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这段时间的兵力外扩,其实已经有这个先兆。熊廷弼想试探着碰一碰。
放下手中的信,抬起头看着廖忠,熊廷弼说道:“锦衣卫是不是看着我的?”
要知道,在辽东的军中,做监军的人也不少。除了监军太监魏朝以外,就是眼前的这个锦衣卫了。在战前锦衣卫突然换了人,肯定就有这个原因。
事实上,熊廷弼不应该这么问,但他没忍住。他是一个心性耿直的人,不喜欢把什么事情藏在肚子里。
看了一眼熊廷弼,廖忠沉默了一会,说道:“京城之中没有给我们什么命令,只是让我们及时汇报。这也是我们的职责,陛下对大帅还是很信任的。”
听了这话之后,熊廷弼心里面舒服了不少,他现在就很担心陛下的怀疑。
如果陛下不信任他,那他以后在辽东就举步维艰。之所以能够在辽东开创这样的局面,很大原因就是因为陛下对他的信任,钱粮从来没有缺过,各种新式装备也一直在往辽东送。
这一战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战果,主要原因就是辽东增加了那么多的火炮。
只要没有失去陛下的信任,那一切就都还来得及。
廖忠看着熊廷弼直接说道:“大帅,现在军中的情况你也知道,很多人觉得建奴不足为患。可是当年萨尔浒之战的时候,建奴比现在还衰弱,可结果呢?”
“陛下不是不打,只是时机不合适罢了。年前刚刚发生了山东的叛乱,这一年以来,各地的灾荒也很多,光是地震就发生了好几次。朝中的钱粮很紧张,实在支撑不起大战。大帅身为陛下信任的臣子,应该明白陛下的苦心。”
事实上,廖忠的这番话都不应该说。只是一直以来看着熊廷弼在辽东尽心尽力,廖忠没忍住。
这些事情在锦衣卫当中算不上什么太大的秘密。锦衣卫原来的指挥使许显纯此时也已经被撸了下来。朝廷里面的情况,他们更了解。
今年朝廷如果不是在山东搞了一笔钱,恐怕又是一个难过的一年。
所以廖忠劝熊廷弼的话,算得上是肺腑之言。
“大帅可能不知道,陛下在宫里面每顿饭只吃四菜一汤,已经半年没有添过新衣服了。”廖忠看着熊廷弼继续说道:“陛下一直以来省吃俭用,宫里的修建都已经停了下来,就是为了节省,为了给付军费。”
“这一年多以来,辽东的军费从来没有亏欠过,甚至是多发;粮饷也从来都是及时到达,各种军械也都及时送到辽东,这都是要花钱的。”
“今年年初的时候,西北蒙古进犯,加上地震震塌了不少关隘,这都是需要花钱的。朝廷里面实在是没有钱了,如果真的要打一场大仗,朝廷支撑不下来。”
听了这话之后,熊廷弼脸上的表情缓和了下来。
他看着廖忠,脸上露出了笑容,随即问道:“你不是普通的锦衣卫吧?普通的锦衣卫应该不懂这些,而且也不会和我说这些话。你是什么身份?”
“我的身份就是锦衣卫千户。”廖忠笑着说道。
事实上,廖忠当然不是普通的锦衣卫千户,他是陈洪的人。
在锦衣卫当中,陈洪一直都在暗戳戳培养自己的人手,这也是陛下允许的,锦衣卫上下也都知道。锦衣卫指挥使想干涉也不敢,只能是听之任之。
这些人都是优中选优,而且是经过培训的,可以说见识和能力都不凡。
这一次廖忠能够被选到辽东来,更是因为他的能力是出类拔萃的。
熊廷弼显然没有相信廖忠的话,一般的锦衣卫怎么可能有这样的见识?
何况陛下在宫里面吃四菜一汤,这样的事情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探听得到的。即便是大臣们都知道,一个锦衣卫千户也不可能知道的这么清楚。
不过对方不愿意说,熊廷弼也不能追问。他点头说道:“我会写一份题本给陛下。”
“如此,最好不过了。”廖忠点了点头说道:“大帅,朝中近日有人说陛下对辽东的恩赏太厚,这件事情大帅想必也应该能明白。”
“大帅最近还是注意一些,虽然大帅问心无愧,可还是尽量少落人口实,那样会给陛下找麻烦。”
“现在陛下日子并没有大帅想象中的那么好过。您是天子近臣,陛下最信任的臣子,应该知道怎么上报军恩,这些就不用卑职多嘴了。如果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卑职就告辞了。”
熊廷弼点了点头说道:“你去吧。”
等到廖忠走了之后,熊廷弼若有所思的看着他的背影,随后摇了摇头,径直走向一边的书桌开始写信。
离开了熊廷弼的营帐,廖忠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知道自己对熊廷弼的话起了作用。
要知道,在京城培训的时候,怎么样替陛下说好话可是培训的重中之重。
这个科目叫宣扬天威。作为陛下最忠心的臣子,要时刻替陛下着想,要学会替陛下说话,维护陛下的天威。
对于刚刚的表现,廖忠很满意,显然他学的很好,这一点做的很到位。回头把这件事情密奏上去,这就是他的功劳,肯定会得到奖赏。
在廖忠幻想自己会得到奖赏的时候,京城之中正在忙碌着准备过中秋节。
给臣子们的赏赐,朱由校虽然心疼,但还是足额的发放了。甚至这一年来比较辛苦的大臣额外还有奖赏。
同时朝廷还发布了一个消息,陛下要在京城里面建一批房子用来给臣子们居住。
这个消息一出来之后,整个京城哗然。
这可是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好事情,京城居之大不易,这可不光是说说。
有权有势的官员有人孝敬,自然能够在京城买上房子;家境足够殷实的臣子,自然也能够过得很好。
可是有很多人却不是这样,京城里面的清水衙门可不少,很多御史甚至混到卖题本的地步了。你出钱,我帮你写一份弹劾的题本,你说弹劾谁我就弹劾谁。这事其实非常的多。
除此之外,很多人过得都紧巴巴,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房子。
谢恩的题本上了一大堆,朱由校满意地听着陈洪的汇报,不时点点头。
朱由校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安抚。他要把书院拆迁出去,要把一些地收回来,这都是触及人们利益的事情,搞不好就会闹腾起来。
而提前把发福利房的消息放出去,就可以让臣子们高兴一下。接下来就可以告诉他们,你们盖房子的地全在拆迁当中,不拆迁就没有地给你们盖房子。
在得到这样的消息之后,可想而知那些臣子会是什么反应。有了好处和没好处,那自然就是不一样的。朱由校相信肯定会有效果,至少能起到分化的作用。
摆了摆手,朱由校示意陈洪不用念了。
他站起身子活动了一下筋骨,喃喃道:“朕真的是越来越会为臣子们考虑了。”
“看来朕距离一个明君不远了。”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23章 拆迁队队长——朱由校
由于朱由校的放纵,朝堂上的消息基本上都瞒不住。
听说陛下要给大家盖房子,一时之间朝堂上都兴奋了起来,这些日子一直都在围绕着这件事情讨论。这使得整个中秋节的气氛都热烈了起来,大家都很高兴。
不过暗戳戳的也有关于在哪里改房子的消息流传了出来。毕竟京城里面的土地很紧张,既然是要盖房子,那肯定就是大规模地使用土地。城里面可不好搞啊。
有人说要把房子盖到京城城外。
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蛋疼了。把房子盖到京城城外去,每天上衙那还要进城,这得起多早?一路上得赶多少路?这可不行。
也有人说要在皇宫的西北角盖房子,陛下会划出来一块地。
可是这也不像话,那里是皇家园林,是陛下的东西,怎么能把那里切出一个角来?
还有人说要把所有的书院牵出城去,然后在原本书院的土地上盖房子。
这个说法倒是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毕竟只有这个听起来靠谱一些。
在这样的舆论之中,京城又迎来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孔家的南宗进城了,也就是新的衍圣公来了。
一时之间,京城震动,无数的读书人都开始往城门口跑,准备去迎接新的衍圣公。
据说新的衍圣公还是皇家书院的院长,这给天下的读书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虽然孔家没有什么实际性的权利,但就是有这样的威望,他们象征意义实在是太明显了。
陛下愿意使用衍圣公,就代表着陛下的某种政治倾向。这对读书人来说就足够了。
孔尚乾来到京城下的时候,没想到有这么多人迎接他。
看着乌泱泱的人头,孔尚乾心里面顿时激动了起来。
要知道,他这一次到北京城来可以说是孤注一掷,家里面的田产土地全都卖了。那都是他家族几代人积累下来的产业,整整几百年才攒下的家当,这一下全都没了。不卖不行啊,陛下让你卖,那你就得卖。
这一路上,孔尚乾的心里面都在担心,这到了京城之后可该怎么活呀?靠着俸禄?不得饿死?
担心了一路,孔尚乾在看到有这么多读书人来迎接他的时候,瞬间就放心了不少。
他家到这里之后有这么多人来迎接,看来他还是小瞧了衍圣公爵位带来的东西。有了这些东西,想来家族就能够好好的活下去了。
一路上行走的很慢,顺天府的人也只是维持秩序。显然朝廷是有意宣扬衍圣公进京。
一路走过去,京城都热闹了不少。
礼部也派了官员来迎接。孔家的人需要安顿,这早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至于孔尚乾,要进宫去见陛下。
一路进了皇宫,孔尚乾都在琢磨,显得小心而谨慎。
要知道,他们家可不是山东孔家,他们家对皇家可是很敬畏的。毕竟当今的这个陛下连山东的孔家都收拾掉了,何况是他们家?
走进去之后,孔尚乾目不斜视,态度端正。
见过衍圣公来了,一个白胖的太监迎了上来,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对着孔尚乾拱了拱手,笑着说道:“咱家陈洪,奉了陛下的旨意来迎接衍圣公。”
“劳烦公公。”孔尚乾连忙说道。
虽然在京城里面没有什么根基,但是衍圣公的身份摆在这里,而且孔尚乾也不是什么白痴,在进京之前就已经提前一步派人来到了京城。
这些人一方面来打前站,另外一方面就是来拉关系,同时也是打探消息。
很多朝廷里面的大员,孔尚乾都已经有了资料,比如眼前的这个陈洪,可以说得上是当今陛下最宠信的一个太监。
司礼监秉笔,一直在陛下的身边贴身伺候。这样的人物,可不是孔尚乾这个初来乍到的衍圣公能够得罪得起的。
所以孔尚乾的态度很客气,还伸手拿了一个玉佩塞到陈洪的手里,笑着说道:“路上得的一个玩意,陈公公拿着把玩。”
这可不是什么随便就得来的,这是好东西。
孔家积攒了几百年的家当,自然也有不少好东西。银钱可能没有那么多,但是各种各样的东西不少。
送给陈洪的这个就是一个上好的玉佩,入手温润、触感柔和,一摸就知道是上了年头的老物件。
陈洪连忙将玉佩还给孔尚乾,笑着说道:“可不敢收衍圣公的东西。在陛下身边当差,需要知道一些分寸,东西可不能乱收。”
这让孔尚乾一愣,这还是太监吗?
要知道,宫里面的太监可是出了名的死要钱。不要说你送上去,你不送他甚至都会开口勒索你。现在他居然送到手的东西不要,难道世道变了吗?
陈洪可不会和孔尚乾解释这个,只是笑着做了一个请的手势说道:“衍圣公还是快来吧,陛下还在宫里面等着呢。”
“劳烦陈公公!”孔尚乾连忙说道。
两人一前一后的走了进去,很快就在大殿里面看到了朱由校。
大礼参拜之后,孔尚乾静静地跪在那里,等着朱由校接见他。
说起来,孔尚乾还是第一次见这位年轻的陛下,心中充满了畏惧。
实在是这位陛下的名声太过大了,外面的传言也很多。虽然有很多不实在,但是有一点却可以肯定,眼前的这位陛下很有主张,做起事情来可是很干脆的。
这一次到来,很希望能够给陛下留下一个好印象。
朱由校转过头,看了一眼孔尚乾,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说道:“衍圣公,免礼吧。”
听到这话之后,孔尚乾连忙站了起来。
等到孔尚乾站起来之后,朱由校上下的打量了一番。
说起来,光从样貌上来说,孔尚乾长得还算不错,一副读书人的样貌,很符合人们对读书人的向往。他五官端正,目光清澈,胡须撒在胸前,整个人透着一股正气。
轻轻的点了点头,朱由校说道:“孔家南宗一脉,朕心里面一直都很感佩。当年如果不是被胡掳占了江山,衍圣公的爵位也应该是你们家的。现在也算是正本清源了。得了爵位就好好做,不要让朕失望。”
听了陛下的话之后,孔尚乾心里面终究好受了一些,还感动了起来。
他家这么多年受的委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
能够得陛下这一句话,足够了。
从此以后,就是他家当家作主的时候,没有人可以质疑。
如此一来,他家的好日子就要到了。
孔尚乾说道:“臣谢陛下龙恩。从今日起,臣自当尽心竭力,绝对不会辜负陛下的期望。”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这些就不用说了。来,进前来。”
听了朱由校的召唤,孔尚乾连忙向前走了几步,径直来到朱由校的面前,不过还是在十几步之外停了下来。
不能够再前进了,再前进就有违臣子的本分。
朱由校看了孔尚乾一眼,没有说什么。
“看到这幅地图了没有?”朱由校指着眼前的地图,笑着对孔尚乾说道:“这里,朕准备建一座新城。在这里边是一座全新的孔庙,在孔庙旁边就是衍圣公府。”
听着朱由校的话,孔尚乾的脸上露出了震惊的表情。
因为陛下所画的那一片地,那可真的不小。
孔庙的规模建的很大,这一点孔尚乾能理解。
可是旁边的衍圣公府,从陛下画的范围,那不小。
陛下是要给他加建一座大宅子呀?!
孔尚乾心里面顿时就激动了,不过也有一些迟疑,陛下对他这么好,这恐怕不是什么太好的事情吧?
正所谓无功不受禄,陛下对他这么好,恐怕让他做的事情也不容易。
不过这是皇帝的恩赐,你不但要接受,而且要很高兴的接受。
朱由校没有去看孔尚乾,而是继续说道:“在孔庙的东侧,朕会建一座书院,这座书院将会是大明现在最大的书院。”
“除此之外,这一侧是皇家子弟书院,旁边是武学院。至于另外的这一侧,也要会新建一座书院。”
“等到这新城建设完毕,这里将会成为大明的文教中心。衍圣公掌管天下书院,其中责任之重,朕就不用多说了。到时候爱卿也就明白了。”
“朕把这件事情交给爱卿来做,希望爱卿不要辜负朕的期望。”
孔尚乾已经被朱由校的计划震惊了。
陛下原来要搞这么大的事情?这需要用多大的人力和物力?需要用多少钱?
真是大手笔!
孔尚乾连忙说道:“陛下放心,臣一定尽心竭力!”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如此,就最好不过了。你的家人进京之后,已经给你们安排了一座宅院。虽然不是很大,想来已经够用了。你们先住着吧。等到衍圣公府建造完成,你们再住进去也不迟。”
“是,陛下。”孔尚乾连忙答应道。
“行了,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退下吧。回去之后,好好的安顿家里,有什么事情可以提出来,朕都会一一帮你们解决。”朱由校看着孔尚乾,语气温和、笑容灿烂的说道。
对于孔尚乾,朱由校还是很看重的,这是他接下来一段时间非常需要重用的一个人。
书院的改革正在推行,各地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很多,甚至弹劾的题本也不少。
其中暗自索贿、侵占土地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官商勾结、暗中牟利这样的事情也不少;甚至有官员和读书人暗中朝皇家书院伸手,暗中拉帮结派,想要维持以前的书院体系。
这种事情一直都有,朱由校也一直都能收到秘报,他却没有管。
原因很简单,朱由校在等这件事情完成。书院改革完成之后,才是他动手的时候。事后的清算先不提,如何调整方向,还须要孔尚乾来。
现在孔尚乾已经进了京城,朱由校下一步计划也能够提上日程了。
转头看向陈洪,朱由校说道:“前几天毕懋康是不是要觐见?”
这位大明百工院的实际掌握人,在朝廷当中也算得上有名,只不过离位高权重还差很远。
但是在朱由校的心里面,毕懋康是他真真正正非常看重的人才。所以在毕懋康要觐见的时候,朱由校第一时间便知道了。
只不过这两天有些不太方便,在得知没有什么太急切的事情之后,朱由校就没见毕懋康。
不过这一次不一样,孔尚乾已经进了京城,朱由校的新城计划也可以提上日期了,也是时候见一见毕懋康。
朱由校说道:“你安排一下吧,明天见见他。”
“是,皇爷。”陈洪连忙恭敬的答应道。
随着孔尚乾进宫见了朱由校,关于新城的事情便流传了出去。
一时之间,整个京城上下传得沸沸扬扬,所有人都在议论这件事情。
读书人觉得这是一件盛事。大明文教圣地,这样的地方谁不想见证?
当今陛下弘扬文教之心,当真是旷古烁今。
那些反对书院改革的、在书院改革之中乱跳的,当真是心怀叵测,这样的人就应该抓住打死。
这样的舆论环境很快就形成了,主要是这里面有不少水军在上蹿下跳。这些水军自然就是朱由校安排的人。
现在这些水军的日子可以说的上是如鱼得水,与后世的水军不同。后世的水军还要与人掐架,现在这个时候的他们根本就不用和人掐架。
如果有谁的言语表现得很激烈,或者做出了什么过激的行为,不好意思,东厂一日游。
游进去之后,解释清楚还可以;解释不清楚,那就要治罪了,搞不好都要脱一层皮。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水军很快就掌控了上游,舆论方向也有了改变。
双管齐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不过比起这些人来说,勋贵们还有商人们盯上了新城的土地。
说白了,那里将会是一个发家致富的好地方。不说其他的,单单是书院的学子、五湖四海汇聚到这里的读书人,那都是有钱人。
新城必然会是做生意的好地方。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24章 火药是一切的基础
京城各种纷纷扰,但日子还是要一天一天的过。
虽然消息出来很久了,但是朝堂之上一直没有动静。天气越来越凉,整个京城的节奏反而慢了下来。
前段时间一直在忙着秋收,一直在忙着搞粮食,大家的精神头也都集中在这上面。每年这个时候,都是朝中忙碌的时候。虽然都已经习惯了,却依旧不敢怠慢。
不过今年的情况反而好了不少,虽然忙着累,效果却比往年强很多。毕竟今年土豆种植的面积不是很大,但是收成很好。
朱由校在皇宫里面溜达,他已经接到了下面的汇报,今天土豆收的很好,至少今年的冬粮没有问题。很多百姓即便是靠着吃土豆,冬天也能够吃个肚儿饱。
要知道,在现在的大明,冬天还是很难熬的。天气冷就不用说了,百姓没有什么事情做、没钱赚,想要吃饱饭都不容易。砍柴、打猎,也闲不下来,通常也都是饥一顿饱一顿的。现在有了土豆,能让他们过一个好年。
看了一眼陈洪,朱由校说道:“毕懋康来了吗?”
“回皇爷,人已经在外面了。”陈洪连忙答应道。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那就让他进来吧。”
时间不长,毕懋康就从外面走了进来。
对于朝廷中的人来说,毕懋康算得上是一个后起之秀,官职已经做到了工部侍郎,现在掌管着百工院。
很多人都曾经预言过,下一任的工部尚书,很可能就是毕懋康。
毕懋康精心打扮过,却还是风尘仆仆的样子。在百工院那个地方,每天忙来忙去的,也没个休息的时候。
此时的毕懋康看起来有一些狼狈,虽然已经强打精神,可看起来还是很疲倦的样子。
等到毕懋康行过礼之后,朱由校摆了摆手,笑着说道:“行了,不用费这个力气了。坐下说吧。”
一边的陈洪拿过来一个锦墩,直接放到毕懋康的身后。
等到毕懋康坐下之后,朱由校才继续说道:“要建新城的事情,你听说了吧?”
“回陛下,已经听说了。”毕懋康连忙答应道。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朕一直想和你谈一谈,关于砖和水泥的事情,进行得怎么样了?”
在建造新城的时候,朱由校想采用的就是砖和水泥。这个砖,是红砖,而不是大明使用的青砖。
1...193194195196197...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