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96章 到莱州
事实上,朱由校也不知道情况会怎么样,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对他下手。
虽然后世关于大明有很多乱七八糟的阴谋论,但是历史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
这一次是坐船去江南,不知道会不会落水?
但是有些事情不得不去做。如果这一次自己不去,江南的事情终究会流于表面,无论派谁过去,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就像魏忠贤捣毁的东林书院、抓了东林党一样,这结果不会有什么改变。
所以在这样关键的时候,朱由校去这一次,是为了一战定乾坤。只要这一次他赢了,那么整个大明就会拐上不一样的路。
这一次一定要过去,即便是有危险,朱由校也要去做。
不过朱由校也相信,自己有了防备,没有人能够对他做什么。
向前走了几步之后,朱由校看到了站在门口的戚元功。这个年轻人现在已经成熟了不少。
年前戚金去世了之后,戚元辅接任了他爹的位置,继续统领着皇家亲军衙门。
戚元功则是一直护卫在朱由校的身边。
经过几次扩充之后,朱由校的这支亲卫已经达到了三千人,这也是他这一次敢南下底气。
即便自己真的落了水,他们也能把自己救上来。
“陛下。”戚元功见到朱由校之后,连忙躬身行礼。
戚元功的年纪也不小,脸上也都是胡子,但依旧魁梧壮硕。
朱由校对戚元功点了点头说道:“前两天你的长子降生了?”
“是,陛下。”戚元功连忙答应道。
听了这话之后,朱由校随手从身上摘下了一块玉佩,扔给戚元功说道:“拿回去给他玩,将来也是一个有出息的。”
戚元功顿时就激动了起来,连忙伸手接住玉佩,扑通一声就跪在了地上。
这些年,皇帝对他们戚家可以说是信任有加,无论是他的老爹还是他们兄弟。
现在自己家的儿子出生了,皇上给了赏赐,还是从身上拿下来的玉佩,这意义非同凡响!
这可是皇帝看中的呀,这就是一个情分,将来儿子入仕途之后,必然会被高看一眼。
朱由校走了过去,伸手拍了拍戚元功的肩膀说道:“朕知道你的本事,也明白如果把你送到沙场之上,肯定能够立下赫赫战功。现在你跟在朕的身边,倒是搓磨了你一身本事。”
“能够护卫陛下的安全,是臣的福气。”戚元功连忙说道。
“行了,起来说话吧。”朱由校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这一次南下,说不定就会有什么危险。所以把你的人都带上,有什么事情的话也好伸伸手。你的功劳朕一直记着,放心,不会亏待你的,好好干。”
“是,陛下,臣明白。”戚元功连忙答应道。
这倒不是戚元功说假话,而是他的心里话。不看以后的赏赐,单单看现在就知道陛下对他们一家有多么的看重。这样的知遇之恩,足够他去卖命。
“好好准备一下吧,这两天就要出发。”朱由校拍了拍戚元功的肩膀,背着手往里面走去。
朱由校也要收拾一下,也该离开这里,踏上这一次的旅程了。
四月初九,宜出行。
今天是个好日子。
朱由校的心情非常的好。
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完成之后,他终于可以离开京城去南京了。
通州码头停着一条船,朱由校已经登上了船。
前前后后有很多船护卫,不少船只上拉着跟随的大臣。
而在运河的两岸,两支人马也在不停的前进。
他们此时已经散开了,在不断的探查周围的情况,同时也在向前探查,看看岸边是不是有人图谋不轨。
这样的出行其实是花费比较大的,很多情况下,大臣们都不会同意。如果用的是国库的钱,很可能会造成国库空虚。
这也就是朱由校有钱,用的是自己的钱,所以才让大臣们没那么反对激烈。
事实上,大臣他们反对也没用,朱由校铁了心就要去。
船离开了通州之后,一路南下,路边都没有停过。
朱由校的第一站是在济宁。
上一次到了山东之后,朱由校就是在济宁下的船。这一次也一样,依旧是在济宁下船。
济宁当地的官员一听,吓得赶紧都跑过来迎接。比起上一次,这一次他们更加胆战心惊。
上一次陛下在山东干的事情,他们可是十分了解。即便是当时不了解,但是到了山东之后,也了解得很清楚了。
如果不是陛下当初在山东干的事情,他们根本到不了现在这个位置。这一次听说陛下又来了,这些人心里面是丝毫的底气都没有。
朱由校才懒得搭理他们,这些年也不是一次两次的查过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大问题。
而朱由校这一次也不是奔着他们来,这一次主要是要去青岛。
当然了,这个时代还没有青岛,有的只是莱州。旁边还有一个登州。
原本的时代当中,朝廷在此设登莱巡抚。登莱巡抚袁可立曾在此操练水师,登莱成为关防重镇。
而青岛所在的位置,其实是莱州的一个要塞。
元朝时期为方便海运漕粮,开凿了中国唯一的海运河——纵贯山东半岛的胶莱运河。
朱由校选择建造海军的时候,第一个点就选在了这里。
首先,这里是大明的北方,把海军建在这里可以守护住渤海湾。无论是往北,还是往南,全都能够伸上手,尤其是够得着朝鲜和倭国。
大明现在的情况很复杂,想要远洋基本上不可能。没有海图,没有远洋能力,只能在近海晃荡一圈。那么无论是朝鲜还是倭国,都是大明需要拿下的地方。所以这一个圈,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来驻守。
朱由校自然就有选中了这个地方,而这一次他就是想到那里去看。
这几年朱由校可没少往里面花钱,现在到了这个时候,不去看看实在是有些不甘心。鬼知道他们把他的钱花在哪里,现在的船做到什么样子了?不知道现在能不能拿出去打仗?
而且以后装备火炮也是个问题。现在有了苦味酸炸弹,有了新式的火炮,朱由校自然不想在船上装那种老旧的红衣大炮。
青铜炮又重,射程有限,射速也慢,太废柴了。如果换成后装金属炮弹的火炮,那肯定就不一样。
只不过现在的木头船能不能扛得住巨炮的后坐力是个问题,这个还要好好的研究。不过这不耽误朱由校去看看,何况如果这一次到南方要搞事情的话,没准还能用得上他们。
于是朱由校在济宁停留了一天之后,第二天就带着人赶奔了莱州。
这一次自然不是走水路,而是改走陆路了。
朱由校坐在马车上,左右两侧全都是护卫的士卒。
一行人浩浩荡荡赶奔到莱州。
走在大路上,朱由校不时挑起车帘子向外看。
一眼看过去能够看到广袤的田地,有不少百姓正在田地里忙碌,陌上还有些孩童在奔跑着放着纸鹞。只不过,当他们看见朱由校的车队后,都停下了所有的动作,远远地躲着根本不敢靠过来。
看得出来他们还是很畏惧。
朱由校的心情不错,毕竟这种春耕的场面,他是不常见的。而且田地里面的绿色,或许代表着会有一个好收成。
这也让朱由校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关于黑小麦的事情,或许应该尽快提上日程了。
大明的小麦抗寒能力实在是太差了,回头得让人去俄罗斯那边搞一点抗寒能力强的黑小麦过来。
除此之外,还有生长期比较短的玉米,正常四个多月就能够收成。不然的话以后的日子不好过。
天灾人祸、气温骤降,想想还真的是头大。这也是为什么朱由校要去江南的原因。
他要趁着这个短暂的太平时间,把这所有的事情都办好,而不是等到爆发天灾之后,那个时候就会畏手畏脚了。
一路无话,这一天朱由校就来到了莱州。
因为战事没有像原本的历史上一样,辽东的局势也没有乱,也用不着在登来设立巡抚。所以来迎接朱由校的是莱州的知府。
这是一个五十多岁的文官,看得出来,基本上到这个时候就已经到头了。
到了他这个年纪,想要再往上升一步基本上已经不太可能。而且到了这个年纪还没升上去,那基本就是朝中没有人。
朱由校看了一眼孙承宗。
这个人是孙承宗安排的,好像是叫陈其诚,据说是孙承宗那一条线上的人,有一定的军事能力。至于具体如何,朱由校就不是很清楚了。
此时的陈其诚很紧张,将卑躬屈膝诚惶诚恐演绎得淋漓尽致,生怕自己被陛下弄死。在见到朱由校的时候,那叫一个小心翼翼,甚至都有一些胆战心惊。
朱由校淡淡地瞥了一眼陪在身边的孙承宗,眼中露出了询问的神色。
那意思就很明显,这就是你举荐的?这是不是心虚的表现?他是不是干了什么对不起朕、对不起国家的事情?你确定没问题吗?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97章 青岛造船厂
孙承宗有些尴尬,还有些无奈。一方面是自己的人表现实在是有些太不堪了,另外一方面则是陛下的威压有些太大了,让臣子们很紧张。
这一次跟着朱由校出来的人一样很紧张。
“行了,免礼吧。”朱由校摆了摆手,“让登莱的人都免礼吧。”
这里本身就不是朱由校的目标,他也没有想过在这里做什么。
说实话,这个地方现在根本不是什么发达地区,官员们在这里做事也就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值得表扬,也没有什么值得收拾。自己到这里来又不是看他们,所以也就无关紧。
朱由校的这个态度,倒是让登莱的大小官员都松了一口气,陛下看不到我们,太好了。
进入了登莱城之后,朱由校的人就顺便接待管了防务。
这已经成了朱由校进城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无论什么情况下,自己的人终究能够让人放心一些。
安顿好了之后,第二天朱由校就离开了登莱城,直接赶奔青岛。
青岛这个名字还是朱由校起的,以前这个地方没有名字,只是登莱下辖的一个军镇。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因为有了一个造船厂,这里有了名字,也驻扎了大量的军队。
除了原本的军镇之外,还有不少的海军。这些人全都是朱由校从各地抽调而来的。
训练这些人的,是从各地海防抽调的一些军官,让他们来这里训练和操作;其中还有皇家书院补充过来的一部分人。
领头的人也有很大的名气,他的名字叫做赵率教。这个人还是孙承宗和袁可立举荐给朱由校的。
朱由校来到青岛的时候,青岛的人已经在这里等着了。
为首的除了赵率教等人之外,还有船厂的人。
负责这个船厂的人有两个,他们是宋家兄弟,大哥宋应升,二弟宋应星。
宋家兄弟两人算得上是皇家书院毕业生的杰出代表,在经过一番历练之后,朱由校就把这两人派到了这里。
除此之外,船厂之中还有东厂的管事太监也在。东厂的管事太监在这里监督这些人,当然了,这不是主要责任,他最主要的责任是安抚好那些葡萄牙人。
至于说怎么安抚,咱们大东厂自有办法。
这些年朱由校可没少划拉这些人。在澳门那边,朱由校是舍得花大价钱的。高薪挖人到什么时候都是最好的办法,何况这些人跑到大明来,为的还不是发财?
所以这边葡萄牙人很多,除了擅长造船的,还有擅长航海的,甚至有的商人干脆把海图拿出来卖。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他们不敢干的。
现在这个大航海的时代,就是一个乱七八糟的时代。海盗横行、国家资助海盗,甚至海军都做海盗,为了发财,自然什么人都愿意干。
澳门炮厂的葡萄牙人这些年也被挖到京城不少。以前朱由校对这些人很在意,也是费了不少心思的,不过现在就已经无所谓了,从他们身上已经把需要的东西榨干了
朱由校还想要其他的东西,要么难度太大搞不到,要么只能自己研发。
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岛的船厂基本上已经被大明人掌管了。
宋应升宋应星两人,这两年把这里做得很好。
这一次朱由校过来,一来是看一看自己的船厂。这个已经让朱由校忍不住了,毕竟这里的船以后都是有大用的。
除此之外,就是想让他们和百工院的人好好研究一下,看看有什么地方需要更改的。
毕竟在这些战舰之上,肯定不能再装原来的火炮。原来的火炮太落后了,需要安装新的火炮。
如果军舰之上有什么地方需要更改的,或者是需要研发新的火炮,这些东西都是需要交流的。
在这一点上,朱由校从来都不吝啬钱。
要知道,在后世,朱由校就是多塔神教的人。
多塔神教,也叫多炮塔神教,主张多就是好、大就是美、射程即真理、口径即正义。
如果你失败了,那就是你的炮塔还不够多,你的口径还不够大,你的射程还不够远。
而在大明这个时代,朱由校想要打造的船队必须有足够大的战船、足够多的战舰,同时还要有足够多的火炮,火炮要有足够大的威力、足够远的射程。
现在炮已经准备好了,剩下的就要看船了。
见到朱由校之后,宋家兄弟倒是有一种百感交集的感觉。
自从到了青岛这个地方之后,他们已经有好几年没有见过陛下了。
说起来,他们与陛下的交集还是比较深的。毕竟当初他们还没做官的时候,就已经和陛下认识了。而那个时候的陛下,给他们的感觉就非常好,这几年下来感觉就更好了。
现在见到了皇帝,他们自然想把自己的成果展现给朱由校看。
在他们行礼之后,朱由校笑着就走了过去,伸手将宋家兄弟两人搀扶了起来。
朱由校上下打量了一番两人,才笑着说道:“黑了,不过看起来健壮了不少。你们在这里干了几年,消息朕也知道不少,不得不说你们做的不错。”
“这一次朕离开京城,第一个就是想到你们这里看看,看看你们这些年的成绩、听听你们的想法。毕竟很多事情在题本之中提不到、也说不清楚。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和朕说,毕竟咱们除了君臣的关系之外,还是有一段私人的情谊在的。”
这句话,朱由校说得很客气,语气也很轻松。
当然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皇帝在展现他的大度,在展现他对臣子的关爱,在展现他的平易近人。
但是如果做臣子的心里没数,真的把皇帝当成朋友,那就要糟糕了。
宋家兄弟两人连忙感恩戴德的说道:“能够得到陛下的挂念,是臣等的福分。”
宋家兄弟两人在官场上打滚也有几年的时间了,这几年下来,两人算得上是官场上的老油条。虽然比徐光启等人还要差一些,但是在年轻一辈当中,朝中没有人能够超过宋家兄弟他们。
一番叙旧之后,气氛逐渐就和谐了下来。
朱由校说道:“带着朕去看看你们造的船吧。要知道,在京城的时候,朕就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这些船,无时无刻不在等着它们能够扬帆出海。”
出海去打谁?
这个朱由校早就已经想好了,除了荷兰人,根本不做第二人选。
现在那些荷兰人还占据着澎湖,甚至是台湾的北部。
台湾的南部现在已经归了西班牙人,这两伙人都没什么好人。
等到大明舰队建成之后,自然要拿他们开刀。一来是把自己的地盘收回来,二来正好是练练兵。
虐菜是没什么意思的,和他们这些高手交手才能够检验一下真实的水平。能够把他们打趴下,大明的海军就真正的具有了出门的实力,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听了朱由校的话之后,宋家兄弟两人对视了一眼,连忙兴奋的说道:“好的,陛下这边请。”
做官最难受的是什么,那就是明明自己苦心苦夜做出了好的东西、好的事情,却得不到皇帝的嘉奖、得不到朝廷的认可,这就是最难受的。
宋家兄弟他们两人在这里干了好几年,可以说是兢兢业业。虽然每次皇帝来信中也多有嘉奖,可是这种事情终究不够,只要让陛下看到自己两人的功劳,那奖赏肯定是不会少的,对日后的前途也很有好处。
所以这次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宋家兄弟两人自然要好好把握。
一行人进了青岛之后,很快便转到了港口。
这里此时正在忙碌着,有的战船已经建好了停在港口,有的正在做测试,有的正在旁边的船坞里面制造。
原本制造船需要很大的木头,必须用一根长木来做主梁,这就是很麻烦的事情。
但是现在新的工艺根本就用不着这种东西,可以用拼接的方式来进行龙骨的制作。即便是其中有什么困难,大明的工匠也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这个造船厂,当初朱由校可是抽调了很多工匠。
一边向前走,宋应升一边给朱由校介绍。
宋应升直接说道:“咱们的战船一共定了三种型号,最小型的是一种快速的小船,灵活,易转向,准备装配二十门火炮,配备两百名士兵。”
“中型的战船准备装配六十门火炮,配备两千名士兵。大型的战船准备装配一百一十枚火炮,配备五千名士兵。
“一个舰队有两艘大型战船、六艘中型战船、十二艘小型战船组成,剩下的就是运输船和补给船。整支舰队会配备士兵三万人。”
“从现在的建造速度来看,大概到年底,第一支舰队就可以正式开始训练了。”
“现在的战船已经完成了一大半,剩下的也已经完成了龙骨的铺设,等待的就是朝廷的火炮。只要火炮运到之后,便可以装在战船上了。到了那个时候,咱们的战船就能够扬帆出海。”
听了宋应升的介绍之后,朱由校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那就带着朕上去看一看吧。”
说完这句话,朱由校便转身向前走了过去。
大明的军舰之上,除了火炮之外,自然还要装配其他的东西,比如手摇式机枪,这是准备登陆作战或者是两艘战船距离足够近的时候使用。
只不过朱由校觉得,恐怕在小型战舰上这个东西比较好用。不知道这种手摇式机枪能不能做大,回去之后问一问。
除此之外,还有火箭弹。这个玩意这两年在军中使用的比较多,深受新军将领的喜爱。原本的那些火炮,他们已经看不上了,他们更喜欢用火箭弹。
事实上,在这个时代,火箭弹的确是有一些开挂的地方。
英国的军队攻打印度的时候,就曾经在印度的城邦吃过亏,被火箭弹一顿炸,差点炸到他们找不到北。
英国军队的火炮根本不是火箭弹的对手。后来他们把这个技术学过去,自己搞出了更先进的火箭弹。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火药越来越好,火炮的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火炮的射程更远、威力更大,逐渐这种火箭弹就被淘汰了。当然了,也没被彻底的淘汰,后来变成了卡秋莎,变成了导弹。
只不过现在想要往卡秋莎或者导弹方面转变,还是要费一点力气。如果有了新的火药,很多事情都能够解决,它们的威力会变得更大,射程也会变得更远,甚至可以做成水雷从水里面发射,可直接轰炸敌方战船的底部。
就现在这种木质的战船,基本上就是一炸一个窟窿,一发入魂。敌方的战船肯定会被炸沉,一点悬念都不会有。
所以朱由校并不担心,火箭弹还没有到退伍的时候。
上了战舰之后,朱由校伸手拍了拍船,仔细地四下看了看。
看了看他们为火炮预留出来的位置,朱由校很满意。
虽然有些地方需要更改,但是朱由校相信不会费太大的力气。毕竟现在的新式火炮需要的地方更小,后坐力比原来也小很多,而且射程更远、威力更大。
虽然现在没有蒸汽铁甲舰,但即便是木船,装配上这样的火炮,威力也足够强大了。
转了一圈之后,朱由校十分的满意,没有让人开出海去转一圈。
原本朱由校是十分想这么做的,但还是把这个念头压在了心里面。
原因也很简单,这个船现在不安稳,谁知道自己开船出去之后会不会落水?
要知道,这可是大海,如果在海里面落水,恐怕生还的机会不大。
朱由校转了一圈之后,便满意地带着人回到了岸上。
一行人来到了造船厂的厂房,朱由校又让人分发了食物和赏赐。
这些都是给造船厂工匠们的,皇帝走到一个地方就颁发赏赐,这已经是习惯了,不能够坏了规矩。
收买人心的好机会,怎么能放过呢?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98章 战舰
一直进行到晚上,所有人才散场,朱由校也来到了安排好的休息之地。
这一晚上,朱由校难得放松。
看到这些战船之后,他看到了大明的未来。
早晚有一天,大明的战舰会从这里驶出去,会成为纵横天下的无敌舰队。
1...227228229230231...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