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最后一次,陛下去了辽东。这一次还好,没有从上到下的清洗,但是却打了一仗。
朝堂上的人所有人都知道,在场的人可没有傻子。
这些年朝廷在花什么钱,大家心知肚明。
陛下内库的钱,这些年一直支撑着皇家亲军,同时也支撑着百工院,支撑着新城那边,各种开销都是皇帝出钱。
皇帝哪来的钱?
所有人都知道皇帝是穷人,依靠着皇庄那点收入,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花销。
内务府那边都是做生意,每年也给皇帝送不少钱。可是大家也都知道,这个钱它是有数的,每年不可能让陛下这么开销。
所以陛下大部分的钱,都来自于抄家。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敢让皇帝出去?
而这次皇帝要去的是什么地方?
那可是南京!
大明朝的南京,说白了就是整个江南。所有的人都在皇帝的屠刀之下。如果皇帝在这个时候伸出了他的刀子,那么下场会是什么样?
整个江南都有钱,所有人都知道。朝堂之上有多少艰难的官员?
甚至连徐光启都是松江府的。如果让皇帝去了江南,他们能不害怕吗?
所以一时之间,朝堂之上气氛古怪。所有人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反对的话,陛下肯定会追究。当今陛下可不是那么好说话的。
可是如果不反对,陛下去南京这事定下来,恐怕会出乱子呀。
一时之间,所有人都不知所措。
但是朱由校无所谓,他笑着点了点头,一副十分满意的样子。
臣子们瞬间就反应过来了,完蛋了!不说话不行,不能给陛下机会!
于是就有人站出来想要开口,可是还没等他们开口,朱由校已经先开口了。
“既然诸位爱卿都不反对,那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
说完这句话,朱由校直接转身就走,甚至都没有去吩咐该怎么准备、哪个衙门该做什么事情。
这些事情可以放在以后再说,现在不能再谈下去了。如果朝廷的臣子们反对,一旦乱七八糟的事情都翻出来,争论起来更麻烦。
所以朱由校果断地开溜,背着手直接就向后面去了,根本不给臣子们留下自己的机会。
站在旁边的魏朝一时之间都没有反应过来。
下面的臣子反应的比较快,连忙呼喊:“陛下,陛下,陛下慢走!臣有本奏!”
“陛下,陛下,此事不能这么做呀!”
只不过这样的呼喊,根本没有传到朱由校的耳朵里。
朱由校直接就溜了。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敢上去拉住皇上。
曾经这么干的也就只有一个人,那个人就是包拯。皇帝要跑,被包拯拉着袖子拽了回来按在了龙椅上,就对着皇帝一顿喷,喷了皇帝一脸唾沫星子。
在明朝,真就没有人敢这么干。
下面闹腾起来之后,魏朝终于反应了过来,连忙喊道:“退朝!”
喊过之后,魏朝便看着下面的大臣。
如果有人冲上来,他就冲上去把那人打下去。
可是让魏朝失望了,没有人冲上来,臣子们全部各自返回去了。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94章 徐韩之间的斗争
虽然大家都很不甘心,虽然大家都想把皇帝拉着,虽然大家都想和皇帝好好的辩论一下,可是没办法,皇帝已经开溜了,估计一时半会儿不会回来了。
至于说上题本劝,皇帝可以留中,根本就当看不见。
而皇帝要离开京城,原本是需要大臣安排的,比如说内阁。如果内阁反对的话,不给安排,那皇帝想走也走不了。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皇帝不光指望内阁,那边还有一个参谋处,他们可以帮着安排。
参谋处那些人可不一定反对,因为在那些人里面,很多人都是勋贵和勋戚,甚至是军方的将领。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事情就和他们没什么关系,他们才懒得反对呢。
反对陛下有什么好处?
跟着陛下才有好处。
甚至是内阁这边,也不一定是所有人都反对。
韩爌来到了徐光启的身边。
四年的时间过去,韩爌已经有些显老了,头发都开始发白了,不过性格却也老了不少,见到谁都笑眯眯的。
韩爌整个眼睛眯着,一副老好人的样子。
可是谁都知道,这几年下来之后,这位内阁首辅大学士更加老奸巨猾了,而且谋害人的时候从来都是润物细无声。那种噼里啪啦的大动静,他基本上都不搞了。
“江南,那好地方。”韩爌语气感慨的说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徐阁老是松江府的人吧?”
徐光启看了韩爌一眼,脸上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
徐光启知道韩爌没有什么好话,他是松江府的人这种事情早就已经传遍天下了,韩爌怎么可能不知道?
最近徐光启看韩爌很别扭,这个家伙没事总装自个儿是老人,什么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了;什么年纪大了,有些反应迟钝等等,倚老卖老的架势越来越严重了!
可是事实上,谁都知道韩爌这个老家伙根本就没到那个地步,这些都是他装出来的。
徐光启点了点头笑着说道:“是啊,说起来也有很多年没回家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韩阁佬你应该是山西人吧?山西是个好地方啊!”
转头微笑着看着徐光启,韩爌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山西是个好地方,这话你自己信吗?
这几年那个地方就没消停,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地震、干旱、狂风,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来了,百姓活着多困难。
不过韩爌也明白,这就是徐光启在威胁他。
刚才他提到了徐光启家在松江府,徐光启就说他家在山西。
上一次张家口的是什么?
山西那边可没少牵连,这摆明了就是在给他上眼药。
不过两人也都习惯了,互相看了一眼都笑了。
斗了两句嘴之后,韩爌直接说道:“还是传一封信给家里,免得到时候闹出笑话。毕竟徐阁老你也多年没有回去了,家中的事情未必就知道的很清楚。当年咱们大明朝也有一位姓徐的阁老,闹得可就不是怎么好看。”
徐光启当然知道韩爌说的事实,那个人就是徐阶,大名鼎鼎的徐阶。
都说严嵩是大贪官,严家把持朝政、严家无恶不作。结果站在他对立面的徐阶,名声要好很多。
可是结果呢?
徐阶可比严嵩有钱多了。
如果不是高拱和海瑞,这个案子都显不起来。
毕竟徐阶的学生是张居正,到了那个时候,徐阶自然就会被塑造成扳倒严嵩的大英雄。到时候名留青史,严嵩遗臭万年。
只不过高拱看不下去了,把这个盖子掀开了,和海瑞他们两个直接把徐阶查了一个底儿掉。
徐阶家扒出来的家产,那可比严嵩多了去了。家里面横征暴敛,巧取豪夺的事也没少干,可以说是闷声发大财的典范。
在自己面前提起徐阶,这韩爌就没安好心!
徐光启看了韩爌一眼,缓缓地点了点头直接说道:“谢韩阁老关心。不过家里面如果有什么事情,那也是他们咎由自取。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
“咱们大明啊,走到今天不容易呀。这都是陛下的功劳。当年咱们大明也已有过这样的机会,也曾经出过姓张的首辅,而且还是连着两任姓张的首辅,其中有一个还是你们山西的老乡吧?”
“可惜啦,可惜啦!”
说完这句话,徐光启摇头晃脑的背着手就走了。
看着徐光启的背影,韩爌脸上的表情也收了起来。
连着两个姓张的首辅,自然就是一个张居正,一个张四维。
山西的那个老乡,自然就是张四维。
张居正活着的时候,张四维是张居正手下的干将。等到张居正死了之后,他就成了反张居正的先锋,和皇帝尿到了一个壶里面。
同时张四维家在山西还是最大的盐贩子,和当时的三边总督王象乾家一样,不但是山西最大的盐商,还是山西最大的走私贩子。
只不过有些时候,就是人算不如天算。张四维终于做上了内阁首辅,结果家里人们就开始死人。
先是他的父亲死了,张四维将归里服丧;然后他的母亲死了,他要继续在家丁忧;然后他的两个弟弟也死了。
而这些事情,全部发生在短短两年之内。
等到他守孝三年要满的时候,他自己扛不住了,也死了。
徐光启用张四维的事情来警告韩爌,实际上就在告诉他,人算不如天算,不要乱来,螳臂挡车没有什么好下场,谁也没有办法破坏大明的中兴。
韩爌看着徐光启的背影缓缓地走向了台阶。
这个时候,黄克缵走了过来,伸手将韩爌搀扶了进来。
韩爌看了他一眼,笑着说道:“你的年岁也不小了,还扶着我。别到时候咱们两个都摔了。”
“那就走慢一些。”黄克缵笑着说道:“咱们相互扶持着,慢点也能走得远一些。”
韩爌看了一眼黄克缵,点了点头,语气之中带着赞同的说道:“说的有道理呀,先走的不一定先到,谁知道路上遇到什么事?咱们慢慢走,不犯错总有到的那一天。”
“是啊。”黄克缵也感慨着点了点头。
两人一起向前走。
满朝文武自然都看到了这一幕。
徐光启和韩爌的斗争这两年已经变得越来越激烈,大家早就已经见怪不怪了。
徐光启一直想把韩爌弄下去,韩爌也一直想把徐光启弄下去。两人可以说是你来我往,斗得不亦乐乎。
这两年随着心学的发展,徐光启的势力可以说是大大的得到了增加。他曾经主张的东西、他曾经代表了身份都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他的地位提升的很快。
原本还需要依靠别人来对抗韩爌,现在已经不用了,徐光启的实力很雄厚。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堂之上的争斗就难免得了。
除了韩爌他们两人之外,另外一个内阁大学士崔景荣基本上不掺和他们的事情。因为他来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就一副“谁也别找我”的模样。
至于参谋处那边,孙承宗和袁可立走在一起。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眼中都看到了彼此的担忧。
在他们看来,现在大明正是好时候,皇帝英明且年富力强,儿子也有了,算得上是后继有人;各方面的发展也非常好、军队强胜;官员经过几次清洗之后,吏治也很好。
这个时候,朝堂之上实在是不适合爆发什么大规模的冲突。如果韩爌他们两个真的干起来,那事情就麻烦了。
也不知道皇帝是怎么想的,怎么就让韩爌他们两个这么闹腾呢?
“这一次你会和他去南方吗?”袁可立看着孙承宗直接问道。
“谁知道?”孙承宗面容严肃的说道:“我倒是很想跟着去看看,免得陛下把事情做得太过。”
“陛下虽然现在已经成熟了一些,但终究是年少。如果真的把江南扫荡了以后,那事情可就麻烦了。”
“是啊。”袁可立感慨地说了一句:“的确应该派几个老成持重的臣子跟着。只是不知道陛下是怎么想的,这件事情恐怕不好办。”
“也要少让锦衣卫和东厂那边插手。”孙承宗皱着眉头说道:“这两年他们也闹腾得挺厉害。”
“恐怕躲不过去,”袁可立摇了摇头说道:“有些事情也是没有办法,走一步看一步吧。如果实在不行的话,你争取跟着去吧。这一次恐怕是拦不住了。”
“陛下想做的事情,就没人拦得住。”孙承宗说道。
至于其他人,也在商量这些事情。
英国公张维贤的脸色有些迟疑,看了一眼跟在身边的定国公,有些无奈的说道:“你跟着我有什么用?如果你担心南京那边,那你就赶快给他们去一封信。”
听了这话之后,定国公满脸苦笑,语气很无奈的说道:“这个时候我怎么敢写信?要是被陛下知道,我为他们通风报信,你觉得陛下会怎么想?”
定国公说的自然就是南京的魏国公,他现在就很担心陛下到了南京之后把他们收拾了。
张维贤瞪了他一眼说道:“那你跟着我有个屁用?”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95章 下江南
“难不成还让我去给你送信?”张维贤有些恨铁不成钢。
陛下对京城掌握到了什么程度,朝中的大臣虽然心里面没有一个具体的了解,但是他们心里面都很清楚,陛下对京城的了解绝对超乎所有人的预料。
无论是锦衣卫,还是东厂,陛下每年都给他们花不少钱。这些钱到哪里去了,基本上没有人清楚,也没有人去敢查陛下的账。
这两年朝廷消停的也没有什么大事发生,没让锦衣卫和东厂干什么,那这些钱做什么去了?
所有人都能够猜得到,无非就是为了安排人手,甚至是收买人手。
陛下对京城的风吹草动都知道得很清楚,甚至在各个臣子的府邸里面,说不定就有东厂和锦衣卫的人,他们家里面的人估计被收买的也不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谁做事都要小心谨慎。甚至臣子们也知道,自个儿家里面也有人。
比如英国公张维贤,他就知道家里面谁是密探,但是他不能揭穿,更不能把人赶走,只能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而且做事的时候还不能瞒着这个密探。
这种感觉就很不爽,可这是陛下的安排,你还敢翻脸?
在这样的情况下,臣子们的一举一动都要小心翼翼。
如果是小动作的话就算了,但如果是大动作的话,是真的不敢做,也怕给自个儿招惹麻烦。
比如这一次的事情,陛下要去南京,定国公就担心南京的魏国公府,他想帮帮忙,至少传递一个消息过去,让他们早做一些准备。
可实际上,定国公不敢这么做。他把消息传过去,陛下就知道了,这种事情肯定不会让陛下开心。
所以定国公找上了英国公,希望英国公能够帮他出出主意。
这种破事张维贤才不想管呢,跟他有什么关系?
魏国公府即便是有什么事情,无非就是被陛下勒索一些钱财罢了,还能把他们家的爵位罢免了吗?还是把他们家的人抓起来杀了?
即便是抓起来杀了,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传承了这么多年,家里家大业大的,败类肯定有不少。跟着陛下一起杀一批,说不定也是好事。
更何况这事就和张维贤没关系,他才懒得管。
定国公很无奈地说道:“咱们都是一条心。”
张维贤看了定国公一眼,脸上的表情很古怪。
这个时候说什么一条心?难道还想联合起来反对陛下不成?拿自己当成什么了?
放在以前,自己这些人就被文官压一头。虽然表面上有兵权,但实际上权利也就那么回事。这么多年下来,文官都能够想收拾就收拾自己这些人,何况是皇帝?
现在呢?
当今皇帝不但有文官的支持,还有天子亲军衙门。就那两支天子亲军,张维贤觉得肯定天下无敌。
虽然不知道陛下在等什么,不知道为什么陛下迟迟不在辽东开战,可是张维贤明白,这绝对不是挑衅陛下的理由。
“好自为之吧你!”张维贤留下这么一句话,转身向外走了出去。
张维贤实在是懒得和定国公废话,他要好好的去准备一下,最好看看有没有机会跟着一起去江南。
这次应该是一个好机会,到了江南之后,能做的事情就很多。
现如今大明的军队有一股情绪在酝酿,情况并不是很好。尤其是天子亲军起来之后,各地的非议也比较多,参谋处收到的消息也比较多。
张维贤相信,这种情况恐怕持续不了多久。
作为明末一个比较有名的勋贵,加上跟着朱由校这么长时间,张维贤多多少少能够摸到一点朱由校的想法。
那就是陛下很可能要搞事情,原因就是这些军队。
陛下很可能会废了军户的制度,毕竟天子亲军都是招募的。陛下肯定是有这个想法,只不过现在钱粮不足而已。
事实上,朱由校真的有这样的想法。至于说军队,大明的军队肯定要精简,而且以后的战争也不是靠数量取胜。
像大明这么大的国家,军队维持在百万左右就可以了,当然了,指的是火器部队。冷兵器时代还是人数说了算的。
定国公看着离开的张维贤,脸上露出了无奈的表情,随即苦笑着摇了摇头。
他虽然来找张维贤,但实际上这是来试探陛下的态度。
如果张维贤同意的话,那么就代表陛下的态度有所松动;如果张维贤不同意,那就代表陛下的态度是没得商量。
现在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定国公也准备出宫了。反正这件事情管不了,那索性就不管了,先离开这里再说吧。
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皇帝要南下,这可是个大事情。
对于一些南方的官员来说,心里面瞬间就开始瑟瑟发抖了。
当年皇帝出宫,搞出来的事情可以说是历历在目,那是人头落地、血流成河。
现在陛下居然又要出宫了,而且还是江南,谁知道会搞出什么事情?
甚至江南的一些商人这心里也是没有底气的很,尤其是做了一些不法生意的商人,心里面那叫一个胆颤。
这不会出什么事情吧?
当初张家口的商人被干掉了一大批,他们心里面可没底。甚至牵扯到了晋商,很多晋商都被抄家杀了。这次陛下到江南,会不会像以前一样?
所有的人心里都没有底气,一时之间舆论纷纷,反对之声可以说是甚嚣尘上。
至于反对的理由,那当然是各种各样的。
对此,朱由校也不在意,只是在皇宫里面召见几个大臣。
为首的自然就是赵秉忠,在他的身边是陈四海。
这两人现在是朱由校的心腹,几年下来一直没有升官,但是也没有人敢小看他们。
这几天他们可办了不少案子,凡是牵扯到官员的案子,现在基本上都归他们管。他们现在已经有了几分大明纪检委的意思了,可以说是实力非常雄厚。
朱由校看着眼前的两人说道:“准备的差不多了吧?”
事实上,这四年的时间,虽然朱由校看起来什么都没做、非常安稳,但是暗中的布置从来都没有停下过。
无论是东厂锦衣卫,还是他们这边,都在快速布置着。很多东西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布置了下去,甚至连内务府那边都会给予配合。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由校掌握了很多的东西。以前只不过是没有开始掀盖,现在到了时间,自然要把盖子狠狠地掀开,让这一些人知道知道什么叫做国有国法。
听了这话之后,赵秉忠直接说道:“启禀陛下,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
“如此,再好不过了。”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这一次南下会带着你们,到时候就看你们的表现了。千万不要让朕失望。”
赵秉忠两人同时点头,站起身子躬身说道:“陛下放心,臣等一定不让陛下失望。”
朱由校再一次点了点头说道:“行了,你们两个人去吧,回去好好地准备一下,过几天就要出发了。”
“是,陛下。”赵秉忠两人又一次答应了一声,转身向外走了出去。
等到赵秉忠两人走了之后,朱由校站起来身子,活动了一下筋骨,向着后宫走去。
事实上,后宫还有麻烦。朱由校虽然几年没出去,可是这一次要出去,时间肯定不会太短。
皇后那里要交代一下,毕竟之前跑出去就已经让皇后很不满意了。后宫的女人还是要安抚。
只不过这两天估计会很累,接下来的几天,朱由校也没有上朝,一直躲在后宫里面。
臣子们找不到朱由校,也只能上题本反对。
可惜没有什么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朱由校准备出发。
因为准备南下这个事情,从来都没有停过,可以说是紧锣密鼓的在进行。
又过了两天,朝廷就下了圣旨了。
这一次南下,徐光启陪同。
参谋处那边则是孙承宗和袁可立。
至于张维贤和韩爌,只是留在京城当中辅政。
加封皇长子朱慈燎为安王,在朱由校离京之际监国理政。
虽然这位安王殿下现在仅仅六岁,但是这样的重任已经压在他的肩膀上了。
老爹要出去玩,就只能把他留下来。至于说他的这个监国理政,基本上也就是名义上的,做主的还是张维贤和韩爌等人。不过这个名义有的时候就很重要。
于是事情就这么敲定了下来。
朱由校站在皇宫的前面,眺望着远处,心里面百感交集。
朱由校不知道自己这一次出去会是什么样的情况,也不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自己这一次下江南,恐怕不会这么容易。
毕竟在朝堂之上,自己做的那些事情,反对的人可不少,害怕的人更多,说不定就有什么人铤而走险。
要知道儿子现在还小,如果自己死了;那么这个局面就变得有意思了。
抬头看着阴云密布的天空,朱由校喃喃地说道:“就是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个本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