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御仙魔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我是蓬蒿人
铁甲在阳光下不时闪过刺眼的光芒,染血的刀兵不少都已卷了刃,骁勇的甲士早就换了数回兵刃。只有手持法器的修士,才能一直使用自己的武器。
李晔来到正中的大街上,在他身后,跟着一望无际的铁甲锐士。在他面前,是弓着身体目光畏惧的邓州军将士,他们虽然藏身在盾牌后面,但并不觉得安全。
随着李晔所部杀倒一片又一片士卒,他们惊骇后退,步步后退,很快就再也支撑不住,转身就跑。
长街喋血,战事激烈的小巷,尸体枕道,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
杀!拒不投降者,一个不留!李晔举剑向前一引,身后的甲士便咆哮着冲出,到了此时,即便是他,也血染衣袍,看不出本来颜色。
朱温退到了刺史府,在邓州城,刺史府就是最大的官署府邸。
他的甲胄上布满鲜血,显然也是力战后才退回来,他进门不久,甲胄破败一身是血的朱珍庞师古霍存等将,就相继退了回来,他们来到朱温面前,急切而不安道:将军,守不住了,快走吧!再不走,可就来不及了!
朱温面色低沉,伫立不动。府邸外杀声震天,从四面八方传来,仿佛整座城池,都已淹没在厮杀中。官军正在不停涌进城池,攻入城池的部曲则在四面向刺史府攻来。在这样的境遇中,刺史府就如一根浮萍,摇摇欲坠。
将军血战而得邓州城,今又血战而失邓州城,就算是陛下知道了,也不会怪罪将军!将军,我们兵马少,唐军人多势众,守不住邓州城并非不能接受,谁也不曾料想,李晔会突然率兵赶来,更无法预想他的兵马竟然如此能战,此战之败,非战之罪!将军,别再迟疑了,再快吧!霍存见朱温一动不动,连忙劝道。
朱温看了府邸外一眼,什么都看不到,那即便是如此,他也能想象城中现在的景象。
他的部曲都是百战精锐,此刻在四面街巷力战,然而说是力战,其实是在给官军屠戮,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崩溃,天色尚早,坚持不到天黑,官军不会退了。
将军!李晔修为高强,若是你再不走,他就要杀过来了,到时候便无路可去!将军,眼下大齐正在用人之时,陛下不会怪罪将军,只有带着兵马回去,日后将军才能征战四方,再度建功立业。要是等兵马都被杀散,那将军日后的处境可就不妙了啊!朱珍继续劝说。
朱温长叹一声,仿佛瞬间苍老了很多,不过旋即他就强打精神:尔等说的没错,继续坚持已经没有意义,既然城池守不住,能多保存些兵马也是好的,传令下去,撤!
朱珍等人大喜,他连忙道:快,牵战马来!
朱温在众将的护卫下,带领两千多精骑,率先离开刺史府邸,向唐军兵力相对薄弱的城门,冲杀突围。
经历一番血战,朱温终于出了城门。他身后的两千多精骑,却已经折损过半。
埋头奔驰间,朱温回头最后看了一眼邓州城,街道尽头是数不清的唐军,城头奔驰的也是唐军将士的身影,现在整个邓州城,都落在了李晔手里。
朱温知道,失了邓州城,大齐军队在关东就已经无险可守,李晔势必会直逼潼关,大齐的处境会变得更加艰难。
到了那时候,希望把守潼关的将领,能够仗着天险之地,把李晔挡在关外。否则,一旦让李晔的部曲入关,以他们的能征善战,大齐在关中即便有数十万兵马,也绝对处境堪忧。
最后收回视线的时候,朱温看到了李晔。对方突然出现在城头,迎风而立,正向他看来。朱温悚然一惊,以李晔的修为要是带人来追,他能不能走得掉还真的是两说。
安王,此战是我老朱败了,日后若有机会,咱们从头来过!朱温咬牙在心里默念一句,便头也不回的策马飞奔。
好在没走多远,就碰到了终南山来接应的道人,而且领头的是终南山仅剩的两名真人境之一。
朱温见到对方,心里松了口气,此时此刻,朱温心里对终南山多了很多敬意,无论如何,对方对他算是仁至义尽了。
第二十二章 用人之际(第五更)
李晔看到朱温远去,微微皱眉,旋即他就感受到,有真人境的强者出现。
他遥遥望去,并没有打算出城去追,终南山的真人境修士,他也不知道还有几个,若是两人联手,他也无法对抗。
不过既然打下了邓州城,李晔也懒得节外生枝,能够成就帝业的朱温,有大气运在身,也不是他想杀就能随便杀掉的,眼下的重点并不在朱温身上。
是日,战斗持续到午后,便宣告结束。
日落前,城中已经大体安静下来,恢复了秩序。纵然还有零星顽抗的朱温部曲,在官军面前也翻腾不出什么浪花。
朱温五万部曲,死亡万余,这里面过半都是今日的战果。
在沙场征战上,相持不下的厮杀,其实伤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只有当胜负分出来后,一边倒的屠杀,才会骤然增加伤亡。
除此之外,投降的更多,朱温的部曲虽然精锐悍勇,但大势已去,愿意送死也不多,况且,五万多的邓州守军,也不都是朱温的嫡系。最后还有万余人逃了出去。
官军伤亡也不小,毕竟攻城战对攻城方来说,负担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些,那些擂石滚木铁水箭雨,可都不是摆设。
平卢军伤亡数千,忠武军反而伤亡要少一些,这倒不是周岌消极怠慢,忠武军的数量本来就只有平卢军一半,论伤亡绝对数字,自然是比不上平卢军的。
当夜,众将汇聚一堂,到李晔面前汇报战况。
周岌杨复光等人都是满面红光,能在威名赫赫的朱温手中,这么快攻下邓州城,显然对他们是一针强心剂,让他们对日后的战争充满希望。
杨复光见识不错,见面就朝李晔抱拳,不无激动道:大军能这么快得胜,大帅和平卢军居功至伟,没有大帅和平卢军,就不会有这场胜利。咱家这几日见了大帅的调兵遣将,和平卢军的英勇作战,可是打心眼里佩服得紧。眼下贼人落荒而逃,这一战意义深远,不仅中原腹地再无贼军大将,消息传到关中和四方藩镇,也势必激励大军的斗志。安王一战扬名,天下人都会称颂安王的英明!
当面听了这样**裸的赞赏之言,李晔在觉得高兴之余,也略感不好意思,他摆手道:此战能胜,忠武军的功劳,不在平卢军之下,监军与周帅忠义报国之名,此战后也会世人皆知。
周岌笑道:大帅如此年轻,就能指挥十多万大军,沙场决胜,日后前途不可限量。我等虽然也有微末之功,但绝对不敢跟大帅相提并论,匡扶社稷,拯救时艰,舍大帅其谁?
周帅莫要打趣本帅了。李晔连连摆手,表示谦虚,而后正色道:总而言之,此战能胜,乃是上下齐心,士卒用命,所有人都有功劳。至于各自功劳大小,自有军使裁定,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这是本帅治军之本。诸位,大胜之后,不可懈怠,眼下最重要的,是抚民之事。
话虽如此,当夜,大声的官军还是大开宴席,酒肉敞开供应,士卒们兴致高昂,除了当值的部曲,几乎全都醉倒,大战之后的放松,是题中应有之意。
不过李晔却没有懈怠,当值的部曲就有数万人,这是防备朱温杀回马枪,虽然和可能性不大,但谨慎是一种习惯,一次懈怠就可能次次懈怠。
除此之外,李晔严令三军,不得扰民,更不可劫掠。这个军令对平卢军而言,并没有什么影响,十万大军有八万是新卒,他们还没有战后劫掠的习惯。
但是忠武军的将士,对这个命令就十分抵触,这个时代可不管什么王师不王师,战后劫掠都是一样的。黄巢也只有在进长安城的时候,做了做样子,而唐军在初次把黄巢赶出去之后,就是因为大肆劫掠,这才被黄巢反攻得手。
也亏得是李晔现在威望已经竖立起来,忠武军虽然不满但也不敢违令,另外李晔大开府库,把金银都拿了出来,当场赏赐了先登的士卒,这也让忠武军将士无话可说。
当夜,李晔让随军的李振的等文官,迅速着手处理抚民事宜。
邓州城虽然打下来了,但也在战火中毁的不成样子,朱温在战时也征调了很多民夫,而且城外良田都没人去管。
这个时候,让邓州迅速恢复正常秩序,让地里的庄稼正常生长,就显得格外重要。那可是关系到百姓吃饭的大计,就算李晔此战之后,不会把邓州化为己有,但对百姓不能亏欠。
众人都离开之后,李晔独自安静下来。
夜深人静,他闭目凝神,丝丝缕缕的气运,破窗而入,不停向他汇聚过来。体内的龙气悄然游弋,正在逐渐壮大。
龙气色泽已经逐渐凝视,隐隐有了化虚为实的意思。
李晔暗暗猜想,或许龙气脱变之时,就是他踏入真人境之日。
前番与无极子交手,虽然成功将对方斩杀,但颇有取巧之嫌,无论如何,真人境是一座大山,不是随便就能越过的,况且有苏娥眉卫小庄之事在先,李晔也忌惮仙人转世。
虽说按照历史进城,黄巢必然覆灭,但此界毕竟与地球不同。况且,李晔本就是穿越重生而来,在原本的历史中,并没有他这一号人物,。黄巢就算会亡,但他未必一定会成事。
剿灭黄巢的大功,他能吃下多少还是未知数,这本就是抢夺原本属于李克用的大运。除此之外,黄巢之乱后,天下彻底大乱,藩镇各行征伐,弱肉强食,李晔在平卢,北对李克用,南面朱温,可不是什么高枕无忧的局面。
日后会怎么样,还真是不好说。
在这样的天下大局中,偏偏还有道门大出仙人转世这种事,一切都充满未知数。
接下来,大军在邓州休整了多日,李晔的计划是先扫平关东大小乱军势力,为进攻潼关做准备。
朱温离开邓州后,马不停蹄赶到潼关才停下来。
到了潼关之后,他没有再急切西行长安,而是派人沿途收拢部曲。那些从邓州城逃出来的残军,大多被他重新聚拢起来。
数日之后,朱温又有了万余人的部曲,虽然这些将士,在逃命的过程中,免不得丢盔弃甲,因为甲胄厚重,影响逃命的速度,现在手上有刀的人都不算多。
不过朱温并不介意,有人就行,这些人虽然在邓州吃了败仗,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依旧是百战精卒。这样的将士就是宝贝,等回到关中得了甲胄补充,稍作休整操练,拉到战场上又是真正的悍卒。
朱温带领万余残兵败将,回到长安的时候,黄巢带着一帮文臣武将,亲自来到灞桥迎接。
远远看到黄巢的仪仗,朱温先是怔了怔,随后快马加鞭驶近,隔着百余步远就滚落马鞍,带着身后众将步行上前。
身着皇袍的黄巢精神十足,看起来意气风发,见到朱温行礼,他哈哈大笑过来搀扶,看他的模样,好似是迎接凯旋的大将,而且大齐战局必定十分乐观,否则不至于如此开怀。
将军为国征战在外,劳苦功高,朕时常惦记,如今看到将军平安归来,朕心甚慰!黄巢亲切的拍着朱温的肩膀,笑声愈发响亮。
不仅是他态度亲和,跟在他身后的宰相们,对朱温也是同样姿态,就好像朱温完全没有战败一样。
朱温心念急转,暗暗猜想黄巢的用意,面上痛心疾首,再度下拜道:臣征战不利,有负陛下厚望,请陛下治臣之罪!
黄巢二次虚扶朱温,朗声道:将军独在关东,面对百十万大军,哪有征战不利之说。将军不必多言,且随朕回宫,今日朕要亲自为将军接风洗尘!
朱温的部将回来的时候,本来战战兢兢,生怕被黄巢问责治罪,眼下看到黄巢众位宰相如此做派,都是心头一松,一块大石落在了肚子里。
看来陛下也是明白人,知道丢了邓州,并不能完全怪罪我们作战不力,众将士的血战功劳,陛下心中也是有数的。
不同于部将的轻松,朱温心头却是蒙上了一层阴霾。黄巢表现的越是大方,就说明局势越是不好。
大齐正在用人之际,而他又是一员悍将,所以黄巢才没有治罪的意思。接下来的征战,只怕不会轻松。这也就罢了,关键是大齐前途如何,作为大齐的臣子武将,大齐的命运就是朱温自己的命运。
当日,黄巢在宫城设宴款待了朱温,前者的姿态不似作伪,对朱温也跟往常一样,酒宴之中缕缕把酒言欢。
朱温原本就是黄巢的亲军统领,论亲近程度,的确不是一般人可比,征战大江南北的时候,两人甚至有抵足而眠的经历。
朱温面上不动声色,实际忧心忡忡。
宴席过后,朱温离开宫城。
正当他要在城门外上马的时候,身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朱将军慢走。
第二十三章 乱世(上)【第六更】
朱温回头,见是宰相尚让,连忙行礼。黄巢建立大齐后,任用了四位宰相,但尚让无疑是众人之首,深得黄巢信任,如若不然,之前黄巢也不会让他屡次带兵,去凤翔攻打郑畋。
究其根由,尚让是商君长之弟,而商君长就是昔年王仙芝被杨复光劝降后,被王仙芝派去跟官军谈判,最后被杀的王仙芝大将。
商君长死得堪称冤枉,尚让对唐室恨意极深,是最不可能投降唐室的人之一,而且本身领兵征战的本事不差,所以为黄巢所看重。面对这样一个人物,朱温没有不礼敬的理由。
天色已晚,附近没什么官员行走,宴席上的那些文官武将,也基本都先走一步了,朱温与尚让并肩而行,后者道:席上我看将军忧心忡忡,不知是何缘由?
朱温暗暗心惊,他原本以为,他已经掩饰得够好,没想到还是被尚让看破,不过他当然不会明言,转而问道:末将在外征战,不知关中局势,眼下战局如何?
尚让默然片刻,前些时候,陛下任命王玫为邠宁节度使,统领邠州,不等王玫到任,前邠州镇将朱玫就起兵造反,他推举邠宁别将李重古为节度使,自己领兵进犯兴平,现在正跟驻守兴平的王播交战。
说到这里,尚让就没有再多言。
朱温于是知道,现在大齐四面都有战事,那些藩镇将士,在唐室与大齐之间,依旧选择了忠于唐室,或者说为唐室征战。
这个时候,朱温返回长安,可以说是回来的正好,黄巢正缺一员猛将,带领大军去战胜各路兵马。
事实不出朱温预料。没过两天,黄巢就召见了他,让他领兵出征,去应战进犯关中的邠宁军凤翔军夏绥军等各路兵马。
朱温心知自己刚有邓州之败,虽然黄巢没有怪罪他,但也只是等着他将功赎罪,如果接下来征战不利,只怕会被数罪并罚。
朱温不敢怠慢,在领了甲胄刀兵军械后,就整顿兵马,日夜操练,随后带着黄巢新拨给他的部曲,出征迎击各路藩镇军。
在李晔扫平关东各路贼军,兵锋直逼潼关的时候,朱温在关中连战连捷,将邠宁凤翔夏绥等军先后击败。
值得一提的是,身在凤翔军中的李茂贞王建,也跟朱温战了一场,结果是不敌败北。经此一役后,凤翔军短期内已无进兵之力。
李茂贞王建跟着残兵败将回到凤翔,和众将一起,被凤翔节度使郑畋,给劈头盖脸大骂一通,言辞十分激烈,可谓辱人至极。
从节度使府邸出来,找了家酒店吃饭,李茂贞阴沉着脸,始终一言不发。王建虽然脸上没什么表现,但从他对着满桌子菜,却没有下手的情况来看,显然心里也极为不舒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