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高月
屈突通对裴矩很客气,他拱手道:“回禀裴相国,并非我故意为难杨将军,实在是我有难处,最近一两年,吐火浑人屡屡挑拨羌人造垩反,年初,吐谷浑骑兵还出现在大斗拔谷,朝廷又不肯对张掖增兵,本身我们就兵龘力不足,压力很大,如果出兵太多,张掖空虚,不仅吐谷浑会出兵威胁,而且突厥也会铁骑南窥,张掖重地,牵扯整个西域,不可轻举妄动啊!”
屈突通叹了口气,“看在相国的面上,那就一千,不能再多了!”
杨元庆也知道,圣旨中明确张掖为后勤支援,军队则是以敦煌郡为主,若兵龘力不足,可在敦煌郡就地招募,这是圣旨的意思,但他不想用招募的军队,临时招募的军队,战斗力相对就弱得多,他还是希望使用正规军。
“屈突总管,我奉旨节制张掖和敦煌,张掖军也在我的节制之内,我也知道张掖防御压力很大,所以我才和总管商量,我不希望最后闹到圣上那里去,我们还是双方各让一步吧!我也不要你三千军队,至少两千,怎么样?”
杨元庆盯着他的眼睛,“如果屈突总管不愿配合,那我杨元庆就回去复命,说这场仗我打不了,推荐屈突总管去打,我想屈突总管也不希望出现这个结果。”
屈突通半晌不语,他心里也明白,自己确实也不能做得太过分,这次伊吾战役关系到西域大局,失败的后果他承担不起,犹豫良久,他最终答应了,“那好吧!张掖就出兵两千给将军,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条件。”
他一指副总管王威,“我推荐王副总管担任杨将军裨将,圣上那边我去说,如何?”
杨元庆看王威一眼,见此人沉默寡言,老持稳重,便点点头,“那咱们就一言为定!”
…….
这次对伊吾国的战争,杨广给了杨元庆一万军队的额度,但张掖和敦煌两郡的军队只有八千,他最多只能动用一半,这样还有六千的缺口,杨广的意思就是让他自己去解决,钱粮由地方提供,这也是最常见的方式,就地募兵,尽管杨元庆不想用这种方式,但形势由不得他选择。
杨元庆率两千军队一路西行,又走了几天,军队抵达了敦煌郡,敦煌郡一直便是中原王朝的西部重镇,也是西域商旅进入河西走廊的第一站,早在两晋时期,这里便商业发达,来自波斯、粟特、天竺、吐火罗和西域各地的商人云集于此,使敦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重镇。
敦煌郡有三千驻军,主要驻扎在玉门和敦煌两地,由敦煌太守裴文晋一并掌管。
裴文晋是裴矩族侄,年初才从凉州调来敦煌,听说家主到来,裴文晋惊喜万分,出城来迎接,叔侄二人在异乡会面,份外欢喜,裴矩又替他引荐了杨元庆,裴文晋一口承诺,可以将军队全部交给杨元庆处置。
“裴使君,敦煌为何这么多汉人?”
城外,杨元庆居然看见满街都是汉人,人来人往,热闹非常,男子温文尔雅,女人清丽婉转,口音大多是南方一带,令他感到愕然。
裴文晋微微笑了起来,“杨将军,你真不知是什么缘故吗?”
(未完待续)
天下枭雄 第三章 意外相遇
这时,几名年轻男子从杨元庆身边走过,竟是在谈论孟子,一口清软的江南口音,几人都文质彬彬,见到裴文晋,一起向他躬身施礼,态度也不卑不亢,令杨元庆颇为惊讶,他摇摇头,“我确实不知原因?”
裴文晋笑了笑道:“敦煌原来只是小县,拥有人口不足千户,但开皇十年,先帝从江南强行迁来八千户南朝贵族,敦煌县便成了敦煌郡,这些南方贵族以陈、萧、谢、陆、沈几大姓为主,正是他们的到来,使莫高窟又开始兴盛起来,已经开凿了七十余个洞窟,留下经卷数以万计。”
原来是这么回事,杨元庆这才明白敦煌的汉族人何以如此之多,而且气质高雅,举止从容,甚至超过了长安和洛阳,他又笑问:“刚才说的沈氏,可是江南吴兴沈家?”
“正是,江南沈家有两房被迁到这里,开皇十年,沈玄桧造垩反失败后,他的几个儿子都被流放到敦煌,现在合为一支,家主叫沈晚春,是沈玄桧的次子,现在沈家也是敦煌的大族之一。”
杨元庆心中一惊,他的婶娘叫沈晚秋,正是沈玄桧的小女儿,难道这个沈晚春是婶娘的亲兄不成?几年前出尘给他说过,她们回吴兴老家后,她们一房已经没人了,原来都被迁到了敦煌郡。
杨元庆动了心,他倒要去拜访一下沈家。
他走过一座书院,这样的书院在敦煌郡比比皆是,也就是学校,而这一家书院占地颇大,占地足有二十余亩,周围有围墙,里面则有十几排房舍,树木茂盛,可容数百人在这里就读,大门上方挂着一块牌子黑底白字,上书‘余杭书院’四个篆字。
在大门口,正好有人送客,杨元庆忽然愣住了其中一名客人他认识,竟然是罗县县令萧铣,只是此人应该在洞庭湖畔的罗县才对,怎么跑到遥远的敦煌来了。
萧铣一转头,正好和杨元庆面对面,他也愣住了,最后杨元庆先反应过来,拱手笑道:“萧兄你怎么会在这里?”
萧铣脸色变了数变但立刻恢复了正常他笑呵呵走上前,躬身施礼道:“我特来探望一个生病的兄长,杨将军怎么会在这里?”
“奉旨而来!”
当杨元庆看到萧铣身后之人时,他的脸色也终于忍不住变了,身后的中年男人竟然就是陈胤身边的谋士王默,他当初陪陈胤来自已府上谈判,杨元庆的印象很深。
王默见自已已被认出,他只得苦笑一声上前施礼,“杨将军,多年不见了我现在是萧县令幕僚。”
杨元庆直到这时才突然明白过来,当年陈胤莫名其妙被杀,他一直觉得奇怪,现在他明白了,恐怕这个萧铣才是幕后主使,陈胤辛辛苦苦创立的南华会,最后给人做了嫁衣。
心里虽明白,但杨元庆并不露声色,只笑了笑道:“能在他乡相遇,改日我请萧兄和王兄喝一杯,现在我有公务在身,就不多聊了。”
“好杨将军蒂……”
萧铣含笑施一礼,目送杨元庆而去,等杨元庆稍稍走远,他脸色一变,拉了王默一把,两人迅速向一条小巷奔去。[]
走出数十步,杨元庆又回头看了一眼,见周围人来人往,但两人己经消失,杨元庆笑了笑,这个萧铣确实不同一般人,难怪能以一个小小的罗县县令做出一番大垩事,现在才大业四年,他便开始自已的行动,敦煌南方人聚集,他们竟然打上了这里的主意。
“元庆,刚才那是什么人?”裴矩问道,他不认识萧铣。
“以前在长安认识的一个朋友,交情泛泛。”
这时,裴文晋笑问道:“杨将军,准备什么时候开始募兵?”
杨元庆沉思片刻,便道:“宜早不宜迟,今天下午就开始募兵!”
下午时分,隋军开始募兵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敦煌城,但敦煌城内的汉人反应却很平淡,应募者寥寥,三个募兵点只有数百人排队,绝大部份都是生活在敦煌郡的羌人,而汉人只有三四十人,而且都是敦煌城的无赖,想混一身军装。
“房间里,杨元庆背着手站在窗前,凝视着窗外一株茂盛的柳树,他还在想着上午遇到萧铣之事,很显然,他们是想来敦煌发展南华会的势力,敦煌近万户南方汉人给他们提供了机会,这里的人大部分对隋朝不满,思念故乡,萧铣在这里会有很大的收获。
自己该不该阻拦萧铣在敦煌郡的扩张,答垩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他要阻止萧铣,那他就不会放迁喜让了。
这段时间杨元庆心里颇为烦恼,或许是他成婚的缘故,他开始渴望能稳定下来,就像萧铣一样,得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而不是像流浪者一样,四处漂浮不定,一会儿契丹、一会儿汾阳宫、一会儿又是京龘城,现在又跑来西域,这种动荡的生活何时是个尽头?
他什么时候能再回丰州?他的根在丰州,现在丰州已经开始大龘规模移民开垦,而他却无缘参与,使他心中充满了遗憾,尤其当今天他看见萧铣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奔忙时,他心便难以平静。
“杨将军!”
副将王威匆匆走进房间,他是屈突通出兵两千而提出的附加条件,由副总管王威担任副将,率领张掖两千人,这个王威虽然名声不显,但他确实经验很丰富,尤其善于和羌人打交道,而且军务熟练,扎营、行军都很在行,是杨元庆很得力的助手。
一路西进,他们配合很默契,王威并没有因为自身资格老而摆架子,对杨元庆十分尊敬,一直进了敦煌郡的地界,王威才告诉了杨元庆实话,他是杨元庆祖父杨素的老部下,平南之战他便是杨素帅帐中的录事参军。
屈突通派王威来,本意是不想杨元庆夺走他的张掖之军,却阴差阳错,反而给了杨元庆一个得力干将。
也正是这个原因,杨元庆对王威的戒心也慢慢消除,对他也信任有加,这次招募军队,杨元庆便交给王威,由他全权负责。
“怎么,募兵不顺利吗?”杨元庆微微笑问道。
王威叹息一声,“敦煌的汉人很抵触,都不想为大隋卖命,只有几十来应募,而具体质都不行,倒是不少羌人还可以,我就想问问将军,我们能否招募一支羌人之军?”
杨元庆摇了摇头,“羌人之军能招多少?而且羌人不可靠,会留下隐患,尽量少用羌人。”
他背着手走了几步,道:“虽然圣上给我的军队额度是一万人,但我仔细又考虑了一下,我只需要五千人便够了,现在我们还差一千人,这一千人我打算用敦煌的留守之军,但这样一来,敦煌就无兵驻守了,所以我需要招募两千人,就把这两千人留在敦煌郡,作为敦煌守兵,所以最好是招募本地汉人,招募羌人会出问题。”
王威苦笑一声,“可问题是汉人不肯来应募,我们又不能强迫。”
杨元庆微微一笑,“我来和他们谈一谈吧!”
被文帝杨坚贬黜到敦煌郡的汉人几乎都是南朝的贵族和士族,他们大多是原来南朝的豪门,家业庞大,就算被贬到了敦煌,也并没有因此落魄,他们依然带着大量家业西迁,在进入敦煌后,他们迅速形成了几大势力,荆州萧氏、余杭陆氏、吴兴沈氏和舍陵陈氏和谢氏,其中以荆州萧氏、陵陈氏和谢氏,三家为最大。
萧氏是西梁朝皇族一支,因支持陈朝和大隋对抗被被贬黠到敦煌,被贬黜时家族老小三百余人,一晃二十年过去,敦煌的萧氏巴经发展到上千人,成为敦煌郡第一大世家。
萧家大宅位于在敦煌城北面,占地六十余亩,住着萧氏族人近千人,这个家族在敦煌拥有良田数百顷,在张掖拥有三座私人马场,同时拥有大大小小的店铺一百余家。
但掌控着这个大家族最高决策者确实一个女人,名叫萧茵茵,今年三十余岁,她是这个家族的嫡长女,十五岁时跟随父亲来到敦煌,为了家族的生存,她毫不犹豫嫁给了当时的敦煌总管马重兵,一个羌人为妾,正是得到马重兵照顾,萧家迅速能扎下根,很快便成为第一大家族,在十年前马重兵去世后,姿容美貌的萧茵茵被敦煌刺史赵浩看中,成为他的小妾,三年前再次成为寡妇。
正是她的二十年两嫁,以牺牲自己一生幸福换来了萧家在敦煌的庞大势力,两年前她父亲去世,整个家族便一致推举萧茵茵为新家主,作为对她的感恩。
萧茵茵精明无比且态度强硬,两次为妾的经历使她对敦煌的官员充满了反感和不信任,当年那个刺史赵浩白天道貌岸然来吊孝,晚上便派人把她强行接去刺史府,因此对于太守裴文晋的态度,她也是冷冷淡淡。
“萧家有文人,有商人,有女人和老人,惟独就没有武人,你让我们子弟从军,就不怕误了军国大垩事吗?”
萧茵茵这句话既是对太守裴文晋说,也是对坐在旁边的杨元庆说,她多看了几眼杨元庆,这个人的名字她听说过。
杨元庆从这旧依然美艳不减的女人口中,感觉到了她对裴文晋的敌意,杨元庆便对裴文晋笑道:“多谢裴太守带我来这里,我想单独和萧大人谈一谈。”
……
(未完待续)
天下枭雄 第四章 威逼利诱
裴文晋有些尴尬,尽管萧茵茵有些无礼,但他却无可奈何,二十年来,这些大家族已经成为地方豪强,他的前任就是触犯到了谢家的利益,几大家族便一起联合闹事,向朝廷联名弹劾,前任最终被罢免,而且这些世家控制着敦煌八成的土地,敦煌军队一半的粮食都是由他们供应,裴文晋本身是一个书生,惹不起他们,他只得笑了笑起身告辞了。
房间里就只剩下杨元庆和萧茵茵两人,杨元庆微微笑道:“夫人,民不与官斗,你对裴太守这般无礼,就不怕惹恼了他吗?”
萧茵茵看了他一眼,依然冷冷淡淡道:“我萧家奉公守法,纳税交粮,这就够了,为什么要讨好官府?”
“夫人所说的官府,是否包括我?”杨元庆笑了笑道。
萧茵茵沉默片刻,便道:“杨将军,我无意惹恼你,但我刚才说过了,萧家对军队募兵一事爱莫能助。”
“我不是仅仅指你萧家,我是希望萧家出面,联合几大家族一起,动员敦煌的汉人报名从军,而不是暗中制肘。”
“暗中制肘!”
萧茵茵一双杏眼里射出锐利的光芒,注视着杨元庆,“杨将军的意思是说,我们在阻挠军队募兵,是这样吗?”
杨元庆点了点头,“如果没有几大世家的暗中阻拦,怎么可能无一汉人来从军,这不可能,我只能理解为你们在暗中做手脚。”
萧茵茵霍地站起身,“杨将军,说话可要讲证据的,你有什么证据说我们在破坏?”
杨元庆饶有兴致地看着她发怒,摇摇头笑道,“没有证据,只是我感觉,莫须有。”
萧茵茵脸胀得通红,“你请走吧!萧家不欢迎你这样的客人。”
杨元庆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冷冷道:“夫人,我要提醒你,我不是来做客的,我是来谈正事,我现在是给你面子,既然你不要这个面子,那好吧!等会儿,你自己来找我谈。”
杨元庆站起身,头也不回地走了,萧茵茵愣住了,她感觉到了一丝不妙,她连忙追上去,“杨将军,请留步!”
杨元庆停住了脚步,回头冷冷地看着她,萧茵茵叹了口气,上前盈盈施礼道:“我为刚才的无礼向杨将军道歉,请杨将军大人大量,我们再谈,请吧!”
她请杨元庆再回去,杨元庆见她识趣,便转身跟她重新回到房间,萧茵茵跪下,亲自替杨元庆的坐席铺好,她是一个能忍辱负重的女人,她知道惹不起杨元庆这种强势军头。
杨元庆坐了下来,笑道:“夫人果然有家主风范,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
萧茵茵听出他是在讥讽自己对裴文晋无礼之事,她掩口嫣然一笑,用女人独有的魅力来化解他们之间的尴尬,“如果我不追回杨将军,不知杨将军会用什么方法来对付萧家?”
“对付你们这种有钱无势的萧家还不容易吗?比如说你们勾结吐谷浑,那可是要抄家灭族。”
“可是你没有证据?”
杨元庆望着她笑了起来,“萧夫人,我原以为你是聪明人,但你还是让我失望了,要证据还不容易吗?其实对付你这种家族,我不需要任何证据,我就说你勾结吐谷浑,直接把你抄家灭门,谁敢替你说话?”
萧茵茵脸上的魅笑已经没有了,黯然低下了头,在强势面前,她一个小小的地方豪强真的是不堪一击。
半晌,她叹了口气道:“我们确实没有刻意阻拦将军募兵,时间上也来不及,但我们这里有一个约定成俗,是我们刚来敦煌就有的约定,二十年前我们刚来敦煌郡时,我们便发过誓言,绝不为大隋朝廷效命,时间过去了二十年,虽然敦煌郡其他地方的汉人已经破了这个誓言,他们很多子弟加入了军队,但敦煌城的数万南朝人却没有破这个誓言,敦煌驻军中,没有一个我们的子弟,这就是将军募不到士兵的原因。”
“原来如此,里面果然有原因。”
杨元庆沉吟一下道:“我希望这一次能打破这个惯例,其实这也是为你们自己好,敦煌的三千军队我要全部带走,这样敦煌郡将无兵驻守,这时候你们就成了一群待宰的羔羊,吐谷浑人、羌人、铁勒人、突厥人,谁都可以把你们血洗一空,我募兵是要留下来保卫敦煌城,保护你们这些南朝汉人,你们自己考虑吧!如果敦煌的汉人还是不肯从军,那我只好去招募羌人来保护你们,这其中的利弊相信你比我清楚。”
说完,杨元庆便站起身告辞,“你们商量一下,我给你们一天的时间,到明天晚上,如果你们还是坚持誓言,我就去羌人中招募敦煌守军。”
“我知道,我会立刻和其他几大世家商议。”
杨元庆走到门口,他又想起一事,回头对萧茵茵似笑非笑道:“我今天上午看到了罗县萧县令,他应该是你亲戚吧!他怎么会出现在敦煌,真是很奇怪啊!”
杨元庆转身便走了,萧茵茵愣了半晌,杨元庆的古怪笑容令她心中生出一丝寒意,难道杨元庆知道了萧铣的秘密?
其实萧茵茵并不想参加什么南华会,她对这种争夺天下不感兴趣,大隋如此强大,一个小小的南华会怎么可能翻天,自己这个族弟无疑是痴人说梦,她只是看在同是萧氏的份上给他们一点支持。
杨元庆这番话无疑是一种警告,使她不敢再想下去,萧茵茵此时更担心募兵之事,她有点坐不下去了,杨元庆一走,她便立刻发出请柬,请其他几大家族来萧府开会,杨元庆的话句句打在她心中。
‘这样敦煌郡将无兵驻守,这时候你们就成了一群待宰的羔羊,吐谷浑人、羌人、铁勒人、突厥人,谁都可以把你们血洗一空。’
……
‘如果敦煌的汉人还是不肯从军,那我只好去招募羌人来保护你们!’
萧茵茵简直不敢想象,如果招募羌人来保护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无疑是请狼来牧羊,这怎么可以?
……
几大世家在敦煌城内所拥有的强大影响力确实令人惊叹,一个时辰后,设在敦煌城的三处募兵点都开始发生了变化,原本是冷冷清清的招募点,很快便有络绎不绝的年轻汉人前来应募从军了,每个募兵点前开始排起了长队。
尽管敦煌城学风浓厚,但并不是家家户户的子弟都学文,还是有不少练武之人,而且很多读书人同样是身强力壮,可以说文武双全。
每个应募点前都挤满了前来应募从军的年轻人,但并不是谁都可以当兵,善骑射者优先,若实在不会骑射,但只能要举起六十斤石锁三次,也算通过。
在三处应募点的背后都有一个小小的校场,凡是报名会骑射之人都会来这里考较一番,校场上尘土飞扬,数十名年轻子弟在骑马飞奔,引弓射箭,四周围满了看热闹的人,不时鼓掌叫好。
杨元庆坐在校场边一根大木头上,注视着校场内考龘试,但他显然有些心不在焉,似乎并没有注意骑手们的表现。
这时,杨大郎匆匆走上前,“公子!”
杨元庆精神一振,立刻问道:“有没有?”
“有!有二十余人。”
杨大郎将一份名单递给了杨元庆,“这就是敦煌几大家族的子弟,基本上都能文能武。”
杨元庆接过来仔细看了一遍,都是萧、谢、陆、沈、陈五大家族的子弟,大概有二十五人。
“问过他们了吗?愿不愿意做文职军官?”
“募兵时特地问过他们,他们大部分都愿意,只有三人不愿做文职。”
杨元庆把名单又还给他,叮嘱道:“最好把这些人中的学识排一排顺序,这个可以去找裴太守帮忙。”
“我明白了,这就去找裴太守。”
杨大郎转身便去了,望着杨大郎远去的背影,杨元庆脸上露出一丝会心的笑意,他的军中都是北方士兵,基本上无南方人,但他确实需要一些南方的世家子弟为他效力。
萧铣可以争取他们,为什么自己就不能?
…….
萧府门外,萧铣背着手,有些焦躁不安地来回踱步,萧铣和萧茵茵虽然同属皇族,也都姓萧,但实际上他们只是远房血亲,隔得很远,萧茵茵倒是和宇文成都的很近,他们的祖父是亲兄弟。
这次萧铣来敦煌发展势力,也并不顺利,虽然萧茵茵表示,愿意出三万吊钱支持他的事业,但她本人却明确表态,拒绝加入南华会,而且萧茵茵也婉拒了替南华会发展其他家族的请求。
这令萧铣十分沮丧,可他又不能随意透露南华会的秘密,这是南华会这几年发展会员的原则,必须从一个绝对信任之人入手,然后再慢慢深挖,所以这几年南华会发展得并不快,也只比五年前增加三千会员,安全是第一重要。
今天上午萧铣遇到了杨元庆,还看到了裴矩,使他心中生出一丝警惕,他不能在敦煌城呆下去了,最迟今天晚上就得离开,但他心中不甘,被贬黜到敦煌郡的这些南方大族,都是南方各大世家的正宗嫡系子弟,如果能把他们争取到,那他的南华会就会空前壮大,而且还能得到敦煌为发展之地。
他决定再一次试着说服萧茵茵,可萧茵茵却不肯见他,这时,一名萧府子弟走出来对他道:“我家家主请先生尽快离开敦煌。”
萧铣愕然,“家主不肯见我吗?”
萧府子弟摇了摇头,“家主说,她身体不适,不想见先生,很抱歉,你们请走吧!”
萧府子弟转身走回府中,轰地一声,把门关上了,将萧铣僵在门外。
“公子不用太心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