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我们这些新科进士说不定很快就会被放官。再加上西北的事情,我就和你们这么说,陛下肯定会重用我们,因为那些老旧的官吏已经让陛下失望了。所以我才说是我们大展宏图的时候。”
“一旦我们能够做出成绩,皇家书院必定名声大噪。到时候皇家书院肯定会被推出去,绝对不会再只有京城这么一家。所以这一次不但不是我们的危机,反而是我们的转机。”
“至于朝堂之上关于学说的争论,你们其实不用担心。荀子的事情提出了这么久,不还是现在的样子吗?”
“如果要是不行的话,早就不行了,根本不用等到现在。这件事情不用我们操心,我们做好自己就行了。”
几个人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不过宋应升还是在这个时候问道:“你怎么就敢肯定山东那边会出事呢?如果那些官员把事情做好了呢?”
听了这话之后,张余顿时就笑了,“那些人什么德性你不知道吗?”
“说他们尸位素餐都是轻的,整日里诗韵唱愁,口中也是子曰诗云,可是真的做事情他们都不行。何况这些年太平惯了,哪遇到过这些事?”
“就这么和你们说,这些人不但不会在救灾上上心,反而会贪污粮饷。去年朝廷查贪腐查的严,可是你们也都知道,只不过是在京城,顶多把顺天府算上,外面可都没什么感觉。”
“这一次的事情,他们只要敢伸手,陛下就会剁了他们的爪子。从朝廷的局势来看,陛下放宽了勋贵勋戚,显然就是为了山东几省的事情在做准备。”
“你就看着吧,今年有他们哭的!”
听了这话之后,几个人对视了一眼。
卢象升转头看着张余问道:“那你觉得应该到什么地方去任职?”
张余端起茶水喝了一口,说道:“你和我们不一样。建斗兄文武双全,比我们不知道高了多少。你最好的方向就是去军伍,最好是去辽东。”
“当今陛下编练新军那可是投了大钱的。小弟估算过,单单是去年下半年,陛下在新军之中投入绝对不少于100万两。”
“花了那么多钱,练了那么多兵,你真的以为陛下闹着玩的?”
“当今陛下自从登基以后,澄清朝堂、稳固人心、编练新军,可以说是一直在做准备。你们以为陛下在准备什么?”
“萨尔浒之战以后,朝廷在辽东的脸都丢尽了,陛下这一次摆明了是要雪耻。”
“当年汉武帝打匈奴,有卫青、霍去病;现在当今陛下励精图治,必然是会对辽东开战的。等到平灭了建奴之后,陛下必然会向蒙古作战。”
“这一次西北那边打进来,陛下可是生了很大的气。巡抚和总兵敢隐瞒不报,这一次他们完蛋了。所以我觉得军伍最有前途。”
“如果不是我实在不擅长军伍,我都想往这方面发展了。建斗兄,你要好好努力了,说不定将来能进参谋处。”
听了这话之后,卢象升摇了摇头,随后说道:“我们说这些是不是太早了,这科举还没开始,我们还不一定考中,如果名落孙山,这些可都白想了。”
“你可以把心放在肚子里面,我们这些人没有考不上的。”张余信心十足的说道:“等我们中了之后,就是我们大展宏图的时候。”
四个年轻人在畅想未来。
皇宫大内,朱由校则是焦头烂额。
刚刚过完年,这就给了自己一份大礼。
地震,牵扯到了三个省的地震,这样规模庞大的地震,可以说是历史罕见。
幸亏自己去年一直在囤粮食囤钱,不然都麻爪了。即便如此,这钱粮还是不够。
三省赈灾,事情实在是太大了。朝廷上下全都忙了起来。科举、赈灾,一样都不能停。
轻轻的叹了一口气,朱由校放下了手中的茶杯,现在连喝茶的心情都没有了。
看了一眼着急忙慌跑过来的陈洪,朱由校眉头一皱。
陈洪这模样看起来简直就是要死的节奏,显然又不是什么好消息。
“又出什么事了?”朱由校看着陈洪,面无表情的问道。
“启禀陛下,是好事情!”陈洪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哭着说道:“陛下,皇后娘娘有喜了!奴婢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听了这话之后,朱由校猛的就站起了身子。
自己有后了吗?
关键问题是明明是好事,你瞅你,你哭什么哭?!
朱由校恨不得一脚把陈洪踹出去,不过他也知道这叫喜极而泣。
“快快,前面带路,朕去看看!”朱由校脸上带着兴奋的神色,朝着张皇后的住所而去。
自己有后了,这可是大事情!
关键这是今年开年以来朱由校听到的最好消息,给阴霾的心情带来了一丝阳光。
朱由校怎么可能不高兴?
他非常非常的高兴!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310章 我有后了!
朱由校到来的时候,这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不过见到朱由校到了,所有人全都退了出去。
朱由校的眼中现在也没有他们,这些人主要是来拍张皇后马屁的。
在这之前,张皇后在宫里面的地位已经是无人能及了,陛下对张皇后的宠爱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现在张皇后又有了身孕,自然更加得宠。如果将来能够生下一个儿子,那么张皇后在皇宫里面的地位将无可撼动。
在这个时候,即便不能够跟张皇后搞好关系,也不能够得罪,所以不能缺了礼数。
这些人自然要过来好好的献献殷勤,至少也要在张皇后面前露个脸。
对此,朱由校也知道没什么办法,毕竟宫里面的生存之道就是这样的。
他走到床前,见张皇后还要起身,便伸手按住了她,温和的笑着说道:“你现在可是非常重要的,就别起来了,咱们夫妻之间用不着这个。”
听了朱由校的话,张皇后甜蜜的点了点头。
“好好养身子,有什么需要的和他们说,让他们去办。如果谁惹你不顺心了,告诉朕,朕收拾他们。”朱由校笑着说道。
“宫里面的人还是很懂事的。”张皇后也笑着说道。
知道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她也是非常高兴的。比起刚进宫的时候,她也长大了不少,自然明白很多事情。
朱由校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这宫里面的人可不都那么懂事,之所以张皇后说懂事,那是因为在张皇后的面前他们不敢不懂事。
稍有不懂事,人就没了。
朱由校陪着张皇后好好的聊了一会后才离开。
有了孩子之后,朱由校的心情很不错,之前的糟心事多少也放下了,不过事情还是要办。
现在破事实在是太多了,当务之急是山东和河南的事情,那里的灾害很严重。
朱由校知道的很清楚,当地的官府在这次的事情上处理的并不好,按照历史的发展,那里会兴起白莲教之中的闻香教。
有一个叫做徐鸿儒的人,会趁着这次搞事情,然后就会给自己来一波造反。
比起西南的事情,朱由校对这件事情更关注,甚至辽东的事情都没有这件事情紧急。
西南的事情,朱由校可以任由他们造反。
一来是离得远,自己鞭长莫及;二来是虽然闹腾的比较大,但是破坏性并不大。
不过徐鸿儒的这一次造反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现在三个省遭了灾,再加上他们造反,恐怕会闹出大乱子,整个北方很长时间都恢复不了元气。这是朱由校不想看到的。
不过有些事情也可以趁着这一次一次性解决掉,只不过时间上要急切一些。
回到宫殿之后,朱由校躺在摇椅上晃动的身子,开始琢磨一些事情。
现在第一个要排上日常的事情就是组建参谋处。
接下来要打仗了,这个参谋处的重要可想而知,更何况自己还要利用这一次机会把参谋处推出去,给他们增加一些权力。
于是朱由校转头对陈洪说道:“去把张维贤给朕找的。”
“是,陛下。”陈洪答应了一声,转身向外面走了出去。
事实上,关于参谋处的建设章程,张维贤早就递上来了。只不过朱由校一直没有和他详细的谈,这一次要和他好好的谈一谈。
关于参谋处的事情,还需要张维贤给自己掌舵。
内阁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机构,只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内阁早就变了味。
他们为内阁设立了很多规矩,比如非翰林不得入阁,这就堵死了不少人的上进之道。
很多官员在外任踏踏实实做了不少年的地方官,但是却没有办法进入中枢,这是一种凉人心的做法,朱由校不想这么做。
一旦机构成了某些人的专属,那么这个机构也就没有什么用了。
至于搞军政分离,现在还有一些难度,这是后面的事情了。
但是削弱内阁的权力这件事情刻不容缓,同时提拔军人的地位这件事情也很重要。
虽然朱由校对以文御武的观念是认同的,但是有些事情不能太过。
关于以文御武,这条政策一直在坚持。
宋朝制定的大方向,到了明朝发展到了巅峰。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中央集权政策。
但是一味的踩低武人的地位,对这个国家也没有什么好处,直接表现就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一点很不好。
从对外战争上就能看得出来,战国时候,中央几国多么强大。
随后汉唐都很强,甚至三国依旧很强。
到了宋明,除了开国几代之外,武人的地位被踩的太低了,战斗力也直线下跌。
这样很不好,所以朱由校要提拔武人的地位。
当然了,也不能无限的提拔,老祖宗早就有了总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不可偏废。”
现在的情况就是偏废了,文官的地位太高,武将的地位太低,基层的军户更不用提,以奴隶为主,所以必须要改。
在张维贤的计划里面,这方面有提及。
甚至张维贤觉得参谋处既然是参谋军事的,那么就要以武将为主,所以在他的计划里面,勋贵和勋戚占了很大的比重。
像戚金,虽然不是世袭勋贵,但是他们家也是世袭的将军。
戚继光也是如此,很多募兵制上来的军官,最后也全都加封成了世袭的将军,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什么。
所以勋贵和勋戚的地位很稳固。这一点是朱由校不想看到的。
要改,只不过不能这么明目张胆的改,要从长计议。
如果参谋处都是武人,文官那边肯定也不同意,到时候很可能会演变成文武之争。这也不是朱由校想看到的。
参谋处要有文官,何况大明有很多文官都很能打,这一点要考虑。
至于说文官会不会看不上参谋处,甚至屁股歪,朱由校一点都不担心。
坐在哪里就要为哪里说话,屁股坐在参谋处这里,是很难干出有损参谋处利益的事情。
因为参谋处的利益就是个人的利益,没有人这么无私伟大。
很快,张维贤就从外面走了进来。
见到朱由校之后,他连忙恭敬的行礼道:“臣张维贤,参见陛下。”
“行了,免礼吧。”朱由校摆了摆手说道:“来人,赐坐。”
等到陈洪把凳子搬了,张维贤坐下之后。朱由校才说道:“参谋处的事情要操办起来了,朕准备让内阁拟一个名单。入参谋处,做参谋大臣,官职正五品。”
听了朱由校的话,张维贤就是一愣。
不是说好了要用勋贵和勋戚的人吗?
怎么现在又突然要用文官了?
要是让文官掌握了参谋处,那自己这些人还有好日子过吗?
这些日子究竟发生了什么,是谁在陛下面前进了谗言?
朱由校没有去看张维贤的脸色,而是继续说道:“关于参谋处人选的问题,朕已经想好了。”
“要广征人才,从将领之中选一些能征善战的。除此之外,文官之中也要选一些,在从新科进士之中选一些有才学的补充进参谋处。”
听了朱由校的话,张维贤有点咂出味道来了。
如此一来,那这个参谋处可就了不得了。
有文官,有武将,同时还有新科的进士,也就是有了后备的人才,看来陛下这是要重用参谋处。
事实上,一直以来张维贤都没怀疑朱由校重用参谋处的决心,只不过他没想到是通过这样的方式。
原本张维贤以为只是在军方设立一个衙门,现在看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于是他说道:“陛下英明决断,臣没有意见。”
“如此最好不过了。”朱由校看着张维贤,说道:“武将那边,你来拟定一个名单吧!”
“臣领旨。”张维贤连忙说道。
“行了,没什么事了,你退下吧。”朱由校看着张维贤说道。
等到张维贤走了以后,朱由校轻轻地敲打着椅子的扶手,转身对陈洪说道:“你去内阁传旨,让他们尽快拟定一个名单送上来。”
“是,陛下。”陈洪答应了一声,转身去内阁传旨了。
这个消息传出去之后,恐怕内阁就要有一番争斗了。
毕竟能够进入参谋处的人,那肯定是将来要得到重用的。内阁的那几位阁老,估计会争吵不休。
这个名单也足够重要,足够让人心动,所以也其他人也会活动起来,看来官场上又要不太平了。
不过这些和自己没什么关系,陈洪也只是在脑子里面过一遍。
事实也正如陈洪所想的一样,消息传出去之后。瞬间就引发了不小的波澜。不少人都开始琢磨这件事情,显然大家都很兴奋。
内阁之中,气氛也变得古怪了起来。
几位阁老自然能够看明白这次事情有多重要,所以各自开始琢磨该安插什么人手,一时之间也没开始商谈什么事情。
下了衙门之后,大家也都各自回家了。
回到家之后,孙承宗吃了一点东西,端着茶水喝了两口,抬头看了一眼管家问道:“袁大人来了没有?”
“老爷,人还没到呢!”管着笑着说道。
他不知道自己家的老爷为什么这么着急,不过显然是有大事情的。要知道,平常家里来人了自己都是第一时间通报,老爷也不会开口过问。
这一次既然开口问了,显然是有一些乱分寸了。
不过并没有耽误太长时间,下面的人就进来通报了。
管家按照孙承宗的吩咐,直接把人带到了书房里面。
袁可立看着孙承宗,笑着说道:“这么晚了约我过来,为了参谋处的事情吧?”
两个人相交多年,彼此也算得上知根知底,所以说起话来也就没有绕弯子。对于袁可立的直接,孙承宗也没有觉得意外。
轻轻的点了点头,放下手中的茶杯。孙承宗说道:“这一次参谋处有多重要,你应该也能够看得出来。陛下这是要对军方动手了,但是天下不能乱。”
“现在朝廷是多事之秋,势力盘根错节,图谋不轨之人大有人在。所以这个参谋处,我们怎么也要有人进去。”
“你想让谁去?”袁可立看着孙承宗,问道。
“我想让你去。”孙承宗也没隐瞒,直接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看着袁可立没有直接反对,他便继续说道:“总要有几个老人坐镇。你这一次在西南大胜而归,入参谋处想来也没什么难度。”
袁可立没有说话。
他当然知道自己进去是没什么难度,可是他也在琢磨这件事情的得失利弊。
他年纪不小了,掺和进这种事情里面去,似乎也不太好。
“你不要犹豫,这件事情非你莫属。”孙承宗看着袁可立,继续说道:“这个参谋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能让那些人坏了事情。”
“勋贵和勋戚那些人没什么本事,捞钱很厉害。如果真的让他们掌握了参谋处,后果不堪设想。”
“你进去之后,反而要好办很多,至少不能够让他们做出什么不法的事情。”
袁可立叹了一口气,随后苦笑着说道:“你想的倒是很好,恐怕最后却会不如人意。”
“尽人事听天命而已。”孙承宗看着袁可立,沉着脸说道:“我们做大明的官,自然要尽忠于王事。”
听到孙承宗这么说,袁可立抬了抬手说道:“剩下的话你就不用说了,我答应了。不过有一件事情我要和你说,我希望你能再塞进一个人。”
“你说的是孙传庭吧?”孙承宗看着袁可立,笑着说道。
“知我者,你也!”袁可立也笑了,脸上带着感慨的笑容说道:“这个孙传庭是个人才,别看年纪不大,但是很有才华。”
“对于行军打仗,那也是颇有一番见解,这一次在西南也没少立功。”
“这件事情恐怕不用你操心。”孙承宗看着袁可立,说道:“他为什么去西南,你还不知道吗?那可是简在帝心的人物,用得着我们操心吗?”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举荐他,不是吗?”袁可立也笑着说道。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311章 朕想荡平天下
听了袁可立的话,孙承宗转头看了他一眼,笑着说道:“你可真行,到这个时候,还动这样的小心思。”
袁可立叹了一口气,有些无奈的说道:“我可不像你,有些时候这样的心思也是不得不动。”
“行吧,听你的。”孙承宗想了想说道:“这个孙传庭就由你来举荐。”
见孙承宗领悟了自己的意思,袁可立便笑着说道:“如此自然最好不过了。”
两个人商量完毕之后,袁可立便离开了。天已经不早了,他不适合再留在这里。
等到袁可立走的时候,孙承宗也去休息了。
等到第二天,消息就彻底扩散开了。
朝堂上下,无论大小官员全都在议论这件事情。对于这个新成立的参谋处,不少人都动了心思,显然也是想分一杯羹的。
与此同时,朱由校则是在西苑召见陈四海。
看了一眼有些疲惫的陈四海,朱由校说道:“看你的样子很疲惫,这段日子忙得厉害吧?也要注意休息,身体很重要。”
“臣多谢陛下关心,臣不累。”陈四海连忙说道,当然这话只是嘴上说说。
这一段时间陈四海可以说是忙得不行,怎么可能不累?
陈四海奉了朱由校的圣旨,开始摸底各地的卫所,忙得不可开交。
朱由校看了陈四海一眼,问道:“那就说说看,情况怎么样。”
听了朱由校的话,陈四海的表情也严肃了起来,沉声说道:“回禀陛下,只能说是触目惊心。大明的卫所,恐怕已经烂到根子里面了。”
说完这句话之后,陈四海并没有开口,而是抬起头看着朱由校。
在官场上混了这么多年,陈四海很清楚在官场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事原则,那就是报喜不报忧。
你报喜的话,很可能会得到赏赐;但是你报忧,不但得不到赏赐,很可能还会把自己搭进去。
自己这一次调查出来的东西,简直就是触目惊心,下面的那些人可以说是丧心病狂。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当着陛下的面说实话,很可能陛下会接受不了。
如果不是之前陛下让通政司查了不少大案,甚至惩处了福王、彻查了河南官场,陈四海根本都不敢想这样的事情。
即便是敢说了,也只能是小心翼翼的试探。
见陈四海不说话,朱由校抬起头看了他一眼,语气十分随意的说道:“说呀,怎么不说了?不敢说?”
说完这句话之后,朱由校自己先笑了。
随后他摆了摆手说道:“不用顾忌,这深宫大内,朕想要知道一些什么事情也没有人和朕说实话,让你去查就是因为朕想听实话。”
“所以有什么说什么,但讲无妨,又不是你做的坏事,心虚什么?”
“是,陛下。”
有了朱由校的这句话,陈四海的心里面也踏实了不少。
陛下自从登基这段日子以来,杀过不少人,外面的风评也不是很好,昏君暴君也有人说。
但是贴身办事的人心里面都清楚,陛下虽然做事没有什么章法,杀人也不少。但是有一点,陛下从不胡乱责备人,即便是真的有什么事情,也不会用臣子来挡刀。
他们这些办事的臣子心里面都是有数的。至于成国公之流是不是被坑了,根本不重要。那些人尸位素餐,根本不是做事的料子。
所以听到朱由校这么说,陈四海还是能放心的。于是他说道:“陛下,时日尚短,臣只是查了山东河南等两个省份的卫所,所发现的事情已经让臣胆战心惊了,这些人实在是胆子太大了。”
朱由校不以为意,把身子靠在椅子上,轻轻的晃动着,说道:“说说吧,看看这些人都做了什么好事情。”
“是,陛下。”陈四海连忙说道:“经过臣摸底之后发现,这些人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贪污公田。”
大明朝的田地,有公田和私田。
公田是朝廷的,地方政府有一部分,但是绝大部分都在军队的手里面,因为这是朱元璋发明的一个制度,叫做屯田制。
在屯田制之上实行卫所制,可以说屯田是卫所的基础。
1...139140141142143...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