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更重要的是,护航战斗机与水面战舰有将近十分钟的防空拦截时间!





燃烧的海洋 第五十一章 快节奏空战
.对f-22造成最大威胁的不是配备了远程防空导弹的战舰,而是同样出色的j-20。
虽然在多部雷达并网工作之后,舰队获得了探测隐身飞机的能力,但是以二零一九年的技术水平,舰队并不具备跟踪隐身飞机的能力。
原因无二,探测只需要截获目标反射信号,而跟踪却需要持续截获信号。
即便多部雷达并网工作,防空战舰也只能偶尔探测到f-22反射的信号,据此大致计算出f-22的飞行线路,然后引导防空战斗机进行拦截,或者把信息传递给预警机,由预警机引导防空作战。要想用防空导弹攻击f-22,至少得用火控雷达锁定f-22。因为“兰州”号的防空作战反应时间为十二秒,“海红旗9”在发射后需要数十秒才能逼近目标,所以至少需要确保在两分钟内持续锁定目标,不然就算发射了防空导弹,也无法把导弹导向敌机。
这个技术上的门槛,限制了防空战舰在舰队防空作战中的能力。
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不仅仅有中国海军,还有美国海军。
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现代防空战舰更趋向于反导作战,而不是拦截敌机。虽然反舰导弹与弹道导弹对舰队构成的巨大威胁,让防空战舰不得不把重点放在反导作战上,但是拦截隐身飞机遇到的困难,也有一些影响力。
虽然kj-2000截获了f-22火控雷达发出的信号,大致确定了f-22的方向,但是没有提供更加重要的距离数据,防空战舰也就无法锁定f-22,甚至无法向f-22所在的大致位置发射防空导弹。
防空战舰能做的,就是用雷达搜索预警机指定的空域。
不管怎么说,六艘防空驱逐舰、以及四艘拥有不俗防空能力的多用途护卫舰总不至于望空兴叹吧。
结果就是,一时之间,十部防空搜索雷达开始以最大功率工作。
对正在突击的f-22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虽然战舰上的防空雷达无法持续锁定f-22,但是每当雷达波束扫过来,战斗机上的雷达告警机就会发出警报。
四架战斗机上的日本飞行员肯定非常恼火。
为了干扰f-22,或者说为了证明舰队在防空作战中的价值,十艘战舰上的防空雷达都以火控方式工作,对每一块探测区域进行持续数秒的持续照射,而且还使用了专门引导导弹的火控雷达。
遭到持续照射,f-22上的雷达告警机不响才是怪事。
此时,f-22的处境无异于遭到高强度电磁干扰。
虽然雷达工作频率不同,战舰防空雷达发出的波束没有干扰f-22的火控雷达,但是这样造成的“烽火戏诸侯”效果,让日本飞行员严重忽视了雷达告警机发出的警报。
当时,四架f-22的飞行速度正在向两马赫的最高速度冲刺。
虽然理论上,只需要一架f-22发起攻击就能击落kj-2000,但是为了保险,四架战斗机全部启动了火控雷达,而且以边跟踪边搜索的方式工作,以确保在跟踪kj-2000时,继续探测前方空域。
不管怎么说,日本飞行员非常清楚,kj-2000附近肯定有防空战斗机。
更重要的是,在启动火控雷达之后,f-22没有探测到掩护kj-2000的战斗机,因此断定为kj-2000护航的是同样具有隐身能力的j-20。如此一来,在攻击kj-2000时,还得提防随时有可能出现的j-20。
显然,日本飞行员不是笨蛋。
问题是,如同j-20不容易探测到f-22一样,f-22也不容易探测到j-20。
与f-22相比,j-20的隐身能力还要稍微差一点,只不过体现在全向隐身能力上,在重要的方向上,比如前半球,j-20的隐身能力丝毫不比f-22差,rs面积同样在零点零一平方米以下。
原因无二,j-20从一开始就是为防空作战设计的。
为了尽快研制出具有实战能力的第四代重型制空战斗机,中国空军在开发j-20的时候做了很多取舍,比如采用了最熟悉的鸭翼布局、弹舱按照空对空弹药的尺寸设计,从而放弃了多用途能力。
集中改善前半球的隐身能力,也是j-20在设计中做出的重大取舍。
在空战中,战斗机都是迎面交战,因此对前半球的隐身能力有最高要求,只有在执行对地打击任务,特别是在需要突破敌人的防空网时,才需要加强侧面与后半球的隐身能力,做到全方位隐身。
f-22没有及时探测到j-20,还有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虽然拥有一样的名称,但是日本空中自卫队的f-22绝对不是美国空军的f-22,而是做了很多简化,比如没有配备性能先进的np-79火控雷达,而是换成了为f-35开发的np-81火控雷达。
事实上,这还是日本争取的结果。
在第一批十二架f-22上,配备的是f-18f上的np-73火控雷达。因为这种雷达已经落后,而且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美国海军的f-18f在制空作战中毫无建树,甚至很少参与空战,所以日本以自行开发火控雷达为要挟,最终让美国做出让步,提供先进一些的np-81。在交付了第六十架f-22之后,美国还专门提供了十二套雷达,用来改进最初的十二架f-22。
显然,编号的数字大小不代表雷达的性能。
f-35是典型的中型多用途战斗机,更注重打击能力,而不是用来制空,所以为其开发的雷达在对空方面远不如np-79。
在边跟踪边扫描模式下,np-81的探测范围仅有水平十二度、垂直六度。
也就是说,只能发现这个区域类的目标。
在拦截来犯敌机时,j-20肯定会直接迎战,不会迂回,因为敌机正在高速逼近,没有足够的时间迂回。
问题是,kj-2000正在规避,而f-22的火控雷达必须跟随kj-2000。
结果就是,在进入到有效探测范围之前,j-20就离开了f-22的探测区域。
五点十五分,f-22机群与kj-2000的距离缩短到一百二十公里,进入了-120d的攻击区域。
可惜的是,发射导弹的时机还未到来。
在迎面攻击的时候,-120d的射程超过了一百二十公里,而且即目标不做机动规避时能达到一百五十公里,甚至更远,可是在为追攻击的时候,射程会根据目标的飞行速度相应缩短。
拿对付最大飞行速度近有九百多公里的大型预警机来说,-120d在尾追攻击时的最大射程要比迎面攻击缩短大约百分之二十。
也就是说,要想确保万无一失,应该把射程缩短到九十公里左右。
如此一来,以两马赫速度飞行的f-22还要大概九十秒才能获得理想的开火时机。
这个时候,领队长机飞行员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差点改写了空战结果:让两架f-22继续用火控雷达锁定kj-2000,并且在到达理想距离时开火,另外两架f-22则改变雷达的工作模式,重点搜索周围空域。
显然,日本飞行员也很担心潜在的j-20。
仅仅十五秒后,担任搜索警戒任务的两架f-22就探测到了从西北方向上杀来的四架j-20,而且测算出距离不超过一百公里。
日本飞行员没有迟疑,立即调整雷达的工作模式,锁定了那四架j-20,随即发射导弹。
让日本飞行员没有想到的是,就在-120d发射后不到十秒钟,四架j-20就调转航向加速飞走了。
显然,刚刚发射的八枚-120d全部浪费掉了。
j-20的逃逸速度比预警机快得多,因此在尾追攻击时,-120d的最大射程不会超过七十公里。
只是,f-22的任务不是击落j-20,而是干掉那架预警机。
f-22没有追击j-20,西南方向上是东海舰队,而且往西飞行十五分钟就将进入中国领空。
五点十六分不到,担任攻击kj-2000的两架f-22把火控雷达调整到了锁定模式。
在完全以锁定模式工作的时候,火控雷达的锁定距离将增加百分之五十,而且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目标数据。
显然,这也是为了保险起见。
只有在对付高机动性战斗机的时候,才有必要使用这种工作模式。在对付笨重的预警机时,根本没有必要。
日本飞行员的想法很简单,突袭机会只有一次,绝对不能错过。
也就在这个时候,四架f-22的雷达告警机再次发出警报。
最初几秒钟,四名日本飞行员都没有理会,因为在此之前,雷达告警响过好几次,每次都是虚警。
当雷达告警机嘎然而止,导弹告警机响起来的时候,日本飞行员才猛的反应过来。
这次绝对不是虚警,而是导弹逼近了!
随后,f-22上的综合被动电子系统给出了准确信息,雷达告警机截获的电磁波来自西北方向,而不是舰队所在的西南方向,而且是j-20的火控雷达,只不过,照射f-22的不是那四架转向返航的j-20,而是四架从超低空逼近的j-20。因为雷达探测低空目标的距离会大大缩短,所以在此之前,f-22没有发现这四架j-20。
情急之下,两架负责攻击的f-22立即发射了导弹。
虽然发射-120d只需要几秒钟,但是这宝贵的几秒钟,仍然让两架f-22错过了避开来袭空对空导弹的机会。
两架负责搜索警戒的f-22没有发射导弹,而是立即进行机动规避。
这时候,两名日本飞行员犯了一个致命错误。
因为是低空的j-20锁定了自己,所以两名飞行员认为是那四架j-20发射的导弹,在采取规避战术的时候,选择了爬升,而不是俯冲,因为只要爬升几千米,就能超出中程空对空导弹的最大射高差。
显然,日本飞行员并不知道,这些导弹是由第一批四架j-20发射的。




燃烧的海洋 第五十二章 大获全胜
.四架f-22被j-20斩落马下,攻击kj-2000的-120d全部落空,第二轮空战以日本空中自卫队大败告终。
从战术层面上看,这场空战算得上是现代制空作战的典范。
虽然日本空中自卫队大败亏输,但是采用了正确的战术思想,即重点打击敌方的指挥与情报系统。
导致战败的主要原因不是战术思想不对,而是兵力结构存在问题。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日击任务的f-2机群,利用f-22夺取局部制空权,同时攻击东海舰队,即便不大可能取得巨大战果,也能迫使中国海空军全线退缩。
当然,这场空战尚不能决定f-22与j-20的优劣。
j-20能取胜,靠的是系统力量,如果没有舰队与预警机提供的战术情报,j-20根本不可能发现f-22。
同样的道理,如果f-22得到了舰队与预警机的支持,肯定不会有如此惨败。
这场空战的经典之处,正是体现出了系统力量在现代制空作战中的重要性,证明先进战斗机并不是夺取制空权的充分保证。
中国空军能够旗开得胜,也与采取了正确战术有关。
在这场战斗中,j-20更像是防空截击机,而不是f-22这样的制空战斗机。
交战过程中,j-20机群兵分两路,四架在八千米高度上、与f-22迎头并进,四架在不到一千米的低空飞行,悄悄逼近f-22机群。发动攻击时,高空的四架j-20率先锁定目标、并且发射了导弹,随后跟进的四架j-20的火控雷达以被动模式工作,为pl-12d提供引导信息。
整个交战过程非常简洁,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最终,能够一举击落四架f-22,也与中国空军在对空弹药上做出的努力有关。
与美国刚刚列装的-120一样,pl-12d也是双模制导导弹,除了具备主被动雷达制导能力之外,还用有一套完整的红外紫外被动制导系统,能够在攻击隐身目标时获得最大的自导距离。
从某种意义上讲,双模制导已经是视距外空对空导弹的发展趋势。
受弹体大小限制,雷达制导的空对空导弹很难安装大功率雷达,因此在对付隐身目标时的自导距离大大缩短。以pl-12为例,在对付f-22时,以主动模式工作时的最大自导距离仅有两公里,而pl-11的红外紫外导引头对f-22的锁定距离超过五公里,连格斗导弹都比不上。
自导距离缩短,必然使得导弹的命中率大幅度降低。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期间,pl-12仅击落了一架f-22,而pl-11至少击落了七架。这个战果也变相说明,针对第三代战斗机开发的中程空对空导弹在对付第四代战斗机时,制导系统存在严重缺陷。
相对而言,第四代战斗机的红外紫外隐身能力远不如雷达隐身能力。
改进中程空对空导弹,得在制导系统上下功夫,采用双模导引头,成为代价最小、见效最快的办法。
攻击第三代战斗机时,pl-12d以雷达制导为主。
攻击第四代战斗机时,pl-12d以红外紫外制导为主。
在出口的pl-12d上,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安装某一种导引头,或者由客户根据作战需求临时更换导引头。比如卖给委内瑞拉的pl-12d就能在五分钟内更换导引头。一些重大客户得到特别照顾,采用了与中国空军相似的双模导引头,在空战中由飞行员事先选定导弹的制导模式。比如巴基斯坦获得的就是pl-12d的双模型号。只有中国空军与海航装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双模pl-12d,即导弹在发射前不需要选定制导模式,而是在交战过程中,根据目标的信号特征自行选择。
没有双模制导的pl-12d,j-20很难在视距外击落f-22。
如果进入到格斗空战阶段,结果肯定不是这个样子了。
以当时的情况,真要与f-22格斗的话,最佳选择不是j-20,而是已经大批量装备海航的j-11。
原因很简单,第一批四十架j-20并不是完备型号。
在开发j-20的时候,最大挑战不是气动外形、也不是隐身技术,而是中国航空业最大的短板:动力系统。
j-20的原形机在二零一一年上天时,使用的还是j-11b的s-10发动机。
虽然在第二次朝鲜战争后,中俄军事合作全面加强,利用先进的-50原形机上的117s发动机,但是这种发动机仍然不是j-20的理想选择,因为j-20是一种比t-50重得多的战斗机,而俄罗斯为t-50开发的新式发动机比117s先进得多。
以j-20的气动外形,要具备与f-22相当的机动性能,至少需要使用最大加力推力达到一百七十五千牛、推重比在九点五以上的发动机,而要超越f-22,至少要获得最大加力推力超过一百八十五千牛、推重比在十一左右的发动机。
中国的航空动力技术,很难在二零二零年之前提供这类发动机。
结果是,已经服役的四十架j-20配备的全是最大加力推力还不到一百五十千牛、推重比仅有八点五的117s发动机。
动力上的缺陷,使得j-20的战斗力并不完善。
虽然当时空军紧急征用了十四台s-15,也就是为j-20量身定制的第四代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并且为四架j-20更换了发动机,但是s-15的技术还不成熟,可靠性非常糟糕,每两百小时就得大修一次,而且空中停车率高达百分之二十,几乎每次试飞都会遇到麻烦。
四架安装了s-15的j-20没有参战。
显然,配备117s发动机的j-20在机动性上肯定无法与f-22相比,甚至比不上采用相同发动机的j-11。
受此影响,中国空军在使用j-20时,更多的把它当成了防空截击机。
虽然发动机推力不够,但是依靠更好的气动外形,j-20仍然能够达到两马赫的最大飞行速度,而且拥有更大的内部油箱,能够在不携带副油箱的情况下,以最大速度飞行一千二百公里,远远超过了j-11。
更重要的是,j-20是一种隐身战斗机,具有j-11无法比拟的低可探测性。
在执行防空截击任务时,j-20的优势非常突出。
从空战的交战过程来看,j-20正是防空截击机。因为f-22已经遭到攻击,而且仓促发射了导弹,所以就算没有击落四架f-22,j-20也不会逼近敌机,与机动性能更好的对手格斗。
要知道,防空截击机的主要任务是阻止敌机完成作战任务,而不是击落敌机。
正确的使用方式,精明的战术与精良的武器,让j-20克敌制胜,而f-22一败涂地也正是因为在这三个方面出了问题。
出师不利,让日本空中自卫队的士气大受打击。
f-15j没能取胜也就算了,毕竟这种服役了三十多年的战斗机早已落后,即便进行了三次现代化改进,比起那些近十年才服役的战斗机、哪怕同是第三代战斗机,也没有多少技术优势可言。
f-22偷袭不成,反而被对方的防空战斗机全数击落,就太不应该了。
一时之间,连荒川太郎都认为,f-22无法击败j-20,日本空中自卫队难以夺取战场制空权。
这下,已经起飞的战斗机全部留在了冲绳岛附近。
天亮前,双方没再采取主动行动。
可以说,持续了大约十分钟的第二轮空战,彻底打掉了日本空中自卫队的信心,让日本空中自卫队丧失了斗志。
只是,海面下的战斗还没结束。
空战结束的时候,“海龙”号刚刚发现来袭的鱼雷。
要说什么的话,只能说萨非墨太幸运了,袭来的不是一条性能先进的k48md7型重型反潜鱼雷,而是日本自行研制的89式重型鱼雷。
不可否认,在经过数次改进后,89式也是一种很先进的鱼雷。
只是,跟采用热机推动的k48相比,电动推进的89式鱼雷的射程短得多,特别是在最大航速时,仅有二十公里,即便采用低速航行,也不会超过四十五公里。
当时,攻击“海龙”号的,正是突前的那艘“苍龙”级。
日本艇长的反击行动很积极,可是在相距近四十公里的情况下,只能让89式鱼雷以三十五节的低速航行。
即便如此,鱼雷逼近“海龙”号的时候,也只剩下不到五公里的航程了。
这点航程,根本无法跟潜艇周旋。
使用诱饵干扰弹之后,“海龙”号开始加速转向,规避逼近的鱼雷。
五点二十二分,在发现鱼雷大约六分钟后,“海龙”号上的官兵听到了非常猛烈的爆炸声,追击“海龙”号的鱼雷在潜艇后方大约一千二百米处击中了诱饵干扰弹,并且以近炸方式引爆了。
紧接着,潜艇官兵又听到一次爆炸声,只不过微弱了许多。
调整航向后,“海龙”号的被动声纳接收到了一些来自海面的噪音,随即判断是逼近的反潜直升机。
萨非墨吓了一跳,毕竟这里离冲绳群岛也不远。
直到通信军官送来消息,确定飞来的是东海舰队的反潜直升机,而且收到到了由直升机发来的作战命令,萨非墨才松了口气。
显然,击沉最后一艘日本潜艇的就是那些反潜直升机。
命令是由周渝生下达的,“海龙”号不用返回舰队,而是转向前往大隅海峡,继续监视由此进入东海的日本舰艇。
萨非墨没多耽搁,立即命令潜艇转向。
不管怎么样,东海舰队受到的潜艇威胁已经解除,日本潜艇发射的反舰导弹也没能取得战果,“海龙”号没有必要留下来了。




燃烧的海洋 第五十三章 继续打
.那艘“苍龙”级潜艇确实被击沉了,只不过不是被反潜直升机击沉的。:b02打)
攻击**潜艇的是一艘为东海舰队护航的093型攻击核潜艇,当时正好在东海舰队西北方向上。
收到周渝生下达的命令后,该潜艇立即转向迎战。
与“海龙”号不同,在搜索**潜艇时,攻击核潜艇的方法更加直接:使用大功率主动攻击声纳。
因为排水量更大,电力供应更加充足,所以攻击核潜艇能够使用直径更大的球形声纳。
对潜艇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优势。
虽然受鱼雷发射管布置方式影响,093型没有采用美式艇首,而是像俄罗斯的核潜艇那样,把球形声纳安置在艇首底部,从而限制了球形声纳的直径,也就限制了功率,但是与常规潜艇上的球形声纳相比,仍然大了许多。
使用主动攻击声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对付近距离目标时,进行直接照射。二是对付远距离目标时,利用平坦海底与海面反射声波,进行间接照射。在战术使用上,为了不被对方发现,往往选择第二种使用方法。如果距离实在够近,被动声纳就能为鱼雷提供足够准确的火控数据,没有必要使用主动声纳。
1...154155156157158...5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