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钱氏偶尔会偷一些给满宝吃,但也不多,而满宝也不好跟两个要喂侄子的嫂子抢吃的。
所以满宝已经好一段时间没吃过肉了。
等杨和书回神时,三个孩子已经点了各自喜欢吃的菜,小二笑吟吟的看着他,“大人,您看您还要点什么”
杨和书就问道“你们都点了什么”
听见三孩子报的菜名,杨和书忍不住咋舌,问道“你们吃得完吗”
一个人两道菜,三个人就是六个菜了。
三人点头,肯定的道“吃的完”
杨和书便点了一道汤,自从上山下乡吃过乡民们的饭菜后,杨和书就自动学会了节俭。
等饭菜一上来,三个孩子就一起看向杨和书,等着他开动。
杨和书竟然看懂了,他微微一笑,举起筷子夹了一条菜后笑道“吃吧。”
三孩子一起伸出筷子,开始有序的吃饭。
自从他们跟着庄先生上小学堂后,一般午食都是跟着庄先生一起吃的。
然后庄先生便把他们的用餐礼仪也给管起来了。
以前白二郎没人特意教,老周家觉得满宝哪儿哪儿都好,反倒是白善宝从小就在这方面被严格要求。
庄先生一管起来,三个孩子都更加知礼了,至少在餐桌上不会失礼。
吃到一半,杨和书发现了,他们三儿说能吃完,那是真的能吃完啊。
杨和书被他们带着胃口都好了不少,吃到后面,他便下意识的放慢了速度,让他们先吃。
看三人吃得香甜,杨和书忍不住道“都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我以前还不信,现在倒是信了,怎么觉着你们吃的比我还多”
三人抬头礼貌的对他笑笑。
杨和书放下碗筷,笑问,“你们农庄里的冬小麦也收完了吧收成怎么样”
“挺好的,”满宝将碗里的米粒吃光光,这才放下碗筷道“今年我们村的冬小麦都不错,这两天磨坊里都在排队磨面粉呢。”
白善宝问,“不知其他村的情况如何”
杨和书笑道“其他村的情况也不错,我听老农们说,主要是今年开春麦子灌浆的时候正好下了好几场春雨,后来天不冷不热刚刚好,所以收成才不错。”
“那粮食岂不是要降价”白善宝若有所思的问。
“现在还没降,不过我估计快了。”杨和书提起这事就高兴,也正因为冬小麦收成不错,他这时候才有闲情逸致的在县城里晃悠,要不然这会儿他该头疼去哪儿弄粮食来赈济,让一县百姓渡过春黄不接的时候了。
“去年日子最难过的还是乡下的百姓,有的人家早在一个月前就断炊了,所以这一收了冬小麦,肯定很多人不舍得卖,所以粮价一时还不好降,不过再过一段时间就是端午,等过了端午,夏收怎么样也看得着了,到时粮价肯定能降
第四百零三章 像坐着云彩的粮价
在罗江县,任是生意如何凋零,有两个地方是会一直有人,不愁没客人的。
一是有盐卖的杂货铺二就是这粮铺了。
白善宝他们到时,粮铺里虽只有三个客人在,但伙计也只是掀起眼皮看了他们一眼便问道“买些什么”
白善宝道“我们看看。”
伙计点头,“随便看吧,看好了问我价格。”
正说话,一旁的客人问道“这米怎么还是五十文一斗,我看外头地里的小麦都收了。”
“那点冬小麦也就够乡下人自己家嚼用,谁往外卖呀”伙计道“现在我们的粮食还是高价从外头进回来的,这个价不算高了,您要等粮价降下来,那得等到夏收,甚至是秋收之后了。”
正犹豫着要不要买的三个客人闻言,只能无奈的道“那给我量一斗吧。”
离夏收至少还有一个半月的时间呢,谁能饿着肚子等到那会儿
不过他们也没买多,现在不像去年遭灾的时候,他们觉得粮价只会越来越低,不会再往高处去了。
所以他们宁愿多跑几趟一次就买一斗,也不多花那点冤枉钱。
杨和书看着伙计给他们量米,问三孩子,“去年之前,你们这儿的米价是多少”
白善宝表示不了解,白二郎就更不知道了。
满宝道“我二哥从家里运来县城卖是八文一斗谷,听说粮铺卖出去是十文钱。”
杨和书皱眉,那这差的也太多了吧
他伸手捏了一把谷子,问小二,“你们现在谷子是怎么卖的”
“三十文一斗。”
“以前是怎么卖的”
小二笑了,问道“客观您问的以前是多以前”
杨和书感兴趣的问,“在这之前的都算,我在外头好似没看到这么贵的谷。”
“哎呦,那是您没见过,别的不说,就开春那会儿,这谷就是四十八文一斗,更往前,去年五月,雨水刚停,但外头路塌了粮食进不来的时候,六十文一斗都买不着。”
满宝都听得目瞪口呆,心中暗道她那会儿的系统里要是也有这么多麦子,一定想办法把它换成钱。
可惜没有如果。
杨和书不动声色的问,“那更往前呢”
“更往前就是没遭灾的时候了,其实每月,甚至每旬的谷价也都有不同,但也差不到哪儿去,最高的时候不过十五文一斗,那一般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伙计道“低的时候,十文一斗,或九文一斗也是有的,多半是秋收结束后不久,那会儿新粮多。有的陈粮,八文一斗也卖出去了。”
杨和书便叹气,看来去年的水灾对罗江县的影响还是很大啊,这粮价像坐着云的神仙一样,上上下下起伏得剧烈。
伙计却不以为然,道“您别嫌弃我们的粮价高,听东家说,益州那边才可怜呐,现在谷价虽然也是三四十文,但那是因为有朝廷压着的,粮铺里根本没摆出多少粮食来,每日都不够抢的。”
杨和书没想到益州是这样的情况,忍不住问,“那百姓吃不饱不闹吗”
“闹什么,私底下悄悄的卖呗,五十文一斗,六十文一斗,那些粮商都在私底下卖,那些百姓害怕他们连这点也不卖,也不敢声张。”
杨和书怀疑的看着他,“你怎么知道”
满宝和白善宝白二郎也不看粮食了,纷纷挤上来目光炯炯的看着他,是啊,是啊,你怎么知道
被三双这样圆溜溜的眼睛看着,伙计忍不住心虚,他左右看了看,发现粮铺里只剩下他们这几个人,这才硬着头皮小声道“我东家也想把粮食运到益州赚一笔的,但他没有门路,去了后反而被当地的粮商排斥,最后只勉强保了本回来。”
所以一生气,不免就在后院骂起来,一骂起来,他不就知道了吗
满宝三人恍然大悟原来这也是个奸商啊
满宝问“益州不种冬小麦吗”
“哎呦,要不怎么说他们倒霉呢,去年他们那儿的良田直接被冲了,一直到入冬都还有水洼呢,更别说那沃土都叫冲走了,能种才怪呢。”
杨和书却能考虑得更全面些,只怕是土地能种也没人种。
去年犍尾堰决堤时他还在翰林院,正好要负责抄录来往的公文,据说当时整个益州还活着的百姓都在往外逃。
第四百零四章 高价
直到走出粮铺,杨和书才低头奇怪的看着俩人,“你们傻乐什么呢”
白善宝咧着嘴笑,脑袋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道“没什么,我想回家了。”
满宝也道“我也想回家了。”
白二郎“我现在已经精神了,不想回家了。”
满宝不理他,对白善宝道“我要去买点儿肉,然后就回去吧。”
“我和你一起去,我也要买些肉回去。”
白二郎不太高兴的嘟了嘟嘴。
杨和书就停下脚步,他去过卖肉的菜市,那儿一点儿也不好闻,所以他挥手和三人告别,“那等下次你们来县城,我再带你们去我家做客。”
“没问题,杨大人后会有期。”
杨和书失笑,“后会有期,还有,没事少看一些话本,你们现在年纪小,小心移了性情。”
三个孩子心虚的吐吐舌头,转身跑了。
大吉默默地跟上。
杨和书这才发现大吉的存在。
他忍不住眯了眯眼,看向身后,“这一路上我都没留意白家的这个下人,他是护卫”
万田您没留意他,那您留意到我了吗
“少爷,我问过了,他是白善少爷的家丁。”
“家丁啊,那就是护卫了。”
万田没纠正,杨和书也没往心上去,谁家还没几个家丁护卫不是
更往前一些,他家还有部曲呢。
杨和书背着手晃回县衙。
满宝给家里买了肉,便跟白善宝凑在一起嘀嘀咕咕的说话,当然把白二郎也给扯了进去。
他们觉得把他们收下来的麦子当粮食卖太亏了,他们的产量这么高,麦子这么好,应该当麦种卖才对呀。
大吉架着马车,听车里的三个孩子商量着要怎么把他们的麦子吹出去,哦,不,是卖出去惬意的眯了眯眼,干脆放松了一点儿缰绳,任由老马自己晃悠的往七里村走,并不驱赶。
三个孩子一致认为,一样东西要人买,得需要人知道它是好东西。
那么他们的麦子,哦,不,是麦种好在哪里呢
满宝已经找出了许多优点,最先一点,也是最大的一点就是产量大
满宝道“我们的产量是一般麦种的两倍”
白善宝实事求是的道“没有两倍”
“你真笨,没有两倍是因为他们种的田不够肥沃,给的肥不够多,水没浇好的原因。”
白善宝抿了抿嘴道“祖母说,好孩子是不撒谎的。”
白二郎站满宝那边,道“这不是撒谎,这是吹牛卖东西的都要吹牛,我爹说这叫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白善宝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指着满宝叫“王婆”
满宝气得去揍白二郎,“叫师姐,叫师姐”
白二郎被打得嗷嗷叫,气道“我又没说你是王婆,我就是那么一比喻,比喻。”
白善宝笑得眼泪都快要出来了,满宝下手更重了。
车外的大吉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最后白善宝还是被俩人说服了,问道“然后呢,还有什么优点”
满宝照搬商城上关于麦种的注解,道“抗涝耐旱,植株高大坚强。”
白善宝一呆,“那到底是抗涝,还是耐旱”
“两个一起”
“这,这两个不是相反的吗,怎么能两个一起呢”
满宝想了想道“不能算相反的吧,比如人,一个人抗涝耐旱,就是他既不会被水淹死,也不会少了一点水喝就渴死。”
白善宝歪头想了想,总觉得她说的是歪理,但他没有证据。
而此时,庄先生正在白家和白老爷吃吃喝喝,俩人正说到今年刚收上来的冬小麦。
庄先生笑问,“你七里村的地能收上来多少斤麦子”
“产量倒比往年春小麦还多些,就是不知道秋收这些地能收上来多少稻子,”白老爷道“毕竟地薄了些。”
“村里不是有新的堆肥法子吗,多堆些好了。”
白老爷就能笑着摇摇头,“到底不是自个的田地,长工们总有不尽心之处,所以肥是怎么都不够用的。”
“您就没想过换一换麦种”
“换麦种”
庄先生笑道“白老爷还没去看过七里村其他人家的收成吧,大岭那边的地也没去看过”
白老爷眯
第四百零五章 谈生意(一)七月月票500加更
白老爷把碗拿稳了,问道“你们这麦种是金子做的呀”
白二郎认真的想了想后摇头“不是。”
白老爷是真的很想把碗扣他脸上去。
他放下碗筷,揉了揉额头道“算了,我不跟你说,吃完饭你去把善宝和满宝找来,我和他们说。”
白二郎不太开心的吃了一大口饭,明明说好爹这里他来谈,刘祖母那里他们去谈的,凭什么爹这里也要他们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