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想了一想便只好说,“思思,我可是为你好啊。我是怕你把外国想象得太好了,真出去了后悔。实际上,外国也是穷人多。就像我来的时候坐的软卧车厢,对面两个老外是德国人,可吃饭也只是啃干面包的。车厢的服务员来通告餐车开放时间时,根本没看我,就对那




第七十六章 陆艳华
    晚上八点半,这座花园别墅的另一位住客——沪海市副政法委副书记曾贺荣的外甥女陆艳华回来了。

    她自己的职务,是沪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的检察长。

    对她来说,加班到这个时间,几乎已经是每日常态了。

    所以习惯了这栋花园洋房宁静氛围的她,今天在自家门前,发现楼上归属于钱家的房间几乎都是灯火通明,而且还透过窗户传来阵阵的钢琴声和欢声笑语,自然是感到非常意外的。

    因而一进门,她就忍不住问保姆吴阿姨,钱家今天到底是怎么回事。

    听吴阿姨说钱家在接待一个姑娘,而且似乎带来了不少行李,像要在这里常住的样子。

    她的脸色就立刻灰冷下来,十分不快。

    不为别的,钱家来了客人是不关她的事儿,可住在钱家的这位姑娘是年轻人,多半是喜欢热闹的。

    这对于需要在相对安静的状态下凝神工作的她而言,绝不会是什么好事。

    果不其然,等走进家里的客厅,依旧还能听见隔壁钱家乱糟糟、歌舞并举的声音,这就更让她闷闷不乐了。

    于是仅仅是扒了几口饭菜,连汤也没喝,她就让吴阿姨收了。

    跟着便带上自己的一个案卷,想去舅舅的书房里继续看完。

    那个房间的位置是距离钱家最远的,而且有木包墙,肯定会安静许多。

    不过说实话,饶是钱家大笑大叫的声音清晰可辨。

    陆艳华也根本分不出,到底哪一个是钱家的小女儿,哪一个是钱家的大女儿,哪一个是新到的客人。

    别看他们两家人都隶属司法口儿的,又是近邻,可其实彼此关系并不熟悉,甚至可以说的上是相当疏远。

    这主要是因为钱伯均最擅长抹稀泥,当和事佬,是沪海政坛上名副其实的常青松。

    不论是在“运动”中,还是“运动”后,他一直都是吃香的当权派。

    他的家庭同样很美满,不但膝下儿女俱全,亲戚朋友也很多,一旦到晚迎来送往,宾客盈门。

    偏偏她的家庭情况却与之恰恰相反。

    她的父母是地下党员,建国前就先后牺牲了。

    从小失去了父母的她,一直跟着舅舅相依为命。

    而舅舅又是个讲原则、秉性耿直的实干派干部,只认事儿不认人,工作里得罪的人多了。

    于是“运动”中,不可避免的,他们家就遭遇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摧残与磨难。

    最终不但舅妈和表弟,就连她那身在公安系统的公公一家也因差不多的缘故,都依次先后离世了,整个一家破人亡。

    到了劫后余生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就只给她剩下儿子和舅舅这两个亲人。

    所以说他们两家根本就是天差地别,全无相似之处。

    一个刻板,一个灵活。

    一个喜静,一个爱动。

    一个是长袖善舞,善于交际。

    一个是严守原则,不近人情。

    一个家庭是顺风顺水、歌舞升平。

    一个家庭是历经磨难、伤痕累累。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自然是让两家人尿不到一股壶里了,根本不存在一点建立私谊的可能性。

    实际上,不但曾贺荣和钱伯均在工作上分歧很大,政见有所不同,就连他们两家人彼此的行事风格和生活方式也互不顺眼。

    钱家人嫌弃他们一家太古板,太无趣。

    觉得他们只知道学习工作,不懂得享受生活、及时行乐,是天底下最大的傻子。

    而在陆艳华的眼里,钱家的孩子就知道听音乐会,去郊游,吃西餐,还成天在家里办舞会,川流不息地招待其他的干部子弟。

    她也顶看不上钱家子女这样的新型的“八旗子弟”。

    或许是把发自心底的厌恶都写在了脸上,陆艳华敲门刚一走进书房,她就立刻被正在伏案工作的曾贺荣取笑了一番。

    “我的大检察长,今天碰到什么大案要案了看你的样子,气鼓鼓啊,饭不用吃就饱了吧早知道我就不让你吴阿姨辛苦了。”

    陆艳华立刻不满的说,“舅舅,你怎么也变得玩世不恭了你可是堂堂的政法委副书记。哼!”

    曾贺荣这时索性放下了笔来,“艳华啊,政法委副书记也是人,也要食人间烟火的。工作很重要,可生活里不能只有工作啊。这个道理我也是到老了才明白的。我可不希望你像我一样,你将来会后悔的……”

    陆艳华仍旧摇摇头。

    “像您一样有什么不好。难道您还要我像隔壁钱家的子女一样不瞒您说,我真替我们的国家着急。您不知道现在这些干部子弟都是些什么样子,私下里又干了些什么事。那比旧社会的资产阶级还腐朽堕落。我真替我的父母不值,他们这代人付出了宝贵的生命,难道就为了创造出新的社会蛀虫”

    曾贺荣这时彻底把眼镜摘了下来,示意陆艳华坐了下来。

    然后疲劳的揉了揉太阳穴,才语重心长地开了口。

    “艳华啊,我早就想跟你谈一谈了。我知道,我们经历的一切,失去的亲人,对你打击很大。哪怕是事情过去这么久了,你也依然没有从阴影里中走出来。可我要提醒你,我们手里的权力代表的是国家的公平与公正,你可千万别把愤世嫉俗的情绪带到工



第七十七章 普及
    今天的人们都知道,1983年是我国全面肃清社会治安素瘤的“风暴”之年。

    但除了这个众所周知的标签以外,人们往往还忽视了,1983年也是我国经济逐渐走上正轨,民生百态、各行各业结出花果的丰饶之年。

    从国家的层面来讲,影响民生的重大的经济政策在春节之后就开始连续推出。

    2月 20 日,京城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商业、服务业推行经营管理责任制的补充通知》,要求一般商店在一年内都要实行承包制。

    这就等于是说,承包制这个在我国农村发挥巨大作用的经营手段被引入城市商业领域。

    2月22日,劳动人事部又发出通知,要求积极有步骤的推行劳动合同制。

    这可是我国用工制度方面的一次重大改革,等同于宣告了“铁饭碗”时代的终结。

    而2 月23 日,京城市政府继而发布《关于发展郊区商品生产,搞活农村商品流通若干政策问题的暂行规定》。

    进一步大幅度地放开了发展农村集体和个体商业、服务业的束缚。

    总之,无论从城市到乡村,还是从用工制度上,方方面面都显示出“搞活”的决心和力度。

    而思想的解放和政策的开放所带来的财富观念的深刻变革,也立竿见影地激活了人们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

    这一年浮在表面上的全国个人致富明星依然是年广九,他的“傻子瓜子”作坊雇佣的人已经达到了103人,月营业额达到六十万元。

    正是在他的示范效应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心甘情愿地加入到个人致富的先头部队中,使得全国个体工商户的队伍迅速壮大。

    而与过去有所不同的是,新加入的这些人闯荡、创业,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开创个人或者一个家族更广阔的生活平台。

    在这一方面,西单“服装夜市”的个体户们同样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为“最早吃螃蟹”的人,他们在初涉商场不久后,就一个不拉的都成了万元户。

    由于他们中间已经有不少人捞上了“一脚踹”的“屁驴子”(摩托车)开,成了第一批“京a”牌照的拥有者。

    谁看见了都眼热,都打听。

    王府井百货大楼“服装夜市”的招商工作因此进行的就特别顺利,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尽管开业之后,由于管理水平方面拖了后腿,市场的口碑和反响,均不如西单的“服装夜市”那么好。

    但销售额度也是节节攀高,作为京城唯二的“服装夜市”,照样成为了东城区不可忽视的一个服装零售渠道。

    而与此同时,花城那边的服装批发生意因需求量的增多也愈加火爆起来。

    于是做服装的个体户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满足批货的数量,不甘心被从中再被“剥削”一手,便开始自己跑异地购销,自己进货,甚至从事批发。

    这样一来,“倒爷”这个名词开始应运而生。

    并且很快在社会上流行,乃至成为了个体工商户们的概括统称。

    当然,经济上的变化、经济政策产生的效益,并不能代表生活内容的全部。

    要想正确的估量老百姓的生存状态,肯定有更多的部分需要考量和衡量。

    值得欣喜的是,过去想要清晰的、全方面的、彻底的了解这些信息是一件特别难的事。

    但现在可完全不一样了。

    因为这一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样也是电视机普及率爆发增长的一年。

    那么毫无疑问,当愈来愈多的电视机取代了过去家庭中神龛或祖先牌位的位置,变成了一个家庭每天晚上簇拥的中心,继而催生的就是电视节目的多样化。

    于是一种家庭欢聚生活的模式从此奠定,一个崭新的视觉历史就此开始了。

    汹涌澎湃的大众文化潮开始真正影响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甚至还改变了民俗。

    至于说到具体的民生状态到底如何,其实有心人只要观察一下电视节目,就可以知道的差不多了。

    比如说,国家电视台的第一位播音员沈力,担任了《为您服务》栏目的主持人。

    这个贴近人民生活的新栏目,不但第一次固定了播出时间,每周一次,每次二十分钟,也设有很多服务性的小栏目。

    像如何照相的“摄影咨询处”。还有《小辞典》、《集邮》、《家事》、《老年顾问》、《答观众问》等在生活中实用的小板块。

    仅从这些栏目名目,我们就能知道社会上人们关心的热点聚集在何处。

    正是这一年,相机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据统计,1978年全国照相机拥有量为17.8万架,相较而言,1983年这一数字已增至94万架,整整翻了四倍有余。

    从此全家聚会时照一张全家福,不再是



第七十八章 绝招
    在有线电视时代到来之前,由于电视信号的传输主要受地面情况和天气状况影响,看电视就像庄稼生长要依赖天时一样。

    除了人为的停电以外,热衷于电视节目的观众们最怕的事儿,莫过于遇到恶劣天气了。

    这不,这天刮大风的晚上,水清家就好好的热闹了一场。

    敢情在电视剧《排球女将》即将开始的时候,打开的电视屏幕一下模糊了,不但雪花增多,喇叭里还发出刺啦刺啦的声音。

    这让一心一意等着节目,特意留在屋里刷碗的水婶如何能忍

    老太太风风火火就招呼上了。

    “他爸,快调调,快调调呀,可千万别耽误了!”

    水庚生就赶紧去调天线,可没想到连着捣鼓了半天,电视也没有什么起色。

    反倒连原有的图像也开始扭曲了,上下纷乱,彻底成了一锅粥。

    这水婶还不急那是连抱怨带埋怨。

    可这有什么用啊反倒更让水庚生心烦意乱,越弄越完,最后电视“刷啦刷啦”成了一片雪花,什么都不见了。

    此时还是水清提了个理智的建议,说别折腾了,还是干脆把天线归原位,微调试试得了。

    水澜和水涟听了都紧着附和。

    一个说“没关系。在大操场看电影还在银幕后头反着看哪,能知道故事就行了。”

    另一个说,“有个影儿总比一点看不见强多了,怎么也能知道情节走向啊。”

    就连水晓影哭闹着喊,“要看,要看。晴空霹雳,流星火球!”

    这样水婶就不能再吹毛求疵了,马上批准照此方针执行。

    还别说,这么一来,电视倒是清楚多了,总算是赶上了《排球女将》的片头。

    只是大人们没事儿,都能克服困难,看得津津有味,挺入戏。

    可水晓影因为年纪小,理解力有限,却忍受不了电视噪音对台词的干扰了。

    没看了一会儿,她捂着耳朵就直嚷嚷。

    “吵死了,吵死了!她们说什么我听不清!”

    没辙,水婶又捅了丈夫一下,“他爸,你还得调一调,这噪音孩子受不了。”

    跟着就唉声叹气地念叨。

    “这电视这事怎么了刚买来的时候挺好啊怎么现在越来越不清楚小武那小子卖我的,不是有毛病的处理货吧。”

    而因为水庚生动手,电视再次恢复花白,被打断了兴致的水澜没好气了,就同样拉不出屎来赖茅房地抱怨。

    “妈,要我说,都赖您。谁让您图便宜,非找洪老三买的,这不,便宜没好货吧。”

    水婶当然不爱听了。

    “瞧你这话说的!再便宜也二百多块呢!便宜没好货那不成!真要有质量问题,我就得找那小子换个好的!”
1...360361362363364...48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