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一边的袁可立看着张维贤,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这位拍起马屁来真是毫无底线。
不过袁可立也明白了,陛下就是想借这一次的机会收拾一下那些勋贵们,让他们也紧张紧张。
别以为抱着爵位就能够混一辈子,真到了动手的时候,咱们这位陛下可不会手软。
“既然如此,那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吧。”朱由校说道:“回去之后尽快拿出一个章程递上来,有什么事情咱们再商量。”
“是,陛下。”张维贤恭敬地答应了一声,站起身子说道:“如果陛下没有什么其他的吩咐,那臣等就告退了。”
“去吧。”朱由校点头说道。
张维贤等人站起来身子恭敬的行礼,转身向外面走了出去。
看着几个人离开的背影,朱由校心里面开始琢磨,参谋处这边还是要往里面调人,现在的人缘还是稀薄了一些。
孙传庭卸任之后,正好空缺出了一个位置。只不过这个位置选谁合适,朱由校一时之间没有想好。
说起来,参谋处之中好像缺一个武将。大明有哪一位武将是德高望重的,真真正正靠战功打出来的?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02章 各怀心思
这要好好的想一想。
想到这里,朱由校不禁无奈地叹了一口气。
万历一朝的名将其实还是不少的,只不过那都是在前期;到了后期,名将的数量可以说急剧减少,根本就没有几个能够拿得上台面。
这估计与当时万历皇帝的做法有关系。戚继光没有落得好下场,使很多人都心灰意冷了。
尤其是随着万历三大征,大明朝的精锐军队也被消耗得很厉害,国力也被消耗得很厉害。
想要找到一个能够压一世的将军,还真的挺难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还真的就没有太合适的人选。
原本李如松是很合适的人选,如果李如松不死,估计辽东也乱不起来。可是李如松死了,辽东甚至可以说连名将都没有了,所以才会乱的一塌糊涂。
不过朱由校也知道,这种情况在自己的手下不会持续太久。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自己不断鼓励,手下的能人会越来越多。
相信到了那个时候,大明就会呈现出一种名将辈出的局面。对于这一点,朱由校心里面坚信无比。
同时朱由校也相信,以后绝对不会像原本的历史一样,在原本的历史上,那些能人都没有好下场。这一世,朱由校一定要让他们有一个好的结果。
自从朱由校登基以后,他做了很多事情,朝堂上下的政策也都有改动。所以臣子们对朱由校的心思就更加的看重,平日里消息传播也是最快的。
关于爵位的事情一出来,所有人都激动了。
消息传播的速度之快,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仅仅是一个时辰之后,整个京城该知道的就都知道了,同时大家都在消化着这个消息带来的震撼。
对于文官来说,这又是一件让他们蛋疼的事情。
爵位改革看起来和文官他们的关系不大,但实际上却很大。文官想要插手,却找不到什么太好的理由,就让人有一些无奈。
他们强行插手的话,反而会引起反弹。本身这件事情关乎到爵位改革,利益牵扯最大的就是勋贵和勋戚。
可是明白人都看得出来,那只是流于表面上的事情。陛下从这件事情开始,已经在逐步扩充参谋处的权力了,这对大家来说是一个不好的信号。
爵位改革在勋贵和勋戚之中也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件事情虽然看起来是好事情,可是重新调整爵位的本质就是陛下在确立远近亲疏。
以前抱着爵位吃老本的事,在今后恐怕没那么容易了。
最恐慌的就要数定国公,这位是真的害怕了。
在这之前,参谋处的事情就没定国公什么事,英国公和成国公全都入了参谋处,只有他个定国公没有加入,这就已经让他很尴尬了。
现在又搞了一个爵位出来。如果其他国公的爵位都没变,唯独他定国公的爵位降了一等,那他成什么了?
他肯定会成为勋贵之中的笑柄,也对不起列祖列宗。想到这里,定国公都快成为热锅上的蚂蚁了。
他心里面也在琢磨着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够让陛下重新看重自己。
与此同时,爵位改革的消息也传到了内阁之中。
四位内阁大学士也在琢磨这件事情,不过他们关注的不是爵位的事情。
对于四位内阁大学士来说,勋贵和勋戚的爵位与他们的关系实在不大,无论是升上去还是降下来都是一样的。
韩爌四人关心的是参谋处的权力,这摆明了陛下要扶持参谋处。在这样的情况下,韩爌他们想不关心都难。
于是四位内阁大学士又聚到了一起,开始商量这件事情。
只不过聚在一起之后,半天也没有人说话。原因很简单,他们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
陛下让参谋处议定,本身就没有内阁什么事;内阁要强行插手。这个理由也不好找,难道反对陛下的爵位改革?
可是陛下也没跟内阁商量,韩爌他们想说话就只能硬着头皮上。可是想要硬着头皮上,那也要有理由啊。
反对爵位改革,也要有反对的理由。这个理由恐怕也不太好找,难道说有违祖制?
这样的话,在当今陛下面前就不用说了,根本没什么意义。
“总要有个章程。”韩爌说道。
这话一出来,徐光启等人都抬起了头。
徐光启说道:“和咱们内阁没什么关系的事情,咱们内阁就没必要有什么章程了吧?”
爵位改革这件事情与徐光启的关系并不大,他也不想因为这件事情和陛下有什么矛盾。
徐光启深切地知道自己的地位,也明白陛下为什么提拔自己。在这内阁之中,徐光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何况这一次的爵位改革,徐光启真的不觉得有什么。陛下想让参谋处掌握一些权力,那就给他们好了。
众人的目光都落到了孙承宗的脸上,想看看他要说什么。毕竟这件事情牵扯到了兵部,原本应该是兵部来做的事情,现在转给了参谋处来做,这就不太合适了。
孙承宗也沉着脸,说起来心里还是有一些难受的。
不过陛下要拆分朝堂,这件事情也不是今天才开始做的。陛下以前提高通政司的地位,那个时候就已经表现的很明显;这一次有这样的操作也不奇怪。
成立参谋处的时候,大家其实就应该已经会想到今天。陛下想要一个参谋处,自然不可能只是一个空壳的衙门。不然陛下费那么大的力气做什么?
所以爵位改革这件事情根本就没有办法阻挡。其实朝堂上的事情也就是那么回事,不是皇权压倒臣权,就是臣权压倒皇权。
从当今陛下登基开始,他的所作所为就是在收拢权力。
当今陛下首先抓住的就是军权,让戚金编练新军,没有用朝堂上的钱,而是用了内库的钱,直接绕开了内阁和六部大臣。
同时,陛下还在朝堂之上展开了反腐行为,干掉了一大批东林党的人。不过也没有全部干掉,而是扶持起来徐光启、韩爌、孙承宗三股势力,让他们没有办法拧成一股绳,从而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陛下还扶持了通政司,剥离了一部分内阁和六部的权力;着手建立皇家书院,把礼部的权力又削去了一部分。
在这样的情况下,陛下对朝堂的掌控已经很强了。从徐光启的话里面就能够看得出来,他就不会因为这件事情来和陛下顶牛。
拧不成一股绳的朝堂,根本就没有什么反抗的能力。
何况在现在的朝堂之上,各种各样的事情纷繁复杂,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
这次山东的事情,就能够看得出来陛下的胆子很大,因为陛下有底气,西南平叛的战功让所有人都见识到了新军的能力。有了新军的支持,陛下做起事情来就更肆无忌惮了。
朝堂之上拥护和支持陛下的官员也不少,徐光启一系就是例子。
除此之外,别看韩爌口号喊得很高,真到了事情上面,韩爌还不一定怎么倒戈。如果相信韩爌的话。肯定会被他坑死。
如果韩爌不听话,都察院那边就会弹劾他。毕竟都察院那边现在做主的是崔呈秀,那可是魏忠贤的人。
有了都察院和陛下两方面的夹击,想要换掉韩爌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到时候接位的就会是徐光启。
所以现在朝堂上谁都不动,像老乌龟一样。
这件事情如果自己站出来反对,孙承宗相信自己肯定会被陛下换掉。
各种思绪在孙承宗的脑海里面翻来覆去。
沉吟了片刻,孙承宗说道:“这件事情既然是参谋处在做,咱们就不用管了,让他们去做吧。”
谁都没想到孙承宗会说出这样的话。
韩爌的眼中明显闪过了一抹失望。一群老狐狸,没有一个好相与的。
韩爌的心里也很清楚,现在朝堂上的情况很明显,自己这个内阁首辅的权力被大大的削弱了,如今就像外面骂的一样:泥塑阁老。
“既然孙阁老都这么说了,那就这么办吧。”韩爌说道。
事情在这里也就算是告一段落了。
内阁这一次商议,根本就是什么都没商议出来,或者说大家也不想商议出什么来,也算是定了一个调子。
几次退让之后,大家大概也明白了,内阁想要拧成一股绳不可能了。
即便是徐光启和孙承宗有所勾结,韩爌在什么事情上也能和孙承宗联系到一起,但是想要三股势力拧到一起,没有人能够做到。比如这一次爵位改革的事情,徐光启就旗帜鲜明的反对。
既然没有作出决定,也没有谈下去的必要了。四个人便各自散场了。
离开了内阁之后,孙承宗朝着外面走了出去。
孙承宗轻轻的舒了一口气,很快就来到了吏部。他要见一见吏部尚书周嘉谟。
身为兵部尚书、内阁里面排位并不高的大学士,孙承宗能够在朝中站稳脚跟、让所有人都不敢小瞧他,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和周嘉谟的关系。
有了吏部尚书撑腰,加上自己的能力,孙承宗的地位很稳固。
见到孙承宗来了,周嘉谟笑着把他迎了进来,茶水很快端了上来。
两人分宾主落座之后,周嘉谟笑着说道:“看稚绳的样子,似乎有什么心事。因为参谋处的事情吗?”
在周嘉谟的面前,孙承宗自然没有隐瞒的必要,轻轻的点了点头,把内阁之中发生的事情和周嘉谟说了一遍,便静静的等着他表态。
“这个韩爌没安好心啊!”周嘉谟捋着胡子,笑着说道。
“我也看出来了。”孙承宗点了点头,叹了一口气说道:“这也是我为什么没有答应韩爌的原因。我想要办事,他却在谋求我的位置。这让我不敢做出什么事情来。”
“这一次辽东打胜,看来是打到韩爌的痛处上了。”周嘉谟笑着说道,
“辽东的事情谁都知道,朝堂之上最近一段时间虽然没有人提起,可是不代表不关注。陛下编练新军,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强军作战?”
“咱们这个陛下心里面装的东西很大,这些咱们都看得出来,所以朝堂上也都有共识。当今陛下肯定会对辽东用兵,不过就是迟早的事情。”
“徐光启管着百工院和户部,你管着兵部,对辽东作战,你们肯定是要立功的。之前不敢下手,是因为谁都怕打输。”
“可是这一次辽东的熊廷弼打赢了,加上朝中新军的战力,谁知道这一战不说十拿九稳也至少有七八成的把握。这就让很多人坐不住了。”
“辽东之战事关重大,朝廷必然会派人督师。徐光启不可能,所以最合适的人选就是你了。从官职上来说,你是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从关系上来说,你与陛下很亲近。如此一来,你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选。一旦辽东打赢了,你的地位必然水涨船高。”
“韩爌这个人看起来中正平和,可是心思很慎重,他这是在挑拨。陛下要改革爵位的事情,谁都不能碰,碰了就没有好下场。你这么做很好。”
孙承宗叹了一口气,有些无奈的说道:“可参谋处做大,终究不是什么好事情。”
“参谋处想要做大也没那么容易。”周嘉谟笑着说道:“就凭现在参谋处那几个人,根本就没戏。当朝最强战力是亲军,归亲军统领衙门管。谁都插不上手。这以后事情究竟怎么样,谁都说不好。”
正在这个时候,外面的文书突然在门口说道:“大人,内阁那边来人来寻孙阁老。说是宫里面来人传旨了,急着找孙阁老回去。”
听了这话之后,周嘉谟一愣,转头看向了孙承宗。
孙承宗也有一些不明所以,这怎么就来圣旨了呢?
不过想了想之后,他还是站起身子说道:“既然如此,那我也该回去了。”
周嘉谟也站起了身子,笑着说道:“我送稚绳。”
离开了吏部衙门,孙承宗回到了内阁,一进门就看到了正在笑眯眯的等着的陈洪。
周围的其他几位内阁大学士也在,显然都在等着孙承宗回来。
见到孙承宗之后,陈洪笑着拱了拱手说道:“咱家在这里要先恭喜孙阁老了。”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03章 孙阁老高升
听了陈洪的话,孙承宗的神色淡淡的,并没有露出高兴的表情。
有的时候,对方恭喜你,对你来说真的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情。尤其是在这样关键的时候,稍有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动乱。
“多谢陈公公。”孙承宗礼貌的拱了拱手说道:“不知孙某何喜之有?”
听了孙承宗的话,陈洪的神情里掩饰不住的欣喜,他用左手向上空托了一下,笑着说道:“陛下下了旨意,孙阁老要高升了!”
陈洪一边说着,一边从旁边跟着的小当差手里面将圣旨拿了过来。
孙承宗不敢怠慢,连忙撩起衣袍跪下听旨。
周围的人见状,也跟着跪了下来。
大明朝的圣旨分为几种。
一种是皇帝吩咐,内阁拟旨。这种算作真正的圣旨,也是整个朝廷意志的决定。这圣旨拿到哪里都没有人可以拒绝,抗旨不尊是要杀头的。
除此之外还有中旨。这种圣旨是皇帝绕过了内阁和文官,自己写的圣旨。通常情况下也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尤其是对太监、锦衣卫或者军队来说。
但是在文官那里,中旨有的时候就不好使,这是文官给他们自个儿搞出来的特权,也算是对皇权的一种限制。只不过这种限制是畸形的,是出于文官的利益,用以增长文官的权势。究竟是谁的比重更大一些,恐怕也没人说得清。
这一次陈洪宣读的这份圣旨,自然就是中旨。
虽然中旨的权限没有圣旨那么高,但是也要分什么时候。正所谓时移世易,顺从大势才是正道。现在朱由校这个皇帝威望正隆,权势熏天,他的中旨还真就不太有人敢拒绝。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三皇治世,五帝分轮,帝者,以牧养生民为社稷。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内阁大学士孙承宗,熟读兵书,通懂兵法,常有谏言,实乃朝中懂兵之臣。朕惜之爱之,自当重之用之,迁孙承宗为参谋处参谋大臣,即刻赴任。
“钦赐。”
圣旨宣读完了,陈洪将圣旨合在一起,笑着说道:“陛下可是很看重孙阁老的,阁老谢恩领旨吧。”
在场的人就算是想破头,也不会想到居然会是这样的一份旨意。
陛下居然直接就把孙承宗给调到参谋处去了?
这个操作还真的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孙承宗现在掌管着兵部,陛下想要提拔参谋处的地位,最大的阻碍自然就是兵部。
孙承宗这个兵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可以说是被人放在火上烤了。如果他不同意提拔参谋处的地位的话,肯定会造成矛盾和冲突,甚至被有心人利用。
可是如果同意的话,兵部上下又不好交代,甚至会引起文官的反弹,搞不好也会里外不是人。像韩爌这样的千年老狐狸就很有可能落井下石。
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承宗这个位置就不好干了。
现在陛下把孙承宗直接调到参谋处去,孙承宗本人自然就没什么问题。人都掉走了,这提拔参谋处地位之事也怪不到他的身上去。
至于说兵部阻力的问题,自然也就没有了。连做主的官员都没有了,你指望谁来出头?
兵部其他的官员?他们够资格吗?
无论是兵部左侍郎还是兵部右侍郎,这个时候都只有听话的份。
陛下这一招可以说是如杨羚挂角,无迹可寻,简直是秒到了毫颠。
一旦兵部没有了尚书,自然也就是一盘散沙。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短时间内陛下恐怕不会任命兵部尚书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到了孙承宗的身上。
现在如果说有什么转圜的余地的话,那就是孙承宗不接旨。
可是所有人都知道,不接这份圣旨是什么后果,恐怕孙承宗会把陛下得罪地死死的。
有人不禁打了一个冷战。恐怕这也是陛下的一种算计吧。
如果孙承宗不接圣旨,陛下恐怕就会用这个罪名把他打发走,而不会牵扯到兵部和参谋处的身上。
如果孙承宗接了圣旨,那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臣谢恩领旨。”孙承宗神色郑重的说道,伸出双手将圣旨接了过来。
在场的人之中,有人顿时露出了失望的表情,心里面也在盘算着是不是散播点谣言,打击一下孙承宗的名声。
不过想想也就算了,因为不值得。朝中的大佬都知道,只要陛下信任自己,自己的手中握着权力,损失些许名声算不得什么。
何况这个时候陛下肯定盯着这件事情,谁先露头搞事肯定就会被陛下收拾。为了损害孙承宗的一点名声,回头反倒把自己搭上,实在是得不偿失。
“恭喜孙阁老了。”陈洪笑着拱了拱手说道:“咱家还有事,就先告辞了。”
“送陈公公。”孙承宗也不挽留,一边笑着说着,一边做了个请的手势,把陈洪送了出去。
等到陈洪离开之后,孙承宗的笑容收了起来,也不管在场的人的恭维与贺喜,直接带着圣旨回他的值班房去了。
孙承宗需要回去好好的想一想,琢磨一下接下来该怎么做。到了参谋处之后,他该是什么样的立场?
孙承宗回去思考了,内阁之中的其他人也在思考。
同时,消息也很快传出了内阁,传遍了京城,官场上下也全都知道了孙承宗升任参谋大臣之事。
一时之间,可以说是舆论纷纷,在文官之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原本大家还关注的参谋处爵位改革的事情,如今孙承宗被任命为参谋大臣这件事情一出来之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来。
原因也很简单,孙承宗调任参谋处,那么就要卸任兵部尚书,也要卸任内阁大学士的职位。这代表着什么?
这代表着朝堂上一下子空出了两个高官职位,一个是兵部尚书之位,一个是内阁大学士之位。
凡是有资格胜任这两个位置的,没有人不动心。如此一来,谁还去关心参谋处的军改?
你们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反正是勋贵的事情,与我们的关系不大。我们现在要争夺这两个官位了。
一时之间,京城官场是纷繁复杂,彻底乱了起来。
礼部尚书沈庭筠的家里,一桌并不算丰盛的酒菜摆在书房里面。
能够被沈庭筠在这里招待的客人,自然非同常人,正是内阁次辅大学生徐光启。
放下手中的酒杯,徐光启咂摸了一下嘴巴说道:“陛下这一手真的是超乎常人之预料。”
“可是效果却非常的好。”沈庭筠感叹着说道:“如此一来,所有人的目光都盯上了兵部尚书和空出来的内阁大学士的位子,谁还去关心参谋处的爵位改革?好啊,真的好!”
徐光启点了点头说道:“正是如此。何况好处还不止这个,兵部尚书空缺,参谋处那边趁机揽权,陛下还真是纵容他们。如此下去,兵部恐怕就会成为一个空壳衙门了。”
“我倒不这么看。”沈庭筠摇了摇头说道:“所谓此一时,彼一时。这势今日在你,明日就可能在我。现在参谋处刚刚设立,也的确需要一些权力。陛下为了防止有人掣肘,暂时压一压,也是可以理解的。”
“等到过了这一时期之后,恐怕还是要扶回来一些。朝堂之上的朝政,讲究的就是一个平衡。如果参谋处的权势过大,对于陛下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情。所以兵部肯定还是在的,而且权力也不会小。”
徐光启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说道:“咱们是不是要争一争?”
沈庭筠当然知道徐光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所谓的争一争,自然就是竞争这两个官位。
于是沈庭筠有些迟疑的问道:“你看上哪个位置?”
“当然是两个都看上了。”徐光启理所当然的说道。
“内阁大学士的位置,你不是正合适吗?”徐光启也没隐瞒自己的意图,直接说道:“你现在是礼部尚书,进一步入阁也没什么坏处,反而好处颇多。”
“冯从吾势大,等到皇家书院改革完成,他的地位肯定是水涨船高。到了那个时候,你这个礼部尚书恐怕就压不住他了。现在趁机把你推进内阁,他再想迈过你,那他就是痴心妄想。你刚刚不也说朝政讲究平衡吗?这也应该是平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