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只不过在这个时候,徐光启也不能去和朱由校提钱的事情,因为实在没有办法说。
难道告诉陛下,您的做法太过了,没钱给。
这是什么话?
只能回去想一想别的办法,看看能不能找出一些钱来。
不过朱由校却没有徐光启的想法,他这次从京城出来就没想过自己花一分钱。这个钱会有别人来出,而且不出不行。
朱由校只是远远的看了看难民,并没有过去实地考察。不是他不想过去,而是实在不方便;即便过去看了,又能怎么样?
难民的生活就那样,并不会因为朱由校去看了而有所改变。朱由校要看的是其他的东西,做的事情也要放到幕后。
至于说跑去刷一刷声望和存在感,朱由校没那个兴趣。在这里把存在感刷足了依旧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大明的问题不是出在这个环节上,而是其他的问题。
知道刘茂没有撒谎,知道他真的做了事情了,这就已经足够了。
朱由校要考察的是官,皇帝来一趟能代表什么?能代表大明的只有官。
这个时代的百姓民智未开,有些时候有些做法并没有太大的用处。等到过几天钱粮发下去,朱由校倒是可以出去露个脸,让百姓们看看皇帝给他们发粮食了。
现在过去,除了空许诺言,没有其他什么太大的用处。
“行了,回去吧。”朱由校看了一眼身边的臣子,面无表情的说道。
众人也不敢多说什么,谁也不知道现在陛下是怎么想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说不做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于是众人跟着朱由校往回走。
第二天一早,刘茂就跑过来求见。
看着顶着黑眼圈的刘茂,朱由校知道刘茂根本就没有睡觉。这位德州知府估计回去之后忙了一晚上,根本就没有做其他的事情。
“臣刘茂,参见陛下。”见到朱由校之后,刘茂连忙跪地行礼。
“行了,起来吧。”朱由校看着刘茂说道:“看你的样子应该是忙了一晚上,灾情如火,灾民嗷嗷待哺,你用心做事,这样很好。”
“臣只是尽了为臣子的本分。”刘茂连忙说道。
对于刘茂来说,能够得到陛下这样的夸奖,心里面已经足够高兴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题本捧了上来,恭敬的说道:“陛下,这是臣昨天晚上拟定的。时间有些仓促,可能有些不足,还请陛下斧正。”
“呈上来。”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
陈洪连忙走过去将题本接了过来,快步走回朱由校的身边,双手将题本捧到陛下的面前。
伸手从陈洪的手里面接过题本,朱由校快速翻看了起来。
在这份题本上,刘茂围绕着“以工代振”制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方案。从码头的整修到运河的疏通,再到河堤的修缮,以及境内道路的修理,全都做了安排。
按照刘茂的说法,一个一个工程开始,从最急切的开始。如果灾民们在德州停留的时间长,那就把所有的工程全都做了;如果停留的时间短,那就把前面急切的做了。
甚至在后面也写明了怎么样统筹人员,怎么样发放粮食和银两,全都写的一清二楚。
单单从这份题本上,就已经能够看出一些东西了。朱由校发现这个刘茂的确有一些能力,不是混日子的官员。
朱由校说道:“做的不错,已开始动起来了?”
“前期就先用德州府库的粮食和银子撑着,后面朕会让人给你送银子和粮食来。另外你准备一些粮食,朕一会带着去灾民那里,全都发给灾民让他们有几天的口粮,然后你再带着他们去上工。”
“臣明白,马上去准备。”刘茂连忙答应道。
陛下显然是要收买人心,这一点刘茂看得出来,但是这个事情必须好好配合,让陛下收买人心收买的彻底,不然的话,自己的麻烦就大了。
这样的事情只有陛下能做,他刘茂是万万不敢的。
回去之后就安排衙门里的人手去灾民之中宣传,告诉他们陛下到来了,给他们带来了粮食,同时为他们带来了工作。只要好好的听朝廷的招呼,按照朝廷的安排做事,他们就能够领到粮食和工钱。
这种事情都是陛下给他们带来的,同时也要组织灾民给陛下叩头谢恩。这种事情,场面上也要宏大,要请一些本地的士绅和乡绅,让他们捐一些钱粮出来,表达对朝廷和陛下的支持。
同时也要找一些士子和文人,把这一次的事情记录下来,写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到时候一起呈给陛下。
在刘茂看来,这就是自己的机会了。
事情要办得漂亮,同时马屁也要拍得够响。
在官场上为官这么多年,刘茂很清楚,光说不做不行,光做不说也不行。尤其是在面对陛下的时候,说的要漂亮,事情也要办得漂亮。
朱由校深深的看了一眼刘茂,说道:“行,你去准备吧。”
等到刘茂走后,陈洪悄声来到朱由校的身边说道:“皇爷,锦衣卫都指挥使许显纯来了。”
“让他进来吧。”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
时间不长,许显纯就从外面走了进来。
他的表情很严肃,见到朱由校之后,连忙躬身行礼,“臣许显纯,参见陛下。”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说说情况吧。”
“回陛下,德州知府刘茂的确是组织了人员捐钱捐物,也的确救济了百姓,算是做了一些实事。”
“不过德州城中也有不少人借此发财,他们趁机囤积物资,抬高物价,把粮食运到灾区去卖高价。”
“不过臣探查出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们运过去的粮食全都没有自己售卖,而是转给了一家叫做宏盛的商号。”
“现在整个山东的粮食,基本上都握着这家商号手里面。尤其是在灾区,这家商号更是大肆的囤积居奇,抬高物价。”
“整个受灾的济州府粮价非常的高,同时有人在大肆的收购灾民的田地,大肆的放出贷款,让灾民卖儿卖女。”
听到这话之后,朱由校的脸上也没有什么意外。
在这样的时候,如果不发财,那怎么对得起那些人的良心?
有这样的事情才是正常的,否则大明朝就不是大明朝了。
朱由校关注的点并不在这上面,继而问道:“为什么这些商人会愿意把自己的粮食转卖给这个叫宏盛的商号?”
要知道,这可是一个发财的机会,没有人会把到手的钱送出去。如果在面对这样发财机会的时候,他们愿意把到手的钱送出去,那就只能说明一件事情,他们不送出去不行。
这个钱必须要让别人赚,别人吃肉,他们只能跟着喝点汤。
“回陛下,其实也很简单,因为这个宏盛商号背后站着的是曲阜。”许显纯没有丝毫迟疑的说道。
对于许显纯来说,任何人都没有眼前的陛下来的重要。
陛下对自己有提拔之恩,同时自己也是锦衣卫,自己的眼里不能有别的东西。
自己的前任骆思恭就是因为眼里有了别的东西,所以他才把官职给丢了。自己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不容易,不能犯这样的错误。
朱由校也没觉得意外,轻轻的点了点头说道:“倒也不让人意外。”
山东这个地方,是孔子的老家,但也是历史上造反比较多的地方。三国有黄巢,到了大明朝,山东这个地方也没少造反。
永乐年间就有唐赛儿在山东造反,现在又有徐鸿儒准备造反。山东这个地方的百姓生活的很苦,这是为什么呢?
朱由校抬起头看着许显纯说道:“你去帮朕查一件事情,看看这曲阜在山东究竟有多少田地?不要惊动山东的地方官,查出来之后回来告诉朕。”
“是,陛下,臣马上就查。”许显纯连忙躬身答应道。
“行了,去吧。”朱由校摆了摆手说道。
等到许显纯走了之后,朱由校叹了一口气。
曲阜,这是一个在大明朝绕不开的地名。
正德六年,河北刘六、刘七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数百,县治为墟”。
明武宗朱厚照诏令山东巡抚于鲁故城西南隅以孔庙为中心重筑新城,即现存明故城。
曲阜之中有孔府啊!
弘治年间,孔庙遭火灾。
弘治十六年,明孝宗敕旨大修阙里孔庙和衍圣公府,由内阁大学士、太子太保李东阳监工,孔府遂又改建。
孔府在明正德以前不在曲阜城内,在县城以外,距城十里。
嘉靖年间,为保卫孔府孔庙,明世宗下令迁移曲阜县城,移城卫庙。经十年时间建成曲阜新城,城墙高耸,外有很深的护城河。孔府、孔庙居于曲阜城中,奠定了孔府的规模。
自己到山东来,绕不开的就是曲阜,同时绕不开的还有孔府。在山东这个地面上,恐怕孔府的话比自己的圣旨都要好使。
这一次受灾的地方,大部分都围绕着曲阜,徐鸿儒造反也是围绕着曲阜。不得不说,这是个有意思的事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329章 到济宁
在朱由校看来,生活在孔子老家的附近,那应该会被孔家人好生的照顾。
毕竟在孔子的思想之中,无论是仁,还是有教无类,那都应该能让周围的人得到很好的生活,甚至围绕着曲阜形成一个文教胜地。这里可能是读书人最多的地方,是国家科举比较兴旺的地方。
可事实却不是这个样,而是恰恰相反。山东百姓的生活很差,山东的读书人也没有那么有名。
孔子的有教无类早就被孔家人给扔到一边去了,何况孔家人自己的学问也不怎么样,如果让他们去读书,让他们去科举,恐怕干的还不如普通的百姓。
藩王吃干饭不干事,被视为国家蛀虫。这一点朱由校也承认。
但是孔家也一样不干事,一样干的和藩王一样的事情,同样应该也是国家蛀虫。
甚至在朱由校看来,衍圣公府的危害更大。原因也很简单,这家是当牌位供着的,说话有人听,而藩王的话可不一定有人听。
这一次自己到山东来,为的就是眼前的衍圣公府。想要在思想上有所作为,这座大山就不能不搬开。
第二天一早,朱由校便去了灾民所在的德州北城,给灾民带去了圣旨,同时露露脸,把带来的粮食发下去,颁布了赈灾的圣旨,同时告诉灾民,自己这个皇帝在,而且也会留下官员看着。
如果他们有什么冤屈,或者地方官员赈灾不利,他们可以到皇帝留下来的官员那里去告状,那些监督的官员会把事情告诉自己。
灾民的反应很激烈,叩谢之声不绝于耳。
不过朱由校也知道,这其实是早就安排好的。自己到来的消息昨天就已经透出去了,干这个事的就是德州知府刘茂。
为了让灾民能够真心实意的发出欢呼,刘茂把皇帝的政策让衙役抬着大锣在灾民之中来回说了好几次,可以说是尽心尽力。
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朱由校一点也不意外。
对于刘茂的做法,朱由校自然没说什么,打心眼里也不反感。原因很简单,这是在为自己这个皇帝进行宣传,为自己的政策进行宣传,是好事情。
朱由校不可能自己走下去宣传,更不可能到灾民中间去,所以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
在这个没有媒体报道的年代,在这个百姓都不怎么识字的年代,这已经是最好的方法了。
朱由校相信很快就能扩散出去。毕竟读书人也来了不少,还给朱由校写了不少拍马屁的文章。
同时德州的士绅也来了,跟着一起捐了一些粮食和物品,拍了一下自己这个皇帝的马屁,彰显了一下德州的文教。
对于这些人的行为,朱由校还是给予肯定的,当然,也仅此而已。
忙完了这些事情之后,朱由校便上了船,继续南下。
这一次朱由校的目标就是济州府,也是这一次地震的中心。
济宁府,以济水得名。济宁济宁,便是济水安宁之意。
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
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这首诗便是形容济水的。有了京杭运河之后,济州府便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算得上是南北航运的要地。
北宋以后,济水畅通,漕运大兴,设在巨野的济州就成了京东西路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施耐庵《水浒传》中所说的济州,就是今天的巨野县城。港汊纵横、莲苇绵蔓、水天一色、地势险要的大野泽历来是农民起义聚众起事的地方。
朱由校站在船头上,眺望着两岸的水色,心情却变得凝重了起来,没了出京时的悠闲,也没有了在德州之时的紧迫。
打定主意要做的事情,那就必定要做到。
徐光启来到朱由校的身后,轻声的说道:“陛下,天要凉了,是不是进船舱去?别染了风寒。”
对于朱由校的身体,徐光启是真的看重和担心。如果陛下这一次出来身体有了什么问题,那自己可就真的没有办法了。
现在朝堂之上虽然看起来稳定,那也是因为陛下在执掌。如果陛下有个三长两短,大明就真的要大乱了。
朱由校回头看了一眼徐光启,没有接他的话,而是笑着问道:“白天的时候爱卿似乎是有话说,只不过人多,爱卿没有说出来。现在周围没有其他人了,爱卿有什么话,但讲无妨。”
“启禀陛下,山东大灾,百姓流离失所,臣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陛下爱民如子,赈灾举措得当,实在是天下之福,百姓之福!”徐光启连忙躬身说道,语气诚挚,感情热烈。
朱由校转头看了他一眼,没好气的说道:“你第一次见朕的时候,那可是说了一大堆的实话,也没见你如此拍朕的马屁。怎么相处久了,突然就喜欢拍马屁了?”
“臣说的全都是心里话,也都是实话。”徐光启面容严肃的说道。
“行了,这个环节跳过,说说你真正想说的话吧。朱由校看着徐光启说道:“咱们君臣就不用绕弯子了。”
“是,陛下。”徐光启连忙恭敬的答应道,
这一次他的确没有绕弯子,也觉得火候差不多了,便直接说道:“陛下,臣现在是担心朝廷的银子。现在朝廷上下入不敷出,德州就花了这么多,到了其他的地方,恐怕要花的更多。如此一来,朝廷的钱粮恐怕就更紧张了。”
朱由校转头看了一眼徐光启,笑着说道:“原来爱卿是在担心这个。不过爱卿可以放心,钱粮的事情朕已经想好了。这一次朕走出来,就没想着再用京城的钱。”
听了朱由校的话,徐光启眉头皱了一下。
他当然明白朱由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对于朝中的大臣来说,这根本就不算什么大事情。
每一次朝廷没有钱的时候。通常都会采取几个办法。其中比较有效果的,那就是杀人。
找一些大的贪官污吏来杀,找一些不法的商人来杀。谁家里比较厚实我就杀谁,这都已经是常规操作了。
历史上的天启皇帝就是这么干的,为他干这件事情的是魏忠贤。与正德皇帝养刘瑾一样,天启养魏忠贤的目的就是为了弄钱。当皇帝从朝堂之上弄不来钱的时候,就会让太监到下面去弄。
嘉靖皇帝养严嵩。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让严嵩给弄钱。
徐光启想的不是这个,这种事情他早就见怪不怪了,也不至于大惊小怪的去反对。他担心的是这一次要搞多大?
要知道,这可不是派太监出行,这是陛下亲自过来的。以陛下的为人,那肯定不是小动静,一点点的银子肯定是没有办法满足陛下的。
对于陛下来说,这一趟肯定要捞个盆满钵满的。可是如果捞的太过了,恐怕下面的人会不满。
徐光启很担心,不过看朱由校的样子,他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劝,但心里面还是留了一点心思,该劝的时候还是要劝。
见徐光启没说话,朱由校只是笑了笑,没有再说什么。
事实上,徐光启猜得没错,朱由校这一次出京可不单单是为了捞赈灾的银子,他要得到的更多,而且要捞的盆满钵满。
捞足了这笔银子之后,朱由校就有了钱编练新军,同时也有钱加强城防,有钱赈灾,有钱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在朱由校的心里面,他这一次南下,是要捞足他的原始资本。
说白了,现在朝堂上已经理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微微的调整。是到了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的时候。
朝堂收拾完毕开始做事,那么自然就需要钱财。这个钱从哪儿来?
朱由校可没有心思一点一点的攒。即便他想一点一点的攒,但是时间不允许,无论是后金还是天时,都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接下来自己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天灾频繁,自己需要更多的钱。
这一次自己就是奔着捞够本来的。如果捞不够本,那自己就不回去了。
都下了这样的决心了,自然不可能随便的停手。
一路上走的很顺利。
这一天,皇船终于到了济宁府。
船停在济宁府的港口,朱由校却没有下船,而是静静的停在那里,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朱由校停船的地方,路上也早就封了。戚金的大军就驻扎在那里,任何人不能靠近。
朱由校则是在房间里面见了许显纯。
看着跪在地上的许显纯,朱由校直接说道:“行了,起来吧。朕有些话要问你。”
“是,陛下。”许显纯连忙站起身子。
等到许显纯站起身子之后,朱由校直接问道:“济宁这里的事情查得怎么样了?赈灾的事情他们办得怎么样?和朕说说吧。”
“回陛下,很糟糕。”许显纯直接说道:“经过臣的探查,发现朝廷拨来的救济粮食全都被调换了,都被调换成了陈年的旧米,还有糠米,他们就用这些东西给百姓吃。”
“如果是一斤粮食换两斤陈米,这也罢了。地方官如此做法,那也算得上是换取更多的粮食,让更多的百姓活命。对于灾民来说,吃陈米总比没得吃好。”
“不过事实却不是这样的,他们用一斤朝廷的救灾粮只换了七两的陈米。剩下的全都被他们贪污了。朝廷拨下来的那些银子原本是让他们用来买粮食的,可是层层盘剥,真正用来买粮食的十不足一。”
许显纯一边说着,一边有些激动的颤抖了起来,“陛下,让臣带人把他们都给抓起来吧!这些人是在挖大明的根!他们都是大明的蛀虫,全都是大明的败类,抓起来全都砍脑袋!”
看着激动的许显纯,朱由校的心里面有些感慨。
他现在明白了一句话,什么叫上有所需,下有所行。
许显纯的表现就说明了这个意思。
很多时候臣子们的所作所为与皇帝的需求是有直接关系的。
皇帝如果想让他做一个中正的臣子,他们就会表现的很中正;如果皇帝需要他们做一个阴狠的臣子,他们就会表现的很阴狠。
官场上的人都有几张脸,对什么人露什么脸。显然许显纯知道皇帝要什么,所以他就在自己这个皇帝面前表现什么。
对此,朱由校也不会说什么,如果能一直装下去,也是好臣子。
“行了,让济宁的大小官员来接驾吧。”朱由校看着许显纯,轻轻的说道。
“是,陛下。”许显纯连忙答应了一声。
消息传下去之后,济宁的大小官员自然不敢怠慢,连忙急切地跑到码头来接驾。
事实上,他们已经在这里等了很久了。自从陛下到了德州之后,他们就知道自己这里跑不了,这些天也是提心吊胆的。
现在让他们来接驾,每个人也都是害怕的不行。为首的就是济宁州的知州张顺。
作为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官,张顺的心里面有一种不太好的预感。这一次陛下亲自南下,而且还到了济宁,自己这些人干的事情恐怕是瞒不住了。
这几天张顺也一直在想办法,可是一直没有拿出什么好办法。毕竟这些事情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他一个小小的济宁知州,实在是人微言轻。
张顺心这里面也暗自骂,这些人真的是发财发傻了。什么钱能拿,什么钱不能拿,心里一点数都没有。
尤其是曲阜的那些人,简直是黑了心了。
昨天自己找上门去,希望他们多给一些粮食。可是那些人直接就把自己给拒之门外了,真的是有恃无恐。
不过张顺也知道,即便是事情真的闹腾起来,他也不敢说出去。污蔑衍圣公。这罪名没人扛得起。
即便是真的有了衍圣公的事情,陛下也不一定会惩罚。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看着船上走下来的大队人马,张顺脸上的表情也越来越沉重。
自己这一次恐怕是在劫难逃了,希望自己安排的那些事情能够瞒过陛下。
朱由校缓缓的走了过来,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张顺,直接对身边的许显纯说道:“摘了官帽,扒了官服,拿了吧!”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330章 一语定生死
听着朱由校的话,许显纯自然没有什么犹豫。
许显纯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陛下现在既然说了这样的话,那自己就自然要去做。
于是他对身边的锦衣卫招了招手,锦衣卫也直接冲了上去,快速地将张顺按住,把他的官帽摘了下来,官服也扒了下来,人直接带了下去。
至于张顺是不是想说话或者想喊,无关紧要,因为他们冲上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张顺的嘴给堵住了。
1...148149150151152...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