以为自己很公道,但是,穷人因此没有得到那笔救命钱,富人没有修来好德行,渔夫出海赶上了风浪葬身海底。要是你不开口,穷人家的命有救了,富人损失了一点钱但帮了别人积了德,而渔夫因为纠缠无法上船,躲过了风雨,至今还活着。”

    流浪汉默默离开了道观……

    “许多事情,该怎样,就怎样。等待它顺其自然的发生,结果会更好。可面对现实的时候,有谁又知道,事物本身该有的结果是什么样子呢静观其变,是一种能力!顺其自然,是一种幸福!而你们女人,却以为自己是救世主,是发善心,就像那位流浪汉一样随便插手,以致没有天道的德行,所以,那怕是你做了许多自以为是的善德,但始终不被大道眷顾,这是因为在大道的面前,显得太过于有为了啊!”利剑道。

    伶瑶仙子不以为意,也举了赤松子一事和利剑对论。

    修行之事,并不是遥远的成仙成道,而应该是认认真真地做好生活中当下的每一件小事,自然才能得到成仙成道的结果。

    当年赤松子也是这般对黄帝讲说的,他们的修道行为也已成为后人的世代楷模。

    有文记载,赤松子又名赤诵子,他是神农时期的一位雨神,有着随风雨而上天入地的神通,并且可以纵身跳入火海却不受丝毫伤害。

    赤松子居住在道教神仙圣地昆仑山中的一个石头宫殿中,他常服用一种被称作“水玉”的药物来达



第二百九十五回 妖之道
    m.22ff.

    亨通盯着伶瑶仙子,想起了昔日的巫祖之道。

    有古简曰:“人之所忌,其气焰以取之,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自作。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

    故再曰:“人之假造为妖,物之性灵为精,人魂不散为鬼。天地乖气,忽有非常为怪,神灵不正为邪,人心癫迷为魔,偏向异端为外道。”

    又曰:“妖则去其人。”

    其意在于妖是由人造或者人化成的,人们说畜生植物是成精,而怪指的是异物。

    人一旦失去伦常,那么妖就出现形成了。

    华夏神话的妖精是指修炼后的物类,好比人修道成仙那样,妖精经常被人视同于妖怪。但是妖精和妖怪的性质其实不尽相同。

    “妖怪”是指除人类和神以外存在于天地中的超自然生命,即由于认知限制,人们暂时难以解释的现象或事物,而“妖精”比较偏向大自然事物化身,会愚弄人类的神怪。

    异域文化的妖精,为精灵、有小仙子的别称。东方文化的妖精,任何动物、植物和工具,会吸收天地的日月精华,因而幻化为人形或得到人智,名称被称为原形名+精。妖精依然以狐狸精为主流,此外还有蛇精、猫、琵琶、蜘蛛、雉鸡、鱼、树、花等。

    成精之物最常以“妖”代言,同时“妖”也多代表偏离正道的事物,因此人类和仙人常对它们刑罚伺候,发生不少暴力冲突。一旦身分揭穿后,通常是尾巴露出来,或被照妖镜照到,难免会有神仙高人捉拿它们,不是被消灭,就是被迫走入仙道。

    妖精几乎扮演歹角,不过也有例外,有些妖精也有情有义、知图报恩,甚至和人类发生恋情。

    石敢当的传说有很多,最广为人知及认识的为“泰山石敢当”。

    不过要说物件成精,“石敢当”原来也有传说:石敢当原是山上的一块巨型石块,村民见石大能挡大风,认为它也有阻挡邪煞的气势,于是在石上写上“石敢当”三字以保佑村民平安,可是大石因吸收了经年累月的日月精华之后竟然成了精;最初它受魔瘴的唆摆指使,把路经的人压死以供那些魔瘴吸纳灵魂精元,后来受到仙人的点化,潜心修道,更为人们挡去恶魔邪祟的侵扰,最后得道成仙。

    石敢当的用途是镇煞挡邪已是人所皆知;从上古时代开始,人们已有将石雕的石敢当放在家中或庭园里,用以镇妖降魔,以保家宅之安宁。

    魔神仔或称“魔神”,是民间信仰中对出没於荒野、山林的妖精或妖怪的统称。

    据民间传说,魔神仔非神、非鬼,大多身材矮小,动作敏捷,会迷惑人类的心智或恶作剧,使人失踪,不过魔神仔害怕声响。在各地均有老人或小孩被魔神仔抓走或诱拐失踪的传言。

    当有人被魔神仔拐走的消息出现,乡民亲友会请出地方神祇、城隍爷等神像出巡,四处敲打锣鼓、放鞭炮寻找,失踪者被发现后,常常会宣称吃了魔神仔给的鸡腿、饭食,但其实却只是满嘴的粪便、昆虫尸体、树枝与土石。

    古简中除了四凶饕餮、混沌、梼杌、穷奇、战斗力强,还有十大凶物。

    第一个为朱厌,朱厌是古代神话中的凶兽,身形像猿猴,白头红脚,传说这种野兽一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战争,是中国古代战争之兆。

    据经文曰“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第二个是狰,狰是古代传说中的奇兽,以老虎豹子为食物。章峨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赤豹,脸部中央长出一只角,有五条尾巴,所以五尾一角,全身赤红,身形似豹,其音如击石,其名曰狰。

    第三个为天狗,经曰: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浊浴之水出焉,而南流于番泽。其中多文贝,有兽焉,曰天狗,其状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世向流传最广的当属“天狗吃日”,可见它的能量之大。

    第四个是陵鱼,陵鱼是传说中的怪鱼,人脸却有鱼类的身体,有手与脚,属半人半鱼的姿态,栖息在海中。

    &nbs




第二百九十六回 劫后余生
1...99100101102103...21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