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娇女种田,掌家娘子俏夫郎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郁雨竹

    “养就养。”白善宝和杨和书道“她说这不是鱼,是青蛙,我们要捞几条来养,看看它到底是鱼还是青蛙。”

    杨和书“咦”了一声,低头去看水里又重新冒了出来的小蝌蚪,在脑海中搜索了一下后道“这样的东西似乎水中有很多,但我不记得它们像什么大鱼,难道它不能长大”

    杨和书知道,有些鱼是长不大的。

    满宝一听他的意思就明白,他也不相信这是青蛙。

    杨和书笑道“你们养吧,看能不能养出来。对了,我看你们这儿大多在犁田,怎么,豆子种完了”

    “昨天就种完了,”满宝道“我们有三头牛呢,又请了很多人,速度很快。”

    杨和书就指了一些妇人问,“那她们在干什么”

    “在种瓜,”满宝道“白庄头说得种些菜给长工吃,偶尔要请短工时也得做菜,所以要种南瓜,节瓜,冬瓜,各种瓜。”

    杨和书赞了一句,“考虑得真多,对了满宝,你家的牛怎么样了,好用吗”

    满宝肯定的点头,“好用”

    杨和书便问了一下她家的耕作速度,比往年相比如何。他对农事的了解只来源于书上的一些描写,以及上任前的一些了解。

    所以他迫切的需要一些数据进行对比。

    这些数据县衙也能给他,但总是有些不详尽,亲自过问,赊了牛的人家又战战兢兢,所以还是问满宝吧。

    满宝还真知道,主要是老周头对他们的这个小农庄还是挺关注的,每天吃完晚食后就会问一些,问完了便会说起家里的事,满宝听着自然就记住了。

    “今年我家打算把小岭那一片的田地也都精耕细作,只要不旱






第三百九十二章 贫穷的理由
    


    三个长工不仅没有媳妇,连家都很少回去了。

    他们从家里被赶出来打工讨生活,做了两年短工后才在白家安顿下来,期间倒是回家过。

    但他们在老家没有地,或者地很少,日子并不好过,还不如在白家打长工呢。

    基本上,不是特别懒就不会被赶走,不赶走,每天就有吃的,就能活下去。

    富贵不了,但在灾年的时候日子也比一般贫苦人家还要好过,因为至少他们不会饿死,也不至于去当流民。

    如今,三个长工,年纪最大的一个已经二十四岁了。

    在七里村,这个年纪孩子都能下地干活儿了。

    比如周二郎和周三郎这个年纪。

    最年轻的一个也二十二了,三个没有一个有娶媳妇的资本。

    杨和书兴奋起来,连忙让人去把三个长工叫过来,他很好奇,他们是怎么失地的。

    三个长工在县太爷面前都有些拘谨,而且杨和书的问题也让他们有些懵。

    他们离家的时候年纪不小了,但对家里的事情知道的还真不多,至于家里的地是怎么没的

    三人想了想,长工一道“好像是我爷爷病了来着,我爹就卖了一块地买药,结果还没好全,又重了。”

    他想了想道“不记得我爹是跟谁借的钱了,后来人家来家里要债,就把家里大部分的良田都给收走了。家里地少,养不活这么多人,我爹娘就把我和二哥赶出来,让我们自己去讨生活。”

    长工二道“我在那一片干旱,地里没收成,我爹娘把家里留的种子也给吃光了,然后就带着我们出门讨饭了。”

    杨和书

    满宝

    “我也不知道我爹娘他们带着我小弟去了哪儿,反正我回家看过,他们都没回家,家里的地也荒着,村长说我要是回去可以分我永业田,我但我想着,我就一个人,既没有农具,也没有种子,要种地还得先跟人借钱买农具,买种子,我平日吃喝也要钱,还不如来做长工呢。”

    杨和书就看向长工三。

    长工三憨憨一笑,道“我家那片地少,我家三兄弟,一个都没娶媳妇,我爹娘觉着这样下去不行,就把我的永业田卖了给我大哥娶媳妇,让我出来讨生活。”

    杨和书惊呆了,满宝和白善宝白二郎也惊呆了,纷纷瞪大了眼睛齐声问,“你也愿意”

    长工三习以为常的道“我家总要有人传宗接代,三兄弟都留家里,一个都娶不着媳妇,还不如出来一个呢。”

    杨和书心里有些难受,酸酸胀胀的,这种感觉有些陌生,他顿了顿后才问,“那,那你回家过吗”

    “不回,我都出来了,还回去干啥”长工三憨笑道“回去要路费的。”

    “那你要是有路费了,回去吗”

    长工三想了想,还是摇头,“还是不回了,我要是能攒下路费,一定攒下娶媳妇的钱了,那当然得先娶媳妇了,娶了媳妇还得攒钱给婆娘孩子买东西呢”

    所以这样无穷尽的攒钱,花钱,谁知道啥时候才有钱回去。

    杨和书心中感叹不已。

    满宝则上下看着长工三,问道“你的钱都拿去干啥了”

    长工三脸微红,小声道“都吃了。”

    他以前饿多了,身上有了余钱,又无人督促,自然是一有钱就忍不住吃。

    他自己也存过的,奈何就是存不住,肚子一饿就忍不住去买东西吃。

    杨和书对他们的自制力表示忧虑,“你们这样可怎么娶得着媳妇”

    三长工低下头。

    满宝却道“娶了媳妇以后把钱交给媳妇来管就好了,我四哥就是这样。”

    想了想又补充道“以前我大哥和二哥也存不住钱,然后娶了我大嫂二嫂以后,钱就存住了。”

    三长工立即期盼的看着杨和书。

    满宝也期盼的看着杨和书,“杨大人,你要不要给他们找一个媳妇”

    杨和书所以他要成县令变成媒人了吗

    一直小心留意那边的白老爷见状,适时的过来把杨县令解救出去。

    三个孩子都一脸惋惜的看着杨县令走远。

    满宝道“差一点点,我们就不用特意招长工了。”

    白善宝和白二郎符合的点头,一脸的可惜。

    白老爷对三个熊孩子已经无话可说





第三百九十四章 平安
    


    周四郎拜完了神仙就拉着满宝来到房间门口,闭着眼睛求各路神仙,见满宝不太专心,还说了她一顿,“你倒是用心点儿啊。”

    一直被无视,想要和他说说话的方大哥

    他还没来得及说话,屋里就响起一阵尖叫,周四郎吓了一跳,还没来得及反应,屋里就响起高兴的声音,“生了,生了”

    不一会儿,屋里就传来了孩子的哭声。

    周四郎也跟着呜的一声哭出来。

    方大哥一脸嫌弃的看着他,探头往屋里看了一眼,对方大嫂道“你进去看看。”

    根本不用她进去,方母很快就抱了孩子出来,就站在门口那里给他们看了一眼,笑眯眯的道“是个大胖小子,长得可真好看。”

    本来没多少兴趣的满宝忍不住上前看了一眼,然后就收回了目光,大人都爱说谎,明明和五头出生时一个样儿,都是红通通,皱巴巴的,一点儿也不好看。

    周四郎却觉得他儿子是真的很好看,也不敢上手抱,就站在一旁看着傻乐,然后问道“娘,我媳妇怎么样了”

    方母看了他一眼后笑道“没事了,大夫在给她看呢。”

    老大夫来了就把两次脉,一次是生产前,表示对方身体还不错,又摸了摸胎位,表示胎位正常。

    一次就是这会儿了。

    老大夫摸了一会儿脉后收回手道“没什么事,也不必吃药,只是要补好身体,她产后虚弱,打好底子,做好月子,将来就没什么问题。”

    方氏的身体不错,主要是方家的家境好,她家卖肉的,底子不错,进了老周家后虽然遭灾,但她当时立即怀孕。

    她和何氏这一年的伙食可是比着满宝来的,甚至比满宝还要好一点儿。

    老周家从不会亏着孕妇,就是干力气活儿的人少吃一些也得保证孕妇能吃饱。

    所以她养得不错,这次生产才能这样顺利。

    老大夫显然很喜欢这样的病人,仔细的叮嘱了一番后就拎着药箱出去。

    老周头奉上了钱,请老大夫和稳婆吃了一碗面,这才让周大郎和周二郎把人送回去,至于方家人,今天晚上便要在此住下了。

    好在他们老周家现在房间足够多,把几个孩子的房间腾一腾就出来两间了。

    钱氏洗了手出来,这才发现满宝还没去睡觉,她自己坐在石阶上,正靠着墙壁打哈欠。

    她皱了皱眉,看了一圈,见小钱氏正在厨房里忙活着给大家做一顿宵夜,便走上前去把满宝拉起来,小声哄道“满宝,晚上跟娘亲睡好不好”

    满宝自觉已经长大,摇头道“不要,我要自己睡。”

    钱氏就把满宝送回房间,给她打了蚊子后便放下蚊帐离开,第二天,全村就都知道老周家又添了一个孙子了。

    方母刚起床,小钱氏就已经把满宝的早食给做好了,见她困得睁不开眼睛,就拿了冷水又给她洗了一把脸,念叨道“昨晚让你先和三丫他们睡,你非得跟着老四一块儿凑热闹,起不来了吧一会儿上学要是睡觉,小心先生打你手板心。”

    满宝被冷水一刺激,清醒了一点儿,便接过早食吃起来。

    方母扫了一眼满宝吃的东西,一碗蛋羹和一碗面片汤,今天小钱氏没有起床做豆腐,所以家里没豆花吃。

    但这东西在方母看来也很不错了,尤其去年和今年的年景还不好,就是他们家,现在早上也不敢这么吃的。

    小钱氏看到方母,笑着打招呼,“亲家母怎么不多睡会儿,昨晚累坏了吧”

    “不累,不累,”方母笑道“倒是她大嫂和亲家母劳累了,以后我们家二妞还得你们多照顾呢。”

    小钱氏笑道“我们是一家子,照顾不是应该的吗亲家母先稍作着,我送了小姑出门就做早食,您早上想吃什么”

    “随便吃点儿就行,现在这年月大家都不容易,可不好铺张。”虽然女儿从没回家说过老周家的日子难过,但老周家的家境比不上他们方家,她可不敢要求太多,万一亲家这边迁怒了女儿怎么办

    小钱氏便笑一笑。

    老周家自有一套招呼亲家的标准,准备的食物可能不多贵重,但胜在多样,而且小钱氏的手艺还很好,基本上经她手的东西,哪怕是不好吃的豆渣,她都能做出别有一番美味来。

    更





第三百九十五章 不错
    


    确定老周家不是在做戏给他们看,而是的确这么照顾孕妇的以后,方母彻底放下心来,当天下午就带着儿子儿媳告辞回家了。

    然后隔天就送来了两个篮子的鸡蛋,钱氏很高兴,老周头更高兴,然后大手一挥,让刚忙完地里活儿的周四郎带着五郎和六郎去方家帮忙种地,做足了礼尚往来。

    老周家今年的速度快,做得还精细,不仅在七里村算完成农事速度最快的,就是在大梨村也数得着。

    相比之下方家的速度就慢很多。

    往年,他们家一直是吊着尾巴干完地里的活儿的,因为父子俩既要做生意卖肉,又要忙地里的活儿,速度自然就慢了。

    地里其实主要是靠的方母和方大嫂,以前还有方氏。

    去年秋收时周四郎就去方家帮过忙儿,但其实那会儿因为歉收,其实大家都不是很忙,所以感受不是特别深。

    而现在正是春种的关键时刻,周四郎领着三个弟弟过去帮忙,对方家来说,那简直是搬开了肩膀上的一块大石头。

    何况三人种地的效率比年纪大的方家父子还要高,不仅方家,就连大梨村的村民都羡慕不已,明里暗里的羡慕,“方家的二闺女嫁得好呀,半子,半子,这还真是得了个半子。”

    周四郎听着得意洋洋,周五郎就和他道“四哥,现在我们跟你来你岳父家帮忙,等我们娶了媳妇,你也得跟我们去我们岳父家里帮忙。”

    “你先娶了媳妇再说吧。”

    “反正你先应下。”

    “行,我应下就是了,”周四郎想想不对,“不对呀,以前我没成亲的时候,大哥和三哥也经常带着我去给他们岳家帮忙,现在也没见他们来帮我呀。”

    “三嫂都舍不得三哥回她娘家帮忙呢,你能从三嫂那里抢人”周五郎翻着白眼道“至于大哥,有本事你去跟爹说去。”

    因为大哥的岳家也是老爹的岳家,每年钱家那边需要帮忙的时候,他们兄弟几个有一个算一个都要过去的,可不是为了帮大哥的岳家,而是因为那是他们的舅舅

    周四郎就惋惜了一下,觉得以前被几个哥哥拎来扯去帮的忙都白费了。

    周五郎可能是预见到了这一点,所以这会儿才特意点明,就是让周四郎做出承诺,别到时候和几个哥哥一样给忘了。
1...116117118119120...10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