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木三大少
离开豹神庙,西门庆一行继续南下,去了汤阴县岳家庄拜访周同、岳和、姚大翁等人。
在这里,西门庆不需要搞甚么封建迷信,就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脱离牟山强盗之苦的村民们带着鲜花水果,夹道相迎。
西门庆与周同、岳和、姚大翁等人在岳家庄内相会,也见到了岳飞、王贵、张宪那帮少年人。
岳飞等少年变得更加英武了,一个个锐气十足。可是他们的老师周同却是疲态尽显,状态一日不如一日。即使是每日服用西门庆赠送的黄精和上党人参,对周同亦没有甚么效用。
自古美人叹迟暮,不许英雄见白头。“铁臂膀”周同周大侠终究是真的老去了西门庆心中暗自叹息,知道这结拜大哥元气耗尽,恐将时日无多。
周同现在却是看开了一切,对自己的老态龙钟不以为意。爱徒岳飞日见精进,如今又有了西门庆这样的强大外援,周同心中已无憾事。
在岳家庄又逗留了日后,西门庆别了汤阴县的众人,转道西南,晓行夜宿,不一日来到了蜈蚣岭下。
来到蜈蚣岭,一行人中西门庆不再是主角,而是“没面目”焦挺带着大包小包的许多礼物,风风光光地回张太公庄上拜见自己的老丈人和老丈母。
如今焦挺亦非当年的吴下阿蒙,一身富贵大官人打扮,又给张太公一家带来了许多价值不菲的礼物。村里人见了,谁不赞张太公家招得一个好女婿
因路途遥远,西门庆一路上又有诸般安排,不便携带女眷,因此焦挺没有将张氏小娘子带回孟州来探望父母。
张太公夫妇见了焦挺这个女婿,不由得思念女儿,留下了几滴喜悦的思亲之泪。
&
第三百六十九章 误国的鸟皇帝
西门庆与焦挺、汤隆二位兄弟带着手下侍卫下了船,见天色还早,就先从码头走到大相国寺,去那著名的“烧猪院”吃了一顿和尚卖的烧猪肉,方才返回第二甜水巷,又去那高阳正店落脚住宿。
这东京汴梁城里酒楼正店不少,西门庆等人之所以还是选择高阳正店,实是汤隆之意。那厮上次在高阳正店里与一个煞是丰满的女娘几番巫山,至今念念不忘。汤隆一入东京汴梁城就嚷嚷着高阳正店乃是东京城最好的正店,店里的甚么“流霞酒”、“清风酒”让他惦记了许久。其实那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到了高阳正店,汤隆那厮果然在陪酒的众多香艳女娘中寻到了那位丰满异常的女娘,乐得脸上的每一粒麻子都跳动不已。对于汤隆这厮的审美趣味,西门庆只能拍了拍他的后背,无声地表示钦佩。
在高阳正店休憩一夜后,西门庆与焦挺、汤隆带着给徐宁一家老小的礼物去班门里徐宁家登门拜访。徐宁见到自己的舅表弟汤隆与结拜兄弟西门庆来访,虽然日前收到过书信,但还是喜出望外,急在家备下家宴,为西门庆、汤隆和焦挺接风。
众人吃了几杯酒,徐宁对西门庆说,多亏当初西门庆劝他不要跟着童贯去边关立功,这两年朝廷在西北与夏国反复拉锯,各有胜负,有几个金枪班出身,随童贯去边关博功名的同僚已经战死沙场,留下孤儿寡母,好不凄凉。不是西门庆当日的劝阻,只怕自己也埋骨于西北黄沙。
西门庆心道,宋夏之间真是打的糊涂仗,除了劳民伤财,徒耗人命,又有何益
要深究起来,西夏之祸事本就是宋太宗赵光义君臣对党项族措置不当造成的。
唐开元年间,居于青海东南和甘肃南部的党项羌非常恐惧四处劫杀的吐蕃军队,向唐玄宗求救,被内迁至庆州。
安史之乱起后,郭子仪怕这些异族闹事,建议唐代宗将当时在庆州的拓跋朝光部远迁至更偏远荒僻的银州以北和夏州以东地区。这一地区即是南北朝时匈奴人赫连勃勃的“大夏”旧地,当时称为平夏,所以这部分党项羌就成为平夏部,即日后西夏皇族的先人。
唐僖宗时,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被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因平黄巢起义有功,一度收复长安,再次被赐姓李,封夏国公。
从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国公成为当地的藩镇势力。这部分党项羌武装也被称为定难军,其势力范围以夏州为中心,包括夏、绥、宥、银四州广大地区皆成为拓跋氏的私人领地。
由此可知党项羌世代居住的夏、绥、宥、银四州地区本非汉人聚居区,而是匈奴人的故地,拓跋氏党项羌并未曾侵占汉人一分土地,也未对中原汉人有任何敌对行为。
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时期,不管中原是何人当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称臣”,换来该地的统治地位和大量的赏赐。
经过两百多年和平建设,平夏地区非常富饶,以地斤泽地区为核心的肥美牧场,以夏宋交界的七里平为代表的农业区为西夏提供了大量的牛羊粮草,同时平夏地区此时还盛产当时可当货币使用的上好青盐,每年产量可达一万五千斛左右,因此平夏部党项羌可以说是有兵有马有粮有钱,天时地利人和均占,实力逐步膨胀起来。
不过虽然党项族实力大增,已有立国之基,但一直以来李氏一族野心并不大,无非是甘愿当一方诸侯。且李氏一族世代受中原文化
第三百七十章 帽子送不出去了
宋太宗赵光义那厮好大喜功,在政治上胡来,激起了西北之变,依仗着太祖赵匡胤开国留下的精兵强将,亦未能消弭祸乱,而是将烂摊子留给了后人,可谓是遗害无穷。
后世之人只知道骂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等西夏党项族首领狼子野心,却不敢追根寻源,正视太宗皇帝之错。
正因为大宋君臣不反思自己犯下的错误,以至于到了神宗朝时,宋神宗和王安石等人又干出了与逼反党项族相似的熙河开边。
当时统治西北河湟地区的是吐蕃唃厮罗政权。自西夏独立,宋夏大战爆发后,吐蕃唃厮罗一直与大宋是同盟关系,共同对抗西夏党项人。
吐蕃唃厮罗曾经大败西夏军,还曾多次援助宋军,可谓是很忠实的盟友。
可是宋神宗和王安石君臣的神逻辑是:吐蕃唃厮罗政权实力不如西夏,早迟会被西夏打败。河湟地区也会被西夏占据,于我不利。因此,为了避免盟友吐蕃唃厮罗被西夏打败,不如我们宋军先去攻击盟友,抢下河湟这块地盘。
当年宋太宗赵光义干不过辽国契丹,就拿对自己忠心耿耿的附庸党项羌试刀其后宋神宗干不过西夏党项羌,又在忠实盟友吐蕃唃厮罗的背后捅刀。大宋皇帝祖传优良传统,背信弃义之事干得何等顺手!
果不其然,宋神宗虽然背后下黑手阴了吐蕃唃厮罗,拓地千里,夺得河湟之地,却不能建立有效的统治,夹攻西夏的战略意图也未能实现。
此事反将吐蕃盟友推向了西夏一边,唃厮罗政权与大宋的亲密合作关系荡然无存。西夏也乘机入寇河湟地区,与宋军展开争夺。
河湟各州得而复失,宋夏两军拉锯争夺,战争历时三十余年,从神宗朝打到这徽宗朝还未平息。如今童贯还在西北领军与西夏缠斗呢!
正因如此,西门庆才劝阻徐宁,让他不要去参与这场皇帝胡来引发的糊涂战争,以免枉自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如今这大宋朝的皇权传了几代皇帝,传到宋徽宗赵佶这里。宋徽宗赵佶这厮的好大喜功,任性胡为更胜历代老祖宗,终于埋下了亡国的祸根。
西门庆知道宋徽宗是北宋灭亡的祸首,因此心中对如今的道君皇帝毫无敬意,正盘算着与徐宁、凌振相会办好正事后,就去小御街李师师那里厮混,给道君皇帝再送几顶鹦哥绿的帽子。
西门庆对徐宁说,日后若是有心离开金枪班,外出为将,不妨来京东西路的州府统兵,众家兄弟也好有些照应。徐宁深以为然,与西门庆说些京东路风情,相谈甚欢。
四人吃过酒饭后,徐宁知晓西门庆与汤隆急于与凌振相会,就陪同他们一起来到凌振家。
不想凌振并未在家中,他家中人说凌振一早就出门去了,不知何时能归。
西门庆一行扑了一个空,无奈之下只得打道回府,说自己改日再来拜访。
出了凌振家,西门庆又将徐宁请到樊楼吃了许久酒,夜幕降临时方才散去。
徐宁自回班门里家中,焦挺与汤隆也沿路返回高阳正店。西门庆却与焦挺、汤隆二人分手,独自前往小御街,欲与那李师师一会。
东京汴梁是一个繁华的不夜城,从樊楼街到小御街一路灯火通明,行人来来往往。西门庆在街头买了一朵簪花戴在头上,循着旧路,摇摇晃晃地拐入了小御街。
小御街里有许多角伎的小院和几座茶楼。因为这里的角伎都是东京汴梁的翘楚,留宿一夜花费不菲,是以出入小御街的都是富
第三百七十一章 失之交臂
西门庆与茶博士又说了些闲话,让茶博士给自己介绍了一下小御街上其他角伎,借此掩饰了自己专程来寻李师师的目的。如今李师师已经入宫为妃,自己也得更加小心谨慎,不能给那李师师无端招祸。
出了茶馆,西门庆兴味索然地向小御街外走去,全然没有理会街边小楼里那凭窗对他抛着媚眼的妖艳女子。
走过李师师的小院,又向前走不远,街边出现另一座精致的小楼和院子,院门上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赵元奴”三个字。原来这里就是东京汴梁另一个名伎赵元奴家。
当年宋徽宗赵佶初到这小御街来偷腥时,也曾在赵元奴这里留宿过几次。可是李师师终究是更胜一筹,独得宋徽宗赵佶的恩宠,此后更因怀上了龙种而被皇帝带回宫去。
自那以后,或许是李师师之事在后宫中引起了太大的震动,皇后和诸位妃嫔都苦谏皇帝不要再来这烟花柳巷寻欢作乐。宋徽宗也不知是真听入谏言了,还是因为李师师已经入宫,果真没有再来这小御街。
赵元奴虽然失去了宋徽宗的恩宠,但曾经是皇帝的这块招牌却让她在李师师离开后在小御街混得风生水起,生意兴旺。
不过西门庆显然并未将这赵元奴放在心上,从她门前路过时,甚至没有抬头多看一眼。
就在西门庆路过那赵元奴的小院门前时,突然从门内风一般冲出一个黑衣人,与西门庆撞了一个满怀。
西门庆身体健壮,只是稍稍晃动了一下就立住脚步,那黑衣人身高六尺,身形消瘦,哪里撞得过西门庆,顿时四仰八叉地跌倒在地,头上遮住面目的斗篷也掀在一边,露出一张略显苍白的面容。
西门庆看那人面容清瘦,三缕长髯,莫约四十余岁的年纪,正惊惶地看着自己。虽是此人无礼撞了自己,但吃亏的显然是对方。西门庆正欲大度地伸手将这中年男子拉起身来,怎知那男子口中念念由词,竟然诡异地向后滑去,如一页纸被风吹走一样轻飘飘地立了起来,远远地躲开了西门庆。
西门庆反被这诡秘男子吓了一跳,差点以为自己撞了鬼。此时耳中隐约听到对方口中不停念着甚么“电母雷公,速降神通,迷汝之眼,无泄我形,轰轰轰轰轰,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这才知道自己不过是遇上了一个如时迁那般学过些轻身功夫,身轻如燕的神棍。
西门庆想到对面这鸟人方才是从角伎房中出来的,或许是不想让人知道他来这里眠花宿柳,才会做出如此奇怪的举动。西门庆今日私会李师师不成,无心节外生枝,也懒得理会这鸟人,就从他身前大摇大摆地走过去,仿佛当真没有看到此人一般。
看着西门庆走远了,那中年男子方才散开手诀,口中不再念咒,用斗篷将自己的面目遮住,自言自语地说道:“奇怪,师傅教我的御风术怎地遇到此人不灵了竟然直撞入他怀里!还好我的五雷法修炼有成,迷惑其双目,让那人看不见我。”
男子一边小声嘀咕,一边脚下发力,如一阵风般离开了小御街,消失在巷口之后。
出了小御街后,西门庆来到最为繁华的马行街上,闻着熟悉的药
第三百七十二章 凌振的抉择
凌振听到汤隆的问话,就解开了自己带来的包裹,拿出十余张纸,铺在桌面上,向西门庆三人展示自己绘制的火纸。
经过凌振的逐一讲解,西门庆大致看懂了凌振对火药武器的研究。因为凌振是东京甲仗库的副使炮手,所以在习惯的驱使下,他对火药武器的研究着力在火炮上。
凌振首先是利用西门庆告诉给他的黑火药配方,利用东京甲仗库的火药原料,偷偷配制出了爆炸威力较大的黑火药,并制造出一种能够爆炸的铁蒺藜。
为了投射这种可以爆炸的铁蒺藜,凌振先利用传统的抛石机做试验,发现威力的确比宋军以前使用的火球等武器更大。
这之后,凌振根据西门庆教给他的制作金属管,用火药发射的理念,又研制出一种类似于西门庆在博物馆和上见过的臼炮和“没良心”炮那种短身粗管的简易金属火炮,可以发射实心石弹或一包碎石,用于摧毁对方建筑或杀伤敌人。
其后,凌振又琢磨了一种炮管更长一些的火炮。剩下的图纸,则是凌振更进一步的一些奇思妙想,但还未曾造出实物。
西门庆看了凌振的这些作品,可以说他琢磨出来的玩意儿基本已经有早期火炮的雏形了。自己只是在酒桌上给他灌输了一些粗浅的概念,其后全靠他自己摸索,能够达到这一步,凌振已经可以说是很了不起了。
虽然汤隆制造出来的火枪比凌振的试制火炮更成熟一些,但那是因为西门庆经常与他在一起研究,不断提示他改进的结果。
西门庆看了图纸,问凌振最初研制的那两种火炮可有成品,能否带他和汤隆去见识一下。凌振却面上一红,对西门庆三人说,那两门试制的炮,发射几次后都炸膛了。幸好自己一直遵循西门庆的提醒,躲在远处,才逃过了两劫。
凌振告诉西门庆,因为当初自己对西门庆发过誓,在研制成功前,绝不将西门庆告诉自己的新技术泄露给他人,即使造出了成功的火炮,也要卖给西门庆,因此,凌振一直瞒着上司和同僚,独自一人秘密研究。
没有朝廷的物资支援,凌振虽能从甲仗库里悄悄挪用一些物资,但还是陷入了缺少材料,难以为继的困境。所以在两门火炮炸膛后,凌振一时凑不够材料再铸造新的火炮。他后面那些奇思妙想,亦只得无奈地停留在图纸和构想之中。
凌振的话让西门庆深受打动,心道这个兄弟当真是重然诺!他没有拿着桌子上这些设计去上司那里邀功,对自己可谓诚信也!
这样的好兄弟独自留在东京继续当他的甲仗库副使炮手实在是浪费他的火器天赋了,应该想法让他跟自己一起回阳谷,与汤隆一起研制火器。有自己这个现代人在身边提醒,凌振当会少走许多弯路,更快更好地进行研究。
东京甲仗库说白了就是这东京汴梁城的军火武器仓库,凌振那个副使炮手主要任务也是在庆典时放一放号炮甚么的,委实不算是好的前程。
两年前的自己还不过是阳谷县的一个小小土豪,当然不可能让凌振舍弃在东京汴梁的官职跟自己回阳谷。但是现今自己拥兵数千,富甲郓州东平府,势力延伸到山东、河北各处,又率众打败了一万梁山强盗,早已成为一方豪强,对这凌振兄弟也有足够的吸引力了吧!
因为已经与凌振是结拜过的兄弟,有甚么话都可以直说,因此西门
第三百七十三章 当皇帝就是能任性
凌振离开后,西门庆与汤隆相视而笑,此番东京汴梁之行的主要目的总算是达到了。待到日后有机缘时,再谋划“金枪手”徐宁和那“双鞭”呼延灼归心之事吧!
凌振离职之事不是三两日可以完全了结的,西门庆与汤隆、焦挺闲来无事,每日就在这东京汴梁城里闲逛,享受难得的悠闲时光。
这期间,西门庆也想起了来东京参加武举的马扩,欲与他一会。可是西门庆找徐宁打听,并托他帮忙寻找一番后,才知登州来的马扩的确是中了武举,但是他已经与新结识的同伴出了东京城,不知去往何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