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闪烁
只是,“海龙”号并不孤独。
东海舰队已经派来反潜直升机,而且伴随舰队行动的两艘攻击核潜艇与四艘常规潜艇随后就收到了周渝生下达的命令。
只要顶住了日本潜艇的反击,“海龙”号不但能生还,还能收获更多战果。
萨非墨不是墨守成规的人,更不会坐等支援。
用通信浮标发出战报后,他把精力集中到了正在进行的战斗上,动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对付居中的两艘日本潜艇。
结果与他预料的差不多,或者说没有出现本质性的偏差。
两艘日本潜艇正在规避“海龙”号第一轮发射的两条反潜鱼雷,再次受到攻击后,生还几率更加渺茫。
五点十二分,第一条六百五十毫米鱼雷击中目标,将日本潜艇炸沉了两截。
半分钟后,“海龙”号上的官兵都能听到潜艇耐压壳体被海水压扁时发出的嘎吱声,一种足以让人毛骨悚然的声响。
五点十五分,第二条六百五十毫米鱼雷命中目标。
虽然日本潜艇没有被炸断,但是耐压壳体肯定被击穿了,而且多个舱室进水,潜艇随即沉没到六百多米深的海底。
也许,潜艇上的日本官兵没有全部完蛋,可是对幸存的日本潜艇兵来说,活下去比立即死亡还要痛苦,因为在这个深度,根本无法展开救援,潜艇兵也无法自救,只能在铁棺材里等着氧气耗尽。
一举干掉三艘日本潜艇,“海龙”号占据了上风。
只是,萨非墨还没高兴起来,战局就急转直下。
五点十八分,“海龙”号探测到了逼近的重型反潜鱼雷,而且是在切断导线后,开始加速的鱼雷!
显然,突前的日本潜艇发现了“海龙”号,而且及时进行了反击。
燃烧的海洋 第四十九章 首轮空战
.潜艇战,具有很大的隐秘性,也具有很大的**性。
确定“海蛇”号发现了偷袭东海舰队的日本潜艇,而且已经与日本潜艇交火后,腾耀辉让周渝生调整了反潜作战行动,派遣更多的反潜直升机去协助“海蛇”号,并且从舰队里调遣了一艘攻击核潜艇。
接下来,腾耀辉就把重点放在了对空作战上。
五点不到,双方的战斗机在钓鱼岛东面大约五十公里处首次交火。
这个地点不是双方战斗机所在的位置,而是双方战斗机的中线位置。
率先对阵的是海航的j与空中自卫队的f-15j机群。
这场空战,没有任何悬念。
虽然f-15j机群也得到了预警机的支持,但是没有舰队掩护,e-767没有前出,而是留在了冲绳附近,离战场四百多公里,仅能勉强探测到j群。在j群后方,之前在舟山群岛东面活动的kj-2000已经转移了巡逻区域,到达东海舰队后方一百公里处,离钓鱼岛不到两百公里。
这意味着,kj-2000可以准确掌握f-15j机群的行踪,e-767却无法跟踪分散后的j群。
细微的差别,决定了空战的胜败。
利用kj-2000提供的战场信息,打头阵的四架j率先向一百二十公里外的f-15j机群发射了pl-12d中程空对空导弹。
此时,导弹的差距也对空战结果产生了影响。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pl-12被证明是一种性能先进的中程空对空导弹,与ai20c相差无几,可是在ai20d面前,仍然差了一截,主要就是采用的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工作时间太短,使得导弹的动力射程仅有六十公里,比ai20d短了很大一截,使志愿军的战斗机很难抢先开火。
战后,中国空军与海军联合投资研制采用冲压发动机的pl-12d。
严格说来,pl-12d是一种全新的导弹,在气动布局上也与pl-12有明显区别,比如使用了类似于r-77的栅格式尾翼。因为pl-12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名声大噪,很多国家都慕名而来,比如巴基斯坦在采购j-20的时候,就点名要同步采购pl-12,所以为了打开更多的海外市场,pl-12d沿用了编号,以pl-12的全面改进型面世。这种营销策略,在外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pl-12d在二零一六年装备队之后就打开了海外市场,在两年内就外销了上千枚。
与pl-12相比,pl-12d的最大改进就是动力射程增加到了一百二十公里。
当然,要把pl-12d的性能完论最大射程超过一百五十公里,所以需要能够锁定一百五十公里外的火控雷达作支持。
在海航,j第一种具备锁定一百五十公里目标的制空战斗机。
相对而言,f-15j使用的中程空对空导弹就没有这么明显的射程优势了。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前,日本空中自卫队的主要中程空对空导弹是aa-4,即日本利用aim-7f“麻雀”的技术,自行研制的一种半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最大动力射程还不到三十公里。第二次朝鲜战争结束中,日本大受刺激,决定自行研制新一代空对空导弹,而且明确提出,性能要超过ai20d。只是研制新式导弹的难度非常大,即便加大投入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收到成果。
二零一七年底,日本在采购f-22a的时候,同时引进了一批ai20。
有趣的是,这批导弹有两种型号,一种是用在f-22a上的ai20d,另外一种则是正在被美军淘汰的ai20c。
日本这么做,无非是价格问题。
必须承认,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ai20d的性能也得到了证明,战后与pl-12一并成为最热销的中程空对空导弹,价格自然是水涨船高。在订单应接不暇的情况下,雷锡恩公司没有理由贱卖。
结果就是,ai20d的外销价格由战前的五百五十万美元涨到了一千二百万美元。
这个价格,超过了很多国家的承受能力。
当时,即便是财大气粗的沙特,在签署了四十八架f-22a的采购订单之后,也仅仅购买了三百枚ai20d。
日本首批采购了六十架f-22a,作为订单的附加部分,只购买了一千枚ai20d。
这个数量,勉强够六十架f-22a进行三次大规模空战。
为了弥补数量上的不足,以及替换性能落后的aa-4,日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更加廉价的ai20c。
要知道,ai20c的单价只有四百万美元。
结果就是,在购买了一千枚ai20d的同时,日本还以二百五十万美元的单价从美军手里购买了两千枚二手ai20c。
不可否认,这些导弹非常昂贵。
三千枚导弹就价值一百七十亿美元。
只是,比起同样水涨船高的战斗机来说,导弹还是非常便宜。要知道,一架f-22a就顶得上三十枚ai20d了,而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平均消耗十八枚导弹击落一架f-22a。
当然,日本采购的ai20c没有用在f-22a上,而是用在f-15j上。
也就是说,与j对阵的f-15j使用的是性能已显落后的ai20c,而其最大动力射程仅仅只有六十公里。
即便按照理论计算,在迎头攻击时,ai20c的最大射程也不会超过八十公里。
结果就是,在四架j射了导弹之后,十二架f-15j还在逼近目标,争取获得发射导弹的时机。
显然,中国海航的战斗机不会给日本战斗机机会。
发射完导弹之后,四架j掉转航向,开始加速规避。
日本战斗机有两个选择,一是加速跟上去,毕竟f-15c的加速能力很不错,能在五十六秒内把速度由零点九马赫加速到一点五马赫,而j在抛掉副油箱之前,加速性能不会超过f-15j。
另外一个选择,就是转向返航,不与中国战斗机纠缠。
当时,日本战斗机做出的正是第二种选择。
毕竟,中国战斗机没有越过东海中线,也没有飞到钓鱼岛上空。更重要的是,东海舰队就在钓鱼岛西北方向上,如果追击中国战斗机,很有可能进入东海舰队的防空网,遭到远程防空导弹攻击。
只是,日本飞行员的选择并没改变空战结果。
在f-15j转向规避的时候,从两翼包抄的八架j已经到达,而且正在加速爬升。
为了避免被e-767发现,这两批j在进入战场前就降到超低空,抛掉副油箱后,以一点二马赫的极限速度从两翼包抄日本战斗机。只是pl-12d的最大射高差只有一万米,而且在高度差太大的情况下,机动性能会严重降低,所以在发射导弹前,j得尽量提升飞行高度。
结果就是,在发射导弹前,从左侧包抄的四架j被e-767发现了。
此时,双方的距离不是一百二十公里,而公里左右。
日本飞行员收到预警机发来的战场信息后,立即调整战术,转向迎战来自西北方向上的中国战斗机。
虽然还是远了一点,但是在这个距离上,至少可以进行导弹互射。
可惜的是,日本战斗机还没锁定j群,导弹告警机就响了起来,突前的j射的pl-12d到达了。
紧接着,从左侧包抄的四架j进行了补充攻击。
虽然摆脱已经达到极限动力射程的pl-12d不是什么难事,日本飞行员早就在演习与训练中从美国同行那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即在规避中程空对空导弹的时候,要尽量利用战斗机的垂直机动性能,以大范围的垂直机动来消耗导弹的残余动能,最终通过快速爬升来摆脱导弹。
日本飞行员正是这么做的。
在pl-12d进入自导攻击阶段后,十二架f-15j立即抛掉副油箱,然后以最大的速度向海面俯冲,随后转为快速爬升。
这套战术能够规避第一批pl-12d,却无法避开一分钟后到达的第二批pl-12d。
更重要的是,在快速爬升的时候,f-15j已经损失了几乎全部速度,即便通过俯冲能够把势能转化为动能,加快飞行速度,但是等于迎头飞向从下方逼近的导弹,从而失去再次爬升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f-22a也很难逃脱。
五点零八分,第一架f-15j被pl-12d击落。接下来的三十秒内,又有十架f-15j被接踵而至的导弹击落。
最终,只有一架f-15j利用僚机的掩护,避开了两枚pl-12d。
准确的说,是僚机帮其挡住了射来的导弹。
因为f-15j根本没有获得反击机会,所以j群毫发无损。
更重要的是,在这轮空战中,从右翼包抄的四架j在爬升之前,f-15j机群就遭到了来自左翼包抄机群的攻击,所以没有按计划爬升到五千米高度,也就没有参与刚刚结束的空战。
完成了空战任务的八架j没有滞留在战场上,而是立即转向返航。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这八架j各携带了六枚pl-12d,在攻击f-15j机群的时候耗光了弹药。
用剩下的两枚pl,显然不足以参加后面的空战。
首轮交战,日本空中自卫队大败亏输,但是没有挫败日本飞行员的斗志,因为在日本空中自卫队中,f-15j是即将被淘汰的战斗机,真正的主力是f-22a。只要f-22a还在天空中飞行,日本空中自卫队就有战斗的资本。
对海航来说也是如此,要想夺取制空权,就得干掉f-22a机群。
:
燃烧的海洋 第五十章 匿踪突击
.如果说j-11与f-15j的对抗只是前戏,那么f-22与j-20的对抗就是主戏了。
这场战斗,绝对是现代空战的典范,也是两种现役第四代重型制空战斗机第一次正面对抗。
要知道,在t-50的服役时间遥遥无期的情况下,j-20是唯一能向f-22叫板的第四代重型制空战斗机。在战场之外,特别是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无数的军事迷与军事家都对这两种战斗机的性能做了对比,甚至对两种战斗机的空战进行了模拟,想以此判断谁才是最先进的战斗机。
只是,真正的王者不存在于纸面上,而是在战场上。
更重要的是,决定现代空战胜负的绝对不是某种先进战斗机,而是制空作战的情报与指挥系统。
说得简单一点,没有以预警机为核心的空战指挥与情报系统,f-22与j-20再先进也不过是一种性能超群的战斗机,根本不可能在现代空战中战胜得到了预警机支持的对手,更不可能夺得制空权。
事实上,决定这场空战胜败的正是双方的指挥与情报系统。
在战术上,日本空中自卫队并不差劲。
深得美军真传的日本空中自卫队非常清楚,夺取制空权的关键不是击落多少敌机,而是能否打垮敌人的指挥与情报系统,从而瓦解敌人的制空作战系统。因此在战术安排上,日本空中自卫队把重点放到了中国的预警机上。
按照日本空中自卫队的作战预案,在f-15j缠住中国的制空战斗机时,由f-22突击中国的预警机。
如果这套战术起效,日本空中自卫队就能一举夺得战场制空权,至少是暂时的制空权。
问题是,这套战术存在一个致命的漏洞,即日本空中自卫队缺乏对海打击手段,而且不可能在战场爆发后立即攻击东海舰队。要知道,在日本空中自卫队的作战预案中,从没考虑过对海作战。说得准确一点,是从未考虑过与由六艘防空驱逐舰、四艘多用途护卫舰组成的东海舰队交战。
显然,用f-22去攻击东海舰队很不现实。
虽然f-22在美军的调教下,也是一种多用途战斗机,能够携带精确制导弹药执行打击任务,作战效率甚至超过了f-35,但是在攻击海面目标的时候,f-22的弹舱根本容纳不了重型反舰导弹,只能通过外挂的方式携带反舰导弹。这样一来,f-22的隐身能力将荡然无存。
没有隐身能力,f-22不会比第三代战斗机好多少。
因为f-15j是标准的防空战斗机,即便在第三次现代化改进的时候,通过改进火控系统增添了对地打击能力,但是没有像f-15那样彻底,比如缺乏足够的重载外挂点,也缺乏必要的对海弹药。
严格说来,日击能力。
问题是,当时部署在嘉手纳空军基地的f-2只有十二架,而且均没有完成战备,也就不可能跟随制空战斗机出动。
即便派出这十二架f-2,也不见得能够威胁到东海舰队。
这个缺点,直接决定了日本空中自卫队采取的战术并非无懈可击。
可以说,当时中国海军采取的战术,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即东海舰队前出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付有可能前来偷袭的f-22。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就证明了f-22并非不可发现。
战后,美国公布的一些资料也证明,f-22的隐身能力并非十全十美,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探测到。
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f-22只是雷达反射信号弱,不是不反射电磁波。
从理论上讲,f-22是把电磁波反射到八个主要方向上,从而削弱了其他方向上的反射信号。
因此,只要在这八个方向上有雷达接收机,就能截获f-22反射的信号。
第二次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就是利用这一点,多次探测到了f-22,并且组织了有效的防空拦截。
只是,当时的技术手段还不够完善。
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支持建立多基址雷达,也就不可能保证随时都能探测到f-22。
战争结束后,中**队花了很大的力气来解决这个问题。
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参与探测的各部雷达的同步性,即让多部雷达同步工作,从而形成多角度的探测系统。
积极参与此事的不仅有空军,还有陆军与海军。
原因很简单,获取探测隐身飞机的手段,即关系到制空作战,也关系到国土防空与舰队作战。
相对而言,陆军的问题最好解决。
部署在地面的远程警戒雷达都是固定的,而且可以通过有线网络交换数据,很容易做到同步工作。
其次就是海军舰艇。
不管怎么说,战舰上有足够大的空间,能够容纳更多的设备,而且舰队里的战舰协同行动,距离较近,能够通过高带宽战术数据链交换信息,使雷达同步工作。如果激光定向通信系统研制成功,还能使舰队获得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反隐身目标作战能力,使舰队获得更加强大的防空能力。
在东海舰队中,六艘防空驱逐舰的雷达就在同步工作。
虽然舰队的分布范围不是很广,特别是在防空作战时,编队非常紧密,但是防空驱逐舰位于舰队外围,相隔距离在十五公里到二十公里之间,六艘防空驱逐舰组成的多基址雷达网足以确保在某个方向上探测到f-22的反射信号。
这个探测距离不会太远,但是足以为制空力量提供数分钟的预警时间。
对于快节奏的空中对抗来说,几分钟就足以决定胜败了。
对日本空中自卫队来说,唯一的优势就是兵力,因为只有八架j-20陪伴在kj-2000周围,而日本空中自卫队出动了十二架f-22。
问题是,日本空中自卫队并不知道j-20已经升空作战。
更重要的是,在刚刚结束的首轮交战中,十二架f-15j在还击之前就被击落十一架,在冲绳上空徘徊的-767仅发现了八架j-11,并且发现在战场的西南方向上,出现了几个低可探测性目标。
结果就是,日本空中自卫队的指挥官相信j-20已经参战,而且是击落f-15j的主力。
这个判断,直接影响了日本空中自卫队的战术。
在偷袭kj-2000的时候,只有四架f-22突前,八架f-22留在了钓鱼岛东面,准备迎战j-20。
如果能够悄悄靠近kj-2000,四架f-22也足够了。
事实上,只要有一架f-22逼近kj-2000,一次射出六枚-120d,就有几乎百分之百的把握击落kj-2000。
要知道,f-22的冲刺速度为两马赫,能在一分钟内飞行三十多公里。
也就是说,就算kj-2000发现了一百五十公里外的f-22,也只有一分钟规避,而预警机在一分钟内最多飞行十五公里。伴随预警机活动的战斗机至少需要五分钟才能参战,拦截逼近的f-22,而此时f-22已经发射了导弹。
用四架f-22去对付一架kj-2000,也算日本空中自卫队看得起对手。
只是,这场空战的结果并不像日本空中自卫队指挥官预料的那样。
离kj-2000还有大概二百五十公里,也就是距离东海舰队一百五十公里的时候,f-22就暴露了行踪。
当时,“兰州”号上的防空军官并不确定探测到的就是f-22。
原因很简单,f-15j机群还没被击溃,日本空中自卫队出动了第二个f-15j中队,还无法肯定日本空中自卫队是否出动了执行对海攻击任务的战斗机,所以只能判断东面一百多公里外是几架日本战斗机。
只是,这个结果已经足够了。
通过战术数据链,“兰州”号把探测到的结果实时传输给了kj-2000,再由预警机分发给执行护航任务的j-20。
大概五点十一分左右,kj-2000上的防空作战指挥官确定目标性质。
正是f-22,而且正在向kj-2000的巡逻空域逼近。
只是,这几架f-22肯定不清楚kj-2000的准确位置。
原因无二,-767与kj-2000的距离超过六百五十公里,超出了最大探测区域,因此无法探测到kj-2000。
只是,日本空中自卫队肯定有其他探测手段。
比如,部署在地面的无线电监测电台,以及由美军的-135等战略电子侦察机提供的战术情报。
要知道,-135与预警机的被动探测距离超过了八百公里。
只不过,电子侦察机只能被动接收预警机发出的电磁波,因此只能大致确定预警机的活动区域,无法准确锁定预警机。
要想偷袭预警机,f-22必须启动火控雷达。
可以说,这是非常致命的问题。
虽然f-22的火控雷达非常先进,即便日本采购的f-22使用了低档次产品,对预警机这类大型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也超过了三百公里,但是在无法明确知道预警机的行踪、甚至不清楚预警机的巡逻区域的情况下,f-22也就无法准确掌握启动火控雷达的时机,只能尽早使用火控雷达,从而暴露行踪。
结果,日本飞行员在距离kj-2000大概两百公里的时候就启动了火控雷达。
这下,再也没有什么好怀疑的了。
kj-2000一边转向规避,一边安排护航的j-20前去拦截,还同时呼叫舰队提供防空火力支援。
这下,四架f-22要面对的不是单独活动的预警机,而是由护航战斗机与水面舰队组成的防空屏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