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镶黄旗
可洪钧却不服,反对此嗤之以鼻。
“凭什么啊对您的观点我极不赞同,您这套完全就是封建家长作风,俗,真俗!社会都什么时代了你们还拿血缘关系来压人。生在这样的家庭是我的悲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洪衍武当然汆儿了。
“嘿,你个臭小子。告诉你,要再犯浑,连我都得抽你。听见没有”
洪钧却凛然不惧,反用看破红尘的劲儿翻了个白眼。
“哼,我就知道,天下乌鸦一般黑。您要也想打我,那就请便。反正我也打不过您,我也不会说什么,我给您打我的权力好不好可您别忘了一点。**是**,精神是精神,怎么想可是我自己个儿的事儿,咱们各有各的范围,谁也别干涉谁。”
嘿,如此看来,今天洪衍武过来这一趟,确实很有必要。
否则要不解决洪钧的心理问题,他或许就真钻牛角尖里,变成个拧丧种了。
“嘿,你个混蛋玩意,跟谁学的这一套你再翻一个眼珠子我看看,看我不大耳帖子抽你的。我还告诉你小崽子,少跟我梗脖子,耍个性。你要真想找别扭,咱就试试。我更不惯你着臭毛病。而且保准儿能把你这愤世嫉俗给你治好了。”
这话一说,像要动真格了,洪钧气焰才收敛了些。
&nb
第四十三章 翻篇儿
进入1982年11月,根据叶辛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在华视电视台结束了播出。
这部电视剧作品不但引起了全国性轰动,更由此引发了一场对知青生活的回顾热潮。
关牧村演唱的电视剧主题曲唱红了大江南北。
扮演女主角杜见春的肖雄,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因此获得了第一届电视金鹰奖的最佳女主角奖。
至于这部作品的反响之所以会如此强烈,会成为一种文化热点,主要还是因为它表现出的是一代人共同走过的路,与时代大背景脱离不开。
千千万万拥有着相似经历的知青们,正是从这部电视剧,才一下子想起了他们当年唱着下岗劳动的样子,和饱经挣扎的命运沉浮与生活艰辛。
自然是感同身受,便会因触景生情,生出一种既苦涩又慰藉的复杂滋味来。
但愿人们的岁月不再蹉跎!但愿蹉跎岁月永远成为历史!
好在事实也确实如此,历史已然悄悄翻过了新的一页。
如今一晃四五年过去,大部分的知青不但都找到了自己新的生活坐标,也差不多都是以一种渴望的目光憧憬着未来,迎接着改变。
像寿诤和洪衍文作为其中比较幸运的一员,自然是这一代人精英中的典型代表。
虽然一个出国了,另一个是在国内成家立业,即将为人父。
但这只是选择的不同,他们根本目的还是殊途同归的,都是在为如何实现个人价值努力奋进。
而就凭他们这些经历过真正磨难的人,无不懂得珍惜时间和把握机会,他们就注定不会碌碌无为。
这一条也同样适用于水清。
虽然回城后,她的遭遇比较坎坷。
就因为孤身一人拉扯着好友相托的孩子,学业中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
但生活终究不会全然辜负一个人的,特别是在这个人坚持不懈的勤奋努力之下,东边不亮西边亮才是常理。
这不,由于水清在工作上尽心尽力,表现优秀,成绩斐然。
不但获得工会魏大姐和厂办老主任一致的信任和倚重,就连公司团委都相中她了,几次三番想把她调到团委去。
要不是厂里根本不想放人,每次都借口人员紧张给硬留下了,水清恐怕早就成了团委干事了。
当然,厂里也难免因此对水清有所亏欠。
所以为了补偿,由魏大姐牵头,竟让厂里把众多等着入党的积极分子放在一边,优先发展水清入党。
这就足以证明,厂里想要提拔重用的诚意了。
因此还别看水清的职务和级别暂时没动,但谁都清楚那不过是时间的问题了。人人几乎都把她当成中层干部来对待了。
这要是考虑到体制的问题,越是大单位,人力资源越得不到有效利用的现状。
客观来看,水清在事业方面,目前的状态反倒是要好于她那些拿到大学正式文凭,却每天无所事事的同学们了。
肖和平同样是插队知青考上大学的一份子,不过他的特点是几乎不食人间烟火。
职称待遇他毫无追求。对找对象的事儿也提不起半点兴趣。
他心思几乎全扑在绘画和创作上,国画、西画他都爱,工资也都花在绘画工具和买画册、看画展上了。
按理说,他这样的人,心里是容不下别的了,也很难为了什么俗事再激动的。
不,偏偏洪衍武就能让他乐得睡不着觉。
原来呀,因为许崇娅有孕在身,洪衍文打消了搬家的念头,已经把宿舍钥匙还给了洪衍武。
而洪衍武呢,见肖和平一个人整天睡画室既不落忍,又佩服他这股子执着劲儿。
念着交情,就大方的又把房子转借给了他,连房租都不要。
这样一来,肖和平今后就可以更随心所欲的画画了,生活条件直线提高,那还能不美吗
所以他心里的感激那就更甭说了。
为此不但花了小半月工资请洪衍武和陈力泉大吃了一顿,送了他们烟酒。
还主动表示,愿意为洪衍武的父母画一幅肖像油画相赠。
并且一再保证自己绝对不会赖着不走。什么时候需要,只要提前几天打招呼,他准能及时搬家。
这就叫做懂事。若他不是这样的人,那也就不值得洪衍武如此厚待啦。
话说了一圈儿,最后咱们当然还得绕到洪衍武和陈力泉的身上。
这个月,他们哥儿俩最大的收获就是跟“张大勺”的关系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终于获得了允许,在“张大勺”下厨的时候也能进厨房了。
为这个,就连华英都说,“你们俩可真有福气,我都没想到张师傅会有破例的这天……”
当然,什么事儿都是有原因的,也是循序渐进的,都得有个过程的。
首先来讲,自从洪衍武和陈力泉到了小厨房,靠着吃苦耐劳和任劳任怨,就投了“张大勺”的眼缘。
别看“张大勺”对他们像对别人一样,都是鸡蛋里头挑骨头地叱骂。
可终归还是有区别的,他们那股子与众不同、专心致志的认真劲儿,“张大勺”心里却是最清楚不过的。
而且“张大勺”喜欢有真本事的人。
就凭他们俩那“炒肝”做的真是味儿,得了“天兴居”真传。
他就对他们高看一眼,觉得至少也是有一技之长的主儿,不算废物。
其次,“张大勺”同样能看出洪衍武和陈力泉是真心欣赏他的手艺。
因为倘若不是如此,有谁为了吃他一道菜,肯花这么贵的价钱,又会如此欣喜若狂的
而且还能说出“术到极致,几近于道”这样的话来
说白了,这和“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第777章 秘诀
如果谁要不知足地说,“炸花生米”和“红烧肘子”只是生活调剂的偶尔需要,用处还不算太大的话。
那么“张大勺”再传的几个几乎家家户户、日日餐餐都要用到的烹饪窍门,那说起来可就真是功德无量,让人受益良多了。
都是些什么呀
首先就是怎么用味精。
味精这东西,其实就是谷氨酸钠,最早是1866年由德国化学家里德豪森研制成功的。
后来日本人意识到其中的商业价值,率先创造出了工业生产的“味之素”。
直至传入我国后,是1921年吴蕴初发明了生产谷氨酸钠的水解法,才彻底打破了日本人的垄断性经营。
从此,味精才以低廉的价格进入了普通民众的厨房,和华夏饮食文化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不用多说,味精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提鲜,增进人们的食欲。
还能提高人体对其他各种食物的吸收能力,对人体也有一定的滋补作用。
想当初“味之素”的广告语,不就是“家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吗
实话实说,这要比起当今社会的保健品来,还真不算虚假广告。
但正所谓过犹不及。
要知道,过去海外的华人,除了极少数的社会精英,几乎都是被“卖猪仔”过去的沿海贫民。
而这些华工和华工的后代,就没几个懂得做菜的正经厨师,甚至是在自己家也没上过灶的家伙。
于是他们无不把此物视为调味珍宝。
1968年,美国和加拿大的华人餐馆,竟普遍在临街橱窗陈列几十个头号味精大罐以招揽食客,可见当时滥用味精的情况到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
这样最终在美国引发了“华人餐馆综合征”风波。
从此不但味精背起了“对人体有害”的黑锅,华夏美食也受到了巨大的名誉损害。
所以由此可见,再好的东西也得讲究使用的方式方法,否则结果就会事与愿违。
说到我国内地,由于经过了一段相当漫长的物质匮乏时期,我国普通老百姓的家庭,许多家庭曾经连酱油都吃不起。
于是就自然形成了以味精为主的调味习惯。
家家户户无论做什么菜,差不多都要放点味精。
但可惜的是,如此常见的调料,我们常年累月在用,但会使用的人还真不多。
“张大勺”就说,味精可不是大把撒进去就行,用多了绝对会让人恶心。
而且,还有很多菜,是不能用味精,或者用了也没效果的。
比如说,像本身就具有鲜味的食物就不需再放味精。如鱼虾、海鲜、鸡蛋等。
另外放醋的菜不宜放味精。味精在醋里不易溶解,而且越酸的醋,溶解度越低,鲜味效果越差。
还有甜味菜也不用放味精。味精的鲜味在咸味菜肴中才能有鲜美表现,如果在甜味菜中放入味精,不但不能增鲜,反而会抑制甜鲜的本味,并产生一股异味。
最后,需长时间炖煮和油炸食物都不能放味精。因为味精的效果会因长时间的烹饪和烈油高温破坏殆尽。
所以说起来,味精的应用范畴其实相当局限,也就适用于快炒菜肴和以素为主的汤菜罢了。
像许多人认为华夏饮食离不开味精,甚至全靠味精才能味道鲜美。这其实太瞎掰了。
人说好厨子一把盐,从没听说过好厨子一把味精的,对不对
而“张大勺”给的正解就是,要想让味精起到应有的作用,那就是要把少量味精先撒在要炒的菜的上面,然后大火来炒。
千万不能出锅之前撒味精,那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这样短的时间,味精无法充分分解,味道便无法渗入原料内部。
那么既然谈到了这里,“张大勺”也就顺带提了提另一样东西。
他说我们的调料里,真正独特的好东西不是味精,而是花椒。
花椒有独具一格的香味,如果把肉类用花椒,盐搓制,将会轻而易举得到一种独特的香味。
最简单的使用方法,就是炒菜的时候,把油烧热,先炸几十粒花椒,然后把花椒捞出扔掉,再拿这花椒油炒菜。
食者会感到开胃的香味而想不明白它来自哪里。
拌茄子如果最后浇上一小勺花椒油,爆肚头先用花椒糖水浸一下,都会有意料不到的感受。
事实上几乎凡是凉菜都可用花椒水来提香,而由于清真菜肴向来是不用酒的,更是离不开花椒油来杀腥。
那不用说,得此真传,洪家自然照方抓药又去试验了一把。
发现果然具有魔术般的效果,特别是花椒的应用,那东西真的能唤起原料的美味,就象催化剂一样。
而家里的孩子们无不称赞王蕴琳的饭菜越做越好吃了。
得此赞誉,那老太太当然高兴,乐得至少年轻了十岁呢。
就连洪禄承都说,王蕴琳的拌凉菜,爆腌菜,都赶上原来衍美楼每月用一百二十大洋,专门请来做凉菜的苏州厨子了,看来窍门就在这一勺花椒水上了。
但仅仅这两条还不算什么,使得洪家菜肴水准更上一层楼,功绩至伟的可还有一样呢。
什么呀
嗨,给肉掺水!
这句话有意思吧
说实话,洪衍武当时乍听这四个字儿第一感受,还以为是注水肉呢。是恨不得寻块豆腐,一巴掌拍“张大勺”脸上去。
心里想,还他妈大厨呢
这“张大勺”不会黑心屠户附体了吧要么就是发猪瘟了。
&nb
第四十五章 下馆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