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免礼吧。”
“是,陛下。”戚元辅连忙说道。
等到戚元辅站直身子之后,朱由校看着他说道:“朕有一件差事要交给你去办。你要去的时间长一些,路有一些远。怎么样?能去一趟吗?”
“只要陛下吩咐,臣愿意为陛下上刀山下火海!”戚元辅连忙说道。
“上刀山下火海就不用了,朕要让你去一趟澳门。这个时候应该是叫濠江?无所谓了,你知道这么一个地方就行了。”
“到了那里之后,有些事情让你去办。”朱由校直接说道。
大明想要造战船,当然不能够闭门造车,凭借朱由校的想象是不行的。
朱由校是知道一些,但是不多,转成图纸太费劲。
而且远航也需要海图,找荷兰人是不可能的。
朱由校盯上了另外一群人。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85章 派戚元辅去澳门
这些人自然就是盘踞在澳门的葡萄牙人。
比起大航海时代刚开始时候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实力雄厚,现在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已经开始衰落了。
强大而无敌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虽然还在海上航行,但是和英国这么多年的战争打下来,可以说是损伤惨重。
而且现在荷兰人崛起,开始挑战西班牙舰队的地位,西班牙舰队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而在大明及东南亚沿海,西班牙舰队的地位就更不行了。
在澳门,因为有大明的庇护,这些葡萄牙人勉强还能够过活。可是一旦离开大明的庇护,他们肯定会被人吞掉。
荷兰人早就虎视眈眈了,现在他们占领了台湾、占据了澎湖,甚至想要攻打大明,可见他们的骄傲。
葡萄牙人的日子不好过。朱由校相信只要伸出橄榄枝,这些葡萄牙人肯定愿意帮助大明。
即便这些葡萄牙人不愿意帮助大明,朱由校相信自己也能说服他们,毕竟自己说服的功力还是很强的。
这一次朱由校派戚元辅过去,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万无一失。
“你去了之后,去找一个人。这个人在澳门创建了一个火炮工厂,他是一个洋人,名字叫做伯多禄·卜加劳。”
伯多禄·卜加劳这个人,朱由校可以说是记忆深刻。因为在澳门的那个火炮工厂,名字就叫做卜加劳铸炮厂。
卜加劳铸炮厂所需铜材大半购自日本,铁矿、硫磺之类则从邻近澳门的地区就地取材。
卜加劳铸炮厂生产的大炮分铁炮及铜炮两种,铁炮始自华工,铜炮创自葡人,射程远而且耐用。
英,法战争时,英国名将克灵顿就曾使用卜加劳铸炮厂生产的铜炮在半岛战役中大显威力。到现在这个时候,该厂已发展成为一间具有相当规模的铸炮厂,不仅生产大炮,还生产炮弹、火药,甚至是敎堂的铜钟等。
朱由校要做的就是找到伯多禄·卜加劳,把这个人控制在手里;澳门那些葡萄牙人,有用的全部迁到京城的新城来。
现在大明朝的劣势,朱由校很清楚,虽然百工院制造了很多东西,但大部分都是军工产品,而且都是他拔苗助长弄出来的东西。说白了就是没有什么基础。
这些东西看着比较繁茂,但实际上是空中楼阁。
在自然科学方面,大明已经开始落后了,而且没有科学的体系,以后想要自行开发和研究的难度很大。
这一次,朱由校把那些传教士弄到京城,让他们翻译七千多本书,目的就是为了这个。
那七千多本书都是金尼阁在欧洲搜寻来的珍藏典籍,为了这一件事情,他走遍了欧洲各个发达国家,搜集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从艺术到文化,再到各种各样的工业书籍,全都有。这些书翻译过来之后就能替大明弥补不足。
同时还有各种各样的实验器材和科学仪器,这都是现在大明所缺少的。
而在工业体系方面,大明现在的工匠制度根本就不合理。朱由校虽然不要改制,但是可以建立新的工厂。
而工厂的标准化体系,大明根本就没有,需要从另外一个方向引进。最好的方向自然就是葡萄牙人的火炮工厂。
而大明想要造船,也需要火炮工厂。朱由校看中的不是火炮厂造炮的能力,而是他们的其他一些东西。
有了那七千多本书,再加上眼前的葡萄牙人,大明朝就能够弥补一些底蕴上的不足。
有了这些东西之后,朱由校相信,以大明人的聪明才智和人力物力,飞速发展只是时间问题。
何况,朱由校已经让人在全国搜寻书籍了,准备在大图书馆当中整理编写,而且已经召集好了人事。
在自然、科学、医学等方面,找到那些高人,让他们来著述。有了这样的文化底蕴和科研团队,再加上自己的引导,朱由校相信大明会迎来一个自然科学井喷式的发展。
至于在思想方面,也会产生新的碰撞。但是有些东西,朱由校要好好地引导和维护,不能出问题。
而之前埋下的思想伏笔,现在也正好挖出来。皇家书院的学生将成为大明新的思潮先锋。在这件事情上,肯定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等到这些基础都打下之后,那就是大明腾飞的时候。
戚元辅不知道陛下为什么让他找这个伯多禄·卜加劳。但是对于陛下的命令,戚元辅会不折不扣地去执行。
戚元辅直接说道:“是,陛下。放心吧,臣一定找到这个伯多禄·卜加劳。”
“这次到澳门那边,你不会是一个人去。”朱由校看着戚元辅说道:“朕给你三千人马,允许你临机专断的权力,让你可以调动广东的人马。广东那边没有人能够掣肘你。”
“除此之外,朕还要让魏朝跟着你一起去,把那些葡萄牙人给朕请到北京来,把他们的炮厂也搬过来。”
“你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愿意来,钱财什么的都不成问题。而且朕可以和他们贸易,在山东和天津开港口,允许他们的商船停靠。如果他们不来,就轮到你了。”
说这句话的时候,朱由校看着戚元辅面容严肃的说道:“朕不管你用什么办法,一定把人带回来,明白吗?”
听了这话之后,戚元辅脸上的表情就严肃了起来。
陛下要做什么,戚元辅不知道。但是陛下想让他做什么,戚元辅的心里面已经一清二楚了。
说白了就是保证那些葡萄牙人必须来京城;如果不来,那就用强,绑也要给他们绑来。
事实上,这只是朱由校的后手,他相信葡萄牙人不会拒绝。
不要说葡萄牙人,现在所有人都在谋求和大明进行贸易,只不过大明懒得搭理他们罢了。
走私贸易一直都有,但其实是被一些人垄断了。比如李旦,那个大明有名的海商和海寇。
至于说其他人想要和大明的人贸易,难度特别大。葡萄牙人能够在澳门待下去,那是因为那里没有什么人,最主要的人手就是他们的人,就这也费了不少的力气。
葡萄牙人每年要给大明缴纳赋税和地租,还要拿钱贿赂当地的官员,才允许他们在澳门待着。
现在大明皇帝要给这些葡萄牙人开口岸,他们高兴得都要跳起来了,怎么可能会拒绝?
不过万一葡萄牙人脑抽,朱由校正好就让人把他们绑回来。至于结果怎么样,那也要等绑回来再谈。
现在可以抢一波葡萄牙人的技术,朱由校对于他们的技术还是很感兴趣的。
要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大明曾多次派人到澳门购买大炮。天启四年购买四门,崇祯二年购买十门,崇祯皇帝还给安置在北京城门上的澳门大炮赐名为“神威大将军”,还有后来的红衣大炮,足见这个卜加劳炮厂的实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把卜加劳炮厂吞并之后,大明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的技术,与现在的技术相结合、互相印证,朱由校相信会有收获。
“对了,还有一件事情。”朱由校看着戚元辅继续说道:“就是关于能够造船的人。能够造大船的那些洋人,你去了之后一定要搜集一些。不管用什么办法,一定要带回来。”
“还有就是远洋的图纸和造船的图纸,也全都要弄回来。对于这件事情,你一定要小心翼翼的办,不要闹出太大动静。”
“只要不让别人知道,你做什么朕都允许。让你去是因为你们家人曾经打过海战,现在这个本事没扔吧?”
“回陛下,没有!”戚元辅连忙答应道。
戚元辅当然知道皇帝说的是戚继光,这个压在他们戚家所有人身上的名字。戚家现在能有这个地位,也是因为戚继光。
至于皇帝要收集这些东西做什么,戚元辅当然很清楚。
朱由校点了点头,满意地说道:“倒有几分将门虎子的样子。去吧,不要让朕失望,把事情办得漂亮一些!”
“是,陛下。”戚元辅连忙答应。
等到戚元辅走了之后,朱由校站在大殿之上,目光远眺,脸上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什么都不会做了,大明现在要做的就是需要休息。
在辽东那边,自己打残了黄台吉,没几年,黄台吉根本缓不过来。
在蒙古那边,林丹汗闹腾不起来,科尔沁和内喀尔喀也一样闹不起来。他们三个或许能打起来,但是这和大明没什么关系,大明只要看着就行了。
事实上,这个猜想也不太可能实现,林丹汗没那个本事。如果林丹汗真的是一位草原明主、天降猛男,在原本的历史上也不会被弄成那个样子。
现在朝廷上下暂时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事情,朱由校在张家口弄来的钱够花销一段时间的了。剩下需要用的钱,内务府那边会从西北的贸易当中赚回来。
现在的内务府已经开始赚钱了,每年光是收取品牌使用费,就是一大笔钱。
所谓的品牌使用费,其实就是皇家贡品的费用,这可是要花钱买名额的。现在皇家贡品的名头越来越高,物价也越来越贵,使得这个费用也越来越多。
在朱由校看来,皇家贡品已经开始往奢侈品的方向转变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内务府每年搞来的钱都很多。
所以接下来几年朱由校不用担心花钱,他准备消停几年。
朱由校已经准备好了,现在要做的就是安安静静地等待,等待自己所做的一切发酵起来。
葡萄牙人那边,相信短时间内也到不了京城。等他们到了京城之后,他们的东西也需要转化一段时间,那七千本书的翻译也需要时间。
除此之外,军队的训练也需要时间,百工院制造装备也需要时间。
在这些事情都没有达成之前,朱由校什么都不做。
在一个安稳的环境中发展几年,对大明的好处非常的大。自己折腾来折腾去,为的还不是这个?
看了一眼站在身边的魏朝,朱由校直接说道:“你回去收拾一下吧,然后启程去澳门。”
魏朝的心里十分的痛苦。
在辽东的时候,他干的叫什么事?现在又让他往外跑?
当初皇爷登基的时候,他就已经被发配过一次了,现在还干这种苦活和累活?
魏朝实在是不明白他究竟哪里得罪了皇爷,让皇爷这么注意他。
只不过他是一个奴婢,有这样的想法也不敢问。
朱由校看了一眼魏朝说道:“新城修书的事情,你交给王安来做吧。这一次从澳门回来之后,司礼监秉笔的位置有你一个。”
听了这话之后,魏朝的眼睛顿时就亮了,连忙趴在地上说道:“奴婢谢皇爷!”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行了,去准备吧。把事情办得漂亮就对得起朕了。”
“皇爷放心,奴婢绝对不会辜负皇爷!”说完这句话,魏朝从地上爬了起来,躬着身子退了出去。
等到魏朝走了之后,朱由校看了一眼宫廷之外,目光深邃且悠远。
他转身向后宫走了进去。
前一段时间,朱由校在后宫之中咪了一些时日,现在要更长时间的苟下去。
毕竟他折腾这么长时间,想来已经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了。如果再折腾下去可能就会出乱子。
说白了,还是自己底蕴不足。
等到自己底蕴足够的时候,天下任由自己折腾。
不过朱由校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了。等到自己重新从皇宫里面走出去的时候,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全都能拿得来,没有人能够拒绝自己。
现在,要好好陪陪张皇后,陪陪自己的女人。毕竟前一段时间太忙,一直都冷落了她们。
自从她们入宫之后,朱由校和她们相处的时间就不长。现在借着机会正好,等到将来再忙起来的时候,又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模样。
从这天开始,大明的皇帝便开始休养生息。
虽然没人知道怎么回事,但是皇帝老实下来了,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好消息,尤其是徐光启他们这样的重臣。
毕竟皇帝一直折腾来折腾去的,他们的心里面也没底气。
尤其是皇帝总想往外跑,那可不好。
现如今,皇帝这样待着也挺好。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86章 编撰大明山河志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
整个京城也从寒冷的冬天中苏醒了过来。
早上太阳升起之后,大街上可以说是人来人往,无数的人走来走去,大家全都在忙碌着。
京城门口也聚集了不少马车,全都在向西而去。
这些马车全都是去新城的,有的是在新城谋生,有的是到新城去求学的。
三月刚刚开始,很多士子也都正在赶过去。
一路上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自从一年以前新城正式落成以后,新城就成为了京城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
朝廷从四年前开始建造新城,整座新城历时三年,终于建造完毕。当然了,这是分区建造的,很多地方早就已经投入使用。
新城现在非常繁华和热闹,因为有皇家书院、皇家武学院,还有皇家图书馆、孔庙等等,可以说是大明的整个文教汇聚之地。
这些年,大家都在往新城跑。读书人没去过新城,那是会让人瞧不起的。
至于新城的名字,朝中起的叫卫城,民间根本不认同这个名字。
新城在民间被称呼为书城,这个名字倒是定了下来。所以现在大家都这么称呼书城。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城的人口也越来越多,周围繁茂异常。前些日子,听说皇帝的行宫在书城落成,据说皇帝要过去住一段日子,书城就更热闹了。
而且在书城的城西,正在开建的据说是皇族城,那里将会成为福王等人居住的地方。据说新的信王府也在那边,信王是当今陛下的弟弟。
在城门门口,一个年轻的男子看着一个背着包的男人,笑着说道:“陈兄,没想到能在这里碰到你。原本还想着去你家里找你,现在看来不用了。”
被称为陈兄的男子,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看到来人以后,他的脸上露出了一抹无奈的神色,不过眼中更多的是感动。
毕竟他现在一身粗布麻衣,虽然头顶上的方巾证明他是一个读书人,但穿着实在是算不上体面;身后背着布包,看着就像是赶路的。
而眼前的这个男人一身丝绸华贵就不说了,坐着的马车一看也不同凡响。
四轮马车,这东西是前年京城才弄出来的,据说是百工院的物件,有什么转向轴和板簧,据说是非常非常好的东西。
他曾经也坐过一次,舒适就别说了,跑起来那叫一个稳当。而且四轮的车厢非常大,在里面可以躺着,可以说是非常适合京城那些有钱人和纨绔子弟。
四轮马车现在在京城当中非常的流行,而且卖得非常贵。据说板簧和转向轴的这种东西,只有百工院能够弄得出来。
这一辆车要大几千两的银子,而且还是普通版。像什么更贵的限定版,那价格更是要人命了。
反正一时之间,四轮马车在京城之间形成了风尚。
在这样的情况下,京城之中能够坐得起这样马车的人,可以说是非富即贵。
陈兄笑着对眼前的人拱了拱手说道:“有劳赵贤弟挂念,这书城虽然说路途并不遥远,但我还是想早去一会儿。”
“来来来,上车。”被称为赵贤弟的赵归笑着招手说道:“咱们一起坐车去。前些日子去了一趟江南,前两天才回来,家里面又忙着给我定亲,我这是焦头烂额,不然一定提前来告诉你让你和我一起走。陈兄千万不要怪罪。”
听了这话之后,陈延年无奈地说道:“这话从何说起?”
一边说着,陈延年一边上了车。
至于街边上的人看到这两人之后,眼中那叫一个羡慕。甚至有人指着马车跟孩子说道:“好好读书,将来也去西城读书。”
经过几年的发展,京城的皇家书院已经有了六家,实力上也已分出了高低。
如何衡量实力?当然是看它能在科举当中拿到多少名额。在去年的科举考试之中,京城城西的皇家书院考中了十六名,其中还出了一个状元。
在这样的刺激之下,城西皇家书院的地位很高,直接就成了热门。在年后的书院考试之中,参与考试的人可以说是人山人海。
眼前这两人一看就知道是城西皇家书院的学生。那个富贵的就不用说了,那个贫苦的一看就知道是用心读书的人,将来毕业之后必然是要翻身。
大明这两年商贸很繁茂,各行各业都在用人。书院之中毕业的学子即便考不中,也是各家商行的香饽饽。
这两年,各大商帮打的不可开交,大家都缺人,尤其是缺高端的人才。而皇家书院的人才正是他们所需要的,这些学子无论知识、眼界,那都是上上之选。
这些学子对朝堂观察都十分了解,也知道该怎么样与衙门接触,甚至还懂律法、会兵法,不但能够打官司,还能够训练护卫队保镖,可以说是难得的人才。
只要从皇家书院毕业,哪怕考不中当不了官,拿一份高薪的工作都是妥妥的。不说其他的地方,内务府每年都要招收一大批皇家书院的学子。那钱开出来,让人看得直咋舌。
甚至成绩好的,直接能够拿到内务府在京城准备的宅子。能够解决住这个问题,对很多贫苦的读书人来说,那就是翻了身。
所以只要考上皇家书院,对于现在的读书人来说,那就等于一步登天。
眼前的这两人没有去看周围的目光。上了马车之后,车子缓缓启动向着城西而去。
一路之上可以说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走起来速度并不快。
出了城门之后,并没有什么荒凉的意思,反而沿街都是各种各样的店铺。
自从书城建立之后,整个城门到书城这段路两侧汇聚了无数的商铺,形成了一条商业街。
以前大家都没有商业街这样的提法,后来就有人提出来了。这里的地价飙升,生意看起来也很不错。
马车一边走,车上的两人一边笑着向外看。
赵归说道:“这次去的时间比较急,没有时间好好的逛一逛走一走。等到下一次学院放假,咱们就从那边走回来,沿途好好看一看。”
陈延年笑着说道:“贤弟如果有兴趣,那咱们就走着回来。”
两人之前一起在府学读书,既是同窗又是同年,关系一直非常好。
虽然赵归的家里比较有钱,但是他对陈延年一点都不敢怠慢。毕竟这位同届之中的第一,学问是真的好;而且考入书城皇家学院的时候,那是以同届前三的成绩考进去的。
这个成绩就代表着,只要陈延年在书院中不乱来,妥妥地将来能够考中进士。如果能努力,一甲也不是不可能。到了那个时候,陈延年的地位就不是他赵归能比的了。
虽然赵归的学问也不错,考试成绩也很好,但是比起眼前的陈延年,还是要差上很多。
最重要的是两人意气相投,算得上是好兄弟。
两人赶车来到书城的时候,这里早就人山人海了。
从书城门口进去,两人就看到了不远处一个高大的建筑。
赵归兴奋地说道:“皇家图书馆,不知道里面什么样?”
两人以前也来过,但只能在外面看。因为这个地方只允许书院的学生进去。
原本刚开始的时候,是允许所有读书人进去的。但是读书人实在是太多了,这一个皇家图书馆根本就不够用。据说城东的皇家图书馆已经开始建造了。
这个皇家图书馆,藏书已经突破了十万种百万册,数量很庞大。
一座主楼,高达四层,旁边还有四座分楼,按照五行的方位布置,据说请了高人。
反正这是读书人心中的圣地,以前他们到这里也只是瞻仰一下,现在终于有了进去的资格。
除了皇家图书馆以外,后面还有一个文昌院。那里是编书的地方,是给大明天下学子编书的地方。
自从四年前陛下下旨之后,天下文人大儒全都汇聚到了文昌院,在文昌院里编写书籍。
陈延年的目光也看了过去,脸上带着兴奋的表情。虽然他的脸上一直以来都是很古井无波,但是看到皇家图书馆还是忍不住了。
据说那里编纂的书籍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朝廷的任务,就是朝廷需要什么样的书籍,就会发布什么样的任务。如果你觉得可以参加,你就可以去报名,被认可了之后便能够加入。
这样的书籍编撰出来之后,由皇家负责印刷和发行,你会在上面留下名字。这样的书籍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据说还有专门写工匠的书籍。
1...222223224225226...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