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新军编练没有完成,各地也是多灾多难。辽东的局势现在很安稳,没必要重启战端。”
“可是这样容易被骂。”黄克缵想了想说道。
大明朝的读书人,他可是知道的。这种对外妥协的言论被有心人稍稍利用一下,那么肯定就会成为自己的弱点,外面的人不定会把自己骂成什么样。
鼓吹强硬,才是主流的思想。
“当然不能大张旗鼓的说了。”韩爌笑着说道:“私底下和陛下说一说就行了。”
“至于他们想把事情闹起来,我们只要把注意力转移出去就行了。我还有一件大事没弄完。”
黄克缵看着韩爌问道:“你说的可是孔家的事?”
“对啊!”韩爌笑着说道:“这一次不是改革皇家书院吗?不如就把孔家的人搬出来。陛下对孔家的人看不惯,可是孔家的人对改革皇家书院也是有好处的。”
“把孔家的人拿出来,这件事情够大了吗?一旦把这两件事情弄到一起,朝野上下和读书人都会关心这件事情。辽东的事情有谁会放在心上?他们想要在辽冬推的事情,可就没那么容易实现了。”
“不过有一件事情也要上点心,那就是辽东的事情咱们也要有所布置,不能到时候全都是他们的功劳。”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00章 重开爵位
“咱们也要想办法才是。”
黄克缵看了一眼韩爌,语气有些无奈的说道:“这件事情我们怕是插不上手。兵部在孙承宗的手里面,百工院在徐光启的手里面,咱们想要插手就要从他们的手里抢权力,怕是不容易。”
“何况旁边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参谋处,咱们想要进一步,太难了。”
“是啊。”韩爌也点了点头说道:“不过事在人为,总归还是有机会的。在辽东那边下点功夫也就行了,无论是辽东的王在晋,或者是熊廷弼,我们都可以接触一下。”
“朝中不行,就想点其他的办法,办法总归是人想出来的。”
“如此也好。”黄克缵点点头说道:“只是此事不能够操之过急,我们当前的重点还是皇家书院改革。派人盯着一点,不能骂崔呈秀功劳捞得太高,也不能把事情搞砸。”
“如果事情搞砸了,换我们的人来也没什么不好。”韩爌想了想说道。
黄克缵摇了摇头,沉着脸说道:“这件事情得罪的人太多,难度也太大,我们的人来做实在是得不偿失。先让崔呈秀好好做吧,一旦后面有了成就,我们再伸手也来得及。毕竟谁都知道皇家书院的改革难点不在于京城,而在于江南。”
“真到了改革与受阻之时,咱们也有回旋的余地。让冯从吾他们做好准备就行了,这件事情有的是机会。只要不被人下了黑手就可以。”
“你说的有道理,就按你说的办吧。”韩爌点头说道。
“时间也差不多了,咱们也该出去了。”黄克缵放下手中的茶杯说道:“想必外面的人也该等急了,不知道咱们在里面说什么。”
“随他们去想吧。”韩爌语气随意的说道。
两人从屋子里走出来的时候,正好碰到了孙承宗和徐光启。
四个人互相笑了笑打了一个招呼,便又各自分开了。
大家心里面都明白,新的斗争已经开始。
至于孙承宗和徐光启,两人本身也没有什么太深的矛盾,合则两利。
再说了,在朝堂之上本就是今日合、明日分,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倒也没有人觉得奇怪。
他们各怀着心思回去继续工作,一时之间,内阁也就安静了下来。
此时,皇宫之内。
朱由校正在沉思。
想了想,朱由校转头看着陈洪说道:“召集参谋处的人议事。”
“是,皇爷。”陈洪连忙答应了一声,转身向外面走了出去。
自从参谋处成立以后,朱由校虽然带着他们去了山东,也一直在扶持他们,可是在实际的权力上面,参谋处还差得很远。这并不是朱由校想看到的。
比如这一次辽东的战报,先报的就是兵部和内阁。这虽然看起来是一件不起眼的事情,但实际上这代表着权力。
想要改变这一点,还需要额外花一些时间和气力,因为这是从上到下的改革。
不过有一件事情,朱由校倒是可以做了。
时间不长,陈洪又从外面走了进来。
他恭敬的说道:“皇爷,关于辽东的战报,锦衣卫那边送来了新消息。”
虽然说是新消息,但其实并不是捷报。
朝廷的捷报用的是快马,走的是驿站,所以速度非常的快。
锦衣卫虽然也用快马、走驿站,速度上是可以追得上的,但因为不是报捷,内容要详细的多,时间就要晚一些。
这是一份密奏。
朱由校伸手就拿了过来。
一边翻看着密奏,朱由校一边看着陈洪问道:“参谋处的人都来了吗?”
“回皇爷,已经来了。”陈洪连忙答应道。
朱由校点了点头。
在这一份密奏上,锦衣卫详细地叙述了辽东的这一次战事,从人员调配到人员安排,再到整个作战过程,可以说是毫无疏漏。
看了这份密奏之后,朱由校的心里面终于松一口气。
显然,熊廷弼并没有贸然出战,而是做好了准备,并且没有考虑战胜,而是先考虑了战败。这点就让朱由校心中很满意,比较符合自己大方向上的安排。
而且在大胜之后,熊廷弼也没有贸然出击,而是继续保持着该有的态势,谨慎的心态也没有改变。这一点很好。
放下手中的密奏,朱由校说道:“让他们进来。”
时间不长,参谋处的几个人就从外面走了进来。
参谋处的人都有一些激动,这还是参谋处成立之后陛下第一次召集议事,尤其还是辽东打赢了之后这个时间节点上。显然,这一次议事的意义非同寻常。
朱由校的目光扫过几个人,说道:“诸位爱卿免礼吧。”
参谋处的几个人当中,有英国公张维贤、成国公朱纯臣,还有袁可立和李之藻。
至于孙传庭,此时已经不在参谋处当中了,而是去了西亲军统领衙门。
所以现在参谋处之中,也就只有眼前这四个人了。
等到张维贤他们都坐下之后,朱由校说道:“这一次朕找诸位爱卿来,是有一件事情想和你们商量一下。”
张维贤四人听了这话,连忙坐直了身子,等着自家陛下继续说。
“想必辽东的战事,诸位爱卿也已经知道了。”朱由校的目光扫过张维贤等人说道:“这一次辽东能够打赢,朕的心里面很高兴,可见熊廷弼调配得宜,辽东上下将士用命。”
“朕想和诸位爱卿商量的事情,就是关于辽东将士的赏赐。”
张维贤等人听了这话之后,脸上的表情没什么变化,但是心里面都不禁有一些狐疑。
这件事情还要商量一下吗?
陛下不是已经让内阁来做这件事情了吗?
难道说陛下想把这件事情交给参谋处?
这的确是一个好事情。能够从内阁拿过这个权力,对于参谋处来说绝对是好事情。
先不说内阁愿意不愿意给,即便是愿意给,现在是不是有些晚了?
不过既然陛下这么说,张维贤他们也不能说什么,只能等陛下把话说完。
“自大明立国以来,大明的爵位就只到伯,这一点想必诸位爱卿都很清楚。”朱由校继续说道:“朕的意思,就想改一改爵位。”
听了朱由校的话,所有人的脸色都是一变,实在是有一些绷不住。
爵位,一直都是非常敏感的事情。
大明的爵位曾经也很多,后来废除的只剩下了伯爵,再往下就没有了。所以大明朝的勋贵,数量上确实没有那么多。
还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当年太祖皇帝可是杀了不少勋贵。如果不是成祖皇帝造反之后又封了一些勋贵,恐怕勋贵的数量比现在还要少很多。
现在皇帝又要动爵位,不得不让人心里面没底气。
陛下这是要做什么?
朱由校也没有绕圈子,直接说道:“朕想要重开子男的爵位,就从这一次辽东开始,用来重奖辽东的将士。”
这件事情在朱由校的心里面盘旋了不短的时间。他琢磨了很久,只不过一直没有恰当的机会用来实行。
这一次既然辽东有了这样的机会,朱由校怎么可能放过?
公侯伯子男,大明没有后面两个,对爵位的控制一直也比较严格。
不过朱由校也不觉得这是什么好事情,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所有东西不动就会显得特别死板。而朝廷之上的这些爵位,自己也不可以轻易乱动。
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多了,它就变得不值钱了。贬值就是这么来的。
朱由校想要扶持新的勋贵,爵位就必须要动一下,同时也要给军中的将士们一个希望。公侯没有办法给,但是子爵、男爵还是可以想一想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会使军中涌出一批拼搏的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大丈夫博的就是封妻荫子。
而且新的勋贵崛起,必然会冲击到老的勋贵。到了那个时候,就会铆动起来。朝堂上的这些老家伙,自己也可以看着收拾。
收拾了老家伙他们,也有人接替,军中的势力也会有了阶梯。不会担心收拾了老家伙,后面没有人顶上来会出什么乱子。
这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朱由校唯一担心的可能就是要多支出一点俸禄。
可是朱由校根本就没有把这个放在心上。所谓钱这个东西,拿到手了就是要花的。皇帝不能够做守财奴,花钱只是看能不能创造更大的利益。如果可以的话,那这个钱就可以花。
朝廷本就花钱养了一堆没有用的闲人,比如勋贵,比如勋戚,又比如宗室。
再养一些有功的将士也不算什么大事情,只要自己这一次能成功,后面再想开刀那就容易的多了。
预先取之,必先与之,这个道理朱由校很明白。
张维贤等人没想到皇帝说的居然是这件事情。不是要动大家的爵位,而是要重新给男爵和子爵。
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的确是一件好事情。无论是对在外征战的将士,还是对他们在场这些臣子来说,这都是好事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401章 爵位改革
毕竟家族都有后人,恩荫一个爵位总归比什么都没有要来的好。
按照大明现在的规矩,家里面的子弟被恩荫的也不少,立下战功的将领之职通常也都是世袭,这就和大明的制度有直接的关系。
朱由校想要改变的也是这个,直接取缔的话反而会让人觉得不满,甚至会在军方引起很大的反响。这不是朱由校想看到的。
朱由校的改革,现在虽然还没有到深水区、没有触及到根本的利益,但也不浅了。
稳定是很重要的,不能够造成太大的动荡。
按照大明朝的制度,有军功的将士通常都是世袭锦衣卫,甚至是世袭地方的指挥官。这种事情在大明朝一点都不少见,甚至戚继光本人家里面也是世袭的军户。
对于底层军户来说,这样的制度并不好,这样让他们的日子非常的难过、备受压迫。
可是对于军官来说,这样的世袭制度能够保证他们实实在在的荣华富贵。虽然大明朝的军人也被文官压一头,可是比起宋朝来说,那也是好的多;比起寻常的百姓的日子,那更是好的多。
这些人握在手里面的利益自然不会轻易撒手,想要动他们的利益,那就要在从别的方面给予补偿。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你想让人家干活,总要给人家点好处。爵位,就是朱由校拿出来的宝贝。
世袭的官职一样是有俸禄的,还掌握着实权,这绝对不是朱由校想看到的。
反而是空头的爵位对于军官们来说也更有吸引力,对朱由校来说也仅仅是付出一份俸禄而已。
朱由校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实职和虚衔分开。
不能你立了功劳,你家里面就世袭一个官位,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而且对国家来说也是绝对没有好处的。
奖励你一个虚的爵位,那就好办的多。等到想要撤销的时候,办法也多的是。
当年汉朝的军功封爵制度就被后来的汉武帝给玩坏了,汉朝的爵位也不值钱,满大街都是。别说处置几个爵了,就是处置十几个也没什么问题。
“别不说话。”朱由校看着张维贤等人,笑着说道:“今天把你们找过来就是为了议政,所谓议政就是商量。既然是商量,那你们就要说话。朕就是想听听你们的看法,不然的话还找你们商量什么?”
朱由校的语气很柔和,态度也很平缓,让人一看就觉得他很真诚。
事实上,在这一方面,朱由校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口碑。那就是在商量事情的时候,臣子说得过分一些,朱由校不会生气或者追究。这是朝中臣子达成的共识。
不过,这皇帝也有强势的时候,那就是他做了决定以后,绝对不允许任何人阴奉阳违。
在陛下没有作出决定之前,大家还是可以畅所欲言的。所以朱由校的话,张维贤等人还是相信的。
于是张维贤先说道:“陛下,我觉得这是件好事情。”
“那就说说。”朱由校笑着说道。
“军中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士卒,还是将军,对爵位都是很向往的。”
“不过咱们大明对于爵位一直以来限制得都很严格,想要获封爵位可不容易。这里面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明的爵位位份偏高。”
“它是从伯爵起封,很多人根本达不到这个功劳,所以也就没有了这个心气,整日里就是混日子。”
“可若是有了子爵和男爵,那就不一样了,能够让底下的人更用心、更有心气,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提升军队战力的好主意。”
张维贤的话音刚落,一边的成国公也开口了。
他脸上带着笑容说道:“陛下,臣觉得英国公说的对,这绝对是一个百利而无一害的想法。”
袁可立看着张维贤两人,又看了一眼朱由校,心中有些无奈。
作为一个参谋处的文官,袁可立当然明白这件事情的意义,也知道为什么这两人玩命地赞同。
这里面有没有害处?
当然是有的。爵位一多,勋贵也就多了,这些人的实力也就会得到增强。这对勋贵来说是好事情,对于文官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情。
当然了,这是站在一个文官的角度上。
如果出于公心的话,这样的赏赐会让朝廷多出很多开支。
不过作为参谋处的官,袁可立的想法又不一样。所谓屁股决定脑袋,说的就是这个时候。
站在参谋处的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个谋取权力的好机会。一旦重开爵位的事情被参谋处掌控,那就代表参谋处有了节制武将的能力。
虽然这只是一小步,但接着可能就是军功的核准。这不用想都已经知道了。
这次辽东的军功核准还是内阁来做,但是爵位就是让参谋处来定。可是到了下一次,恐怕连军功的核准都要交给参谋处来做了。这绝对是一个大的权力。
想要掌握一项权力,无非就是两点,人和财。
首先,人,指的就是人事的任命权。说白了就是官员的升迁。而在军中,军功的核准直接和官员的升迁挂钩。
谁掌握了军功核准这项权力,谁就掌握了人事任命权利。
这以前是兵部和内阁的差事。如今,陛下显然是想把这项权力移交给参谋处,这只是一个开始。
其次就是财,有钱才是大爷,这一点谁都知道。无论是在朝廷之中,还是在民间,这一点也都说得通。凡事牵扯到钱,就牵扯到了权力。
参谋处如果拿走了人事权,下一步肯定是财。说白了,就是给哪个军队花多少钱。
这件事情现在也是内阁说了算,内阁和户部兵部沟通,给哪里派多少银两、给哪里派多少装备,这些东西都是他们说的。
一旦把这些东西也转交给参谋处,那就代表着参谋处获取了人事和财权,大明朝的军队就彻底归了参谋处。
如果再把军队的审查权剥离出来,犯了事的军官不能够由地方来审,而是直接交给参谋处下辖的军纪司,那么军队就彻底从内阁和兵部剥离,转到了参谋处的名下。
真到了那种情况,军人的地位肯定会提升起来。军人不受文官辖制,自然就不用给文官面子,这一点永远都是如此。
文官再想要压军人一头,那便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到了那个时候,参谋处才算设立完成。
自从到了参谋处之后,袁可立就一直在琢磨这件事情。
陛下把文官也调进参谋处,这让袁可立明白了另外一件事情,陛下是在故意地模糊文武关系。说白了就是要单纯的人。
你在军方上衙,那你就是军方的人;你在朝廷文官那边上衙,你就是文官的人。这些东西袁可立能够看透,相信其他人也能够看透。
朝堂上,聪明人总是有的,即便是反应的慢一些,军功的事情推出去之后,这现人应该也能够反应过来。
而这件事情在参谋处内部,恐怕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的。袁可立身为参谋处的人,都不敢反对。
如果袁可立反对,那他在参谋处就没有了立锥之地,恐怕会备受排挤。
原因也很简单,这是参谋处整体上在捞权力,你却在反对,你什么心思?
你和参谋处不是一条心?
你和参谋处不是一条心,你觉得参谋处的人会接纳你?
所以陛下找参谋处的人来商议这件事情根本就没有必要,这件事情在参谋处里边绝对不会有人反对。即便是袁可立也一样,根本就没办法反对。
于是袁可立说道:“陛下,臣觉得此策可行。”
朱由校看到张维贤等人,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既然诸位爱卿觉得可行,那就拿出一个章程来吧,好好的核定一下咱们大明的爵位。”
“陛下,这核定爵位……”张维贤有些迟疑的说道。
“对,核定爵位。”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不会变。但是在每等爵位之中,也需要分为对应的级别。”
“比如公,就可以分为县公、郡公和国公;男爵也可以分为县男,郡男和国男。”
听了这话之后,张维贤等人脸上的表情严肃了起来。
这可不是简简单单开辟一个新的爵位,陛下这是要对朝中的勋贵动手了。
重新划定爵位,那就有可能升、有可能降。即便是等级不降,也可能会重新在等级内划分。你现在是伯爵,结果给你化一个下等伯,你受得了吗?
划分为下等伯之后,你不想升上去?
陛下这是要恢复军功制,彻底推翻太祖皇帝的爵位。
太祖皇帝当年把爵位压得很厉害,现在又被陛下翻了出来。
“陛下,臣觉得除了公之外,用国、郡、县不太合适。”张维贤想了想之后说道。
听这张维贤的话,袁可立转头看了过去,脸上的表情很精彩。
他没想到张维贤居然如此没有底线。
这件事情被陛下提出来之后,张维贤甚至连反对的意思都没有,直接就开始出谋划策了?
显然这是准备跳过论证的阶段,直接就准备实行了。
袁可立也明白,以张维贤现在的身份和地位,英国公府是肯定不可能动的。
无论是从实力还是为人上来说,张维贤那都是尖子,陛下也是颇为倚重。即便是重新划分爵位,张维贤家肯定还是国公。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维贤自然是要赞同的。只不过对于其他的勋贵来说,这恐怕就不是一个好消息了。
张维贤也不怕得罪人?
他可真是脸厚,心还没底线。
朱由校看着张维贤,满意的点了点头。他要的就是这样的臣子。
和自己接触这么久了,如果连自己这点心思都摸不清楚,这样的人自己也就不能用了。
张维贤显然已经摸清了自己的心思,知道该怎么做。
“哦?那英国公有什么想法?”朱由校看着张维贤,笑着说道。
“不如就下男、中男、上男吧。”张维贤想了想说道。
听到这话之后,朱由校却一皱眉头。
称呼其实并不是关键,爵位的称呼对应的其实是封地。只不过这么多年下来,封地这种事情就不要想了,所以基本上就沦落为一个称呼。
不过对于朱由校来说,封地这种事情他还真想干一干,只不过不可能封在大明境内。
重开爵位是为了以后扩张准备的,以后大明的领土会越来越大。扩张出去之后,分封才是最好的办法,让分封的人到前面去开发,毕竟自己的地盘自己经营起来才会用心。
至于说能封多大,那肯定是官职越高封的越大。
朱由校还想把这种分封和殖民结合起来,只不过现在也只是想一想。
但如果改了名字的话,以后再动起来就怕不好办。所以这个名字暂时还不要改,为的就是名正言顺。
于是朱由校说道:“这名字就不用改了,总归就是一个称号。”
张维贤见朱由校沉吟了半晌才说这样的话,心里就明白了陛下这是有别的想法。于是他笑着说道:“陛下说的是,这件事情正该如此。”
1...182183184185186...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