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娇女种田,掌家娘子俏夫郎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郁雨竹

    四月的太阳慢慢明媚起来,昨晚才下过的春雨让田里的水多了起来,一大早,老周头就把几个儿子赶出门,自己也提着锄头去放田里的水。

    除了冬小麦的田里,此时村里村外的水田里远远望着都是嫩绿一片,这是他们刚插下去的秧苗。

    这时候田里的水不能过多,不然秧苗的根抓不住泥土,水一流动就会被带着浮起来,太阳再一晒,它就死了。

    所以昨晚才下过雨,今儿一早老周头就领头去看田里的秧苗,该放水就要放水了。

    看完了秧苗,他就顺道看了一下田里的麦子。冬小麦已经暗黄,老周头伸手捏了一把麦穗,将麦子掐开看里面的麦粒。

    他丢进嘴里嚼了嚼,抬头看了一眼天空,想着,这两天若是不下雨就得赶紧收麦子了,要是下雨,那这两块地最好连夜收了

    和老周头一样凑在田里看情况的人不少,大家碰见,不免站在一起说话。

    “秋收还不知道,但这季冬小麦种着了。”

    “可不是,”老周头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道“这几块地都能收了,你说这两天还会下雨吗”

    “看今天晚上,要是有星星,这两天可以宽裕些,要是没有,天不亮就要出门,得趁着雨没下收一波,不然再淋雨,我怕它倒了。”

    “我也是怕这个,”老周头道“前头九十九步都走了,要是坏在收割上,我这心啊,不得痛死。”

    “金叔,你家的麦子可真好,我刚才看过了,附近这一片最好的就是你家的。”

    “对对对,”这样一说,另外一个也道“我看今年村子里的冬小麦长得都好,我前两天走过大梨村,还特意看了一下,那边的麦子可比我们的差多了,我估摸着是差在这种子上。”

    这话一出,不少人都懊恼起来,“开春种小麦那会儿,我们用的都是自家留的麦种,没用金叔家的。”

    老周头就道“你们就是想要我也没多少了,年前都换给你们了,我们






第三百九十六章 占便宜
    


    “三棵”周大郎蹙眉,“这也太多了吧”

    “他工钱只要八百文,”老周头也觉得多,但这是他磨了好久才磨下来的价格,嘟囔道“这牛车都快赶上小半头牛了。”

    之前只是犁地,犁具啥的可以自己背着去,所以没有牛车还好,家里的牛还轻松呢。

    但这会儿要收麦子了,当然是有一辆牛车更好了。

    一辆牛车能用很多年,如果没有意外,它存在的年限可能比牛还要长,从车轮到车身,全是木头打造,因此一点儿也不便宜。

    平时,请大梨村的木匠打牛车,除了要给两棵树外,还要给一千文左右的工钱,主要是打造一辆牛车需要的时间不短。

    细细地琢磨,说不定要做上两三月,这比打造犁具还费时。

    不过犁具也不是谁都能打的,它的东西太精细,大梨村的木匠打不了。

    这次他之所以肯给老周头便宜这么多钱,而仅仅是多要他一棵树,是因为他现在手上就有一辆牛车。

    那是去年灾前接的生意,两方商定的手工费是一千二百文,送来的木头也很好,所以木匠很用心的打造了。

    谁知道打出来人家遭灾,一时拿不了这么多钱,哪怕木匠说愿意赊也不乐意要,当然,那两棵树对方家里也不要了,算白送给木匠。

    木匠气得不轻,打好的车就给丢在了家里。

    之前满宝刚把牛牵回来,老周头就想起了这事,因为这事在附近几个村子里闹得不轻,两家差点还打起来。

    所以他知道得特别清楚。

    好木的牛车啊

    一千二百文的人工费啊

    老周头中间趁着不那么忙的时候去过大梨村两三趟,你来我往的说了几次,总算是把钱降到了八百文,当然,木匠也要重新给他的车打磨一次,确定它更好。

    老周头当天下午就领着周大郎上山找到了三棵还不错的树,父子几个砍了以后运下山,第二天一早,钱氏带着小钱氏等人去收割麦子,老周头则带着几个儿子挑着木头,牵着牛去大梨村要牛车。

    不到中午,老周头就牵着牛拉着牛车到了地里,地里现在正收割的也只有他们家。

    等到牛拉了一车的麦子回去,村民们才知道老周家买车了,大家纷纷站着围观。

    嘈杂的人群中突然传来一声叹息,“下午我们家里也开镰吧。”

    有人道“我看这天能晴好几天,再等等呗,麦穗也能更熟一些。”

    “都暗黄色了,差不多行了,收完了麦子还得插秧呢。”

    这话一出,不少村民都觉得腰酸背疼,今年真是特别忙和累的一年,每次一忙起来,那是没黑天白夜的忙,好容易忙完一阵,休息了不到两天又开始忙新一拨。

    村民们问了一下车的价钱,看足了热闹后就要散去,一退开,正好看见满宝背着小书箱回来,忍不住笑问,“满宝,你怎么下学回来了,你们那小农庄也要收割了”

    “是啊,”满宝道“我们先生下午要去大岭那边给我们上课,所以我先回来吃午食。”

    “满宝,你们庄子用的麦种也是你家的我昨天路过看了一下,发现你们的麦子比我们的好许多,跟你们家的差不离。”

    满宝就对他憨憨一笑。

    娘亲说过了,不想回答的问题,笑就好啦。

    问话的人自以为得到了答案,没有再问。

    老周家开了头,七里村的村民们就好似受了刺激,大部分人家都开始收割起来了。

    白老爷家和满宝他们的小庄子当然也一起了。

    满宝在自个家里都没有下地割过麦子,更别说在小农庄里了。庄先生带着他们去草棚里上课,课间休息时他们就戴着草帽去地里捡麦穗。

    别的好处庄先生且没看到,大家一起吃午食和晚食时,白善宝和白二郎再不会浪费粮食了。

    只要啃过的馒头就会把它吃光,不会像以前一样吃到最后觉得饱了便丢下不吃。

    庄先生看得满意不已,看来在田野边上上课还是有些好处的。

    吃过午食,师徒四人坐在板床上吹风聊天,白善宝顺手给他们倒了一杯茶,四人一手捏着茶杯,一手撑着身子,一脸惬意的看着绿和黄交织在一起的田野。

    此时太阳有些大,请来的短工们和长工一起躲在树荫底下休息,要到下





第三百九十七章 争论(给书友“锦衣卫:蓉蓉”的打赏加更)
    


    庄先生连忙问道“你们种子哪来的”

    白善宝打了一个哈欠道“跟满宝家买的,她说她家的种子好,还给我们算便宜点儿,其实也没有便宜,白庄头说,跟县城里粮铺的一样贵。”

    满宝不乐意了,也不睡觉了,从床上爬起来道“那我家不是送货上门了吗而且麦种还是我大嫂帮发的呢,县城粮铺会帮你发麦种吗”

    白善宝幽幽地道“今年麦种比往年的贵了三倍。”

    “是啊,”满宝一点儿也不心虚,反而还掐了腰道“所以卖了这么多麦种,害得我都没面条吃了,我家现在吃馒头都是掺着糠一起做的。”

    满宝系统里倒是有许多换下来的麦子,可她又不能唰的一下挥挥手就把那些麦子给弄出来,她也不能啃麦子吃,只能瞅着空就往粮袋里塞几把麦子,还不敢塞多了。

    有一次她只是多塞了点儿,她娘就很惊奇的念叨,说家里的粮袋怎么吃着吃着不少,反而还多了。

    然后科科就严禁她再多塞,只能隔三差五的塞两把,里面这么多麦子还不知道要塞多久呢。

    所以满宝很愁,一听到换种子的事就着急,她觉得以后她再也不跟未来的人买种子再换种子了。

    直接种子换种子多好

    可惜没人看得上她的麦种。

    满宝叹息。

    白善宝却抠门得不行,主要现在小农庄的财政大权是他管着的,因为开春那会儿他们买种子,买农具,买各种东西花了不少钱,祖母估计是嫌弃他们花钱太大,直接拨了一笔钱给他,让他自己管着。

    现在还没收入,而他每天要给短工们付工钱,还得花钱买粮食给他们吃,他压力很大的好不好

    白善宝觉得,幸亏一个月前他们在山前的地里种了不少菜蔬,菜可以不用买,不然他一定会更心痛的。

    满宝虽然也喜欢钱,但花钱从来不手软,主要是这钱不在她手里,也不是她管的,所以她一点儿也不心痛。

    俩人一个不能理解另一个,当下就吵了起来。

    庄先生本来还关心麦种的事,见状也不关心了,挪了一下,坐到板床的最边上,就看他们两个你来我往的吵架,看得津津有味。

    白二郎本来都睡着了,被吵醒也不睁开眼睛,继续趴着装睡,结果见他们越吵越激烈,忍不住爬起来大吼道“你们别吵了”

    俩人一起停下看向他。

    白二郎生气的道“不就是钱吗,我爹有,回头我问他要,你们说要多少”

    “不行”白善宝和满宝异口同声的拒绝。

    白善宝道“这是我们的事,之前就定好了合约,怎样违背”

    满宝也道“而且我们现在也不缺钱,就算缺钱,也应该是借,而不是要。”

    白二郎就吼道“那你们吵什么,大中午的不睡觉,有什么好吵的”

    “这怎么能是吵架,我们明明是在商量怎样节流。”白善宝不服气的道。

    “就是,”满宝也道“一个家庭怎么才能富裕起来那就是开源节流,我们现在还没有收成,没有开源,那就只能节流了,你还是庄子的主人呢,一点儿也不操心吃白饭最可耻”

    白善宝跟着强调了一句,“吃白饭最可耻”

    白二郎哑口无言,吵不过,好像也打不过,他便哼了一声,转过身去不理他们了。

    但满宝和白善宝却达成了一致,“接下来我们省着点花。”

    白二郎忍不住转过来道“省什么,花钱的时候都过去了,我们的麦子收下来不是就开始赚钱了吗”

    “这批麦子不能卖,”满宝道“得存下来吃,以后请短工还得做吃的呢。”

    白善宝却有不一样的建议,“那也吃不了这么多,现在的粮食贵,我们得趁机多卖一点儿,等夏收了,粮价下来,到时候再买一些回来呗。”

    满宝却觉得粮食比钱重要,她道“粮食随时都能换成钱,钱却不能时时换成粮食。”

    “我们又吃不了这么多,留那么多粮食干什么”白善宝道“得趁着粮食高价的时候换成钱,不然等夏收和秋收下来,粮食就不值钱了。”

    白二郎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默默地不说话。

    满宝想了想,还真是,农庄的情况和他们家的不一样。

    他们家收了粮食,那





第三百九十八章 亩产
    


    而老周家有记录的习惯,但一般也只记看着最好的一块地和最差的一块地。

    他们家之所以会记这个,还是因为钱氏。

    据周大郎悄悄和他们说,他小的时候,每年春种和秋收时爹娘都会吵架。

    春种时吵,是因为钱氏嫌弃老周头懒,让他把地里的大泥块敲碎了弄精细些他总不听

    而秋收时吵是因为家里人多地少,收获的粮食钱氏怎么算都不够家里吃一年的,于是又翻出春种的账来。

    当时周大郎他们年纪小,可没分田地,但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尤其是十一二岁正长身体的时候,一个儿子吃的比老周头还要多,何况他还有那么多儿子。

    钱氏都快要愁死了。

    所以钱氏就无师自通的学会了记账对比,用她和老周头都能看得懂的符号记下春种时哪块地撒了多少种子,用去了多少肥,水浇到什么位置,秋收时的收成各是多少斤。

    纸是扫坟常用的黄纸,笔是用灶下的黑炭记的,上面全是各种奇形怪状的符号,一个圆圈,一条波浪线,反正满宝看它如同看天书一样。

    但老周头和钱氏却能知道上面记着什么。

    在年前,满宝为了换麦种各种折腾时便把东西给翻出来了,然后钱氏就翻着那些黄纸口述,满宝便将那些数据重新记了下来。

    到现在,老周家也留着每次收获都要称出最好和最差的一块地的产量,只是现在记述的是满宝,用的是大家都认识的文字。

    满宝不仅记了自家的东西,他们自己农庄里的数字也记下来了,而且是全记。

    分块记录,然后算总数,还要算出平均亩产。

    当然,这个平均亩产依然是庄先生友情为他们计算,没办法,虽然满宝和白善宝都自认聪明,但二十来亩的亩产,他们俩算下来的数据不一样。

    已经自诩学会算平均亩产的俩人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官司就打到了庄先生面前。

    庄先生就给他们算了一遍,嗯,很巧的是,两个孩子都没算对,这下半斤八两,没打起来。

    但是,庄先生惊呆了呀。
1...117118119120121...10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