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之征战岁月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柳外花如锦
唐秋离几乎是被山虎搀扶出来的,他不敢回头,怕看到二老那含泪的目光,这目光,追随他走遍万水千山。
他和山虎两个人,走遍了当初一起上山的伙伴们的家,跟他上山的一共有五十四人,在战场上阵亡的有三人,其中就包括在安东之战中,为了整个部队的安全,而牺牲的王双柱的家,他给每位阵亡伙伴的家里,留下了五千块大洋,这是他唯一能采取的表达心情的方式。
但愿这点钱,能减轻父母因丧子之痛而带来的悲伤,改善家人的的生活,随后,给每位伙伴的家里,留下了三千块大洋,我的伙伴们,在战场上浴血杀敌,你们的家人,不应该过着贫苦的生活。
在家里过完春节后,正月初三,他们踏上了回基地的行程,临走的时候,他给父亲留下了二十万块大洋,用于接济伙伴们的家里和遇到困难的乡亲们。
这些惦记孩子的父母们,送了一程又一程,殷殷叮嘱,唐秋离的心里,都清楚的记得,把父母的关爱,告诉每一位伙伴,几张爬犁上,装满了父母给他们带去的贴身衣物,一针一线,饱含母亲对将要远行的儿子们的深爱。
站在高高的山坡,唐秋离最后一次回望,那个被白雪覆盖的村庄,别了,我的故乡,转身,毅然的远去。
(未完待续)





重生之征战岁月 第二百一十二章 南下序曲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春,大地复苏,草木方绿,唐秋离站在山海关城楼,眺望冀东大地,温暖的风带着海水的咸味,扑面而来,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尽收眼底,此时的关东大地,方是冰雪初融,春意乍现,他的身后,跟着十几万关东军追兵。
年后,唐秋离回到基地,部队南下进关的所有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修整了一个冬天的战士们,精神饱满、斗志高昂,各级指挥官都不停的打探,什么时候进关?他们的心,早已飞到华北大平原和太行山区的崇山峻岭中。
一出正月,唐秋离派出多股部队,在东满地区,和一直活跃在这里的特战分队会合后,频频出击,只要是有价值的目标,都会成为部队的打击对象,此次作战的要点是,以大队为单位,两千多人为一股,四面开花,一时间,东满大地上,硝烟四起,枪声不断,日伪的各个目标,均遭到毁灭性打击。
唐秋离撒出去有三万多人的部队,把东满地区搅得天翻地覆,各地告急和请求增援的电报,雪片般飞向关东军司令部,均称,遭到血手团主力部队的围攻,南次郎在指挥部里,和参谋长西尾修造面面相觑,他俩的身后,站着一大群高级军官。
南次郎不解的是,沉寂了一个冬天的血手团部队,除了在太平岭镇,歼灭关东军一个大队之外,就是百八十人的小股骚扰,现在,却突然大打出手,其中隐藏着什么企图?
什么企图先不去理会,东满的形式危急,却是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分散到各地驻防的关东军机动围剿部队,在接到关东军司令部的命令后,紧急归建,重新组建起来。
十多万鬼子,分多路往东满地区扑来,等他们费劲巴力的赶到,作战区域的重心,却往北满地区转移,齐齐哈尔附近出现血手团的大批主力部队,形式告急。
鬼子部队掉头往北,撵着血手团部队的脚印,紧追不舍,可奇怪的是,这一回,血手团部队的作战方式,与以前截然不同,对每个目标的攻击,绝不恋战,有的目标更是一击便走,让守军虚惊一场,而且是多点同时攻击,迫使关东军机动围剿部队,不断的分兵,到处救援。
到后来,甚至是以大队或是中队为单位,各部队间的距离不断拉大,联系不便,这到给了血手团部队以可乘之机,不断传来小股部队被歼灭的消息,关东军各级指挥官,不得不收缩兵力,组成局部重兵集团,分成几路,往北追剿。
随着战线越往北,越靠近中苏边境,南次郎更加困惑,难道血手团的部队,要去投靠红色苏俄吗?这种猜测,不但南次郎不相信,就是他手下的那些高级参谋们,也不相信。
南次郎只好每天郁闷的,看着各路追剿部队发回来的战报,都是报告今天行军多少公里,南次郎最想看到的,消灭血手团部队数字,去一直没有出现,顶多是报告今天在某地,击溃多少敌人。
南次郎和西尾修造,还有那些司令部的高级幕僚们,绝不相信血手秋离就是指挥部队,和十几万关东军赛脚底板,跑路玩儿!那么,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呢?
不管咋说,现在的形式对关东军有利,血手团的主力部队,都集中在北满偏东一隅的狭长地带,便于关东军形成合围之势,南次郎在和幕僚们缜密论证之后,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紧急调动满洲各地部队,留有三分之一的兵力,在原地防守,维持地方治安,防范抗联部队趁机有所行动。
所有抽调部队,组成第二道包围圈,往北满方向压来,结果是,各地防守兵力空虚,给抗联部队以可乘之机,抗联一、二、三路军的领导人,都是军事大家,此等良机,岂能错过,指挥所属各部队,趁机大打出手,攻城拔寨,摧毁当地的日伪机关,斩获颇丰。
对于各地糜烂的局面,南次郎不太在乎,大不了到时候回兵,再夺回来就是,消灭血手团的有生力量,是目前的唯一目标,这支支那武装,已经是满洲治安心腹大患,寻找了几次战机,都让他溜掉,这一次,万万不能放过,如果血手团主力部队,不想被全歼,只有退入苏俄境内的一条路可走。
如果血手团的部队,退入苏俄境内,倒也省心了,可是,种种迹象表明,他们并没有这种意图,而是在原来的作战区域,更加活跃,关东军的各级指挥官们可不认为,血手秋离是个笨蛋或疯子,以往的不菲战绩表明,这是个极难对付的支那人。
南次郎和西尾修造更是糊涂,血手秋离在搞什么名堂?不过,等十几万大军逐次压上,一步步压缩血手团部队的生存空间,到时候,所有的答案,就会揭晓。
四月初,谜底揭开,在西满北部地区,忽然出现一股血手团的主力部队,兵力有数万之众,现在正在西满地区,大肆消灭当地的守军,并且逐渐往察哈尔北部方向进击。
南次郎知道了答案,却更加糊涂,在北满中苏边境一带,和关东军机动围剿部队作战的是血手团的主力部队,那么,在西满靠近察哈尔草原的,又是血手团的主力部队。
南次郎嘴里喃喃自语,转身问这些高级幕僚:“诸君,谁能告诉我,血手团到底有多少部队,能在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都出现主力部队?”
他的那些幕僚们,根本无法回答,知道确切答案的,只有这次东满攻势的始作俑者唐秋离明白。
他撒出去的三万多部队,就是为了在东满和北满地区,形成强烈、凶猛的攻势,从而给关东军司令部造成这样一种错觉,血手团的主力,全都集中在东满地区。
南次郎信以为真后,部队逐步往北满方向攻击前进,打的越热闹越好,等南次郎让关东军机动围剿部队,全力跟上,并且组成了第二道包围圈后,所有的主力部队,突然脱离战区,插向蒙东地区,转而进入察哈尔北部。
和基地忽然出击的部队会合,完成整个战役企图,就是把关东军机动围剿兵团,鬼子在西满、察哈尔地区的防守兵力,吸引到北满偏东地区,离西满地区越远越好,为部队顺利南下,扫清道路。
至于留在北满地区,吸引鬼子注意力的,是各支特战分队,战役进行到第二阶段,分散的特战部队,收拢集中,形成几支攻击力量,加大重点目标的攻击力度,造成主力部队大举进攻的假象,把鬼子牢牢吸引在这里,至于后期突围,对于这些特战部队来说,就像玩儿一样简单,这么多年,他们干的就是这活计。
此时,隐蔽转进到察北的各路部队,转头南下,在西满中部地区,和唐秋离他们会合,握紧了拳头,形成了一支有四万多人的主力兵团,重兵在握的唐秋离,绝对不会放过西满地区,鬼子防守兵力薄弱的机会。
他把部队分成三路,齐头并进,各部队之间的间隔,不超过十公里,一路横扫,所到之处,日伪统治,土崩瓦解,为数不多的鬼子守备部队,在血手团绝对优势兵力、火力的攻击下,就像灰尘遇到狂风,“呼”的一下就没了。
部队攻击得手,绝不停留,一路向北,有的地方,当地的伪机关,已经闻风而逃,留下一座空城,到是驻守当地的鬼子,死战不退,此举,无异于飞蛾投火自取灭亡,为各部队的歼敌数字多添几笔罢了。
在西满北部,察哈尔交界处,部队围歼了一支奉关东军司令部的命令,前来堵截的伪蒙军一个骑兵师,四千多匹战马,和四千多名训练有素的骑兵,被迫投降。
这支伪蒙骑兵部队,战斗力颇为强悍,马背民族的特征,在这些骑兵身上,得到了完全的体现,娴熟的骑术,精湛的刀术,准确的枪法,给血手团的战士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血手团自己也有骑兵部队,平心而论,刘春的骑兵支队,若单论战斗力,尤其是单兵作战素质,和这些蒙古族骑兵相比,差的不是一小截,关键是这些骑兵,从小就长在马背上,和身下的战马,已经形成浑然一体、心意相通的关系。
部队和他们初次接触,吃了点儿小亏,唐秋离马上改变战术,采取围困的方式,派出一支小部队,把这些彪悍的蒙古族骑兵,引进了重兵包围圈,四万多人,利用有利地形,修筑了各种防骑兵工事,把四千多伪蒙骑兵,包围得水泄不通,他们突围几次,都被打了回去,折损了少部分人马后,再无突围的勇气。
外无援兵,内无粮草,滴水皆无,伤兵成堆,伪察哈尔骑兵第一师,陷入绝境。
五天后,骑兵师师长佟巴图,派人送来一封信,声称愿意和围困部队的最高长官,商谈非武力解决当前问题的方式,但是,要求围困部队的最高长官,亲自到自己的营内商谈,以示诚意,否则,骑兵一师全体四千多名将士,必将全力突围,拼个鱼死网破。
(未完待续)




重生之征战岁月 第二百一十三章 改编伪蒙骑兵师
接到佟巴图的信后,唐秋离开心的的笑了,他从穿越过来的历史中和清楚的知道,历史上,伪蒙骑兵,并不是都甘心为日本鬼子死心塌地的卖命。
在这些蒙古汉子的内心里,感受祖先的荣光,草原民族的铁血并未泯灭,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一直是他们心中永久的圣地,昔日圣祖的辉煌,横扫欧亚大陆的丰功伟绩,残存在他们的梦里,并且代代相传,这不奇怪,每个民族,都有自己辉煌的梦想,都有自己民族的英雄。
日本人正是卑鄙的利用了蒙古民族的这一点,帮助他们重现昔日圣祖成吉思汗的辉煌,否则,这些弯刀烈马的蒙古汉子,绝不是那么容易屈服的。
而且,当时的国民政府,做的也忒差劲点儿,推行大汉族主义,才给了小鬼子可乘之机,扶持起伪蒙政府,在当时蒙古上层王公里面,除了极少数死心塌地、为鬼子卖命的之外,比如,德王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绝大多数,都不甘心受日本人的摆布,有的还起兵反抗,最终杀身为国。
至于中下层蒙古贵族和普通牧民,很多就干脆拿起刀枪,骑上烈马,和小鬼子坐殊死搏斗,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英名传遍内蒙古大草原。
佟巴图此人,虽然名不见经传,应该是比较典型的民族主义者,所以,唐秋离修书一封,交由来人带回,允诺欣然赴约。
此举遭到了血手团高层的一致强烈反对,说是派人谈判可以,指挥长绝对不应该亲履险境,万一他们以你为人质,逼迫我们撤围怎么办?万一他们孤注一掷,对你不利怎么办?
面对这么多问题,唐秋离没有过多的解释,只是告诉大家,他已经决定,和山虎两个人去骑兵师营内谈判,也许是迭遭变故,他的性格中,少了许多温和,更多的是杀气和冷淡。
唐秋离和山虎,进入骑兵一师的营地,站在师部的帐篷前,并没有人出来迎接,他很清楚,这些人是面子上下不来,堂堂蒙古骑兵,数千之众,被迫乞和,心里难免不舒服,再有就是给自己一个下马威,待会谈判的时候,占有上风,多争得些有利于自己的砝码。
周围的蒙古骑兵,纷纷逼近过来,雪亮的马刀,不断出鞘,“唰唰”声不绝于耳,这些精壮的蒙古汉子,瞪着凶狠的狼眼,恨不得把他俩吃喽。
毕竟双方已经交过手,互有伤亡,而且被血手团围困多日,粮弹匮乏,要说是没有怨恨那是不可能的,一霎时气氛紧张万分,唐秋离和山虎,有一种进入虎狼之窝的感觉。
唐秋离坦然自若,对身边杀气腾腾的蒙古大汉,视若无睹,负手而立,身上的杀气,却不由自主的升腾起来,身旁的山虎,可没有唐秋离的悠闲,他的心情,顿时紧张起来,山虎肩上的担子太重要了,他要保证指挥长的绝对安全,这是临来时,指挥部的各位大佬,共同下达的命令。
他手里的重机枪,已经处于击发状态,几万发子弹,足以杀出一条血路,身上还挂着不少于三十颗手雷,整个人就像是一座移动的火力点,如果有可能,他甚至想扛上一门迫击炮。
气氛紧张得一触即发的时候,骑一师师长佟巴图出现在帐篷门口,其实,他在门帘缝里,观察唐秋离很长时间了,对于这个头发斑白,却年轻的出乎意料的指挥官,佟巴图毫不掩饰自己的惊讶,就是这个年轻人,指挥几万部队,把自己逼入绝境?
随着他的出现,紧张的气氛,消失了,佟巴图热情的邀请唐秋离进入师部的大帐篷。
谈判进行的很顺利,唐秋离是一个穿越过来的人,这个时代的一些条条框框,对他来说,就是用来打破的,何况,蒙古人体内的热血,从未冷却,最后的谈判结果是,察哈尔伪骑兵一师,战场起义,全体加入抗日血手团,被改编成抗日血手团骑兵二支队。
支队长为佟巴图,其余各级军官,均原地留任,对于不愿意跟随部队起义,只要反那个下武器和马匹,并保证,永远不为鬼子卖命后,发给路费,大洋每人一百块。
唐秋离是按照人和马计算的,感谢他们给血手团,训练出这么多匹战马,值这个价儿。
谈判正在进行时,派到骑一师里,负责监视和掌控部队的鬼子指导官,有二十多人,在骑一师日本籍参谋长的带领下,突然冲进师部,企图加害唐秋离和佟巴图。
结果,被早有准备的佟巴图,埋伏的士兵,一顿马刀,砍成了肉酱,这些日本人,平时在骑一师里,骄横跋扈,没少加害这些蒙古族士兵,大家对他们早就恨之入骨。
现在得住机会,下手毫不犹豫,这也是佟巴图向唐秋离表明和鬼子决裂的决心。
接下来的几天,骑兵二支队忙着整编,换装备和军装,不愿意留下的,不到两百人,换装后的部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主要是脱掉了蒙奸的帽子,成了抗日的部队,在同胞面前也能抬起头。
整编后的骑兵二支队,全部人马为四千六百八十人,装备整齐,对于指挥长唐秋离,不往二支队派自己的亲信,新任支队长佟巴图很惊讶,更多的是感动,这种感动,深深印在这个蒙古汉子的内心。
使他在以后的战斗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骑兵指挥官,令鬼子闻风胆寒,这是一种绝对的信任,换来的是整个骑兵二支队的绝对忠诚,当初骑一师组建的时候,小鬼子往部队派了几十个指导官,部队的参谋长都是日本人担任。
虽说自己是师长,可说得算的,是日本人,哪有像现在这样,部队全部交给自己,从唐秋离身上,佟巴图感受到了一种博大的胸怀,从此,血手团又增加了一把利剑。
部队在察哈尔草原停留了一段时间后,关东军司令官南次郎,终于判定部队的真实意图,指挥大批鬼子,从北满往察哈尔压过来,各个特战分队,趁机溜出鬼子包围圈,尾随鬼子部队,沿途不断的袭扰,让鬼子不能正常行军,而后,从不同的方向脱离战斗,赶往新的汇合点,太行山区的黄崖洞。
在部队下一步行军路线上,唐秋离和在太行山黄崖洞的刘铁汉,发生了第一次严重分歧。
按照刘铁汉的想法,部队沿着南下总队的行军路线,迅速摆脱鬼子,这条路线很安全,而且有南下总队沿途建立起的情报系统,和部队的影响力。
而唐秋离的决定是,部队掉头南下,伺机夺取锦州和山海关,打开通往华北的大门,直插冀东。
他的理由是,鬼子的主力部队,已经被调到北满,按照鬼子强行军的速度计算,撵上自己也得十五天以上的时间,还没有算上沿途受到特战分队的袭扰和阻击。
而且从锦州到山海关一线,鬼子的防守兵力异常薄弱,部队可以在这种情况下,有效的打击鬼子,破坏鬼子未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物质潜力。
刘铁汉的担心不无道理,从锦州到山海关一线,是鬼子重点布防地区,沿途城镇密布,部队的进攻速度会被迟缓,一面临海,鬼子可以从辽东半岛跨过渤海湾船运增兵,鬼子的军舰,也可以提供火力支援。
部队被迫去攻击一个个要点,会带来很大的伤亡,一旦被辽东半岛的鬼子纠缠住,后面的鬼子重兵集团,再赶过来,部队就会有被合围的危险,所以,刘铁汉坚决不同意,唐秋离的行军方案,认为危险性太大。
刘铁汉分析的这些,唐秋离认为很有道理,沿着南下总队的行军路线进入华北,也的确是稳妥的办法,可是,唐秋离的方案,虽然冒险,却建立在目前有力的态势下。
在他的内心里,还有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想法,那就是为小玲报仇,只要多消灭鬼子,他的内心,才能减少痛苦,自从小玲在黄泥河边失踪后,他所有的欢乐和幸福,都随之而去,留在他内心的,只剩下满腔的仇恨、伤心的痛苦、冰冷的杀戮。
机会难得,进入华北后,再想打大的战役,就目前来讲,机会不是很多,不在进关前,给关东军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唐秋离的内心很不舒服,就像一件事情,没有完美的结尾,留下的不仅仅是遗憾,还有无法抒发的积郁。
最后,刘铁汉有保留的同意了他的方案,带着担忧的心情,关注战事的进展。
部队突然挥师南下,沿途绕过众多的城镇和据点,那里守备的鬼子和伪军,看着将近五万人马,烟尘蔽日,首尾难见,浩浩荡荡的公然在满洲国的土地上行军,惊恐万状,生怕激怒了这支雄师,表现的比兔子还乖,大气都不敢出。
个把脑袋生锈、神经错乱,想表现大日本帝**人的气概,和武士道精神的鬼子部队,出城迎战,没等上放几枪,迎头是一阵凶狠的炮击,接着是骑兵雪亮的马刀,炮轰刀砍过去之后,已经没有一个活着的鬼子。
部队根本不做停留,潮水般漫过大路,很快就到达锦州城下,把锦州城围个水泄不通,同时,唐秋离派出骑兵二支队,配合两个大队的步兵,直取山海关。
(未完待续)




重生之征战岁月 第二百一十四章 战锦州
锦州城,历来为兵家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衔渤海湾而通南北,是关内通往关外的唯一交通要道,得锦州,无异于打开通往关内的大门,也是鬼子进攻华北和中原地区的前进基地,按照关东军的防务等级划分,锦州为甲等一类地区。
原来有关东军一个师团驻守,兵力达到两万多人,接到关东军司令部的命令,鬼子师团部率领两个联队的兵力北上,完成合围血手团第二道封锁线的战略任务,锦州城内,仅剩鬼子一个联队,兵力大约有四千多人,另外还有一个战车大队,一个野战炮兵大队。
此外,还有伪满洲国兵一个师,兵力为一万两千人,综合来看,锦州城内的日伪守备力量,不到两万人,与我军的兵力对比为将近三比一,火力对比则达到五比一。
在攻城作战部署上,唐秋离采取了四面进攻,各处都为主攻部队的打法,尽最大可能分薄守敌的防守力量,以日军为例,分散到各个防御方向的兵力,不过一千多人,至于满洲国兵的战斗力,可以忽略不计,到时候,枪炮声一响,不撒腿跑路,就算是训练有素了。
每个进攻方向,安排两个大队五千多人的兵力,有苏景峰的二支队和袁景豪的四支队负责攻城,炮兵支队,集中在北部主攻方向,形成绝对的火力优势。
在血手团的部队,逼近锦州外围的时候,锦州城内的鬼子联队长中泽喜一大佐,就已经慌了手脚,他相信自己的指挥艺术,相信自己对天皇陛下和大日本帝国的忠诚,他相信大日本帝国士兵的战斗力,然而,顽强的战斗意志,却抵消不了绝对弱势的兵力和火力,中泽喜一很清楚,等待他和他的士兵们,最后的结局就是全体玉碎。
中泽喜一是在今年初,从东满地区地方守备队调入锦州守备师团的,在东满地区,他指挥的部队,没少和血手团的部队交手,对于这支支那部队的战斗意志、作战方式、战略战术深有领教,他的那个守备队,已经补充过不下十次新兵了,如果按照历次阵亡的数字计算,已经远远超过一个普通联队的编制。
每一次战斗,都是他难以抹去的梦魇,唯一值得他安慰的是,尽管屡次损兵折将,自己的部队,还没有像其他同僚的结局那样悲惨,落个全部被歼灭的结果。
调到锦州后,他暗自长出一口气,庆幸自己终于脱离了东满那块让他恐惧的土地,到了一个安全地区。
哪知道,刚来没到半年,魔鬼一样的血手团,竟然出现在锦州城下,而且是在防守兵力最为空虚的时候,中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关东军司令部发去紧急求援电报,称锦州遭到血手团主力部队约八万人的进攻,危在旦夕,这数字,比血手团的部队,多出整整三万人。
站在城门楼上,中泽喜一在望远镜里看到,血手团的部队,大规模往南门方向调动,其中还有不少的火炮,他得出判断,血手团部队的主攻方向在南门一带。
1...9596979899...1146
猜你喜欢