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还别看“张大勺”没给洪家这个面子,可平白无故就拒绝别人的好意,同样是一种负担。
再加上平时“张大勺”没少做洪衍武的“生意”,卖了不少“高价菜”。
而且最后这钱到底交没交公,也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
所以无论打哪儿抡起,总归有点不大好意思的。
于是,这位“张大勺”没几天便很难得地发出邀请,想在周末请客,带洪衍武和陈力泉去下馆子。
这事儿抡起来,洪衍武当然觉着自己擅长啊。
别说上辈子天南海北,巴黎、纽约、东京的一通海吃海喝,就这辈子,他也自诩把京城最好的老字号、大饭店都吃遍了。
再加上他有心想拍马屁,便越俎代庖地对“张大勺”说,“外面的菜哪儿有您做的好吃啊不过您既然有这个雅兴,我们哥儿俩也愿意奉陪。要不还是我们请您吧,无论‘萃华楼’、‘丰泽园’、‘聚德全’还是‘顺东来’您随便挑地儿。嗨,这么说吧,哪怕京城饭店都行。我们不怕花钱,只要您回头再补我们一道菜就行了。”
瞧瞧,居然肯用一顿饭换一道菜还京城饭店都行
那不用说,这番话自然又捅咕到“张大勺”的痒痒肉了。
只不过这位爷虽然被“咯吱”乐了,可并没顺水推舟的答应,反倒还挑起了洪衍武的错处。
“你小子真是丢你祖宗的人,亏你还是洪家的后代,怎么一开口全是外行话啊”
洪衍武不由一愣,“哟,您这什么意思”
“张大勺”这才满脸不屑地告知。
敢情京城话是相当讲究的,过去几乎每个字都有明确区别,不能用错。
以尊称为例,“你”字加心要称“您”,“他”字加心要称“怹”,全有对应。
那么如果描述去处也是一样。
比如说,一般要说“上”什么地方,那都带着郑重和正式的意思。
上单位,上长安街,上派出所,这个可以。
要说“去”呢,就透着一股子平等的轻松劲儿了。
像去公园,去商店,也可以去电影院。
以此类推,再来看“下馆子”的“下”字,那就明白了。
这既带着自抬身份的意思,同时这也暗示了一点——吃饭的地方照样要分个上中下的级别高低。
别忘了,京城人向来把炒菜馆儿概括为“庄馆”,庄馆庄馆,上是庄,下为馆。
那么说起来,饭庄的级别当然是最高的。
京城的饭庄,大多以“堂”字缀在店名后为标志。
在规模上的标准是有宽阔多进的高级四合院,能举办几十桌,上百桌的高档宴会。
像洪家过去开办的“衍庆堂”、“燕喜堂”均位列京城十大堂,不但有戏台还有花园呢。
这样的大买卖就跟豪华五星级饭店一样,当然不能靠接待散客维持,承办红白喜事和喜寿堂会才是主要业务。
因而人们称呼起来那便是“上饭庄”了。
无论是对店家的财大气粗的敬仰,还是表示对请客主家的尊重,都值得这个“上”字。
而接下来,比饭庄低一等的就是酒楼了。
酒楼顾名思义,均以“楼”为后缀。
这样的地方别看承揽不了大型宴会,但因为有楼阁,设雅座包间,规模也不小。
另外,还必有著名的厨师掌勺,和高档的拿手菜肴,才能叫响京城。
所以这便是接待高级散客和小型聚会的主要场所了,也同样是京城高档餐饮的组成部分。
像洪家的“衍美楼”就是京城的八大楼之一,这一说就得是“去衍美楼”,用“上”和“下”都不合适。
最后,再往下排,那才轮到饭馆呢。
和饭庄、酒楼相比,饭馆不但规模较小,且多是不成院落的平房。
字号上便多以“居”和为主,现代就更直白了,多以“某某饭馆”或“某某餐厅”直呼。
至于饭馆招牌菜,虽不乏享誉京华的特色名菜,可多数情况下菜色要少。
原料也普通,多采用鸡鸭鱼肉,没有山珍海味,那么价钱也就相对廉价。
&n
第四十六章 好菜
都说好饭不怕晚,其实好饭也不怕远。
要说还真不亏得洪衍武和陈力泉惦记了好几天。也不亏他们大老远地跟着“张大勺”从南二环一直找到了北二环去。
这顿饭,那吃得确实与众不同,长见识,享口福,得体面。
那他们到底哪儿吃的啊
嗨,安定门内大街259号,康乐餐馆。
据“张大勺”所说,这家饭馆特别的地方,一是在于是由四对夫妇合办,两位女厨师掌勺,菜式亲民,天然就带着一种家常菜的质朴滋味。
二是由于这几个人籍贯天南海北,便得以在江、浙风味的基础上,又融汇了福建、云南、四川等地特色,竟创造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独有风味。
可以说他们的八道招牌菜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相当别具一格。
为这个,他几十年来断断续续一直光顾,从人家最早的开业地点新开路二十五号,一直吃到人家搬到了椿树胡同去。
而去年的时候,“康乐”再次迁址,人家还特意把新地址告知了。
只是他嫌路远,一直没去过。
那这次就算是履约了,正好去会会老朋友,顺便也带着洪衍武和陈力泉尝个新鲜。
就这样,这一路上听着“张大勺”随口介绍。
洪衍武和陈力泉的脑海里,就有了一个从三张桌子起家,靠着价廉物美,精工细作,努力创新,维持了几十年良好口碑的风味小馆儿的大致印象。
可说来实在让人出乎意料之极,当天,这一行三人东打听西打听,一到地儿倒是傻眼了。
因为餐馆的规模和氛围,和他们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迎面居然是一栋簇新的三层砖楼。
门前有高台阶,上面有翠柏盆景,气派的四扇大门上房挂着横匾。
楼檐的一米高的红色美工立体字上,还悬有一个引人夺目的霓虹灯招牌“江南风味”。
而进去就更了不得,楼上楼下几十张桌子全都满员,热火朝天忙和的服务员得有好几十人。
而排队等位的人里,甚至还有不少老外呢,可见受欢迎的程度。
这哪儿还像个小饭馆啊完全就是大酒楼嘛,规模已经赶上“聚德全”了。
别说洪衍武和陈力泉了,就连“张大勺”都主动跟服务员又打听了一下,生怕是找错地儿了。
不过正是有此一问。一说怎么怎么回事,我说找谁找谁,这待遇还就不一样了。
服务员马上就去通报。而很快,楼上就下来一个身着华达呢制服的老太太,亲自来迎接他们了。
这也不用等了,直接楼上雅座,单给领导备下的一个雅间给了他们。
而通过两个人进一步的客气寒暄,洪衍武和陈力泉才荣幸的知道,原来这就是“康乐餐馆”两位女大厨之一,常静。
但说实话,最感惊讶的还属“张大勺”。
因为别看才两年工夫,“康乐餐馆”确实已经不比从前了。
首先“张大勺”了解到,餐厅的老经理,和另一位福建籍的女大厨罗慧都已经因病退休了。
其次是他还得知,由于英国和香港报纸,先后刊登了相关报道,对海外推荐这家“三桌饭店”。
再加上常静去年于日本参加“味之素”举办的烹饪比赛又拿了金奖。
政府便有意要把“康乐”其扶持为一级餐馆,分担接待领导和外宾的任务。
这一年来不但把这栋楼全部划归“康乐”使用,还通过从其他饭庄抽调支援,扩充了几倍的人手,并提拔常静担任餐厅技术部经理。
这也就是说,如今的“康乐”真就成了京城餐饮届里新秀一枝了。
但同时也是物是人非。
“张大勺”当年认得的老朋友们,如今几乎都已经不在了。这不能不让人有些伤感。
好在万幸的是,终归常静常师傅人还没走,他们这一次也就算没白来。
这不,“张大勺”就随口说了个四菜一汤,连菜单都没看,这位已经久不亲自掌勺的大厨就主动去厨房操持去了。
由于走了特殊渠道,不多时,菜品就开始端上了桌儿。
先上来的这道菜特别有意思。
眼前是一盘炸得焦黄的锅巴,一碗热气腾腾的西红柿色的汤。
在把热汤快速的倒进盘中之时,只见碗中气泡浮起,耳边是“滋滋滋”的响声,顿时香气扑鼻,艳色满溢……
简直是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的多重享受。
美得陈力泉睁大了眼睛,香得洪衍武叫了一声“锅巴鱿鱼”,
可偏偏他随后一动筷子却愣住了。
因为嘴里只有青虾的美味、水果的香脆、西红柿的酸甜……哪儿又有什
第780章 找茬
这一席饭,洪衍武和陈力泉的兴致都特别高,这哥儿俩根本不用“张大勺”的招呼,自己就相当踊跃。
大快朵颐之余,吃得欢畅愉快的洪衍武还一个劲的称赞。
“张师傅,多亏您带我们来啊,要不我们做梦也想不到,北边会有这种水平的馆子呢,要我看,这‘康乐’虽然不是老字号,可一点不比‘萃华楼’差,常静师傅也不比京城饭店伺候首长的大厨差啊。否则人家怎么能在海外拿奖,还干出这么大的局面来啊今儿全托您的福,我们才荣幸地品尝到如此绝妙手艺啊……”
却没想到,听了这番话,“张大勺”却只是淡淡的笑了笑,然后就是默默地夹菜、喝酒。
并没有呈现出惯常情况下,请客的主人见到客人吃得开怀,应该拥有的自得与快乐。
反倒看起来居然像有什么心事,带着点凝重。
洪衍武就觉得有点不对劲,可要开口问吧,他又眼见着陈力泉已经把仅剩的“桃花泛”芡汁儿和一点“红糟肉丁”给拿勺筷走了。
得,这也就顾不上其他了。连忙专心致志地对付起“鲜菇肉饼”和“茭白口条”来。
最后直等到把几盘菜都列了清单,“翡翠羹”也喝到快见了底儿,肚子都撑圆了,这才又想起刚才这档子事儿来。
可他这次再想开口呢,却还是没问出来,因为又碰上了另外的情况。
大概是服务员早就得了嘱咐,一见包间里吃的差不多了,就去报告“皇军”了。
所以常静师傅在这个时候又来了,身后还带着三位中年厨师。
进来后呢,常静师傅大概给在座的介绍了一下,说三位厨师谁谁刚才做的什么菜,然后就询问是否满意,要他们给提提意见。
什么都别说,就冲桌上盘子全空了,还能不满意吗说不满意那是睁眼说瞎话。
于是洪衍武就赶紧起来,把刚才跟“张大勺”说过的话又重复了一遍,另外还加上几句话,挑着大拇指,好好把每道菜都夸了一遍。
那几位厨师自然是听得颇有得色。
可偏偏洪衍武再怎么夸都没用,人家常静师傅笑呵呵点点头,根本没往心里去。
等他说完就一直看着“张大勺”,非要这位爷亲口给指点指点不可。
好,洪衍武这才明白过来,敢情他是自作聪明,多此一举了,人家本来就没想听他的,目标还是“吉野号”。
不过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张大勺”接下来的反应。
他还真和一般人不一样,居然丁点儿不懂得给人留面子。
推无可推下,硬邦邦就来了一句,“那非我要说,可就是不好听的了。”
喝,看这意思还真有不满啊。
这下别说那仨厨师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了,洪衍武和陈力泉眼睛也睁大了。
不为别的,他们好奇啊,是真想不出这几道菜能有什么毛病来。
除非……除非鸡蛋里挑骨头……
而就在众人侧目,内心疑惑间,“张大勺”真的开始找茬了。
他先一指做“红糟肉丁”的那位。
“我呀,一吃就吃出来了,你肯定是罗慧师傅的徒弟,跟她上过灶,看你这几下子,闽菜里的煎糟、炕糟、拉糟、醉糟应该都掌握了。可你千不该万不该,你不该用外面买来的现成红糟啊。你们罗师傅自己的香糟汁儿那是一绝,你怎么不学着也自己做啊,怕麻烦是不是所以这菜毁这上了,糟香不够,混似酒香,勉强合格吧,也就大众水平。”
这话完了,那位厨师当场就脸红了,口里不由连连称“是”,蔫头耷脑退后了一步。
而另外俩厨师则看得有点犯愣,他们绝对没想到“张大勺”能说出这样“一矢中的”的话来。
但这才哪儿到哪儿啊“张大勺”没耽搁,接着就又冲那个做“茭白口条”的厨师开腔了。
“你呀,扒口条这手法还行,像是津门的‘鸿宾楼’学的吧味儿对,火候也还行,可你这用料差着意思呢。这个月份呀,茭白配口条不合适,欠讲究。这个月份应该吃什么呀应该吃茭白蟹肉,那跟时令就合适了。厨行永远得讲究什么月份吃什么东西,否则那就成了‘行活’。辜负了你的手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