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说一下自己想要编写什么书籍。如果在文昌院当中,这本书的提议被认可,也会由皇家给钱给人进行编写。成功了之后就会由皇家发行,可以说是一个文人非常非常看重的东西。
陈延年前些日子也听说过一件事,好像有个叫徐霞客的,要编撰一本大明山河志。朝廷同意了,专门给他拉了一个上百人的队伍,每年出钱让他们游遍名山大川,据说已经走到河南府了。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87章 大明的变革与机遇
徐霞客的这个差事让很多人羡慕不已,这就等于拿着朝廷的钱去游山玩水。
据说当时想要加入的人数以千计,很多读书人都想去看看祖国大好山河。毕竟读书人讲究的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有这样的机会正好出去看看。
结果朝廷筛了又筛、选了又选,弄出了一个一百多人的队伍。据说年后还要扩张,想想朝廷的大手笔,陈延年也不禁感慨,当今陛下真的是有钱。
只不过所有人都知道,陛下有钱,但是对他自己很吝啬。
现在民间的百姓都知道,陛下每次吃饭都是四菜一汤,从登基以来没有修建过一个宫殿,反倒是给民间修孔庙、修学校、修图书馆,这样的事情做了无数。
现如今,民间对皇帝的评价已经越来越高了。原本大家曾经还说过,皇帝信奉道教,皇帝杀过不少人,皇帝思想偏激。可是几年下来,大家都不这么看了,风向转变得非常的快。
尤其是四民论和天命论出来之后,所有人就更不这么说了。
所谓四民论,说的就是四民平等。只要是大明百姓,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当然了,这只是表象,能够在这一个理论之中享受到好处的,也就是商人了。
除此之外,天命论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谓天命论,其实就是于国有功。
这个理论当初出现之后,大家也是吵得不可开交。但是到了现在,大家反而已经接受了。
为什么皇帝能够做皇帝?
因为他们于天下有功。大明朝的朱家皇帝从混乱之中解救了天下百姓,驱除除了鞑虏,光复了华夏大地,所以他们有资格做皇帝。
至于那些公爵,他们也是因为于天下有功才有那么高的地位。
而现在你要想有那么高的地位,可以去为国家立功;你要是犯错的话,当你的错误足以抵消掉你的功劳的时候,朝廷就会严惩你。
这件事情现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如果谁想取代朱家的天下,那么就去立功吧。可事实上所有人都知道,你连功高震主的机会都没有。
陈延年看着眼前的皇家图书馆,眼中全都是向往。
据说很多思想都是在这个皇家图书馆诞生的,经过这么多年的普及,才有了现在大家所看到、所学到的东西。
用当朝大学士徐光启的话来说,大明正处于千年未有之变革、千年未有之机遇、千年未有之兴旺。凡大明子民,皆当共襄盛举。
反正他们这些读书人也只是听说,具体想要参与进去时间还早。
“陈兄,在想什么呢?你看那边。”赵归打断了陈延年的思绪,指向了不远处的一座建筑说道:“咱们那边还有没建完的建筑?不是说书城已经建完了?”
“据说是一个教堂。”陈延年皱着眉头说道:“好像是一个什么教派。”
“我知道。”赵归有些兴奋的说道:“据说是从西洋传过来的。咱们学的那些书,很多就是他们带过来的。他们已经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球上。这件事情当初我知道的时候,可是震惊不已。”
“除此之外,他们带来的那些东西,你原来不也是很感兴趣的吗?据说现在他们还在翻译书籍,他们自己带来的书籍已经翻译完了,好多都是陛下派人收起来的。”
陈延年点了点头说道:“据说要传教了。”
听了这话之后,赵归撇了撇嘴,语气之中带着不屑的说道:“想得美!”
说完这句话,左右看了看,赵归才小心翼翼地说道:“我早前听人说,这些人闹腾过一次了。他们说如果不给他们传教或修建教堂的机会,他们就不再为大明翻译书籍。”
“你知道陛下是怎么做的?据说陛下杀了他们好多人,现在那些人已经不敢再闹腾了。你看这个教堂,建了四年多了还没建完,估计永远建不完了。”
“那翻译那些书籍怎么办?”陈延年皱着眉头说道:“毕竟还要用这些人。”
“你以为咱们大明的读书人是摆设吗?”赵归不屑地说道:“那些早前跟着他们翻译书籍的人,早就把他们那点本事全都掏出来了。现在这些读书人都能用西洋话自己写一本书。”
听了这话之后,陈延年的表情有些复杂,无奈地看了一眼赵归,说道:“如此行事,似乎有些......”
看了一眼陈延年,赵归连忙伸手拍了他一下,又左右看了看,见没有人盯着,这才松了一口气。
随后赵归说道:“你可别胡说八道,这种事情也是咱们能够议论的?我告诉你,千万别给自己招惹祸事。那些洋人是什么?那都是没安好心的人。他们还想传教,当今的陛下怎么可能让他们传进来?”
“王徴院士你知道吗?当初因为他纳妾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的。这些传教士不许他纳妾,据说被陛下砍了不少脑袋。这些人也够头铁,被砍了脑袋还不同意。”
陈延年无奈地摇了摇头。算了,这件事情不是他能够关注的。
陈延年想了想又问道:“王徴院士的事情,后来怎么办呢?”
这种事情陈延年想知道,但是他的地位太低,消息渠道简单,根本就不知道真实的情况。
“还能怎么办?当然是被陛下摁下去了。当时陛下曾经召见过王院士,和他说过一件事情,具体说了什么没人知道,反正后来王院士就不提这个事了。两年前的纳妾法你应该也知道,就是因为他的事情。”
提到纳妾法,陈延年的表情就有些怪异。
朝廷规定准许纳妾,但是也对纳妾做出了限制,比如不能够年龄相差太大,五十岁以上的不允许娶二十岁以下的,凡此种种。
当时,纳妾法出来的时候可以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这件事情就这么被定下来了。
朝廷现在有一个法派,以刑部尚书黄克缵为代表,这几年上窜下跳,可以说是非常的显眼。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情。
这个所谓朝廷中的法派,代表着的是儒家之中的法理学,遵循的是荀子的说法,在朝堂之上讲究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这几年,法派也没少被抨击。可即便是如此,这些人也依旧闹腾得很,而且数量庞大。
也就是黄克缵这个人,促使了皇帝修定了一本《皇室法》,皇亲国戚如果犯了一个法律,全都要依照皇室法进行处理。
原本大家以为会是一个放松的法律,但后来法律施行之后,大家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这皇室法里面斩首的刑罚也不少,只不过区别于寻常百姓的法律。毕竟皇室有的地方特殊,很多地方不一样。
还有一部《勋贵法》,也是黄克缵他们鼓动修订的。
天下的人对黄克缵他们可以说是又爱又恨。黄克缵这些人没有人情可以讲,玩的就是法理。
而爱的地方,那就更简单了。这些人不讲情面,如果遇到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去找他。一旦有了问题,他们就能给你做主,而且不畏权贵。
法派好多人都是皇家书院法学院出来的,这些人一个个嗷嗷叫。
陈延年人都想过入这个法学院,只不过是要等到入学院一年之后的分院考试才有可能,现在是不可能了。
两人的车过了皇家图书馆,很快又有一座建筑出现在了两人的面前
赵归兴奋地说道:“这里是孔庙呀!回头一定要到这里拜祭一下。”
陈延年点了点头,表情严肃地说道:“的确应该到这里拜祭一下。到了书城不拜祭孔圣人,等于白来啊!”
马车穿过了孔庙,很快就来到了一座庞大的建筑物面前。
门口绿树隐映,沿着街道往里走不远,就看到一座高大的牌楼。
再往里面走则是一个巨大的石门,门上面有一块巨大的牌匾,上面写了四个大字:
皇家书院。
这是陛下的亲笔提字,旁边还有石碑和对联。
此时,皇家书院的门口已经汇集了不少人了,在旁边则是一个庞大的停车场。
赵归让仆人把车停过去,他和陈延年两个一起下了车,向着皇家书院门口走了过去。
门口有卫兵站岗,只有出示录取通知书之后,才能够进去。
验看了录取通知书和身份文碟之后,赵归两人一起迈步往皇家书院里面走。
春风送暖,鸟语花香,整个皇家书院看起来是那么地舒服。
走在街道上,让人心旷神怡。
“真是个好地方!”赵归忍不住感叹着说道:“看看他们穿的学士服,真好看。”
“回头你也有。”陈延年笑着说道:“别闹了,快点走吧,早点去报到。把所有的东西都办了之后,咱们也好出去走一走。”
“先去皇家图书馆看看,那里我可是期望已久。”
赵归脸上带着笑容说道:“你说的对。”
两人拿着录取通知书,沿着牌子向新生学院走了过去。
与此同时,在旁边的武学院当中,这一幕也在发生着。
无数的学子在这一天汇聚到了书城,到他们的心中圣地——大明皇家书院来读书。
而在大明皇家书院之内,朱由校也穿着一套学士服,背着手溜达。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88章 天启八年
在朱由校的身后,跟着的是魏朝。
两人一起向前走,步履轻松、脚步轻快,一副闲逛的模样,看得人有些羡慕。
其实,在这四年里,朱由校根本就什么事情都没做,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整理朝堂、调整官员,同时也在引导思想。
在其他的方面,朱由校根本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动作,这使得朝廷安稳了四年。
虽然各地天灾人祸不断,但是因为朱由校给力,反而没有闹出什么乱子来。
经过四年的发展,大明颇有一些太平盛世的感觉,这让朱由校的威望上涨了不少。
不过,对此朱由校也不甚满意。到了今时今日,有些事情可以正式开始做了
天启八年,这个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出现的年份,自然要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到后面去看看吧。”朱由校一边溜达,一边对身边的魏朝说道。
两人转了一个弯,沿着皇家书院的路向后面走了过去。
这条笔直的红砖路,说起来当初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因为在道路的两旁有不少塑像,这是跟旁边的青砖路学的。
青砖路那里供奉的都是一些先贤,被人称为先贤路。
而这条红砖路上,旁边的雕像全都是大明的名臣,被人称为名臣路。
名臣路一出来,自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先贤路没什么好说的,这里是皇家书院,供奉先贤自然是应有之义。
而名臣这种东西,那自然是不一样的。现在入了名臣路,想到将来皇家书院传承下去,这个人的塑像就永远在这里展示给后来的读书人看。
家里有亲戚或者长辈在这里被展示,士子自然心里面有荣耀,在朝中做官或者读书人,自然也想呆在这个位置上,让后人好好地瞻仰一下自个儿。
朱由校没有搞一刀切,在各地的皇家书院当中,同样也有这样的名臣路。只不过塑像塑的不是京城的名臣,而是他们本地的名臣。
这些地方名臣由各地方报上来之后,朝廷核查之后批准,然后会在各地的皇家书院当中建造,为本地的读书人塑造一个榜样。
除了塑像之外,在塑像旁边还有一个碑文,上面记述了他们的为臣过程。
走在这条路上,所有人都肃然起敬。
无论是在这个时代还是在后世,华夏人对这种东西看得都非常重,这应该算得上是一种传承,只不过在后世演变成了博物馆等地方。
比较有名的就是太祖的纪念馆。人们进去之后,自然肃然起敬。
朱由校两人沿着这条路一直往前走,穿过名臣路之后,转了一个弯,便来到了后面的一个院子。
院子门口的牌子上写着:
齐贤馆。
齐贤馆是朱由校三年前建立的一个地方,在这三年当中,也是出了很多东西。
如果说百工院是大明的科研机构,那么齐贤馆就是大明的思想科研机构。
这三年,在齐贤馆出了不少好东西,可以作为大明思想指导的东西,比如四民论、法理论,再比如现在十分流行的天功论。
这也是朱由校必须要改变的。
如果要弘扬科学知识,那么现在所存在的天人感应的学说就成了这条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天人感应学说赋予了皇家无比的威严,同时也限制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想要弘扬自然科学,自然要跳出这个藩篱。
所以朱由校要与天人感应做切割,跳出了天人感应之后,为自己寻找到一条帝王合法的路线。这个自然就是天命论。
与之前朱由校弘扬的东西一样,只不过之前吵吵闹闹,这一次正式被册封为国策了。
朱家之所以能够做皇帝,那是因为朱家对这个天下有功。上天酬劳老朱家的功劳,所以才会让老朱家做皇帝。而大臣们的功劳,由老朱家来封赏,这叫代天行赏。
与天人感应做出了切割之后,齐贤馆就大力地弘扬自然科学,这两年这些东西传出去不少,给大明带来了不少的冲击,算得上是思想界的变革。
毕竟金尼阁带来的七千本书,加上朱由校收来的一些东西,可以弥补大明很多的不足。
比如地球是圆的,比如各种各样的数学、物理、化学知识。
这个改革可以说是生根发芽,随着朱由校的鼓励和推广开始大放异彩。尤其是在皇家书院当中,更是让很多人痴迷。
毕竟这学问是要弘扬的。朱由校之前开过一个理学院,效果却并不明显。不过没关系,诱之以利也就是了。
朱由校当时就下了圣旨,凡是理学院毕业的学生,直接赐进士出身,还能封官。
虽然又有人不信,但是实打实的吸引了不少人。
而且朱由校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到时候能够让自己任用的官员也就越来越多。
技术官僚意味着什么,朱由校的心里面很清楚。
迈步走进齐贤馆,朱由校很明显能听到里面的争论,他也没有过去的意思。
朱由校到齐贤馆这里来只是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没有和这些人说什么的想法。
要知道,这些人每个人都有自我独特的思想,在这里会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现在已经有人将古籍翻出来了,开始精挑细选各个学派的学术,找到有用的便会拿过来,随后会套上一个孔家学说的说法就拿去传扬。
现在这些人干这种事情,已经是驾轻就熟了。孔子彻底成了一个小公主,可以任由人打扮。
这样的事情朱由校也无所谓,当初掀起这种风潮的人就是他自己,现在颇有一种大明文艺复兴的感觉。
有用的东西拿就是了了。
几千年的古老智慧,在这一刻焕发了生机。
朱由校也乐于见到这种情况。背着手往前走,他脸上一直很高兴。
穿过齐贤馆之后,朱由校两人很快就来到了图书馆。
走进图书馆的大门,朱由校发现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这里是严禁喧哗的,甚至连说话都要压低声音。
图书馆的院子很大,或者说是非常的大。院子里摆放了不少石桌石头,栽种着不少绿色的植物。
很多学子都坐在石桌旁翻动着书籍,脸上的表情严肃而认真。
朱由校还看到了不少老人,同样在捧着书集皱着眉头看着。
这里是皇家图书馆,除了皇家书院的学子之外,还有很多进城的人过来。
一些有名的读书人,还有朝中的大臣,他们全都有许可证。
不可能把所有人都阻挡在外,如果是那样的话,这里就成了皇家书院的图书馆,而不是大明的皇家图书馆了。
之所以要限流,无非就是人太多都想来。图书馆这种地方被人挤爆的话,现场可不怎么好。
最重要的是要限制进来的人流,不能够让他们把书偷出去。要知道,觊觎大明皇家图书馆图书的人那可不是少数。
不过朱由校也让人印刷了一些通行版售卖,这里也分了一些位置。越是重要的书籍,需要的借阅等级也就越高。
朱由校背着手溜达,这里的书他也没有什么看下去的意思,而是转身向后面走了过去。
穿过回廊之后,朱由校来到了一个小院。
到这里,他的面容就严肃了起来。
迈步走进去之后,朱由校看到了门口的卫兵。
朱由校走过这么多地方,也没有像这个地方卫兵这么严密。
简单的一个地方却显得非同寻常。
不过朱由校却无所谓;依旧迈着步向里面走。
反倒是那些卫兵,见到朱由校之后,直接跪倒在地上向朱由校行礼。
显然这些人认识大明的皇帝,也可见朱由校经常到这里来。
迈步走了进去,朱由校就看到了里面来来往往忙碌的人们。
这里才是大明学问的天下,是大明学问的聚集之地。
为什么要这么说?
因为这里是给朱由校编书的地方。
主持的人叫做王徴,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娶了一个十五岁的小姑娘做妾。
现在这个妾应该有十八岁了吧?或者二十多岁?
朱由校已经没关注了,反正老头现在也没生出儿子来。显然他生不出儿子来,不是妻子的问题,而是他自个儿的问题。
在学了自然科学之后,尤其是学了西方传过来的医学知识,特别是朱由校让他编写的一些知识,王徵有时候就会后悔。
用王徵的话说,这么大的一个年纪娶那么小的一个妻子,已经在作孽了。至于他对天主教的信奉,现在已经没有那么虔诚了。
原因也很简单,朱由校让王徵编写了一部天主教的史册,清清楚楚地把整个传教历史展现在他的面前。
鲜血淋漓、乱七八糟,什么赎罪钱,什么十字远征,反正都写。
于是王徴就知道了一件事情,天主教与佛教和道教没什么区别。至于他喜欢的那些东西,也和宗教没什么区别。
用陛下的话说,这叫自然科学。当初这些人传教的时候,可没少用自然科学忽悠。
朱由校告诉了王徴之后,王徵这个人就彻底改变了信仰,现在是科学神教的坚定信仰者。
朱由校派王徵到这里来修书,修的不是普通的书籍,而是后世的书籍。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89章 火器研究院
有了金尼阁带来的西方书籍做根本,加上大明的书籍,现在很多书籍都被出版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东西就打好了基础,剩下的就可以往上拔高。朱由校现在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让人来修书。
这些书在后世看来很不起眼,可是在这个时代,那就是开天辟地般的存在。
所以这里修书是保密的,很多东西在转化成了实际成果之后,才会被公布出去。
尤其是事关物理、化学等方面,由不得朱由校不小心。
在这个时代,人们还没有什么太保密的心思。全世界的乱窜,到处传播各种东西。
除了各种病毒之外,也有各种各样的好东西,就像金尼阁收集来的各种书籍和实验用品。
不过朱由校却知道,这些东西可不能乱传。
朱由校到了这里之后,很快就见到了王徴。
显然是有人去给王徵传递了消息。这也很正常,毕竟王徴才是这里的主官,下面的人也不敢乱来。
看着行礼的王徴,朱由校直接说道:“免礼吧。”
“谢陛下。”王徴连忙答应了一声,从地上站了起来,恭恭敬敬地站在了一旁,脸上的表情十分的平静。他静静地等待着朱由校开口。
朱由校看了王徵一眼说道:“陪着朕走一走吧。”
说完这句话,朱由校转身就向前面走了出去。
一边走,朱由校一边忍不住向四下看过去。
这里虽然对他来说很重要,但也小半年没有来过了。这一次也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闲,不然也没空到这里看。
王徴跟在朱由校的时候,脸上的表情依旧很平静。
自从在这里编书之后,王徵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比之前跟那些洋人学的更加深奥、更加难懂。但是有一点王徵知道,这里的知识更加丰富和真实。
一边往里走,王徴一边向朱由校介绍。
走了几步,王徴这才说道:“陛下,这里面有人想要做一些实验,验证一下猜想。”
听了这话之后,朱由校一皱眉头。
这里的人不少,当年筹建这里的时候,朱由校还从百工院抽调了一些人手。
但是这里的定位不是实验,仅仅是编写书籍。做实验的事情,有百工院的人去做,百工院才是搞科研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