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他不禁想到了樊虎的哥哥樊龙。
这一刻奢寅终于明白了,樊龙才是那一个名将,可是现在悔之晚矣。
原本还想冲上去拼命,可是被樊虎这么一拉,奢寅瞬间就泄了气。
咬了咬牙,看了一眼明军的方向,奢寅没有再过多的停留,转身就带着人撤了下去。
现在再不跑,等一下就跑不了了。
夕阳西下,残阳如血,大地上也飘荡着血腥味。
戚元功的人已经追击回来了,不少人的身后都挂着好几个人头,这都是他们的军功。
除此之外,还有人押着俘虏往回走。
泸州城也被打下来了,张虎正在带着人给受伤的叛军补刀。
受伤轻的人留下来做俘虏;受伤比较重的,直接就杀死。没有人照顾这些重伤的,他们只能演变成腰上的军功。
孙传庭则是带着人在安抚着城中的百姓,还派人清点叛军留下来的物资,寻找自己军队能够用上的。
同时,他下令封存府库,严禁士卒扰民。
事实上,孙传庭不准备让手下的人进城,要进城的肯定是戚元功的虎啸营。
他们纪律严明、京城出身,很听命令,让他们不烧不烧不抢,肯定能够做得到。反观自己这边,半路出家的和尚,念经功课肯定比不过大和尚们。
戚元功来到孙传庭身边的时候,他正在看账册。
看了一眼孙传庭,戚元功说道:“孙大人,已经得到消息了,这泸州城里的人是奢崇明的儿子奢寅。可惜没能抓到活的,让他给跑了。”
抬起头看了一眼戚元功,孙传庭不以为意的笑了笑。
轻轻的摆了摆手,孙传庭说道:“跑得了一时,跑不了一世。这一次让他跑了也没什么,他还能跑到哪里去?下一次连他们父子一起抓也就是了。”
“这功劳不是不一样吗?”戚元功也笑着说道。
“人都跑了能怎么样?”孙传庭摊了摊手说道:“我马上写一份战报,你也过来署名,然后马上送到都堂大人那里去。相信都堂那里也有了结果,可以给朝廷报大捷了。”
“是啊!”戚元功也点了点头,笑着说道:“是该让陛下高兴高兴了!”
两人在谈论给朝廷报捷的事情,准备让朱由校高兴高兴。
而此时的朱由校,正在京师里准备发大财。
出了西苑之后,朱由校来到了皇庄的大门口。
在朱由校的身后跟着不少文武官员,他的身边还陪着张皇后。一行人浩浩荡荡地进入了皇庄。
李之藻早就带人在这里等着了。
“臣李之藻,参见陛下。”
见到朱由校之后,李之藻连忙躬身行礼道。
“行了,免礼吧。”朱由校笑着说道:“带着朕看一看,看看你们做出了什么成果。”
昨天因为下了雪,所以天有一些冷。
朱由校的身上裹着皮大氅,倒也并不觉得特别寒冷,但是也不能在外边待的时间太长。
“好的,陛下,请跟着臣这边来。”李之藻连忙答应了一声,就在前面带路。
一群人浩浩荡荡的来到了大棚的外面。
这大棚与朱由校记忆之中的不同。在朱由校的记忆里面,大棚的造型是后面用土墙,前面用塑料布给蒙上,是一个14圆柱的形状。
眼前这个却是有屋顶的,只不过屋顶上铺的是玻璃。
随着内务府的工艺越来越好,玻璃的质量一直都在提升。前一段时间已经做出来能够放在屋子和房上的大玻璃了。
依靠这种大玻璃,内务府也开始铺就自己的商业渠道。
京城之中已经开卖这种玻璃,其他各省也开始建造玻璃的制造点。当然了,各地建造和售卖的方式是与地方大户合作,至于合作的人选,都是内务府选拔的。
朱由校从来没有忘记过内务府的作用,表面上看是为自己赚钱的,可实际上却不是。
这是朱由校把触手伸到地方的机构,同时也是朱由校筛选、联合自己人的一种方式。
他要把一部分人绑到自己的战车上。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道理朱由校是懂的。
只不过有一点朱由校更明白,那就是大明现在的生产和生活,与他这个皇帝基本上没什么关系。整个经济活动当中,皇家能够参与的程度很低。
因为有免税制度、有地方保护主义、有同党同乡,这个时代的地方保护主义可比后世要严重的多,想通过中央颁布一条政令来解决问题,基本上不可能实现。
比如免税制度,引发了一种很大的矛盾,它的名字叫做投献。
所谓投献,就是自耕农把土地交给那些免税的读书人,他们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或者根本就不要钱,就把地给了家族里面的读书人。
因为读书人的地不用交税,所以他们的地也就不用交税。他们反而从这些读书人手里面把地租回来自己耕种,每年只需要交一些田租就可以了。
这个田租的费用是肯定比交朝廷的税要少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模式。
读书人得到了田地,而且每年还额外收到了租子;至于种地的百姓,他们也不用向朝廷交税,每年只需要交少量的地租就可以了,还能够获得更多的粮产,所以双方双赢。
唯一一个难点就在于,在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地主若是不救这些百姓,或者救不了他们,那就谁都活不下去,而国家没钱也没法救灾。也就是说,这个制度玩来玩去就把自己给玩死了。
可是如果现在朱由校去告诉他们,你们要交税,读书人的地要交税。那么,这些读书人肯定就会把税转嫁到种地的百姓身上,而种地的百姓既要交税又要交租子,他们能有多少收成?
他们还能够活得下去吗?
到那个时候,就是天下板荡了。
不要以为收税了普通老百姓就会支持你,他们不会的。事实就是这么畸形,清朝能够摊丁入亩,不代表明朝也可以。
清朝能够做到,是因为土豆等高产作物已经普及了。其次,清朝经过明末的战争,人口锐减,国家的土地还算宽裕。
即便如此,到了清朝中叶,土地还是不够用,所以很多活不下去的人孤身一人或是拖家带口都要闯关东,以求博得一线生机。
而现在的大明朝,人口饱和、土地不足,朱由校如果贸然收税搞什么摊丁入亩,那就等着逢烟四起、四处造反吧。
只有把自己的手伸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去,握住大明朝的经济命脉,才有资格去考虑这些。
依靠政令强行推进,朱由校不敢想象会是什么后果。内务府就是他这条政策的执行者。
现在看到这样的蔬菜大棚,朱由校很满意,他觉得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虽然现在玻璃在外面卖得比较贵,但事实是朱由校制造造价。
如果为了价格而惜售也不是不可以,可是有些时候赚来的银子并没有太多的用处,那是死物,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才行。
蔬菜大棚可比死银子重要多了。
“走吧,咱们先去看看。”朱由校笑着说道,同时伸手牵住张皇后,带着她一起往大棚里面走了进去。
穿过拱门进入大棚,热气扑面而来,里面的温度瞬间就让人感觉到了温暖。
大棚里面虽然有些潮湿,但是各种植物的灿烂绿色让人觉得很舒服。
外面白雪皑皑,里面却四季如春。
看到这一幕之后,朱由校满意的点了点头。
沿着大棚里的路往前走,朱由校发现这里种了不少好东西,有黄瓜,还有茄子,甚至还有土豆,不过土豆种的很少。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其他的蔬菜。看得出来,这些蔬菜长势很好,有的已经要熟了。
朱由校满意的点了点头,转身对李之藻说道:“什么时候能够开卖?”
“回陛下,已经让人准备采摘了,这两天就能够出去卖。”李之藻连忙说道:“内务府那边的人手已经在这里等着了。”
朱由校又满意的点了点头,笑着说道:“你们做的不错,回头你报一份功上来,朕重重有赏。”
“是,陛下。”李之藻连忙答应了一声。
随后朱由校又在这里溜达了一圈,看了几个其他的大棚,就带着人回去了。
他没有在这里吃饭,因为他不想耽误事。毕竟这里已经准备采摘卖菜了,不能因为他坏了事。
不过朱由校还是让人采摘了一些蔬菜送给跟着来的大臣,让他们把这些蔬菜带回去;同时也让内务府送了一些蔬菜到王公大臣的家里面,算是皇帝给的赏赐。
当然了,主要目的是为了做推销。
在大冬天时吃上这样的蔬菜,朱由校相信这些人不会只吃这一次,他们是会上瘾的。至于价钱贵一些,朱由校觉得他们不会太在意。
毕竟大明的勋贵勋戚和大臣们,那是真的有钱。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289章 绿食斋
京师的冬天很冷,尤其是在雪后的京师,街上的人走起路来都是行色匆匆的,所有人都不敢在街上停留太久。
地面上的雪走起来嘎吱嘎吱响,让人的心有一些烦燥。北风卷起落叶斜斜刮过,像是剑刃划得皮肤生疼。
自从入冬以后,朝廷和京城都安稳了下来,朝中也没有什么大事情发生,百官也终于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倒是让人松了一口气。
京城的百姓安安稳稳的准备过年了,傍晚的京师笼罩在落日的余晖下,略微显得清冷。
因着大雪,往日里热闹的坊市,今日竟空无一人。不过无论何时,京城也都是有热闹的地方的,比如青楼楚馆,还有赌场。
只不过最近一段时间,京城又多出来了一个热闹的地方,这个地方叫绿食斋。
听名字就知道它是个什么地方了,专门卖绿色蔬菜的。
事实上,朝中在种绿色蔬菜的这件事情在京城已经传开了。
毕竟前些日子陛下已经派人赏赐到了大臣和勋贵之家,他们也都已经吃上了。普通百姓虽然没有吃到,但是也听说过。
在这样的情况下,绿食寨的开业自然就引起了轰动。虽然大家不一定全都过去买,但都跑去看热闹了。
绿食斋开在了一个不起眼的街面上,此时这条街都已被看热闹的人和马车堵了个水泄不通。
不少勋贵和勋戚之家赶着热闹去绿食斋订货。像这样的人家不差钱,每天都是要吃蔬菜瓜果的,所以按时按点的让人给送上门。
人家登记在册后也不会再派人过来买了,基本上每天需要什么都会提前拉一个单子送到绿食斋,再由绿食斋的伙计送到府上。
绿食斋也算大气,一口气开了几十家门店。每天人来车往的,雇佣了不少人负责送货上门。
无论是城外的采摘,还是运送到城内或者是送货上门,全都需要大量的人手。现在又是冬天,百姓在家没事干,绿食斋这么一来也算是为百姓提供了一条活路。
虽然卖的蔬菜瓜果比别的时候贵多了,但是任何一家吃过新鲜的,就再也不想吃腌制的菜了。
每天早晚,绿食斋的车马都忙忙碌碌的运送着一车车油布盖着的蔬菜,算是为冷寂的京师增加了一些人气,让京师显得没有那么萧瑟。
西苑。
最近这一段时间,朱由校已经彻底告别晒太阳了,只有天气特别好的时候才会在屋檐下晒一晒太阳,不然的话实在是太冷了。
北方怒号,像一匹脱缰的烈马,卷着杂物在半空肆虐,打到脸上像鞭子抽一样的疼。远处的锦旗被扯得猎猎作响,朱由校抬眼望着上空的白濛濛,竟是又要下雪了。
看这阵势,城外的积雪已经堆积得很厚,怕是要到开春了才会化开。想必绿食斋的东西好卖得很。
朱由校转身回到暖阁之中,放下手中的题本,看了一眼等候已久的老丈人张国纪,满意的点了点头。
他伸手捻起盘子中的花椒放入酒中抿了一口,笑着说道:“这一次内务府做的不错。”
“爱卿在内务府大半年了,内部府上下也被爱卿打理的井井有条,做的很好,爱卿也算是有功劳。回头朕就让人把赏赐送过去。”
听到朱由校的这句话,张国纪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心里面却有一些酸涩。
自从自己到了内务府之后,这差事一件一件,可是自己闹得好的时候是真的不多,大部分时候都是在被人戳着脊梁骨骂。
掌管内务府以来,张国纪每天都要让自家夫人把自己头上的白头发拔掉。想来入京之前,他有着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如今……
现在得到自己这个皇帝女婿的夸奖,反而让张国纪有些酸楚。
不过这一切也算是值得,他终于站稳了脚跟,内务府上下也算是走上了正轨。这就很好很好了,对张国纪来说足够了。
“臣多谢陛下夸奖,尺寸之功不敢当,实在是当不得陛下赏赐。”张国纪连忙眼中翻着隐隐的泪花说道。
“有功就要赏嘛!”朱由校看着好笑,愈发的对张国纪言语温和:“爱卿先退下去吧,这赏赐朕要好好琢磨琢磨。”
“是,陛下,臣告退。”
等到张国纪走了之后,朱由校伸了一个懒腰,站起身子。
这终于要过年了,这一年也算是要过去了。
说起来穿越来有一年了,自己也做了不少的事情,不过这只是在打基础,而且还没有打牢靠。真正的考验明年才开始,希望一切进展顺利吧。
明年开年第一件事情就是科举,到了那个时候文官和士人们肯定还要闹腾,不过自己也算是准备好了。
只是不知道西南的事情现在怎么样了,也没个消息。
此时的西南,战况依旧十分的激烈。
贵州,毕节城之中。
袁可立坐在桌子旁边,有一口没一口的喝着寡淡的茶水,脸上的表情十分的淡然。
在他的周围站着两员大将,一个是张彦芳,另外一个自然就是张成。
随着这一段时间的扩军,袁可立的实力膨胀得很厉害,军力已经快达到五万人了。虽然大部分都是些没有经过实战的生瓜蛋子,但是已经足够唬人了。
在有了这样的军力之后,袁可立自然不可能闲着。
看了一眼身侧的李标,袁可立略微有些嫌弃的说道:“他们的人还没到吗?让人去给他们传话,如果明天还到不了的话,那就不用来了。”
“是,都堂大人。”李标不敢怠慢,连忙说道。
自从手中的军队多了之后,李标发现都堂大人的脾气都见长了。
当然了,不是对自己这些人,都堂大人对自己这些人一定是很和善,毕竟大家自己人。
不过,都堂大人对那些西南的土司之类的,可以说是更加的嚣张跋扈了;对叛军也是更加的不讲道理,能杀的绝对不留,简直就是屠夫在世。
李标都没想到都堂大人居然还有这样的一面。
都堂大人现在做的事情,李标还算是很赞成。那就是召集土司们议事,让他们跟着一起打安邦彦。
一来可以凝聚人心,二来可以安稳地方,三来可以削减安邦彦的实力,可以说是一石多鸟的好计谋。
只不过消息传出去了,现在却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土司们倒是来了几个,不过都是小部族的土司,大的部族好像还没有消息。
李标自己都等的有些着急了,何况是都堂大人?
所以都堂大人这样的命令,李标也没觉得奇怪,甚至也没有劝阻。他觉得这样的最后通牒会有效果的。
正在这个时候,外面有一个人走了进来。
此人脸上的神情比较尴尬,整个人都透着一股怒气。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贵州按察副使张仲谋。
张仲谋来到大堂之后,恭敬的行礼说道:“下官参见都堂大人,参见巡抚大人。”
“行了,起来吧。”袁可立说道:“可是有消息了?”
“回都堂大人,的确是有消息了。”张仲谋连忙说道:“我们刚刚收到消息,安邦彦造反之后,很多土司也跟着造反了。只是之前消息不畅通,我们没有接到消息。”
“现在安邦彦被我们打退了,我们也接到消息了。从现在传回来的消息看,安邦彦造反之初,乌撒(今贵州威宁)土知府安效良就已经投靠了他。四川东川(今云南会泽)、云南沾益(今云南宣威)、贵州洪边(今贵州开阳县境)等地土司纷纷起来响应。”
张仲谋越说越生气,脸上的表情也十分的难看。显然消息闹大了,原本以为只是安邦彦造反,结果现在波及的人越来越多,叛军的势力也越来越大。
李标听了这话之后,脸色也很难看。他看了一眼袁可立,有些迟疑的说道:“下官有罪啊!”
李标的意思很明显,他在贵州这么多年,不但放纵了安邦彦,还没有震慑住其他的土司,简直就是十分失败的官员。
袁可立摆了摆手,直接说道:“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
袁可立不能说李标没罪,也不能说李标有罪,因为这件事情需要宫里面也就是陛下来做主,袁可立自己肯定不会在这个时候发表看法。
袁可立无所谓的说道:“如此一来也好,省得我费心了。不过有一点要担心,那就是四川那边,不知道孙传庭和戚元功怎么样了。如果我们这边不能派援军过去,他们恐怕凶多吉少啊。”
听了这话之后,李标的表情也很沉重。
因为按照原来的计划,袁可立需要快速平定安邦彦的叛乱,然后赶去支援四川。可是现在的结果是自己这边过不去了。
正在这个时候,外面又想起了脚步声。
随后有人惊喜地喊道:“大人,大人,捷报!”
听了这话之后,众人全都站起来身。袁可立连忙带头向外走了出去。
刚走出去不远,就见到有人举着捷报冲了进来。
来人见到众人之后连忙说道:“大人,大喜!泸州大捷!”
听了这话之后,众人都是一愣,随后面面相觑。
袁可立连忙问道:“捷报在哪里?”
那人也不敢怠慢,连忙将捷报递到袁可立的手里面。
伸手把捷报拿了过来,袁可立快速的看了一遍,脸上全都是喜色,刚刚的忧愁也消失不见了,随后大笑着说道:“好好好,孙传庭干的好!”
一边说着,袁可立一边把捷报递给李标,笑着说道:“你看看吧。”
伸手把捷报拿了过来。李标也快速的翻看了一下,随后也大笑着说道:“如此一来,后顾之忧就没有了。”
这份捷报上的内容很明确,那就是孙传庭和戚元功在泸州打胜了。
在这份捷报上,孙传庭详细的写了他进入四川的经过,如何聚拢士兵,如何调整士气,如何攻打泸州,全都写的非常详细。同时也写了下一步的计划,大军已经开拔,直奔重庆。
从这份捷报上来看,孙传庭虽然不一定能够平得了四川的叛乱,但是至少已经能够做到自保。
这对袁可立来说就足够了,他可以放心大胆的在贵州这边做事,快速的收拾安邦彦他们。
袁可立转身对张成说道:“让人送这份捷报进京,顺便把我的题本也送进去,600里加急,一路快马加鞭,不要做任何停留!”
“是,大人。我马上就去安排。”张成连忙答应了一声。
等到张成出去之后,袁可立说道:“既然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我们准备动手吧,一定要尽快剿灭掉安邦彦。那些土司既然选择了安邦彦,我们也就不用顾及他们了。”
“是,都堂大人。”众人躬身答应了一声。
同时命令也传了出去,消息快速扩散出去,大军也动了起来,随时准备发动进攻。
四川那边,孙传庭和戚元功带着人向重庆而去。
这一路上两个人倒是没有费太大的力气,毕竟现在大军在握,在泸州击溃了樊龙、樊虎,又打掉了奢寅,叛军可以说一泻千里。
两个人连续从泸州向前,合江根本就没有给他们提供什么有效的抵抗,直接就被两个人给打了下来。
大军继续向前,直奔重庆而去,气势汹汹,一副要将奢崇明击败在重庆城下的样子。
此时的重庆城下,叛军大营之中。
奢崇明怒气冲冲的看着儿子,同时看着樊龙、樊虎。
这就是自己派出去的儿子和将领,就给自己带回这么一个结果?
“明军有多少人?”奢崇明坐回椅子上,沉着脸问道。
刚刚已经发了一阵脾气了,现在火气已经出了不少,所以到了谈正事的时候。奢崇明直接问出了这个关键的问题。
“三万人左右。”樊龙在一边说道:“泸州之战他们有所损失,加上合江应该也有所损失,想来应该还有两万多人。如果路上补充的话,应该也就三万人左右。不过明军有一支队伍火器特别的犀利,臣当时率军八千进攻他们五千,结果被打退了,而且还死伤惨重。”
奢崇明看了一眼樊龙,没有说什么。
这是自己的心腹手下,樊龙的能力奢崇明是知道的,泸州的事情他也已经知道了一个大概,基本上怪不到樊龙的头上去,要怪也能怪自己那个蠢笨的儿子。
不过如果换成自己的话,估计也想不到明军居然这么能打。
奢崇明语气笃定的说道:“那就灭了他们。只要歼灭了这三万明军,一时半会就没有人再过来支援了。”
“从贵州过来的?贵州那边在搞什么?安邦彦前些日子不是派人送了信过来说他要造反吗?怎么到现在都没有动静?果然想捡便宜?”
1...129130131132133...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