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城里面空出来的王府,那么大的地面做什么不好?
当然了,这些都是朱由校心里面所想,自然不可能告诉张皇后。
太丢脸了。
张皇后也知道朱由校的话不实在,可是身为皇后,自然不能让皇帝下不来台。
她没有再继续追问,有些迟疑的说道:“可是中秋节要到了,宫里面总是要赏赐一些东西。还有勋贵和勋戚,都要赏赐。”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20章 皇帝也缺钱(三更求票!)
“总归是要花费一些。”
听了这话之后,朱由校一愣,觉得张皇后说的有道理,随后点了点头说道:“那就按照去年的例子来吧,咱们也别换个规矩。”
张皇后点了点头,有些无奈的说道:“那就全听陛下的。”
朱由校还想起了一件事,那就是他应该干点别的事。他问道:“皇子马上就要百日了吧?”
听到朱由校这么说,张皇后点了点头说道:“的确快了。”
“那应该办一个百日宴。”朱由校想了想说道。
闻言,张皇后怎么可能还不知道皇帝相公在想什么?
这是心理不平衡了。给臣子们赏赐,没有回头钱,心里面不痛快。
对于自家的皇帝相公,张皇后还是了解的。他平日里可是很喜欢钱的,花钱的时候也是大手大脚,从来都不吝啬。
就比如说百工院,还有新军,那可都是烧钱的大户,可是他往里面砸钱却一点都不手软,几百万两、上千万两的扔进去,眉头都不皱一下。
可是在一些开销上,他却吝啬的很,比如给臣子们的赏赐,还有平日里一起做衣服,他就皱眉头。宫里面花点银子,就把他心疼得够呛。
张皇后知道这是好事情,毕竟皇帝知道节俭了。可是也不能太过分。
每顿饭四菜一汤也就算了,过中秋想省点钱也可以。可是你要办百日宴,这不是摆明了要向臣子们收钱吗?
这怎么能行呢?
这绝对不是皇帝能干的事情。
张皇后说道:“只在宫里办就可以了。”
朱由校很无奈,他也知道这件事情不成。
如果把消息放出去,相信支持的人会很多。但是这件事不能做,背后会被人骂。不好,不好。
不过在皇宫里面办还是可以的。
朱由校说道:“那就在宫里面办吧,召一些皇亲国戚入宫。在宫里面办,就不用邀请其他人了。朕厉行节俭,不能坏了规矩。”
看着朱由校一副心疼的模样,张皇后差点没笑出来。
不过张皇后可不敢笑,看了一眼身后的地图,张皇后直接说道:“这件事情妾身去安排。如果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那臣妾就告退了。”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御膳房新进来一批羔羊,晚上吃烤全羊。你把田妃和袁妃也叫上,一起在你那里吃吧。”
“是,陛下。”张皇后答应了一声,说道:“妾身回去就安排。”
朱由校点点头,目送着张皇后离开,脸上逐渐严肃了起来。
朱由校看着陈洪直接说道:“去把赵秉忠、陈奇瑜和陈四海找来。”
听到皇爷要找这三个人,陈洪的心都是一颤。这是要出事了!
现在的大明之中,有几个官员的名声非常大,其中就包括赵秉忠、陈奇瑜,还有陈四海。这三个人可以说是声名赫赫。
赵秉忠和陈四海,那是用无数顶官帽子堆起来的名声。这两个人在外面的骂声非常的多,甚至直接把两人说成堪比来俊臣的酷吏,栽赃、诬陷,手段手段说来就来,根本就不是什么好人。
他们两人的名声甚至比锦衣卫和东厂的都臭。
至于陈奇瑜,这个人更是所有人都敬而远之。
在河南为官的时候,陈奇瑜以一己之力掀翻了整个河南的官场,顺便还掀翻了福王,可以说是声威赫赫。
陈奇瑜现在做了顺天府尹,风头更是一时无两。他在京城之中执法很严,违法必究,丝毫不讲情面。这样的人让畏惧的同时,也让人恨。
这三位组合在一起,那就是大明官场上的大杀器。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人敢忽视这三位。
现在皇爷要把他们三个全都找来,这是有事情要发生了。
陈洪连忙跑了出去。
这件事情他不敢怠慢,这要是耽误了皇爷的事情,那可就完蛋了。
陈奇瑜三人被找来的时候,都是一脸的懵。
这是要做什么呢?
难道是陛下又要查什么人了?
从现在情况来看,好像是京城的什么人?
不过陈奇瑜三人也没有互相询问,私底下串通可不好。
一起走进大殿之后,陈奇瑜三人连忙躬身行礼,“臣等参见陛下。”
朱由校看了一眼陈奇瑜三人,摆了摆手说道:“免礼吧。”
等到三人都站起身子之后,朱由校这才继续说道:“把你们三个人找来,是朕有一件事情想和你们商量一下。”
陈奇瑜三人连忙躬身倾听,等着朱由校给他们分派任务。
“最近有人上书弹劾,说是京城很多土地不明,全都被占用了。勋贵和勋戚横行不法,明明不是自己家的,却偏偏占到了自己家里,这样的事情非常的多。”
“朕也觉得这件事情不可取,所以把你们找来,想要好好的查一查。”
朱由校一边从台阶上走下来,一边说道:“只不过,如此一来就要得罪一些人了。这件差事不太好办,交给别人朕也不放心,所以只能够交给你们了。”
就这陈奇瑜三人,朱由校可以说是爱护有加,轻易都不出动他们。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根本就不用。
现在其他人都不合适,朱由校只能把他们三个找来,这件事情也只有他们能办。
听了朱由校的话,陈奇瑜三人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显然陛下这是要清查整个京城周围的田地,看看有没有多贪多占的。
这种事情一直以来都很多,占公家的地,大家都心照不宣,勋贵和勋戚更是如此。
“臣等明白。”陈奇瑜三人连忙答应道。
“不光是官员家里要查,皇亲国戚也要查,甚至是寺庙、道观也要查。凡是侵占土地的,全都要登记在册;没有地契建房的,也全都要登记在册。清查开始,顺天府一亩地都不许卖。”
“是,陛下。”陈奇瑜连忙答应道。
这件事情本身没什么太大难度,难度就在那些当官的和勋贵上。一旦查到他们身上,很可能就会出事情,撒泼打滚的,让人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不过陈奇瑜三人倒不担心这些,陛下的脾气他们都知道。福王府都收拾了,自然不差京城这些人。
何况新的爵位马上就要推出了,现在京城可以说是人心惶惶,估计也没有人出头闹事。这是一个好机会。
“行了,那你们就去办吧。”朱由校摆了摆手说道。
陈奇瑜三人躬身说道:“臣等告退。”
说完这句话,三人就一起退了出去。
看着三人的背影,朱由校又把目光落回到了地图上,脸上的表情很满意。
经过这一次清查。肯定能够清出来不少的土地。当然了,想要那些园子是不可能的。那些人不可能没有地契就建房子。
不过,朱由校还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是不是可以给土地搞分类了?
分成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和耕种用地。
凡是耕种用地,一律不允许建造房屋。
凡是商业用地,才允许建造店铺。
凡是工业用地,才允许建厂。
至于说住宅用地,那就需要特批了。反正价格都不一样,你想干什么就要花干什么的钱。
你想要建住宅,就得买住宅用地;你想要建商铺就要买商铺用地。如此划分之下,必然能够多赚不少钱。
不过这个政策不是一时半会能够推出去的,如果要推出去,也肯定要在全国的范围内实行。如果单单在北京实行,那估计全国各地就会掀起买地热了。
不但买地热,而且还要盖房子,那岂不是有违自己的初衷?
朱由校的初衷是把钱捞到自个儿口袋里面,不是让这帮人趁机大肆炒地赚钱。虽然他心中很迫切的想做这件事情,但还是把这个想法压了下来。
眼前先收拾这些人,等到把这个新城建起来,到时候就能搞不少钱。
事要一件一件的办,饭要一口一口的吃,钱要一点一点的赚。
不过有一个地方,倒是可以考虑收拾一下了。
朱由校的目光越过了地图上的京城,落到了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做张家口。
现在走私贸易最发达的地方,恐怕就是张家口。在后世有个非常有名的说法,叫做走西口。现在应该也有苗头了。
走西口大概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路向西,经杀胡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
另一条路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现在西边那条路并不好走,关卡重重,人口也不多。反而是张家口这个地方,是个很要命的地方,可以沟通大明和草原。
这里的走私贸易很发达,粮食、铁器、各种器械,在张家口全都能够走私出去。
朱由校盯着张家口,脑海之中回忆着,心中也开始琢磨。
他要对张家口动刀,自然不是因为贸易,而是因为钱。
如果能和蒙古展开官方贸易,朱由校是愿意这么做的,只不过暂时还不行,后面要想办法。
在展开官方贸易之前,这些靠走私发家的人也要处理掉。只不过要怎么处理、什么时候处理,需要一个时机。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21章 熊廷弼被封伯爵
朝堂之上这段时间还算平稳,只不过因为出了一个消息,就又乱了起来。
陛下要清查土地,这对勋贵和勋戚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京城周围,甚至是整个顺天府,大部分田地都是他们的。当然了,其中有一部分是有地契的,甚至有一部分是皇帝赏赐的庄田。
这些都是有证据的,查起来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他们唯一担心的就是土地太多了,那些兼并来的土地会让皇家不高兴。
不过之前已经查过一次了,大家都纳了税,所以也算不上什么大事。毕竟之前成国公出头,大家跟着吃了一个闷亏,所有的土地全都拿出来交了税。
不过有一件事情也可以放心,交了赋税之后,陛下也就不会再难为他们这些人,土地可以光明正大的拿到名下来,不用像以前一样藏藏掖掖。
所以朝廷要清查土地,他们倒是不害怕,毕竟早就登记在册了。唯一让他们担心的是那些侵占的土地,平日里就是荒山嘛,自己画个圈就圈起来了。
至于说到顺天府衙门去买,有的买了,有的没买,而且大部分都没买。
毕竟没人要的地方,自己圈上了而已,也没人来管,这钱就省下了。
有远见卓识的人觉得是花小钱办大事,直接就把土地买了。
但是有的人就不一样,鼠目寸光,不舍得花钱。这些人这一次就慌了,上一次清查的是耕地,这一次全都要查,甚至连寺庙道观都要查。
这个消息一出来,朝堂之上就乱了,只不过乱的是勋贵和勋戚那边。
文官这边倒是稳坐钓鱼台,京城周边又没有他们的土地。反而出了这样的事情,他们更乐于看热闹。
只不过事情出了以后,也有人比较积极,比如英国公府和定国公府,第一时间就表态,配合朝廷的清偿。但凡家里面有做的不合适的地方,马上清理出来,并且接受朝廷的处罚。
成国公府也在之后表了态。
一时之间就更是人心惶惶了。
原本,勋贵和勋戚可以说是抱团取暖。但是自从参谋处成立之后,双方分裂的趋势就越来越严重。
定国公被排除在了参谋处之外,最近一直都是谨小慎微,什么事情都不敢参与;凡是有拍陛下马屁的机会,那是坚决不放过。
因为定国公明白,他现在已经被陛下厌弃了,再搞下去可能就要麻烦。这爵位要是降两级,自己家人都丢大了,还做不做人了?
所以这次的政策,即便是要得罪一些人,定国公也第一时间站出来支持。
至于英国公,那就更不用提了,现在是大名鼎鼎的勋贵第一人、参谋处的实权派人物,可以说是领参谋大臣的人选之一、军方最具权势的人物。
这样的人物大权在握,又在晋升一步的节点上,自然不会吝啬家里面这点东西。
除此之外,还有成国公。上一次交粮纳税的事情,他就已经坑了别人一次,他自个儿也被坑了。但是成国公也不敢退缩,虽然不出头,但是跟上总没有问题。
几位国公都同意了,其他的勋贵和勋戚纵然想要反对也没办法。
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勋贵的权力得到了提升。可是明白事理的都知道,自从有了参谋处之后,勋贵他们的权利实际上是被削弱了。
有了亲军统领衙门,勋贵他们的权利就更被削弱了。
朱由校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再加上有文官的支持,所以这次清查根本就没费什么力气。
反倒是道观和寺庙那边弄出了一点问题。
他们通常都是买地建的寺庙;有的则是连地都没有买,直接找了一块无主的荒地就建了,甚至建在山坡上,周围还开出了田地。至于地契,自然是没有的。
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这些无证的道观和寺庙自然就在打击的范围之内。这些人可不好惹,一个个执拗的很。不过现在只是清查,还没有清理他们,矛盾倒也激化得不是那么厉害。
皇宫大内。
朱由校听了陈洪的汇报,不时的点了点头。
半晌之后,朱由校睁开眼睛说道:“让锦衣卫去那些寺庙查一查,没有度牒的,一律清退。但凡是收容没有度牒之人出家的寺庙,一律严惩不贷。”
这件事情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新城开发计划不可能因为一些和尚和道士的阻碍给耽误了。
这些人肥得流油,不事生产,现在还想占着土地不给?
想得美。
如果他们乖乖的听话懂事,拿着一些拆迁补偿赶紧迁走,这就是最好的。如果不识相,那就别怪朱由校不客气。
在金钱面前,就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直接就让锦衣卫动手,把他们全都抓起来。
这里可是大明,大明的皇帝不信教。
有一个信教封魔的就是嘉靖皇帝,但是却不是朱由校。
“是,皇爷。奴婢马上就传旨锦衣卫。”陈洪连忙说道。
这件事情朱由校很有信心,绝对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即便是出现问题,也需要强推过去。
弄死,弄死,全都弄死!
现在的朱由校有这个底气,毕竟努尔哈赤已经死了。
虽然努尔哈赤死了,不代表辽东和蒙古的事情彻底解决,也不代表威胁彻底没有了。毕竟皇太极也是个雄才大略的主,人家也搞出了很多事情。
但是有一点,朱由校相信,那就是他们需要安静一会了,短时间内都不会向大明进攻。
如果大明不主动攻击他们,那么皇太极就会把蒙古的林丹汗当成对手,直接从东向西打过去。朱由校反而乐于见到这样的情况。
反正林丹汗也不是什么好货,他们狗咬狗一嘴毛,对朱由校来说也是好事情。
朱由校需要的就是时间,和金钱。等他把内政理顺了、把兵练起来,那就是爱谁谁了。辽东安稳了,蒙古也闹腾不起来,朱由校正好动手。
所以在国内、在内政上面,朱由校就可以表现得强势一点。
辽东,沈阳城。
熊廷弼脸上这些天就没有消失过笑容。
死了一个努尔哈赤,沈阳城都安稳了不少,甚至暗中已经开始向北扩张,伺机收复铁岭和清河。
最近探马也不断地出击,沈阳城的情况非常好。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的奖赏也来了。熊廷弼怎么可能不高兴?
李光荣从外面走了进来,见到熊廷弼之后,大笑着说道:“大帅,您的伯爵服饰已经做好了,他们已经送过来了。卑职看了,很不错。”
这一次熊廷弼立下了军功,直接就被封了伯爵。虽然只是一个下等伯,那也是伯爵啊!
至于李光荣,被封了一个子,中等子,也算得上是有爵位在身的人了。从此以后,不但能够领一份官员的俸禄,还能够领一份爵位的俸禄,无论是钱财,还是在地位上,那都是大提升。
听了李光荣的话,熊廷弼笑着说道:“好好努力,相信你也会有这么一天的。”
李光荣也笑了,说道:“那到了那个时候,大帅肯定已经封侯进公了,咱们这些人也能够跟着大帅沾沾光。”
这一次,辽东上下都得到了奖赏,聊起天来很高兴。
这个时候,外面突然响起了一个兴奋的声音:“朝廷的赏赐来了,两位这是高兴的很,不过这请客可免不了。”
话音刚落,一个身影就从外面走了进来。
正是锦衣卫千户廖忠。
看到廖忠之后,熊廷弼两人同时笑了起来。
熊廷弼更是直接说道:“请客没问题,地方任选,好酒好菜的招待,大家一定要吃喝的尽兴。”
“那我就等着了。”廖忠笑着说道。
说完这句话,廖忠没有再开口,而是转头看着李光荣。
那目光看得李光荣有些莫名其妙。
他随后猛然就反应了过来,连忙拱手道:“如果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那卑职告辞了。”
这廖忠显然是有事情要和熊廷弼说,但是不想让李光荣听到。李光荣果断的选择离开,再听下去可就没好处了。
熊廷弼自然也明白,摆了摆手说道:“行了,你退下吧。”
李光荣转身走了出去。
等到他走了之后,廖忠看着熊廷弼说道:“跟着这次赏赐一起来的,还有陛下的一封密信,是给大帅的。”
说着,廖忠就从怀里面拿出了一个盒子。
扁平的盒子,并不大,上面有一把非常精致的锁,而且还有封条,看得出来是层层保密的。
熊廷弼不敢怠慢,伸手将盒子接了过来,随后仔细检查了一番。
锁没有撬的痕迹,封条也没有被动过的痕迹,熊廷弼这才拿出了腰间的钥匙,将锁头打开了。
密奏盒子,这玩意可不是谁都有的,而且通常都是1对1。
一把锁有两把钥匙,一把在皇帝那里,一把在大臣那里,用来相互之间传信的。锁头就是防止泄露消息的。
熊廷弼将锁头打开,从盒子里面拿出了一个信封。
检查了一下封印的火漆,确定没有问题,他才把信拆开。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22章 明君之路(求票求订阅!)
拆开信之后,熊廷弼快速看了起来,脸上的表情渐渐从刚开始的轻松变得越来越严肃。
皇帝给的信,那就是圣旨。虽然是私下里的密信,但是重要性一样。
在这封信里面,朱由校首先肯定了熊廷弼的战功;其次,对熊廷弼没有辜负自己的信任进行了一番夸奖。但是在信的最后,才说了事情的关键。
这一点,熊廷弼心里面也很清楚,陛下很明确的告诉他要谨慎。在这个时候,切记骄兵必败,他的任务就是守好辽东。只要能够保证沈阳和辽阳不丢,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不要妄想着出兵,也不要想着出击。大明经不住再一次的溃败,现在稳妥是最关键。
熊廷弼知道,陛下这是害怕他重蹈萨尔浒之战的覆辙。一旦再来一次萨尔浒那样的溃败,大明在辽东的实力就彻底没有了。到了那个时候,真的就是被动挨打。一旦沈阳和辽阳丢了,建奴就彻底扫清了西进的道路,可以随时去进攻蒙古。而大明只能看着,没有办法阻止。
在原本的历史上,唯一能够起到牵制作用的,是皮岛的毛文龙。
因为有毛文龙存在,有袁可立在登来对他进行支援,所以他们能够牵制住皇太极,让他不能西进去打蒙古,至少不能够尽全力的去打。
在袁崇焕杀了毛文龙之后,毛文龙的手下彻底投降了皇太极。这导致了皇太极可以彻底放开手脚,无论是向东进攻朝鲜,还是向西进攻蒙古,全都没有了牵制。
在这样的情况下,战局就变得越发不利。
现在朱由校想要的,不是什么收复辽东。以熊廷弼手上的实力,想要收复辽东根本就不可能。即便能够打赢几场仗,在战略上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朱由校不允许他胡乱出手。
如果被这一次的胜仗冲昏了头脑,很容易犯下更大的错误。
现在辽东的军队士气高昂,也不过就是因为守城胜了罢了。这与野外对战不一样,辽东军队的坚韧性不够,真的面临苦战,他们不行。也就是说打顺风仗没问题,一旦逆风很容易出问题。
熊廷弼看到这封信,脸上不知道摆什么表情。
事实上,这段时间以来,熊廷弼的心里面也很高兴。虽然还没有飘,但是对于建奴已经起了轻视之心。
在熊廷弼看来,努尔哈赤已经死了,建奴苟延残喘,不足为患。等到他好好收拾一下,必然能够收复铁岭、开源和清河。到了那个时候,建奴就彻底被他堵死了。
1...192193194195196...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