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敢情当时他们刚走进大杂院儿里,就见着一个奇景。

    一个梳披肩发的姑娘和一个留着寸头的小伙子,正好从“张大勺”的屋里被推了出来。

    他们手里拎得烟酒糖茶四色礼品差点没掉地上,这叫一个狼狈、尴尬啊。

    而更蹊跷的是,“张大勺”看起来反倒更像是被气着了,怒不可遏地还在撵人。

    “走,赶紧走人!告诉你们,以后少登我的门,我不待见你们,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这两个年轻人一时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特别是那女的,脸皮薄,被这么驱赶,已经有点恼羞成怒,忍不住就出口指责起来。

    “张师傅,我们代表的‘宫廷御膳文化研究会’可是市政府支持的,去年成立以来不但获得了‘仿膳饭庄’和‘听鹂馆饭庄’的大力支持,连傅杰先生都是我们名誉顾问。”

    “我们是因为久仰您的大名才屡次登门请您出山。可您呢,作为宫廷御膳的传人,不但不愿意为弘扬我们的饮食文化尽自己的力量,居然还平白无故出口伤人。”

    “您……您一点都没有烹饪大师的风范,和介绍我们来的陈师傅一比,那差远了……我们对您简直太失望了!”

    嘿,这话信息量大啊。

    洪衍武和陈力泉本想过问一下,听进耳朵又都不动缓了,都惦记再听点什么。

    可没想到老爷子接下来却是矢口否认,甚至还破口大骂上了。

    “狗屁宫廷御膳!我不知道你们说什么!告诉你们,就因为你们拿姓陈的来说事,我才对你们不客气!他这个狗屁大师是什么东西,我最清楚。你们还失望了失望就对了!你们回去告诉他,少打我主意!想拿我当招牌,没门儿!大爷这辈子,都不愿意再跟他有任何牵扯!听见没有,滚!”

    而那小伙子这下也不忿上了。

    “我去!怎么还骂上人了我们怎么了我们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到这儿怎么就变了。也真是的,您活了这么大岁数,居然不通情理。要不是怕人说我欺负人,就我这暴脾气,那非得……”

    “非得什么耍混蛋啊你成吗你咱俩试试……”

    洪衍武一抻话茬和陈力泉晃着膀子就过来了。

    没别的,小伙子越说越不像话,他怕气着老爷子。

    再看这两位,那真是人高马大啊,与之一比,小伙子就成豆芽菜了。

    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明白人绝不




第六十四章 透底儿
    编织谎言是可耻的,连谎言都编不好是可笑的。

    说瞎话是讨厌的,连瞎话都说不顺溜是幼稚的。

    成功的谎言可以把假象变成事实,不成功的谎言有时候甚至能把本来有理的事儿变成没理的。

    这不,“张大勺”这次就等于“玩现”了,结果就落人口实,弄了自己老脸一红。

    但这还不算,再加上洪衍武和陈力泉明明是好意,专程来送好东西。

    可他倒好,不承情不说,刚才反而故意拿人家撒了通火儿。

    于是这会儿,面对洪衍武笑眯眯的神色,和陈力泉好奇的表情,他就更难以自处了。

    得,转念一想,觉着反正也答应教这俩小子厨艺,自己的过去也就没刻意隐瞒的必要了,那透点儿底子也就透点吧。

    这么着,他也就难得开了口,诉说起当年的往事来。

    只是或许是憋得太久了,加上人老嘴碎,居然这一说啊,还就没搂住。

    不似对人诉说,好像倒是说给自己听的,竟生生的把自己的半生给捋了一遍。

    而他的经历听在洪衍武和陈力泉的耳朵里,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也是感慨良多。

    因为他们尽管料定了“张大勺”的背景不凡,却是没想到,这位张师傅的际遇竟然和他们的磕头师傅玉爷非常相似。

    同样也是因艺而成,因艺而伤。

    甚至颠沛流离,孤独终老。

    他们又怎能不触景伤情,不报以深深的同情呢

    说起来“张大勺”和玉爷相似的地方,大概是从落生就有了。

    老爷子大号张庆祥,是1918年生人,虽然比玉爷生的晚了一辈儿人,但相同的是,他们的家族也是祖祖辈辈为清皇室扛长活的。

    因为从乾隆三十年起,他的祖宗就因厨艺精湛,从南方老家被带进了京城,当起了御前“他坦”。

    而此后张家人就一直端着这个皇帝赏赐的金饭碗,再没有回过老家,成了地地道道的京城人。

    只是有一样,同业相轻,而且哪儿还都有小集团,这金饭碗并不好端。

    宫廷厨师以山东人为主,张家的祖宗却是地道的南方人,擅长南方风味儿菜。

    虽然从民间被宣调进了清宫御膳房是一步登天,可也是单打独斗。

    既没有上峰照应,也没有同乡扶持,深受同僚所忌,那还不生是非矛盾吗

    偏偏张家祖传的脾性,还和玉爷相似。

    属于杜月笙所说的二等人,有本事脾气也臭,压根不懂得折腰。

    张家祖宗仗着乾隆的欣赏,那几乎把同僚都给得罪光了。

    于是仅仅是风光了一代,自乾隆这位“伯乐”一死,换了崇尚节俭的嘉庆当主子爷,张家的境遇就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从此,变着法儿的排挤接踵而来啊。

    你手艺再好,架不住人家合起伙儿来给你使坏,四处转着圈儿的调用你,一点而不给你露脸的机会啊。

    想走想走也不行。你想带着赏银回老家过好日子去啊哪儿能让你如意!

    不把你折腾一个四爪朝天,不把你给折腾穷了,你就不知道宫里的厉害。

    结果嘉庆、道光、咸丰,这三朝下来,张家几代人几乎把御膳房四十八处都干遍了。

    哪儿忙和去哪儿,哪儿苦去哪儿,却屁都没捞着。

    别说升官、分润赏银、把宫里食材外卖这些美事儿了,为了应付上峰挑错处,家业都快散光了。

    那委屈实在受大了。

    不过话也得两说着,福之祸所伏祸之福所依。

    就因为张家几代人跟驴似的转着圈儿的变相服苦役,无论外膳房还是内膳房都干过。

    什么荤局、素局、饭局、挂炉局、点心局、野意局、膳房库都司过差。

    什么阿哥、后妃、侍卫、宫女、太监的饭食都操持过。

    所以张家人几乎把宫里上上下下的饮食都琢磨透了,也琢磨遍了。

    上至八珍席,下至苏拉酱,什么南菜、北菜、满席、汉席、满蒙烧烤,那是无不精通啊。

    几代人光记录下的内膳房、外膳房的菜单就够两大本儿的。

    说白了,要以了解宫里饮食状况而论,张家人才够格当光禄寺的署正,御膳房膳正。

    御厨们更别说了,要比做菜,那都该回家抱孩子去。

    所以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这不,一次天赐良机,就因为西太后饮食不调,迁怒下人。

    膳正实在被逼得没辙了,恨不得上吊,也就想起“张大勺”的祖父来了。

    结果一试之下投了缘分,“张大勺”的祖父靠着一品家传“樱桃肉”,一品“小炒榆蘑”,一盘“黄面饺子”和一碗“巧春羹”,当场让西太后胃口大开,调拨进了寿膳房。

    之后就又轮到张家的手艺冒头儿,拔尖儿了。

    那是颇受青睐,恩赏不断啊。

    只可惜,张家的运道还是有点不足。

    虽然得遇“明主”,终于遇见了慈禧这个比乾隆还好吃、还奢侈的老太太。

    可这事儿来的真是有点



第798章 颠沛
    或许是中了一种因果魔咒,注定了从哪儿拿来的东西,就要还回哪儿去。

    张家父子的命运终究因宣统这位逊帝再次发生了转折。

    1932年,溥仪上了长春,就打算在长春成立伪满洲国。

    因为不满意东北的厨子,带去的人手又不够,他就派手下去寻访旧人。

    手下们来到京城呢,就挨个打听旧时养心殿御膳房的老人在哪儿,希望他们能过去帮忙。

    没想到大家都嫌弃路远,也烦日本人,谁都不爱去。

    而以实际情况来讲,也实在没几个人走得脱。

    因为御厨啊,这招牌就值钱。

    像“抓炒王”王玉山为代表的老御膳房的人,当时在北海五龙亭东边已经办起了“仿膳茶庄”,买卖红火得很。

    其他的人也多数在京城的大饭庄子里找到了事由,人家有必要去吗

    结果这帮手下是四处碰壁。

    这样找来找去,最后他们把主要目标就盯在张家父子身上了。

    因为一,虽然慈禧在老百姓口中没什么好名声,可她对张家父子却是“贵人”。

    张家人自打出了宫,一直念着老太后的好儿,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儿。

    其二呢,张家人不但手艺好,还有心病。

    张家父子确实是真本事,在大内御厨里无出其二,不但精而且全。

    有了他们,那就等于御膳房的活计都拿得起来了,他们都会啊。

    可也正因为这个,他们总觉得自家几代人下来,最好的也就混了个掌案,实在是不公平。

    为此实在气不平,人前人后提起宫里,总要抱怨几句。

    甚至为此与其他的御厨也相当疏远,素无来往。

    其三呢,张家父子是少数没固定的差事的主儿。

    他们不比其他的厨师,活得特别自由。业务主要就在各大府门里。

    只要没应活儿,想走就能走,无牵无挂。

    所以这些就成了他们最招灾惹祸的地方啦。

    溥仪的人找上门去,先拿西太后的“恩义”说事。

    跟着又许以御膳房膳正的官位,最后还当场码上了黄金百两当定金,说只要干满两年就放他们回来。

    这样,张治被小恩小惠迷住了眼睛,也就动心了。

    他觉得不如就跑一趟,既报了旧主的情分,又圆了祖宗的遗憾,还能捞上一笔。

    同时也能让儿子长长见识,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皇家体制,又有多么合适呢。

    只可惜啊,父子俩这一拍屁股走人,那就是身陷龙潭虎穴啊。

    张家父子压根没想到东北实质上是日本人做主啊。

    说白了,连溥仪慢慢都成了阶下囚,你跟着他干,还能有个好嘛。

    在东北张家父子这个愁啊,待遇是还行,可有家不能回啊。

    另外汉奸的名声也不好听啊,而且日本人特孙子,为了控制皇帝身边的人,还故意让张治染上了白面儿。

    可就这样还不是最糟糕的,没想到有个出身贵族的关东军少将就因为欣赏他们的厨艺。

    竟然非常霸道的把他们强行征召,随军带到的更远的北方去了。

    好,这下才算是倒了血霉了。

    因为环境恶劣不说,这是上战场啊,那是闹着玩儿的嘛。

    后来到了1939年,日军和苏军之间爆发了诺门坎之战了,果然就把他们卷在其中了。

    那个日军少将后来被炮弹炸死,而张治那染上毒瘾的身子骨根本扛不住冰天雪地,溃逃的时候就病死了。

    而刚刚年满二十一岁的“张大勺”,也在苏联骑兵的一次突袭中,被俘虏了。

    这要搁一般的战俘,这下就得发到苏联西部挖矿去了,九死一生的事儿。

    但好就好在天下间任何一个种族的人他也得吃饭,也愿意吃好的。

    这个关键的时候,祖传的手艺救了“张大勺”。

    一顿“面包鸡”,外加老佛爷喜好的御用饽饽“奶酥六品”,把个苏联将军给吃美了。

    为此,“张大勺”得到了特赦,成了将军的大厨。

    但必须得说命运这家伙太可恶了,它戏弄人没个够。

    1941年下半年,苏军和德军开了战,“张大勺”居然又被德军俘虏了,然后被看押在德法一带当炊事员。

    可这还没完,1943年德军战败的时候,“张大勺”居

    然又被美军俘获,又伺候了一个美国中校两年。

    这才辗转被移交给国民政府,最终遣送回国。

    说白了吧,他虽然只是一个厨子,但是他绝对不是一般的厨子。

    他是一个为两大轴心国和两大盟军国家都服务过的厨子!

    就凭他辗转这么多次,竟然还能活着,足以表明我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吸引力了。

    艺不压身这句话,还真的一点没错。

    可也要知道,离家整整二十年啊,“张大勺”回去都奔四的人了,不但家没了,爹死了,还得坐牢。
1...354355356357358...48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