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牧尘客
上次印刷厂开业的时候文学院还在进行最后的装修,牌匾和对联都还没有刻上去。
这幅对联和牌匾都是陈旭请安鱼粱题的字,字虽然不如李斯的看起来秀气工整,但却带着一股更加飘逸和潇洒的痕迹,少了许多篆书的圆润,多了几分后世的行书风格。
而且当时题字的时候,安鱼粱明说是受到了紫云仙茶上面那些字的影响,在平日的书写中慢慢形成的一种独特字体。
不过题字之后安鱼粱拒绝留下自己的名字。
他说自己的身份配不上这副对联和这块匾额。
陈旭再三劝说无效也只好作罢,最后让人在书院旁边的一块记载书院历史的碑刻上还是注明了安鱼粱的名字,留待后人观摩以作纪念。
今日是书局和撰史馆正式开业的日子,也是陈旭约好要来给撰史馆和书局讲课的日子。
因此此时的文学院外,已经汇集了一大群文学院的头头脑脑,包括安鱼粱、陈平、付安等所有参与筹备的人员,其中甚至还有审核小组的所有博士和大夫,加起来足有上百人,全都站在门前空地上恭迎陈旭的到来。
“我等拜见清河侯!”
所有人都一起恭恭敬敬的作揖行礼,眼光落在这才不过十六七岁的锦袍少年身上,没有人会有任何轻视和小觑,反而是一种压制不住的崇敬和热烈。
大秦文学院院长陈旭,副院长安鱼粱。
这二人其中任何一个都让文化圈的人不由自主的心生敬畏,何况眼下是两个一起。
本来陈旭想的是让安鱼粱当院长的,不过被安鱼粱严词拒绝了,陈旭只好退而求其次,自己当仁不让的当了院长,让安鱼粱当副院长
第604章 授课
巨大的照壁后面是一个池塘,将撰史馆和书局分开。
撰史馆大门宽约两丈,可以并行两辆马车,除开门楣中央挂着一块长一丈宽三尺的撰史馆匾额之外,两侧的三尺粗细的门柱上照样篆刻着一副对联。
左联:记三皇五帝,为华夏正统。
右联:数千载万年,著青史留名。
穿过这道大门,后面除开一个院子之外就是层层叠叠的房间,以前都是嫪毐别院的下人和奴仆的其居住房,只不过修葺之后去除了多余不用的附属设施,全都改造成为了办公用的房间,而且所有房间里面都是仿照科学院和报馆的格局,房间用木板隔成小间给书吏和校吏办公,而后院也是如此,不过主编责编等领导职位每个人都是单独一间。
院子里面此时已经摆放了数十排座椅,最前面单独放着一套座椅,是为陈旭准备的,在这套座椅后面还架起来一块大黑板,上面写着欢迎清河侯莅临撰史馆授课的大字。
看着这块大黑板上的字,陈旭脸皮微微抽抽了几下,然后大步走到自己专属的位置坐下,然后跟随而来的安鱼粱和陈平等一群文学院领导和撰史馆的主编责编都在位置上坐好,其他人就只能站着听课了。
对于给撰史馆授课的原因还是因为如今流传下来的史料太过繁杂和无序,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进行约束的话,恐怕整理出来之后还是乱七八糟,导致阅读的人混乱不堪,非常有必要先把史料整理的方法确定出来。
而这个方法当仁不让肯定是编年体。
编年体史书起源很早,从春秋时期就开始了,鲁国的儒家史官最先采用,编写了《春秋》一书,记录的是从周平王迁都之后一直到三家分晋七国称雄之前发生的事,时间是以鲁国的年号进行整理,因此有一条完整的时间线,使得春秋记载的历史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时间表,看起来也不会造成混乱,而这种编年体得到后世史官的极大推崇,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用的就是这种编年体。
因为《春秋》一书是儒家史官编写,后来被儒家弟子整理之后形成了儒家的经义,位列儒家弟子四书五经必读书籍之列。
编年体的好处是时间脉络清晰,可以以时间为主轴详细的记录发生的事件,但整个大周八百诸侯国,只用时间线来连接恐怕会非常复杂,同事间发生的事情太多,诸侯国的历史和名人传记都无法来表达清楚,因此陈旭还准备引入另一个史学大家司马迁的《史记》体裁作为补充。
史记采用了年表、本纪、世家、列传等不同的结构来记载历史,这样综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整套完整而详尽的历史记录。
等所有人都找位置坐好站好之后,现场开始慢慢安静下来,陈旭吩咐随从:“把我的手稿拿来!”
“是,侯爷!”一个随从赶紧把身上的一个牛皮挎包取下来放在陈旭面前的桌子上。
陈旭慢条斯理的打开搭扣,从挎包里面掏出来一叠写好的麻浆纸,此时下面已经鸦雀无声。
“把黑板擦干净!”陈旭再次吩咐一声,一个负责授课安排的书吏赶紧把黑板上的欢迎词擦掉。
“筹备撰史馆的意义非常重大,就像门口的那副对联所说,这是我们后人纪念先辈和传承华夏文明的必要的重要的手段,从上古神话到三皇五帝再到如今大秦,期间发生过无数令人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发生过无数跌宕起伏的烟云风波,但其中许多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湮没于时间的长河之中无法寻觅,这逝去的不仅仅是历史,同样还是我们的传承……”
陈旭一边说,一边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段话。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看着陈旭写在黑板上的这段话,包括安鱼粱在内尽皆动容。
在座在站的上千人,皆都是当世真正的学者,自然很快都体味出其中的意义,许多人还情不自禁拈着胡须念出来。
“我们编撰史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记载和传承,还要用这些史志来鞭策自己警醒后人,为何夏桀会亡国,为何商纣会乱了朝纲,为何大周会没落……不能传承历史,就是在否定我们祖辈功绩,不能正视历史,就无法让我们走的更远,因此诸位编撰史书,就要不偏不倚,无喜无悲,公正无私的将历史完整的还原和记录下来,在你们的心目中,应该无有归宿和立场,你们就是站在圣人的角度,不分对错善恶的去俯视历史,俯视那些英雄人物,俯视那些诸侯君王,用你们手中的笔,将发生的事情完整的记录下来,这样所有看到这些史书的人,才能真正把它当做一面镜子,明悟自己的得失,体味兴衰和成败,而这些史书也将千年万年传承下去,而后人也同样会用他们的史笔来记录我们当代人的成败得失,是青史留名流芳千古,还是罄竹难书遗臭万年,皆都在诸位和君王的一念之间……”
“关于史书的编写实际上已经前有体例,前鲁国史官曾编著过《春秋》,左丘明也为此做过详细的注解,因此我们的史书也是以《左氏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为体裁,以时间线为中轴,从而将远古神话、三皇五帝、夏、商、周等朝代完整的序列下来,这样才不会显得混乱……”
陈旭一边说
第605章 视察印刷厂
对于书局的安排,陈旭就没有像撰史馆那么严格要求,书局的主要任务是归集整理所有先贤的文章,然后汇编成册,其实之中许多都已经被百家门徒整理的差不多了,最后就是从竹木简牍上誊抄下来审核编订即可,而且内容也五花八门根本无从下手,主要还是靠百家门徒自己完成,书局的作用就是将这些书籍整理完成之后分门别类进行收藏,然后选择一些诗、书、农、医、法律等对于民生有重大意义的印刷出版,至于其他一些题材,想出版可以,自己出钱买书号,印刷厂印刷之后折扣卖给你自己去销售,能不能卖,能卖多少看自己的本事,当然出版社如果想卖还是可以自行印刷,这个就是纯粹的商业活动。
在书局照样讲了一节课,陈旭没有提出任何建议,只是让所有负责编撰的人要仔细汇编整理,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类,对其他门派的书籍不要带有任何偏见和诋毁等等。
未时,陈旭在安鱼粱和陈平等人的陪同下去参观了旁边的印刷厂。
印刷厂的规模又增加了小,排版作业区达到了惊人的三百张桌子,印刷台也增加到了近百个,也就是说如果只排版印刷一本书,而一本书一百页的话,一天一夜不眠不休可以印刷出来上千本,不过这是理论上的,因为书籍和报纸不一样,还要切割装订,实际上装订一本书需要十多分钟,一个人一天也只能装订数十本,这个速度大大减缓了书籍出厂的时间。
排版和印刷陈旭早已非常熟悉,但还是挨着把分成几个区域的车间挨着视察了一遍。
在这没有机器的时代,所有的印刷环节都是依靠人工手动完成,从排版到印刷到装订切割,都是用人工堆出来的,因此陈旭眼下看到的就是一个足有上千人的忙碌工厂,巨大的木制大棚被分成了几个区域,排版,校对,印刷,装订全都忙碌无比,但看起来又井井有条。
排版和校对都是读书识字的文士,而印刷工都是身手灵活的年轻小伙子,耐得住寂寞反复不断的重复同一个印刷动作,而因为书籍都是用麻线装订,所以装订工大部分都是女人,同样也是在城内招收的手脚灵活的年轻妇女,采用计件工资,一天下来可能有十钱左右,一个月下来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折合下来就是六七石左右的粮食,绝对算是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工作岗位。
眼下的印刷厂除开报纸之外都不挣钱,不过好在皇帝也很关心文学院的发展,安排内史府从咸阳仓每个月专门拨付了一万石粮食,不然光是报馆、文学院和印刷厂这三个单位,就要把报馆的所有收益差不多吃干净。
印刷厂眼下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印刷报纸,每一期的印刷数量都在五万份以上,而且采用的是最大的版面,纸张也是最大的,因此油墨纸张消耗也是最大的。
除开报纸之外,眼下印刷厂正在印刷的还有三本书。
一是安鱼粱主编的百家论坛,首印五千册,采用的是a4大小的纸张,首期审核刊登了二十篇文章,都是儒法名杂等名门大派的名士策论,每一篇都经过安鱼粱的仔细审核,保证了文章的专业性和严肃性。
另一本是张苍的九章算术,因为涉及到大量的图形,里面的插图都需要用泥板先按照张苍的书稿先一笔一划的雕刻出来,然后送去工厂烧制成陶板,因此这种涉及到大量图文混排的书籍非常麻烦,只用了十个排版台在慢慢排版,进度非常慢,首印准备两千册,如今印刷出来的内容连五分之一都没有。
还有一本是楷体字集,五公主赢诗嫚编著,因为要用到单独的楷体字,因此工厂专门制作了楷体活字,眼下只安排了两个排版和印刷台在慢慢弄。
推广楷体字并不急,或者说急不来。
因为到眼下的大秦,虽然朝廷一直在推广统一的小篆,但在六国之地读书识字的人大多数还是用的是前六国文字,其中许多和小篆不一样,小篆的适用层面还是在朝廷通传的文书上,也就是说只有官方在使用,不过好在李斯和朝廷不遗余力的推动下,至少官方的文字记录都是小篆,而且开始出现了隶书的原形体。
眼下文学院大量收集的资料都是无数不同文字混杂的局面,许多古老的古篆、大篆甚至金文骨文连许多文士都不认识,只能请教一些对文字很有研究的老者才能够辨认,这也是陈旭创办书局的初衷,文字不统一,再过几十上百年估计这些稀奇古怪的文字记录的资料都要成为古董了,必须重新用小篆整理誊写出来才行。
至于楷体这种方方正正的文字莫说现在所有人都不认识,即便有人认识也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能推广成功,不过陈旭相信,只要随着报纸的不断推广和发行,等明年开始在报纸上专门用一个版面来登载用楷体字编写的文章,然后随着楷体字集的发布,很快就会有大量的人开始学些和使用简洁的楷体字,比之小篆的推广要快的多。
但这些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必须等到合适的时机上奏秦始皇,获得皇帝的许可之后才能进行、
何况推广楷体字必然又要和李斯起冲突,陈旭不想和李斯闹的太僵,他现在的目的不是推广文字,而是要改变大秦的政治格局,先推动各种事关民生的改革和基础建设,文字其实改或者不改眼下问题不是太大。
陈旭带着一群人走到装订区域,数十个穿着粗布罩衣的年
第606章 女子学院
……
数日之后,新一期大秦都市报上登载了两条消息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
一条是报馆新出了一本叫《百家论坛》的期刊,主编安鱼粱,期刊中汇集了当今大秦最为著名的二十位名士的治国策论,这些名士都是当今百家之中最为著名的人物,其中包括儒家门徒、孔孟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凡的《周礼述论》,还有驺子门徒阴阳学派领袖管重楼的《五德论》等,这些文章融汇在一本书上同时发表,自然会引起大量读书人的注意,因此看到这条消息的许多人都往咸阳的十多个报亭汇聚而去,好抢先买一本一睹为快。
这一册期刊并不厚,只有四十页,售价四十钱,略贵,但对于许多真正有名望的名士来说,他们身后都有一群资助他们的富豪商贾甚至是文武百官,因此这点儿只能算是零钱。
在这个时代,真正有名望的读书人,那必须是家境还算富裕的群体,像陈平和丘乘这些人只能算是混的非常落魄的,而且名声并不显赫,几乎处于读书群体中最为底层的群体,年纪不大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名气,平日只能做一些文笔书吏的活儿来维持生计罢了。
就比如安鱼粱这种名宿大贤,秦始皇想请他去当官他还不愿意去,教的学生也都是咸阳公卿士族的家族子弟,钱自然是不缺的。
还有孔凡和管重楼这种各派的领袖人物,能够经常得到皇帝接见上朝堂辩论的名士,手下各自汇聚了一大群门徒,徒子徒孙不知几许,吃穿住用也都有人供养,缺钱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些王侯公卿府上的幕僚或者门客,比如投奔了陈旭的孙叔炅、皇甫缺、陈平等人,眼下一个个都富得流油,上厕所都是用报纸擦屁股的人怎会缺钱,特别是对于皇甫缺来说,替陈旭执掌全国的清河商店和清河酒楼,如果钱能够擦屁股他绝对会试一下。
因此这本专业的期刊对于真正的名士来说,只要感兴趣,那必然是要买来看一看的。
于是很快遍布咸阳城中一些官员和文士聚集区域的报亭就很快排起长队开始购买百家论坛。
这本书引起的争论肯定很大,但观看的人群却不像报纸那样广泛,一是因为价格,二是因为受众。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文士都对治国感兴趣,普通读书人喜欢的反而是报纸上登载的各种新闻故事和天南地北的各种消息。
而这期报纸上还有另外一则消息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那就是咸阳女子学院招收八岁至十五岁未出嫁女学生。
这可是一个亘古未有的特大新闻。
虽然眼下还未出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糟粕式的的理论,但女人的从属地位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男人一样接受正规的教育。
王侯公卿等贵族或者商贾富豪家族的女儿自然也大多数都读书识字,但都是请教习在家识字授课,教的也并不是多复杂的内容,仅仅满足读书写字而已,而普通人家的女儿最多也是学习纺纱织布缝补衣物等内容。
而咸阳女子学院的这条消息特别申明只招收未出嫁的小娘子,而学习内容除开读书写字之外还有乐器、唱歌、绘画、舞蹈、裁剪、刺绣等诸多课程。
对于这条匪夷所思的消息,许多人都开始互相打听这咸阳女子学院到底是个什么来头,为何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
很快就有消息灵通的人士打听到了确切的消息。
咸阳女子学院既然是清河侯开办的。
确认了信息来源和真实性之后,整个咸阳的公卿富豪圈顿时骚动起来。
清河侯开办这个女子学院的目的是什么
招收这么多未出阁的小娘子难道仅仅只是教授唱歌跳舞绘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