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朱由校也乐得自在,带着人在扬州的皇家书院里面溜达。
说起来,扬州的皇家书院的环境非常好,建造的时候肯定是花了大价钱的。
不过这个也应该,毕竟这里是扬州的盐商建造的。在大明,什么人最有钱?
也就是他们这些盐商了。而且这是他们用来收拢人心的地方,自然是要舍得下本钱的。虽然现在归了朝廷,但是地盘和建筑还是他们的。
一边向前走,朱由校一边看向身边的魏长生问道:“这里当初书院改革的时候,有没有闹出什么事情来?他们就那么愿意交出来吗?”
“回陛下,他们很配合。”魏长生连忙说道。
虽然魏长生不知道为什么,可他却知道陛下这么问是什么意思,所以他就直接把结果说了出来。
不过在这件事情上,魏长生实在是没有什么发言权,那个时候他也不过刚到扬州,对于扬州的很多事情,他都不清楚。
别说上面的事情了,下面的事情魏长生都还没摸清楚。高层的事情根本就不是他能够打探的,他只是知道一点点基础的情况。
当时,朝廷的人来了之后,扬州的这些盐商非常痛快就答应了下来,直接就把书院献了出来。
事实上,他们非常配合,而且在改革的过程当中,无论有什么困难他们都会帮忙;甚至在没有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会主动找一些事情做,让书院改革之事变得非常顺利。
魏长生当时还没感觉到有什么,毕竟那个时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锻炼,加上在扬州待了这么久,对扬州的上上下下也足够了解,魏长生已经嗅到了其中的不同寻常。这里面肯定有什么他不知道的事情。
朱由校点了点头问道:“那你知道在这里面做主的是谁吗?”
魏长生知道皇帝要问什么,说白了就是问这些盐商之中谁说了算。
魏长生说道:“回陛下,在扬州这个地面上,最大的盐商一共有三个,一个是山西的王家,祖上就是做食盐生意的。”
这个山西王家,朱由校很清楚,其实就是当初三边总督王崇古他们家。他们家一门好几个兄弟,做官的也不少,把持了整个三边地区的市场。
要知道,当年大明建国的时候,那些地方驻军的人都是要运粮食过去的。朝廷自己来损耗大、效率低,于是就交给了商人。
当时就有了很好的一个政策,商人把粮食送过去,在守军那里换取盐引;商人拿着盐引回到地方的盐场买盐,然后再卖掉。
在这个过程当中,朝廷得到了赋税,边关的将士得到了粮食,盐商得到了盐引赚到了钱,属于一个三人赢的局面,这是当时朱元璋制定的政策。
可人都是贪心不足啊,盐商们可不想这么干,运送粮食过去太累了。于是他们想到了第二个办法,在边关弄了一大片土地,找人在那里耕种,每年把粮食直接收割了给边关的将士送过去,然后商人拿着盐引去买盐。
这个行为促使了边关的人口大增,土地也得到了大开发。这就是当时的商屯,效果很好。
可是后来盐商们还是不满足,这实在是太浪费时间了,利润也小。所以他们又干了另外一件事情,鼓动官员和朝廷,让他们直接用银子买盐。
说白了就是不管边关的那些将士了,我们也不给边关粮食了,直接给朝廷银钱。
这些盐商把原本为朝廷办事的属性直接转换成了商业属性,而盐商彻底就趴在了国家的身上吸血,成了一群蛀虫,毫无贡献。
而当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大肆行贿给朝廷的官员、勋贵和勋戚,让他们把这个条件答应下来。
来答应这件事情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弘治皇帝,也就是正德皇帝他爹,那个被称为仁君的皇帝。
除此之外,这些盐商还鼓动皇帝,说用银子来买盐可以给朝廷增加赋税,但其实这个钱都是从边关的将士身上面克扣下来的,盐商拿大头,给朝廷一小头。
除此之外,勋戚占窝严重,他们把盐引拿到自己手里来,然后再转卖给盐商。什么都不干,抽一大笔钱。
勋戚去鼓动皇帝、去哭穷、去要盐引,然后转身卖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边关废、盐商疯狂吸血、勋贵和勋戚大肆盘剥,国家财政更加入不敷出。
最终,陕西民乱的时候,那里的军队没有粮食吃,直接造反。
如果原本的政策还存在,让人们往那边送粮食,他们会从南方调粮食过去,而不会不管西北。
朱元璋制定的政策不断加强了沟通,还能够稳定粮食市场和边境,甚至能够扩充边境的人口。只不过后来这些全都被废弃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盐商这些人,朱由校自然是看不上的。
原本朱由校还想过恢复朱元璋的旧政策,可是现在却没什么想法了。这些人干脆就干掉算了,赚钱的事情还是自己来吧。
山西王家,就是这一次的主要目标。
王家家里面做官,还垄断了市场;因为垄断了市场,所以他们就有了钱,从而把手伸到了产盐的地方。也就是晋商大举进军两淮盐业,在扬州这个地方扎下了根。
“除了王家之外,还有什么人?”朱由校再一次问道。
“除了王家之外,还有陕西的陈家。他们两家统率着晋地商帮,只不过在扬州这个地方,他们的实力并不是最强的。实力最强的是徽州商帮。”
自从弘治五年开始,朝廷允许使用银钱买卖食盐,徽州商邦就崛起了。
徽州的黄、汪、吴诸族在扬州业盐致富的人很多,他们拥资多达数十万以至百万,且以“盐策祭酒甲天下”而名闻海内。
山、陕商人虽也纷纷改边商为内商,奔赴扬州与徽人争利。但他们远离故土,力不从心,其地位也不得不屈居于徽商之下。
万历四十五年,朝廷推行的纲法,徽商便更加占据了这一利润。转眼这么多年,他们已经在扬州站稳了手脚,没有人能够撼动他们的地位。
朱由校点了点头,大名鼎鼎的徽商啊。
徽商不是指的安徽省的商人,而是指徽州的商人,包括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六县,即古代的新安郡。
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
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唐末、宋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北方大量人口迁移到皖南徽州。
人口众多,山多地少,怎么办?
出外经商是一条出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选择外出经商,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干出了一片大事业。如果去看他们的创业史,那也是可歌可泣,也是一片血泪。为了博一个前程,那也是玩命苦干出来的。
只不过屠龙者最终变恶龙,在他们成了一个资本之后,立场就不一样了。
奋斗的时候可能还好一些,但是一旦成了资本,那么就会吸血。现在的徽商就是这样。
当然了,不干盐商的肯定要好很多。毕竟徽商的买卖很多,比如坐澄心堂纸的,人家从唐代就开始了,现在也不是寻常的人买得起的。
除此之外还有做生漆的,还有做墨的。徽州的墨当属一绝。
这样的生意人,朱由校自然不会去做什么,反而还要鼓励。以后外出贸易,这些都是将来奢侈品的品牌,那是要在大中华文化圈钱的。
从唐朝年间就已经诞生了纸张品牌,叫澄心堂,不说价比黄金,也差不多了。
朱由校背着手往前溜达,一边听着魏长生说的一些事情。
不过朱由校很快就明白了,其实自己了解这些没有太大的意义,该收拾谁还是要收拾谁,不过就是一个下手的目标罢了,拿一个顺序,或者说是拟定一个名单。
走着走着,朱由校又想起了一件事情。
他转头看着魏长生问道:“这家书院的赞助者是谁?徽商还是晋商?”
“回陛下,是徽商。他们这些人自称儒商,比晋商那边要更关注这些事情。”魏长生恭敬地说道,语气小心翼翼。
魏长生知道陛下恐怕盯上徽商了,这不是什么好事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513章 有人要抢朱由校的侍女!
朱由校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继续在书院里溜达,仿佛刚才的话就是随口问一下。
不过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陛下不可能随便问这样的话。
在朱由校溜达的时候,许显纯已经审完了陈正林。
看了看手中的证词,又看了看手中的文书,许显纯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走吧,回去继续做你的转运使。什么时候用到你的时候我会说的。这些东西我会转呈给陛下,至于最后如何,那就要看陛下怎么办了。”
听了这话之后,陈正林松了一口气。
显然自己暂时还有转圜的余地,没有直接被抓起来。这一次陛下所图甚大,说白了就是要把江南乱七八糟的都给扫掉。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自己好好配合,说不定还会得到陛下的宽大处理。这对自己来说就是一件好事情。
陈正林站起身子,对着许显纯拱了拱手说道:“那就请许大人多多关照,在陛下面前多多美言。”
许显纯才不会和这样的人有所勾连,现在收钱他都不敢收。
上一次的事情教训非常深刻,如果再来一次的话,肯定不会再有现在的机会了。
于是许显纯板着脸说道:“好好的尽忠陛下比什么都有用。行了,快去忙吧。”
“是,许大人。”陈正林站起身子,脸上有些尴尬,不过还是转身向外走了出去。
等到陈正林走了之后,许显纯也站起了身子,松了一口气。
这次的事情算是办好了。有了陈正林给的这些东西,加上南京的线报,自己在扬州可以开始抓人了。
有过很丰富的办案经验,许显纯知道这次的案子没什么大问题了。
如果有人想要举兵造反,那就不是自己锦衣卫的事情了,可以交给皇家新军那边处理。
至于剩下的那些人,自己只要把他们抓起来就可以了。像这种窝案,只要抓出一个来,肯定能够拎出一窝来。
现在许显纯有了两条线,只要伸手进去抓,肯定能够带出来很多。
许显纯转身对手下说道:“让人准备马车,我要马上把事情汇报给陛下。”
听了这话之后,手下有些迟疑的说道:“大人,陛下并不在丽春院。”
听到这话之后,许显纯的脸瞬间就黑了。
他转头看着手下问道:“你怎么知道陛下不在丽春院?咱们的人盯着陛下吗?”
听到这话之后,手下顿时就吓了一跳。
盯着陛下?
谁敢盯着陛下?
锦衣卫的职责可不是保护陛下。不是保护陛下,你居然追踪陛下的行踪,你是不想要命了吗?
手下也知道许显纯的意思,连忙说道:“大人,没有。咱们的人在街上碰到陛下带着人出去了,说是去了皇家书院。”
听了这话之后,许显纯松了一口气,不过还是瞪了一眼手下说道:“这种事情,知道也要装不知道。你是傻子吗?”
“马上让人去准备马车,我要去觐见陛下。陛下不在那里,就要在那里等。废物!”
手下被喝骂了之后,一点不敢怠慢,连忙说道:“大人稍等,我马上就去。”
说完,他转身就向外面跑了出去。
看着手下离开的背影,许显纯无奈地摇了摇头。
整理了一下衣冠,拿起桌上的文书,许显纯转身表情严肃的向外面走了出去。
陛下在不在是一回事,你去不去是另外一回事。
朱由校不知道自家的锦衣卫指挥使已经跑到门口去等自己。即便他知道了,也不会太在意。
因为此时的朱由校遇到了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他从来都没有想到自己会遇上这样的剧情。
这不但没有让朱由校觉得无聊,反而让他觉得非常的兴奋。
看着眼前站着这个人,朱由校可以确定这是一个有钱人。
从他的年纪上来看,这是一个富二代,脚上穿着青云纺的靴子,腰上的是青云纺的青丝稠面,腰间带着那块玉佩,一看就知道是上好的蓝田玉;再看手中的那把折扇,摆明了就是出自名家之手;头顶上别的簪子,一看就是大家手笔。
他旁边站着两个女子,一看就知道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姿色绝美。他身边还有两个书童跟着。
这除了差护卫之外,简直比朱由校还富贵的样子。单单是这份排场,比朱由校的排场都要大。
原本朱由校对这样的人就很有兴趣,谁想到这个人居然找到了自己的面前,还大言不惭的提出了一个要求,让朱由校很感觉兴奋。
自己终于有机会做一个小白文的男主角了,这种感觉也挺爽的。
“不知兄台怎么称呼?”朱由校笑着看着这个人问道。
朱由校脸上的表情那叫一个灿烂,态度那叫一个和蔼可亲,整个人都透了一股期待的神情。
朱由校的这个问题,让对面的富家公子哥一愣。
原因也很简单,富家公子哥见多了阿谀奉承的人,但是从来没有见过朱由校这样真诚的,反倒让他有一些不适应。
不过他很快就适应了,“好说,在下韩国泰。”富家公子哥韩国泰对着朱由校抱了抱拳,笑着说道。
虽然是在对朱由校说话,但是韩国泰的目光却一直没有离开朱由校身边的陈玉儿。
事实上,从韩国泰刚刚走过来,朱由校就意识到了,这是冲到自己身边的女人来的。
从朱由校到这里开始,扬州的男人也好女人也罢,这目光就没离开过陈玉儿。
朱由校原本以为也就是看看,没想到还真的有人敢搞过来。
于是朱由校就兴奋地迎了上去,这才有了眼前的这一幕。
旁边的魏朝有些无奈,陛下这玩心太大了。
对面这个人虽然穿得光鲜,看看这个打扮就知道很有钱。可是魏朝都看得出来,这摆明了就是一个草包,也不知道是哪一家培养出来的。
站在朱由校身边的戚元辅随时准备出手,如果眼前这个废物敢对陛下不利,那就直接干掉。
他可不管对面是什么人,爱谁谁,咱们天子亲军就是这么猖狂。
“韩国泰,好名字。”朱由校赞叹地说道:“不知道兄台拦着我有何事?”
“很简单,我看上了你的这个侍女,你开个价吧。”韩国泰转头看向朱由校,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那模样就是“我相中了,你就得给我”。
朱由校差点没笑出来,世界上还真有这种。
站在朱由校身边的魏长生走了过来,小心翼翼地凑到朱由校的耳边。
见皇帝没有反对,魏长生才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此人是扬州著名商人韩庆生的儿子。韩庆生就是徽商的代表,整个扬州的食盐产业,他都有涉猎。”
朱由校点了点头,明白了魏长生的意思。
现在这些盐商可不好对付。要知道,在大明这个时候,整个大明的盐商控制了国家七分之五的财政,说白了国家的钱有七分之五在他们的手上。
而在这七分之五当中,有三分之二是在徽商的手上,他们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跺一跺脚,国家要颤一颤。
像他们能够调动的资本,能够称得上大盐商的,那随便都是几百万两的调动;能够被称得上巨商的,那随随便便都是千万两白银的调动。
如果要是徽商商帮调动的话,上亿两都不成问题。可见这些人掌握着多少钱,这些就是他们的资本,握着钱或者权,可以说是风头无两。
正是因为清楚这一点,朱由校一直隐忍。
穿越了七年了,搞东搞西、搞来搞去,不断地弄这个、弄那个,从来都没敢对他们下手,甚至都没有流出过敌意,一直到现在才终于敢过来。
朱由校很清楚,只要把这些盐商清了,那这天下就没有人可以再反对自己了。
魏长生见朱由校点头,略微迟疑了片刻,又再一次说道:“陛下,盐商的生活很是豪奢,家家都会养一些瘦马,作为送人之用。所以他们之间互相送女人已经是惯例了,有的时候还被是当做风雅之事。这么多年他们都已经习惯了。这个韩国泰拦下陛下,应该就是为了这件事。”
“好啊。”朱由校脸上带着笑容,赞叹地说道:“真好。”
事实上,这种风气在唐朝的时候就有,那个时候奴仆还是私产,就像畜生一样打死勿论,缴纳一点罚款就行了。
这情况到了宋朝好很多,但是互相赠送小妾这种事情依旧是文人雅士之间的习惯性事情。
到了明朝就不一样了,朱元璋出身比较困苦,最是看不惯这种事情。坐轿子都是以人为畜,何况是互相赠送女人这种事?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朱元璋不喜欢的事情,这天下还真就没有太多人敢做,所以大明的风气在开国初期的时候得到了很大的扭转。
而且在京城等地,这种事情也不多,强抢民女的事还是挨收拾的。
没想到文教兴盛的江南之地,居然兴起了这套东西?
不知道是进步还是倒退,或者说就是有钱烧的?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514章 一掷千金
看着嚣张的富二代,朱由校一点打脸的意思都没有。
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自己更嚣张的二代吗?还有比自己权力更大的二代吗?
当然了,可能有比自己有钱的二代。想想也挺可悲的,堂堂皇帝还没他们有钱。
朱由校板着脸冷声说道:“我身边的这个侍女,那可是我非常喜欢的侍女,绝对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你出多少钱我都不换。”
看着一脸正直义愤填膺的朱由校,周围的人就很无语。
陛下这是要做什么?还要和这个富家公子哥玩吗?这样的人也配吗?真是的。
朱由校倒是无所谓,一副“我绝对不换”的样子。
韩国泰却不这么认为,像朱由校这样看着正义凛内表贪婪无厌的人,他见多了。之所以不答应,只不过是因为钱给的不够吧。至于说究竟会不会答应他,根本就没悬念。
看朱由校这个样子,应该条件不错,但是没关系,越是条件不错,对钱就越看重,很多东西在心里面都是有价值的。
韩国泰嗤笑了一声,十分不屑,又带着几分看穿人心的语气说道:“我给你十万两白银,怎么样?”
周围的人都是一愣。
听说过一掷千金,可是没见过这么一掷千金的。这十万两白银就这么扔了?
简直就是在开玩笑啊!真是拿钱不当钱。
尤其是站在朱由校身边的戚元辅,浑身一震,觉得应该动手了。带着手下做一票,把韩国泰他们家的钱全都抢过来,拿到自己的手里面来,哪怕是用来做军费也好啊,省得皇家亲军总是缺钱。
魏朝在可怜眼前的这个家伙了,知道什么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吗?
就你这样的,还在陛下面前显摆?别说你们家已经是一裤裆的屎了,就是你们家很干净,现在这么有钱也是黄泥掉裤裆——不是屎也是屎。
就陛下这个小心眼,他能够容忍你们有这么多钱?
你们有这么多钱,陛下那么穷,他的心里能平衡?
还得瑟,还跳?看陛下一巴掌拍死你,把你们家的钱全部拉到库房里面去!
不过这种腹诽也只能在心里面,魏朝一点都不敢流露出来。
魏朝躬着身子,一副我很恭敬的模样,脸上的表情那叫一个献媚。
只不过大家谁也没有看魏朝,完全没有注意到他的表演。
魏朝也不在意,万一陛下瞥一眼看到他了呢?随时随地都要保持这个样子,只要陛下看到一次,自己的辛苦就没有白白付出。
“屈屈十万两就想买我的心爱之物?”朱由校瞥嘴,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语气之中带着嘲讽说道:“早就听说江南的大商人这么都是大手笔,没想到今日一见,完全是名不副实。”
“这叫什么呀?小气巴拉的,十万两白银也好意思拿得出手?你身边的这对双胞胎,我出三十万两白银把他们卖给我怎么样?”说完,朱由校刷拉一声展开了手中的折扇。
这个价钱自然是不低的,再好的扬州瘦马也不值这个价。可这根本就不是钱的问题,而是牵扯到面子了。
尤其是眼前的这个人还踩了江南的商人一脚,韩国泰就不能忍了。他说道:“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
“五十万两白银怎么样?买你的这个侍女。”韩国泰也打开了折扇说道。
看着韩国泰嚣张的样子,朱由校突然就失去了兴趣。
好没意思啊,居然和这个没脑子的富二代在这里斗了半天。
这简直就是无聊透顶了!真是太无聊了!
如果这个富二代刚刚顺水推舟把这两个双胞胎卖给自己,自己还真是有些下不来台。总不能真的三十万买两个女人吧?
自己又没疯,想要女人还用花钱吗?真是的,传出去还不够丢人的。
结果这家伙居然还出了什么五十万两,简直不知所谓。
朱由校把折扇合了起来说道:“把他抓回去。”
说完,朱由校直接就向前面走了过去,再也没有看韩国泰一眼。
而早就准备好的人这个时候已经扑了上来。
1...234235236237238...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