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除此之外,陛下说的手摇式机枪,我们也造出来了。只不过因为撞针的问题,造价太高了,每一挺的造价达到了八十两,实在是报废率太高。”
“造一支燧发枪成本不过三十两。手摇式机枪的成本太高了!短时间内想要降低成本,恐怕难度很大。”
“造出来就好。”朱由校脸上带着笑容,看着毕懋康说道:“你们能把东西做出来,朕心里面就安稳多了。至于说八十两的造价,朕认了。朕从内库里拨八十万两给你,你先给朕造一万挺。”
听了这话,毕懋康差点没吓尿。
一万挺?
这已经不是钱的事了。
毕懋康连忙说道:“陛下,以现在的条件,每个月也就生产二十挺。想要铸造一万挺,不可能。要是扩大生产规模,那需要更多的钱。”
这个道理,朱由校明白,就是要建立新的从炼铁到铸造、统一完善的生产线。
建造生产线就是要花钱的。想了想,朱由校说道:“建造一座每个月能够打造两百挺机枪的生产线,需要多少钱?”
“臣要回去算一算。”毕懋康差点没绷住,语气有些迟疑的说道。
这件事情他就真没有想过,毕竟生产这样的枪支还是要有配套的子弹生产线。从火药到子弹,这中间还要有一个过程。
原材料的开采还是一个问题,这里面需要解决大量的人力、物力问题,这都是需要大量钱财的。
具体需要什么样的配套设施,需要花多少钱,都需要重新计算;火箭弹的生产线也要建造,这都是钱。
毕懋康心里面一些被泼冷水,不说其他的,就这个钱,一时半会儿恐怕也解决不了。
陛下这么长时间以来对百工院的支持不可谓不大,投入的钱财不可谓不多,可是如果这么继续烧下去的话,恐怕陛下也接受不了。
朱由校看着毕懋康点了点头。
毕懋康如此谨慎是有道理的,在皇帝面前自然不能够胡吹大气,有什么说什么很重要,没算过就没算过。
不说大话,只办实事,这种办事态度,朱由校很欣赏。
朱由校说道:“那你就回去算一算。朕需要一条月产五百条燧发枪的生产线,同时要配套子弹;还需要一条月产一百挺手摇式机枪的生产线。除此之外,火箭弹每个月也要生产一百车。需要多少钱财,你自己回去算,回头把需要报给朕就行了。”
“这件事情你要注意保密,不能让外面的人知道,明白吗?”
听着朱由校的话,毕懋康连忙答应道:“是,陛下。”
虽然没有计算过,可毕懋康的心里还是有数的。按照陛下的需求,恐怕连钢铁火药都要扩大规模。这里面需要的钱财就多了去了,到了那个时候,恐怕就不太好办了。
毕懋康也知道为什么这件事情要保密。如果消息传出去,就更麻烦了,外面肯定会有人反对。
事实上,陛下往百工院投了这么多钱,已经有人开始反对了。这并不是一个什么好的征兆。
对此,毕懋康也没办法,他心里面也很复杂。朝廷没钱他知道,但是有些钱真的该花。
朱由校没有去看毕懋康,他也明白毕懋康的担忧,摆了摆手说道:“行了,你退下吧。回去好好的做事,有些事情不是你该操心的。你只要把百工院管好,把该做的事情做了,就足够了。明白吗?”
“是,陛下。”毕懋康连忙答应道:“臣明白。”
等到毕懋康离开之后,朱由校叹了一口气,心情瞬间就低落了,再也没有心思晒太阳。
转头看向陈洪,朱由校问道:“朕的内库里面还有多少钱?”
一直以来,朱由校都是花钱如流水,但是内库里面的银子还是有结余的,这是在为了应付突发事件进行准备。
一旦有了什么事情,拿不出钱来可就糟糕了。所以一直都有一笔钱留在内库里。
这一次朱由校准备把这笔应急资金拿出来。
至于缺钱的问题,朱由校已经想到办法解决了。
“回皇爷,还有白银七百八十六万三千二百两,黄金一百一时二万六千八百两。”陈洪连忙说道。
这些金银钱财,陈洪早就记在了心里面,算了个总帐。
黄金暂时不能动,白银可以拿出去花。只不过这七百多万两,也不知道够不够毕懋康用的。
说起来,还真就不一定够。现在这个技术条件,建造成本太高了。从后世来的朱由校心里面很明白,当技术铺开、供应链成熟之后,成本才能够压下去。
开天辟地的时候,造价就没有低的,而且良品率还不高,就造成了报废率特别高。那都是需要成本的。而且生产武器还必须要保证品质,这个价钱就上来了。
朱由校把这些应急资金都拿出来恐怕也不够,看来计划要提上日程了。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行了,朕知道了。回头先给毕懋康拨过去一百万两。”
虽然生产线还没有扩充,成本预算报表还没来,但是要生产这些新东西,百工院那边肯定需要钱。即便是按照现在的生产能力来,那也要额外的成本,所以这个钱必须要出。
先给他拿一百万两,让他烧一段时间吧,搞科研实在是太费钱了!
朱由校心里边明白这些钱必须要花,但还是有些心疼。
“是,皇爷。”陈洪恭敬的答应道。
看着天上的太阳,朱由校喃喃道:“这个钱不能朕来花,得让人来买单啊!”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34章 涮晋商下锅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
在经历了一个寒冷的冬天之后,到了这个时候,就是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日子。
整个京城都重新恢复了生机,沉睡了一冬的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休养了一个冬天的人开始忙碌了些。
农人开始忙着平整田地,准备种地;商人们开始备货,准备走南闯北;朝廷的官员们则是开始忙碌着给大家准备一年的计划,同时也开始忙着春耕。
至于京城的工地,也都开始动工了。无论是城里的房子,还是城外的新城,全都忙了起来。朝廷没有征发徭役,而是开始雇佣工人干活。
这一次承建商是内务府,一切都是采用高标准严要求。施工队已经开了进去,一时之间,整个工地都是忙碌的身影。
在京城的北门口,一个车队正在聚集。从人头上来看,这里应该有几百人;大大小小的马车也有几十辆。
当太阳升起来之后,人开始再一次汇聚了过来。人更多了,车辆也更多了,货物也更多了。
在一辆豪华的马车当中,一个年轻人站在车辕上,手中拿着一把折扇迎风而立,看打扮就知道这位的身份不一般。
他脚上穿的是张记的薄底鹿皮靴。除此之外,身上穿的都是江南张记的青丝绸,造价可以说是非常的高昂。
再看看身后披的大氅,一看就知道是上好的熊皮。看看那颜色,看看那毛的质量,看看那制做的手艺,在阳光下都反光。
腰间坠着的玉佩,一看就是玲珑坊的工艺;头顶上别的簪子,虽然只是很简单的一根,但一看就知道是上好的和田玉,造价肯定不菲。
至于手中的那把折扇,价值就更高了。扇子没什么不好,可是扇面一看就知道是江南沈周的亲笔。
光是这身打扮,那就已经吓坏了很多人。
再看马车,是四个轮子的大把车,轮轴都是全钢的,上面还有钢板一样的板簧。这个可是新鲜玩意,年前刚出来的,造价那叫一个高。
看看拉车的马,那两匹高头大马颜色一致,一看就知道不是凡品。
就眼前的这一位,在整个京城都找不出来多少。除了那些权贵之家之外,根本没人张罗得起。
至于他周围的护卫,一个个膀大腰圆、目光锐利,一看就是杀过人的。
这样的人出门做生意,那肯定就是出来历练的。看看身后边跟的几十台大车,还有不断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的车子,就知道这肯定是一个大商队,出门就很了不起的那种。
随着人不断的汇聚,最后居然汇聚出了一队三千多人的队伍。
日上三竿之时,车队缓缓地启动,直接向北而去。
跟着向北做生意的人们也乐得跟在身后。有这样的车队跟随,路上肯定不会遇到什么危险。
在中央的大车之中,朱由校坐在里面,脸上没有什么表情。
在他的旁边是魏朝和陈洪,正一脸恭敬的伺候左右。
朱由校坐在车里,伸手挑开了车帘子,看着窗外的风景,阳光温和不燥,心情顿时就大好。
说实话,这个时候还真谈不上什么风险。草地一片枯黄,有的地方雪还没化,留着严冬的料峭,微冷清寒。
能够出京城,朱由校的心情就好很多,会有一种天高皇帝远的感觉,让人心情舒畅。
估计是在京城压抑的时间太长了。
良久之后,朱由校才把目光收回来,看了一眼身边的陈洪问道:“你都安排好了吧?”
听了这话,陈洪连忙说道:“是,皇爷,已经安排好了,一路上都会十分的顺畅,绝对不会有什么问题。”
朱由校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如此就最好。”
这一次朱由校要去的地方,自然就是张家口。
虽然在后世,张家口是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可能在这个时代,张家口也不起眼,大家更在意的是京城。
可是现在却不一样,张家口这个地方很重要。这里是草原内外贸易的关键节点,是草原走私的中枢。
在张家口这个地方,汇聚了大明晋商以及北方的大量商人,他们大部分人都是从张家口把东西走私到草原上去的。
朱由校要想查走私,张家口就是最合适的地方。
当然了,查走私是一方面,最关键的是为了弄钱。
这个冬天,加上春天这三个月,朱由校的钱烧得那叫一个快。
毕懋康做好了计划之后,就把单子报了上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由校怎么可能忍得住?
想到那些武器,哪天晚上不是抓耳挠腮的?想到自己有了那些武器之后,朱由校根本就是兴奋得不能自已。
在这样的情况下,那钱怎么可能管得住呢?
于是朱由校花钱如流水,直接出去了五百多万两。再刨去过年的开支,朱由校的内库都要被掏空了。
在没有钱的情况下,就什么都干不了。对于朱由校来说,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关键是内库的钱花完了还不够,这就是大问题了。朱由校该去搞钱了。
上一次想去江南搞钱,结果半路在山东停了下来弄了一个鸡飞狗跳,暂时不能再往南去了。如果再往南去的话,估计南方就是风声鹤唳了。
所以这一次朱由校准备换一个方向,直接赶奔北方。
北方能去哪里?
只能是张家口,去张家口抓那些走私的商人。
从后来清朝建立册封的八大皇商就能够看得出来,这个时代的走私是有多么的猖獗。
建奴还没有那么强的实力,商人的走私不全是给他们的。
在朱由校看来,无非就是谁做主就和谁做买卖。
事实上,走私的买卖从来就没停过。那个时候的规模有多大?现在的规模有多大?
这一次朱由校出手,相信会有一个很好的收获,能够搞到一大笔钱,同时可以把官方贸易确定下来,说不定到时候还能大发一笔。
用一句秦始皇的话来说,那就是“俄的,俄的,都是俄的!”
作为一个皇帝,没有这样的心思怎么能行?
于是朱由校就出发了。
这个庞大的车队就是朱由校组织的,其中有内务府的商队,也有其他商户的商队,大部分都是内务府的合作商家,可以说得上是非常非常的隆重和庞大。
当然了,这里面还隐藏着不少朱由校的护卫。那些马车上,有一部分携带的就是武器,比如燧发枪、火箭车,还有转轮式机枪车。
那些用油布盖着的马车上,全都是子弹,整箱子整箱子的子弹。可以说朱由校这次是武装到了牙齿。
这次出去,主要是赚钱。当然,带武器就是为了预防万一,同时也是为了试验。
如果有战斗的话,就把这些武器拿出来试验试验,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效果,说不定能够让草原的民族变得友好好客、能歌善舞。
真有那么一天,朱由校觉得就是好事情。到了那个时候,大家相亲相爱,大明倒酒煮肉,草原人民唱歌跳舞,多美好?
车队缓缓而行,整个车队上下都在谈笑风生,透露出一股喜色。
所有人都在幻想着这一次买卖能赚多少钱。毕竟是开春之后的第一笔大买卖,终归是要有好生意做的。
冬天的路太难走,运输成本太高,加上去年的雪太大,一个冬天都没怎么好好做生意。
草原上的冬天肯定非常的难熬,憋了一个冬天的草原牧族这个时候的日子肯定不好过。这些东西带过去肯定能够卖一个大价钱,这是所有人的共识。
这一次大家都很高兴,期望着能够大发利市。
坐在马车上的朱由校面无表情的听着他们在不断说这件事情,心里面不为所动。
对于朱由校来说,这一次的确是去发财,只不过发财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要知道,张家口距离京城的距离也不算太远,这一路上走得也很快,没有多少时日便到了张家口。
一个车队来到张家口,自然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虽然张家口是个商业气氛很浓重的城市,可是实际上这样大规模的商队并不多;走私贸易虽然猖獗,但是表面上还看不出来。
如此大张旗鼓的来人,让张家口的人有些诧异。不过从这些商队的样子来看,不是一般的人。张家口上下除了有兴趣之外,想要干一票的人反倒没有,这种不好惹的人就是真的不好惹。
朱由校还是第一次到张家口来。
看着眼前的城墙,朱由校的脸上不知道是什么表情。
在这个地方,大明朝曾经驱除鞑虏,也曾经无数次与蒙古人战斗。后来,这里就逐渐沦为了商业城市,开始了互相贸易。
其中崛起的群体就是晋商,他们扮演了一个非常不光彩的角色。
这些晋商在这里卖铁器,毕竟山西陕西多铁,他们炼制的铁全都卖给了草原。除此之外,这些晋商还出卖朝廷的情报,甚至充当带路的,真正做到了商人无国,也算得上是典范了。
与江南勾结倭寇的商人一样,这些晋商也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不过朱由校倒是觉得,这些晋商现在都是他的肥羊,到了该吃涮羊肉的时候了。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35章 区区一个范永斗的范家
入城之后,朱由校很快就找了地方住下。
这里其实早已被陈洪安排好了,这地方的人基本上都是自己人。
简单的休息了一下之后,朱由校把人找来了。
看着眼前的中年男人,朱由校上下打量了他一番。
这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汉子,身材高大,面色黝黑,整个人看着一副憨实的模样。谁要相信他为人也像长相一样憨实,那就要被他骗得体无完肤。
这个人,朱由校对他的了解基本上是从陈洪那里听说的。
这人本是北方的一个马贩子,这些年走南闯北的也是做了不少生意,靠着这副憨实的样貌欺骗了不少人。只不过现在北方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商人垄断越来越严重,他这种小商人自然就很难活下去。
在一次生意失败之后,算得上是走投无路,结果他就被锦衣卫收了,成了锦衣卫在北方的一个探子,帮锦衣卫做生意。这一次也算是得到了重用。
“张成,”朱由校看着他缓缓地说道:“你在张家口这个地方多久了?”
“回公子,十几年了。”张成恭敬的说道。
点了点头,朱由校说道:“那就说说这里的走私吧。据说很多做大生意的人都有自己的门道,我很想知道这里面的门道。”
闻言,张成连忙说道:“说是门道,其实也很简单。说穿了,不值一提,无非就是官商勾结走私罢了。”
张成看着朱由校说道:“草原上缺什么就卖什么,做生意永远都是这样,缺的东西才是值钱的东西。”
朱由校点了点头,笑着说道:“说的有道理,那就说来听听。”
“是,陛下。”张成连忙点头说道:“大明与草原的贸易其实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回事,草原上缺的东西,无非就是丝绸、茶叶、瓷器、铁器。有的东西朝廷允许***如茶叶、瓷器;有的东西就不允许,比如铁器、各种军械。抓住了要砍头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是禁运什么,什么就越赚钱。铁器就是贸易的大头。”
朱由校点了点头。
走私军火,不要说在这个时代,在后世,那都是大生意。
张成见朱由校感兴趣的样子,心里面也松了一口气。
陛下感兴趣就好,这些东西如果陛下不感兴趣,那才是真的糟糕了。
张成继续说道:“铁器是草原最感兴趣的,也是交易价格最高的。其中有两个买**较关键,一个是军械,另外一个就是铁锭。”
“铁锭的价格相对来说要低一些,毕竟草原上的人买回去之后,还要自己锻造。只不过他们的水平有限,所以他们更想要的是锻造完成的军械。”
“军械的贸易一直以来都是讳莫如深的事情,不过有些东西时间长了大家也都知道,谁要瞒是肯定瞒不住的。基本上都是官商勾结,甚至边军里面也有人。那些军官们从里面拿了很丰厚的回报,基本上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规模。”
“因为铁矿赚钱,很多商人从走私发家,最后反而侵入了正常的交易。这些人有本钱,有和官方勾结的背景,一般的商家也很难和他们竞争。在张家口这个地方,有自己运转的规矩,通常情况下说了算的都是晋商。”
“这些晋商手里面有铁矿,敢拼也敢干,现在这一带基本上都被他们垄断了。他们以乡党报团,不断的蚕食,在这里已经没有人能够和他们竞争了。”
听了这话之后,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知道了,那你知道这里面谁是最大的卖家?
这一点对朱由校来说很重要,只要知道谁是卖家,就可以下手了。
至于说查案子,朱由校根本就没有那个耐心,身为皇帝也不需要查案子。
有些时候就要学一学太祖皇帝朱元璋,看你们不顺眼就弄一个案子出来,把你们全都裹挟进去。
听了这话之后,张成连忙说道:“回公子,这张家口最大的商人,要数范家。”
朱由校倒也没觉得意外,问道:“可是范永斗的范家?”
“正是这个范家。”张成点头说道:“大明初年,范家就是本地的大族。这么多年以来,范氏就在张家口做生意,历经七代;传至范永斗,成为张家口地区对满蒙贸易的汉族大富商,人称其“贾于边城,以信义著”。”
“在本地的势力很大,威望也很高,是一个非常非常有名的人物。只要出去打听一下,没有人不知道范家,可以说非常非常的有名;与本地的官员和军官也多有相交。”
“行了,那就从他开始。”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你下去吧。”
“是,公子。”张成连忙说道,躬着身子退了出去。
等到张成走了之后,朱由校看了一眼身边的陈洪,说道:“让崔应元来一趟。”
这位新晋的锦衣卫都指挥使这一次也跟着朱由校来到了张家口。
听到朱由校的召唤之后,崔应元急急忙忙的就赶来了。
要知道,他现在心里面可是燃烧着一团火。自从在山东得到了提拔之后,这心就没有平稳过。
原本以为许显纯会下去,可是谁能够想到陛下却留了他一次,现在在锦衣卫里面整日里苟且着。
有这位昔日的大佬在,崔应元这辈子就做不稳。稍有不慎,那就会被人拿出来。
手下人也就算了,可是如果在陛下那里呢?
没有什么功劳在身,真的出了什么事情,实在是有些兜不住。所以崔应元心里面一直没什么底气。
这一次跟着陛下到了张家口,崔应元的心里面很清楚,这是表现的机会。
距离陛下这么近,如果能够把事情办得漂亮,那他就能够得到很多的好处。如此一来,如果立下了功劳,陛下肯定就会更加的看重他,他的地位也就能够保得住。
崔应元来的很快,也很激动。
见到朱由校之后,崔应元直接说道:“臣锦衣卫都指挥使崔应元,参见陛下!”
“行了,免礼吧。”朱由校摆了摆手说道。
等到崔应元站起身子,朱由校这才说道:“给你一个差事。这张家口有一个范家,不知道你听没听说过?”
“回陛下,臣听说过。”崔应元连忙说道:“这张家口里面有很多大户,范家便是张家口里面大户中的大户。整个北方的贸易,他们家都能插上一手。在北方这个地方,他们家的威望也很高,是当地的名流,与各地的官军也颇有交情。范永斗算得上是一个手眼通天的人物,在本地很有权势。”
虽然不知道陛下为什么问范家,但是崔应元不在乎。只要是陛下让干的事情,那就没有什么理由推脱掉。
现在锦衣卫上下可以说是很有底气,许显纯做了那样的事情,陛下都没有抛弃他,还给了他带罪立功的机会。现在虽然蛰伏了起来,可是谁都知道,这许显纯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陛下拉出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